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83800000014

第14章 滥竽充数

朱慈烺和陈新甲的这番谈话,其实已经有勾结大臣,干预朝政的嫌疑了,但有明一朝,对太子干政相当宽容,太祖高皇帝长期让太子朱标监国,太子和朝臣打成一片,他也不闻不问;万历朝“国本之争”,满朝百官为了皇长子朱常洛的太子之位,几乎是跟万历帝拼了,前后争吵达15年,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打,内阁首辅四人被逼退,这期间,朝臣们一点都没有和朱常洛联络,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放在唐朝,只这一项勾连大臣的罪名,就足以让朱常洛的太子之位不保。

但没有人敢攻击朱常洛这一点,连郑贵妃和福王都不敢。

原因很简单,在明朝,太子和大臣相见欢,谈谈国事,一点罪责都没有。

而与之相反,如果是藩王,那罪过就大了,私下勾结大臣,轻则降爵,重则就要被削为平民了。

大明的藩王,只要成年就必须离开京师,然后就被圈养在封地,无旨,一辈子都不许回来,整个京师,只留太子一人。

一旦有变,太子就是皇帝。

其他藩王,纵使有什么想法,也是鞭长莫及。

加上大明朝文官系统强大,是太子天然的维护者,因此,大明太子的储位相当稳固,即使是万历那样强势的皇帝,也无法行废立太子之事。

因为地位稳固,不怕被废,所以皇太子不会冒险勾结大臣,反对父皇,而皇帝本人也心安,纵使太子惹他不高兴,他也不会怀疑太子有抢班夺权,提前篡位之心。

两个例子最明显,大明第一位太子朱标经常同朱元璋对着干,万历见到皇长子朱常洛就想吐,但丝毫不碍于两人的太子之位。

因此,朱慈烺并不太担心自己和陈新甲的谈话,被父皇和朝臣们知道,而陈新甲应该也不至于傻到把两人的谈话内容透露给他人,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却是要失身啊。

……

大校场到了。

大校场位在京师北郊,距离北门五里路左右,成祖文皇帝和正德皇帝时,经常在这里举行阅兵大典,那真是是旌旗猎猎,兵马如云,但近几个皇帝连政务都懒得处理,更别说军务了,因此这里已经冷清了许久,只偶尔会有京营的人马在这里操练一二。

其实京师城内就有五军校场,足够摆几万人,但朱慈烺不用,他故意要把京营人马拉到城外,他要看看,京营究竟已经烂到何种地步?五里路程,两个时辰,看他们能集合多少人马?军容军貌又会如何?

校场有一个高五米,长十米的石台子,是主将的阅兵台,此时田守信已经指挥前行的锦衣卫在石台上撑起了华盖,并摆了四把花梨木的椅子,朱慈烺上了石台,但不坐,他负手站立,目光看着北京城的方向。

太子不坐,陈新甲当然也不敢坐。

一个时辰过去了,大道上不见一兵一卒。

陈新甲有点等不及,小声说:“殿下,要不派人去催一下?”

朱慈烺摇头:“不急。还不到两个时辰。”

此时,京师北门外,尘土飞扬,人喊马嘶,京师三大营的人马,正从四面八方向北门外汇集而来。很久没有这样的大动作了,加上军备驰废,操练怠惰,以至于兵找不到将,将找不到兵,你叫我,我喊你,到处乱哄哄,军官骑马奔驰训呵,皮鞭子到处乱抽,却也管束不住。急的朱纯臣和徐允祯嗓子都快要冒火了。

一个时辰后,北门终于是安静下来,京师三大营的士卒差不多都点齐了,按三大营的编制,三千营在前,神机营在中,五军营在后,军旗招展,盔甲鲜明,乍看起来,军容倒也颇为壮盛。

但朱纯臣和徐允祯却没有立即向校场开拔的意思,两人嘀嘀咕咕,又招来五军营的几个主,一伙人围在一起,鬼鬼祟祟的不知道商量什么。

京营的大动作把京师的百姓们都吓坏了,以为又出了什么大事,家家关门闭户,还有人怀疑建虏是不是又打到北京了?

