蓉芬和庆官的爱好不一样,一文一武。
蓉芬喜欢文学。喜欢看名著,如言情小说《红楼梦》、《西厢记》……
喜欢古文和诗词。读《全唐诗》……对作诗的基本功平仄声,基本掌握。
蓉芬对庆官说:‘’做七言诗要'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你怎么经常是颠三倒四的。做出的诗不怎么押韵。”
庆官天性不服输,逞强回道:“阿姐,不说你比我上学高两级。到你这年纪,我相信决不会比你落后的。”
庆官並不愿意学这些,觉得”没劲”。
庆官爱武。喜欢看武侠小说和军事小说,如《七俠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无钱拜师学武,只好模仿”练功”。有个做”大侠”,为穷苦百姓”仗义行天下”的梦想。
蓉芬当校图书馆馆长后,看了很多开卷有益的书藉,知识面迅速拓宽,文学水平也得到提高。
她的性格,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书卷气的加重,自然地发生变化,从活泼的小姑娘变成了文雅的少女。
小王家巷是个贫民窟,比不得皮市街是条富人街。
吴家的东邻朱家,租住在时家的石库门中,也是穷苦人家。
时家的房租很贵。朱家每月的租金是五块大洋。还有租户付每月十元大洋的。都是欢欢来收取。
朱家娘娘,中等个子,衣着朴素,长得很清秀。一双半大的小脚,走路一颠一颠的。他丈夫在蚌埠教书。
她的两个儿子,每天书声朗朗地勤学。二儿子朱旭元,因为小时候出过天花,脸上留有麻子,绰号“小麻子。”
朱娘娘出身书香门第,饱学诗书。谈吐和气质与众不同。写得一手好字。
她和善、热心。蓉芬有古文中不明白的地方,登门请教,她总是耐心释义。一个爱学,一个爱教。
朱娘娘的人生哲理潜意默化了蓉芬。她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和蓉芬心中的,封建社会所宣扬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想法,一拍即合。
蓉芬立志要靠读书出头。不管周围发生的一切,只一心读书。认为振兴家门的重担落到了自己身上。为了父母、弟妹,为了好亲婆、高亲娘,乃至所有关心过、帮助过他家的亲朋好友,只有读好书,有出息了,才对得起他们。
庆官空时,常去找小麻子玩,一起做游戏,并一同在他母亲的指导下,学习书法。
起初只是小麻子和他哥哥朱纯元练字,一只老式的红木书案上,雕刻精致的笔架上挂了几支粗细不同的毛笔,有羊毛的、也有狼毫的。宣纸常年舖在桌面,随时可去写几笔。边上是徽砚、徽墨。还有一叠名家字贴,有王羲之的《兰亭序》摹本、有赵孟頫、柳公权和颜真卿的楷书字贴等。
”小庆官,你也来练。”朱娘娘主动招呼着。
“算了、算了。我不象旭元坐得住。我整天贪玩,练不好的。再说有点空还要帮我姆妈做事。”
朱娘娘说:“练字要屏气凝神,这才是练定力。写字可以修身养性。字如其人,见字可识人。如果字写得歪扭,别人会低看你一等。”
又说:“写字又没任务,干完家务再练。你可拿字贴回家练,隔几天把写好的字拿来,我给你红笔圈点。”
庆官很感激,越发努力,所以字练得很好。
旭元学习很好,他有理想,努力上进。立志要为国为民,做个匡世之材。这和他母亲的”读书为名利”思想不同。
庆官和他性格、志向相同,且都祟尚义气。庆官有意仿效”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他们找到同弄邻居,一个六、七岁,外号叫“小点点”的男孩。
他长得瘦弱。父亲是弄口”小堂名家”吹鼓手。家里穷,穿着破烂,别的孩子总是欺侮他。
庆官同情苦孩子,见没人跟他玩,想帮助他。
庆官问小点点:“你愿不愿意和我们义结金兰。”
“什么?什么?听不懂。”
“就是结拜兄弟,我年龄最大,十一岁,是大哥,小麻子小两岁,是老二,你是老三。”庆官说道。
“好的,好的。”小点点很高兴。从来没有人这么器重过他,再说天上平白掉下了两个”哥哥。”
