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诗
短歌行
唐 司空图
乌飞飞,兔蹶蹶,朝来暮去驱时节。
女娲只解补青天,不解煎胶粘日月。
我们前面刚刚提到山西永济的鹳雀楼,这里就走来了永济诗人司空图,是不是巧合呢?司空图很有气节,宁愿为唐朝的灭亡绝食而死,也不愿做后梁的大官。不过,这首诗却写得很活泼,很调皮。
诗里的“乌”并不是指乌鸦,而“兔”也不是我们常见的兔子,它们分别指代太阳和月亮。至于为什么用“乌”指太阳,“兔”指月亮,我们后面会讲。这里只需要明白整首诗是什么意思(诗的主题)就行了。
乌鸦(太阳)飞呀飞,天亮了;兔子(月亮)跑呀跑,天黑了。诗人抱怨太阳和月亮飞快地运行,时间过得太快了。如果女娲在补天的时候顺便熬点儿胶水,把太阳和月亮粘住那该多好啊?这当然是开玩笑了。我们知道太阳表面温度有6000℃,什么样的胶水都会变成气体。
4.孤独的女神
我们真应该谢谢盘古!当然,更应该感谢的神马上就要出场了。
我们不妨闭上眼睛去想象:盘古的天空肯定比今天蔚蓝,盘古的河流肯定比今天清澈,盘古的空气肯定比今天清新。为什么?因为没有人去开发、破坏,所以没有污染啊。不过话又说回来,这样难免太单调了,天地之间缺少了生机和活力。
盘古死后不知过了几百几千几万年,飘荡在天地之间的气息渐渐地有了生命,化作花草树木和鸟兽虫鱼,装扮和主宰着年轻而新鲜的世界。这时,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女神——女娲登场了。
女娲来到人间,很快就喜欢上了这片美丽又神奇的大地。她走过莽莽苍苍的原野,飞过奔流不息的江河,登上崔嵬高耸的山岳,俯视着万物生长的世界。这里有飞鸟在蔚蓝的天空翱翔,这里有鲜花在广袤的大地上开放,这里有猛兽在丛林中奔跑,这里有鱼虾在水里嬉戏。
总之,这个欢腾的世界肯定是她见过的最美好的地方。
假如我们到一座荒岛游玩,前几天会感到新鲜,时间长了恐怕就会感到孤独,对吗?现在,女娲就有这样的感觉,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满腔的喜悦没处诉说。即使她能轻轻松松抓来小鸟或小动物,它们也听不懂女娲说的话。
怎么办呢?
我们感到孤独的时候可以回家,回到家人和朋友中间,可女娲办不到啊,因为苍茫的天地之间只有她自己!
5.女娲造人
美丽的女神,郁闷的女娲!心情不好的时候看什么都没意思了。
女娲慢慢地走到清澈见底的池塘前,想洗洗脸,顺便喝口水。不料,惊人的事情发生了。也许你已经猜到了,女娲看见自己映照在水里的影子。
这对熟悉镜子成像的现代人来说当然不算什么,然而在那个万事万物还没有名字的蛮荒时代,这的确令人惊奇。女娲转头看看身后,空空荡荡;看看天空,只有白云飘过。
她忽然意识到什么,于是张了张嘴,水里的影子也跟着张嘴;她摇了摇头,水里的影子也跟着摇头。女娲伸手去摸,影子摇摇晃晃地消失了。等到水面平静下来,影子重新出现。这时,女娲终于想明白了,原来是自己的影子啊。
洗过脸,女娲靠着池塘边的大树休息,随手抓起脚下的泥土团在手里。她轻轻地揉捏,想着水里的影子,不经意间就捏出酷似自己的小泥人。女娲放下泥人,仔细打量,感觉真是可爱极了。
女娲越看越喜欢,忍不住俯下身体去逗泥人。遗憾的是,泥人不会动弹。女娲朝着泥人吹了口气。
泥人立刻就活了!女娲来了精神,抓过更多的泥土,捏出更多的泥人。
那么多泥人都有了生命,当然是欢天喜地。他们围着女娲蹦蹦跳跳,跟着女娲学会了说话。他们被美丽的世界吸引着,走向各个地方。
女娲因为有了同伴而喜悦,孤独感随之消失。她不停地捏啊捏啊,于是就有越来越多的泥人来到世界。
这样过了几天,女娲终于感到累了,胳膊酸痛,双手发麻,浑身都没了力气。她想停止造人,可是放眼看看,世界这么大,人还是太少了。怎么办呢?她折了根树枝,蘸起泥浆,使劲甩了出去。泥点到处乱飞,落在地上竟然也变成了小小的泥人。
又过了几天,女娲感觉差不多了。她想,造出这么多人来,我得看看他们过得怎么样,跟那些动物有什么区别。于是,她就追随着泥人的足迹四处游走,结果发现人们已经不像开始的时候那么年轻了。有的人生出白发,有的人牙齿脱落,有的人满脸皱纹,甚至有的人已经死了。
女娲恍然大悟,原来这才是真正的生命啊!这些人不是都会死吗,如果我离开人间,那该怎么办?
通过对动物的观察,女娲终于想到了好办法。她把人类分成男人和女人,教会人们结婚生育,这样人类就能自行繁衍了。女娲还告诉人类近亲不能通婚的道理,帮助人类建立了完善的婚姻制度,区别于懵懂无知的动物,毕竟人是神的影子嘛。
做完这些之后,女娲去了哪儿?据说她驾着龙车,飞回天宫,向天帝报告了她在人间的工作,然后就静静地退隐了。这就是老子说的“功成不居”吧。
正如世界上所有的母亲都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女娲也深爱着人类,只要人类需要自己,她还会义不容辞地出面。这就要留到后面再讲了。
讨论主题:达尔文和进化论
我们从开篇就提出了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疑问,“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现在算是在神话范围内回答了这个问题。但是,善于动脑筋的读者就会问了:“我们人体的70%是水,怎么可能盛在泥土里呢?”事实的确是这样。正如纸包不住火,泥巴也盛不了水。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对世界认识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相信“神创论”。他们要让证据说话,揭示人类起源的秘密。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伟大的著作——《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学说。达尔文认为:生命只有一个祖先,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而来。1871年,达尔文又出版了《人类的起源与性的选择》,通过大量证据说明人类是由已经灭绝的古猿演化而来,人类和古代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这个观点得到了大多数科学家的认同。
从猿到人的过渡,至少用去了二百到三百万年的时间,经历了早期猿人——晚期猿人(直立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四个阶段。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古猿先是使用天然工具,比如随手捡起石头打野兽啊,捡起锋利的树枝去扎鱼啊。渐渐地,这样的工具不能满足需要了,他们只能自己动手制造工具,打磨动物的骨头和石头、削砍树枝,双手活动越来越多,于是大着胆子站起身体,慢慢地学会了直立行走。
从此以后,人类就彻底告别了动物世界。
附:诗人简介
司空图(837—908),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自幼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进士及第,天复四年(904)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908),唐哀帝被弑,他也绝食而死。代表作是《二十四诗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