紫禁城。

崇祯正在为三边总督汪乔年写祭文,听了王承恩的汇报,语气微微吃惊:“大检阅?我儿一出手就是大手笔啊。就是动静有点大,惊扰到百姓了。”

“要不……老奴去知会太子一声?”王承恩试探的问。

“不。”崇祯沉思了一下,摇头:“让他折腾,正好看看朱纯臣的忠心到底有几分成色?”

北门。

朱纯臣和徐允祯又等了半个时辰,这期间,有万余的军士从城中列队而出,加入到五军营,和刚才的军士不同,这些后来的军士老少不一,盔甲不全,甚至连旗帜都不会打,明显就是用来凑数的“雇佣军”。

所谓的雇佣军,大部分都是京师街头的混混流氓和无业游民,穿上盔甲,拿了刀枪,就成了临时兵。京营十二万的兵额,除却在外的勇卫营,还有去年今春的阵亡伤残人员,总体兵数最少也得保持在七万人,但京营实际在营、可以参加点验的士卒,连五万都不到,没办法,朱纯臣和徐允祯只能花钱请北京城里的闲散人员来凑数了。

多了这万余人的雇佣军,朱纯臣和徐允祯的底气稍微足了一点,这才下令,全军校场开拔,去接受皇太子的检阅。

校场。

朱慈烺终于看到京营的滚滚人马在视线里面出现。

七万大军,浩浩荡荡,旌旗飘扬,遮天蔽日而来。

虽然早有心里准备,但是当七万大军在眼前出现之时,朱慈烺还是被震撼到了。

冷兵器时代,士卒数量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古往今来,虽然有很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但只所以成为“战例”,就是因为太稀少,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兵多者胜。

当然了,在这个时代里,这条定律好像被颠覆了,那就是,建虏兵每每都能以少胜多。

所谓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虽有夸张,但却也不得不承认,建虏兵的战力确实强悍,身披重甲,精通骑射,悍不畏死,不说东北亚,就是世界范围内恐怕也找不出一支能与之相抗衡的精兵来。

加上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建虏的两代首领都深晓用兵之道,从努尔哈赤的“不管几路来,我自一路去”,到皇太极的“围城打援”,其高明程度远远胜过明军将帅,明军的一败再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面对建虏,明军唯一的优势就是人多、军多。

但随着松锦之败,这唯一的优势在短期内也不复存在了。

七万大军很壮观,但朱慈烺的思想却飘的很远……他想到了建虏,想到了火器,如果这不是七万京营,而是十万建虏,他该如何战胜?除火器外,好像再没有其他的办法。

可大明的火器,现阶段好像也很糟糕啊。

“殿下,正好两个时辰。”田守信一直在看着时间,这时小声的说。

朱慈烺笑一下。

朱纯臣和徐允祯这两个误国之臣居然是掐着时间来的。

又或者,他们还想聘用更多的“雇佣军”,只不过时间来不及,不然说不定还能再多拉一万人来。

“臣等叩见太子殿下!”

朱纯臣和徐允祯带着各营主将拔马先行,到了石台之前,甩鞍下马,蹬蹬蹬跑上石台,在朱慈烺面前跪成一片。和两个时辰前不同,朱纯臣和徐允祯此时都披挂了盔甲,胯上了长剑,看起来倒也人模狗样,有点将帅的意思。

但朱慈烺对他二人却越来越厌恶。

“国公免礼,诸将免礼。”

朱慈烺不喜不怒,声音淡淡。

盔甲铁片碰撞,发出锵然之声,诸将都站了起来。

朱纯臣瞥了朱慈烺一眼,心里那种不安的感觉更加强烈,枯等两个时辰,太子爷脸上居然一点怒色都没有,这份沉稳和定力,根本不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该有的,照此推断,自己和徐允祯的那些小伎俩,很有可能是瞒不过的。

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事到如今,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了,再说了,不就是吃了点空饷吗?他家三百年世袭罔替的国公,又是大明朝开国靖难的勋臣之后,就不信太子敢拿他怎么样。