庆官说:“我们无钱进关帝庙烧香,无法在关公老爷见证下'结拜,'那就上我家去吧。“
领着小麻子和小点点,进了自家外屋隔出的灶屋间里。
一齐对着灶台上供着的”灶家老爷”跪下。以水代酒,行了”结拜”仪式。
让灶家老爷见证。对天起誓:”有福共享,有难共当。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做尽好事,从不作恶。”
从此,定为每个礼拜天,三人必做好事。常做的是,给孤身老人家中的水缸里拎满水、帮着去老虎灶泡开水、跑腿买零星东西……
庆官很活泼,喜欢在北寺塔下面的树林里用弹弓打麻雀。好不容易麻雀打中后跌落,他又心疼麻雀的眼晴怎么打伤了,怎么腿上出血了……又给上药、又给包扎。三弄两弄,结果鸟逃走了,他又生自已的气。
有了两个兄弟,更是玩疯了。
夏末初秋,三人夜里提着小灯笼到荒蕪、潮湿的郊外草丛中,用三角小网兜捉蟋蟀,捉到后放到小竹筒里,回家后转放到有盖的小园瓦罐中。
老大、老二要上课,就由还没上学的小点点看管。好在蟋蟀食量很小,每只每顿仅吃一粒米。
空闲时,他们打开瓦罐盖,拿蟋蟀草的毛丝逗蟋蟀。一罐放两只,互斗决胜负,取乐。
他们还用带网的长杆绑上自制的白面筋去柳树林、杨树林粘树上的知了。
到西瓜田里捉金龟子,用长细绳栓住,让它飞。
打玻璃弹子、刮洋画片、滚铁圈……
虽然生活很清贫,但丝毫不影响他们对生活的热爰。
在照墙和屋间的小天井前,有块窄长的空地,庆官把它开垦出来。
为节省开支,种上丝瓜、南瓜和蚕豆等,解决一点吃菜问题。
务农的事,经常问小点点的母亲,她出身在农村。
庆官用竹杆和编结的草绳网格搭了个天棚,丝瓜和南瓜叶藤爬满棚子,绿绿的丝瓜一条条地垂下来。南瓜要上屋顶,靠阳光才能生长好。
庆官每天早晚忙忙碌碌,以保收成。甚至有时还在棚下合十求祷。
南瓜只结了一个。真大,有十几斤重。
欢欢的姐姐三阿姐看见,对庆官开玩笑:“这只南瓜跟你一样,也是独养儿子呢。”
庆官高兴得哈哈笑。
三阿姐说:“庆官,到我家去玩。”
又说:“四官也叫你去玩呢。”
四官(四阿哥)是时春生的独子,已是时家机织厂成年的小当家。平时对佣人和厂里的工人们吆五喝六的,神气十足。
但见到小庆官不同,总是喜欢双手举起庆官,以示高高在上,好威风。逗他说:“庆官,庆官,你的名字是钦官,是要做大官的。现在没皇帝了,'钦官'改成'庆官'了,哈哈。”
光嘴上说得好听的娘姨妹妹也叫庆官去她家玩。只有姨夫对庆官冷冷的,见了不理不睬。总是喜欢把自己抽水烟袋的烟雾,喷到庆官的对面。冷处理令庆官感到寒意。
姨夫特别喜欢蓉芬,夸她文静雅致、聪明爱学习、奋发上进。指责欢欢,让欢欢向蓉芬学习。
姨夫知道依琴家生活困难。有时在客厅碰到去找欢欢的蓉芬,会招招手让蓉芬近前,往她口袋里塞一块银元,用手指指里边,轻声说:“千定不要告诉欢欢。”
他怕欢欢知道了,会去告诉依笙。
依笙家的宅子很大,后门在小王家巷,前门在皮市街。全家住在前门。
西邻是时家三哥的人工织坊,和依笙家的住房外墙间,留有一条小条弄。往北没几步路,是通小王家巷的出口。往南可绕到皮市街,依笙家的正门。
依琴全家也走此条小弄到小王家巷或皮市街。另外在东边,朱娘娘住房拐弯处,也有个到小王家巷的出口。
庆官在纱缎小学读过书。上学要穿过小条弄,途经”天妃娘娘宫”。
在天妃宫桥的桥堍下是龚家和几乎门挨门的时家。
活蹦乱跳的庆官,放学后或礼拜天交替地在两家之间玩。是不请自来的常客。
老舅妈姜春家,客堂前露天放着两只大水缸,里面养着蝌蚪、各式金魚。水里放了水草,还做了盆景假山。这些都是庆官和小麻子、小点点的“杰作”。包括去小河里捞鱼食,平时喂鱼、换水等都被三人包了。
老远,老舅妈就听出庆官的脚步声,高喊道:“小祖宗,又来了。一阵风似的,我说你不能好好走路呀,不要绊倒了。”
老舅妈对人凶恶。但对庆官不同,她喜欢这个聪明可爱的淘气包。
她帮庆官撑起竹竿,挂上粗麻线当电线。两端系上小木条,手提当电活听筒。
假装自己是小麻子、小点点或庆官同学,”喂、喂、喂”地和庆官说三道四通电话。
她会帮庆官玩,逗他乐,自己也乐。