大不了,这个京营总督不做了。

同类推荐
  • 大汉昭烈帝

    大汉昭烈帝

    新书《这位刀神来自地球》上线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感激不尽
  • 石话实说

    石话实说

    “告诉您最想知道的石家庄一百个故事”,一直是我们的愿望,随着大型系列文化节目《石话实说》的播出和结集出版,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三十万年前,石家庄人的先祖就在太行山下、滹沱河畔点燃文明火种,直到今天,演进为拥有千万人口的繁华都市。这条波澜壮阔、星光璀璨的历史长河属于中国,属于世界。全景记述这亘古的传奇是石家庄广播电视台应当具有的文化自觉与文化担当。
  • 大明文魁

    大明文魁

    紫禁城前九重门,百官簪缨南阙来。帽插宫花朝天颜,金殿传胪名声传。十里御街打马过,人称大明状元郎。这是一个现代人在明朝好好读书,天天向上的故事,已有两本两百万字作品完本,人品保证!书友群:164.548.046大家来聊聊天,提提意见。
  • 三国骁雄韩遂

    三国骁雄韩遂

    序言本小说主角韩遂,从距184年爆发黄巾起义尚有21年的公元164年冬写起,尽量吻合史料记载的重大事件和时间,重在推演东汉末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介绍了东汉末年许多重量级人物以及他们的来龙去脉。历史人物的重要职位、重要事件及时间基本遵循历史。通过文学手法将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使之生动鲜活。184年,韩遂以凉州小官吏身份被大将军何进召见,同年因在西凉名望大而被逼迫参加叛军,187年灭叛军首领掌握军权,雄据西凉32年,与曹操起兵到去世32年军政生涯相当,比出身西凉的重量级人物董卓、李傕、郭汜、张济、马腾等都活的长,是解读东汉覆灭秘密的关键人物。刘备214年占益州,韩遂亡于215年,东汉亡于220年,三国正式形成于229年,北魏始于386年,隋朝建于581年,唐朝建于618年。这些政权的种子其实都与汉末西凉密不可分。耳目一新的东汉末年趣闻、天文地理、历史人物、事件、物产、物价、贸易、风土人情等足以一饱眼福。对西部甘肃、青海、宁夏、内外蒙古以及中原、东北、南方、周边国家等地的历史有全新的了解。
  • 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国学经典)

    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热门推荐
  • 青少年走近伟人丛书·传记故事·列宁

    青少年走近伟人丛书·传记故事·列宁

    列宁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布尔什维克党创建者、苏联缔造者。列宁出身于俄国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家庭,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站在穷苦劳动人民一边,投身于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并成为苏维埃国家、苏联共产党、苏联军队的缔造者和伟大领袖。他曾数次坐牢、流放和流亡国外,多次遭敌人暗杀,历尽艰险,他领导发动了俄国十月革命,终于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政权。
  • 李文节集

    李文节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苍天在上

    苍天在上

    《苍天在上》为陆天明创作的反腐倡廉长篇小说。章台市的女市长和公安局长,因为涉嫌贪污案件,先后死于非命,并且,凶案现场被他人伪造。究竟谁是幕后黑手?高级工程师黄江北临危受命,出任章台市代理市长,他面对的是扑朔迷离、真假难分的困难局面。在这种危急情况下新任代理市长黄江北励精图治、市委书记沉着应对,使得章台市一起千万元公款挪用大案终于被侦破,副省长的问题被揭开。小说主题积极向上,宣扬了人间正气,抒发了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 老女再嫁

    老女再嫁

    二十七岁的年纪,怎样都不算年轻了。经历了七年之痒,被曾经山盟海誓的夫君以七年无所出的名义休弃,她心碎欲绝。本以为就这样了此残生,却没发现,有两道目光,已追随了她经年之久。--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九王妃