逢开饭时,孩子气十足的庆官会毫不客气地留下吃饭。坐到朝南的正中位置,和大表哥鸿运争抢鱼肉吃,不会脸红。
老二鸿升阿哥笑道:‘’庆官弟弟,什么时侯成了我家老上代了,正中尊位被你包了呀。”
庆官嘻皮笑脸地说:“你们偏大哥,好吃的尽放他面前。我不坐正中,怎么吃得到。我自己想办法。”
老舅妈说:”天地良心,阿庆呀,我什么时候少你吃的。老大自小体弱多病,胃口不好,还不是想让他多吃点,把身体弄好。”
有一天庆官和大哥鸿运争抢一根”香肠“。大哥嗔怪道:“这是我补肾亏吃的`马吊子`,你也要吃。”说着,边用筷子夹着”香肠“,往庆官嘴里塞。庆官见状,连连摆手,吓得躲到桌子底下。大哥还虚张声势吓唬他,庆官更是讨饶不迭,不敢钻出桌子。笑得大哥的媳妇“新嫂嫂”和鸿升都饭喷。三哥鸿程还在一旁帮腔,装作要去拉庆官出来。
表哥们很友善。都知道,正在长身体的庆官很可怜,在自己家里常常吃不饱,更不用说吃鱼肉了。因此不责怪他,反而同情他,由他任着性子。
庆官到时家,更是“肆无忌惮。”目中无人,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娘姨妹妹却特别喜欢阿庆,招呼阿庆快来吃什么糖呀、果呀的。还喜欢抚摸他的平顶头,开玩笑地说:“庆官将来必做大官的。”
欢欢爱玩”麻将”,蓉芬觉得浪费时间,但是为了友情,有时陪她叉几圈,从不赌钱。
吴家屋前有棵大石榴树,深秋可摘得两大篮皮色深红、熟透开裂的大石榴。
不过,还得送一篮给欢欢带回去,有时欢欢还嫌少嫌小的,庆官觉得很气人。
庆官对欢欢说:“这树上的石榴一半给我吃了,另一半是给你吃了去。”
又说:“你家不缺这些果品,干嘛还要吃我们穷人家的。”
欢欢笑了笑,说:“不知道为什么,外面买的石榴,总不如这儿的好吃。”
庆官说:“你不知道我下了多少功夫。你只会吃白食。”
欢欢马上正颜说:“这树不管以前是谁种的,长在我家门口,就是我家的。给你吃一半就不错了。”
有一天,欢欢来找蓉芬,发现吳家气氛不对,包括心安也在叹气。一问是美芬病了,无钱医治,快不行了。
依琴顾不上做工,又去庙里烧香拜佛了。
欢欢随蓉芬进了里屋,是用板隔开的三个小卧室。美芬缱缩在一隅的小床上,奄奄一息。
门帘上挂着红布条,让外人莫入;桌上油盏头的一侧竖着黑硬纸板,点灯时好遮光。
蓉芬说:“美芬刚出完痧子(麻疹)。出痧子要避人,怕传染别人。另外避光,不然坏眼晴。要避油烟和避风。最怕见风,只要见点风,疹子会突然隐退而毒攻内心,没救的。”
又说:”本来全身疹子都出全,病已全愈。美芬饿过头,不小心多吃了点,加上病后身体虚弱,稍微受点凉又发烧。出痧子最怕并发症了。”
蓉芬叹了口气,说:“没钱看病。近来姆妈调经拿不到钱,手工织机迅速被机器织机所代替。放“调经”活儿的手工作坊老闆都想改行了。姆妈现在另外揽了一份在家纺纱的活,加上做女红和折锡箔的钱贴补家用。”
美芬发着高烧,浑身发抖。不时地伸出舌头,喊疼。欢欢走近一看,吓了一跳。
大叫起来:“怎么美芬的舌头龟裂,变焦黑了,好怕人。”
蓉芬说:“因为没钱请医生看病,姆妈给美芬吃庙里佛殿上的香灰水和蜡烛水,吃成这样。”
庆官挿嘴说:“姆妈要强,死活不肯开口向人借钱。我病时,没钱请医生,就叫我的'魂,`叫着`庆官快回来,`来治病。”
欢欢说:“姨妈糊塗,怎么会相信这些。难怪美芬的病会越来越重。全害死自己女儿的。”
正好依琴拜佛回来。
欢欢说:”姨妈,我有零花线,我回家去拿一点来。钱你不要推了,以后还我时,按市面价百分之三付利息好了。救美芬的命要紧。马上找个好医生看病,千定千定。”
临走,不忘叮咛:“借钱的事千万不要告诉我姆妈。”
依琴心中难过:“有钱人家的小姐,零花钱都比我们全家生活费多得多。”
就这样靠欢欢的钱,请了个老中医,把美芬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后来依琴还钱时,比原约定的多付了些利息,欢欢没推辞收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