    九王妃

    华青鸾:卓依族的九公主,貌美无双。却是天生痴傻,若聋若哑,母妃早死,兄弟欺凌,姊妹嫉恨,父皇厌恶,及笄之年被送到魏国成为质子,前途凄惨。因为纠缠俊美冷傲的暗辰国太子,失足落湖,昏迷不醒。再睁开眼,美眸光绽,风华粲然她,已不再是她!◆◇◆罗静夜:现代头号黑道杀手,身怀绝技,心若铁石。一场意外,让她灵魂穿越,成为被欺凌而死的华青鸾。冷傲决绝的灵魂,绝不容人再欺,谁向前一步,必叫他血溅当场!抚着胸口残余的悸动,罗静夜轻声道:“华青鸾,你放心,我会替你报仇,让所有欺凌你的人,生不如死!”◆◇◆五国争雄,风云变幻,浴火重生的华青鸾,惊采绝艳,令人目眩神迷。◆◇◆精彩片段:长剑插地,左膝半跪,暗辰国太子凌清寒抚着受伤的左臂,低下了高傲的头颅:“是我输了,我愿意遵守前诺,娶青鸾公主为正妃!”女子紫衣黑发,眸若寒冰:“可惜,凌清寒,我看不上你!”男子愕然。◆◇◆本文原名一品宠妃,现改名为九王妃:本文女强文,一对一,或许慢热,但绝对会精彩,请童鞋们放心跳坑哈~O(∩_∩)O~◆◇◆推荐梦梦的完结文:《弃妃女法医》《冷帝的刁蛮妃》《穿越千年之倾君》◆◇◆推荐好友宁儿的《第一祸妃》推荐好友妙妙的《洛王妃》推荐好友幽幽的《重生—名门贵妻》推荐浅水的鱼现代文《部长别太坏》推荐好友醉疯魔女强文《浴火王妃》推荐好友烟花宅斗文《深门望琇》推荐好友七月紫音宠文《小小皇妃爱爬墙》推荐好友小桃的现代重生禁恋文《重生—豪门傻千金》
  • 张文襄公选集

    张文襄公选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清穿之太子宠妃

    清穿之太子宠妃

    佟宛颜的一生,极为跌宕。生为庶女,充养嫡女。临出嫁时,却被打回原形,重为庶女。不过,一切戏谑从她替嫁入毓庆宫时,只剩扶摇直上。佟宛颜:爷,你心悦妾身吗?胤礽挑眉:独宠和天下,孤都给你!本文主旨只有一个,宠宠宠,甜甜甜!!!
  • 漾漾情深

    漾漾情深

    当梦想实现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身边多了一只大腹黑。每天的兴趣就是啃啃她,啃啃她,啃啃她。娱乐圈当红小花旦竟然与自家老板同进同出一间房?某花旦:我们…要不要公布算了…某老板:全世界都知道的秘密,有什么好公布的。被设计的小白兔+设计者大灰狼当爱情的开始就是一个圈套,你痛恨他欺骗你,他却不后悔圈住了你。
  • 官殇

    官殇

    伍九生挑着行李担走进乡大院的时候,正赶上乡干部大会散场,一溜人便都停住了脚步,盯着步伐一下变乱心里一下变慌的伍九生看。伍九生把脑袋低下去,脚下被小石块绊了一下,险些摔倒,行李担就撞在一个人的身上。伍九生猛抬起头,那个人和蔼地说:小伍,来上班了。随手接下伍九生肩上的担子。伍九生轻轻地叫了声金师傅,跟着他走进乡食堂。听得身后有人说:可惜了,这么年轻。八月的天气,正炎热着。走了许多山路,本已汗湿衣衫,加上刚才的一阵紧张,伍九生脸上身上的汗珠就像蘑菇似的往外冒。金师傅把他拉到电扇底下说:这天就是热,快把长褂脱下,凉凉。
  • 李劼人说成都

    李劼人说成都

    懒散近乎“随时随地找舒服”。以坐茶馆为喻罢,成才人坐茶馆,虽与重庆人的理由一样,然而他喜爱的则是矮矮的桌子,矮矮的竹椅——虽不一定是竹椅,总多关是竹椅变化出来,矮而有靠背,可以半躺半坐的坐具—— 地面不必十分干净,而桌面总可以邋遢点而不嫌打脏衣服,如此一下坐下来,身心泰然,所差者,只是长长一声感叹。本书从李劼人小说中分门别类,节录出有关成都文明发展的大量文字,如清末的叽咕车(鸡公车)到抗战时的木炭汽车,足以见出成都交通的一个侧面。所有这些变迁的实录,后人完全可以视为一代信史。 其中收入本书的《成都是一个古城》和《旧帐》,都是一九四九年后没有公开发表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