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2200000008

第8章 从水乡踏进大上海

1916年8月初,沈德鸿只身一人从水乡小镇踏进大上海。年届弱冠,他也像社会上文人之间通行的以字相称一样,以雁冰名世。沈雁冰不再是家里人总称呼的那个德鸿小儿了,他真正迈出了踏上人生大舞台的第一步。

上海滩上的人,无论干什么的,大都自觉不自觉地把其他地方来的人看作乡下人,以显示他们城里人的优越感,这会让初来乍到者很反感。不过上海作为那时东方最大的都市,的确有许多可以自傲之处,譬如,那个执近代中国出版业之牛耳的商务印书馆。8月初的一天早上,沈雁冰这个水乡小镇的青年,怀揣着一封推荐信,颇为自信地走进位于河南路上的商务印书馆发行所。

在发行所营业部里,沈雁冰向一个营业员打问总经理办公室在哪里。那个营业员正忙着售书,头也没抬,只把嘴往上一努道:“三楼。”循着营业部后面一个楼梯,沈雁冰刚要迈步往上走,就被人拦住问他干什么。他答说要见张总经理,那个拦住他的人用十分轻蔑的眼光把这个学生模样的青年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冷冷地说道:“你在那边等着吧。”

“不能等,我有孙伯恒的介绍信。”沈雁冰很看不惯这个人的作派,也冷冷地回了他一句。

一听到“孙伯恒”三个字,那人立刻转成一副笑脸,很客气地问:“是北京分馆的孙经理吗?”沈雁冰也不答话,从怀里掏出印着“商务印书馆北京分馆”红字的大信封在那人眼前一晃。那个人变得更谦恭了,颔首示意说:“请,三楼另外有人招呼。”沈雁冰昂首挺胸,稳步向三楼慢慢走去。

三层楼梯不算高,但走上商务印书馆的三层楼梯,意味着沈雁冰从此踏上了一条毕生从事文学、文化事业的漫漫路程。当然,沈雁冰此时没有想到那么远,为他写推荐介绍信的孙伯恒,也没有料到他把一个很快将要在新文学、新文化运动中叱咤风云的青年送进了商务印书馆。

其实,沈雁冰走进商务印书馆的大门,缘出于一个带着偶然性的机遇。他既不认识为他写介绍信的孙伯恒,更无缘认识他将去面见的商务总经理张元济,甚至不过就是一年多以前,还在北京的时候,表弟与他说起孙伯恒同他的表叔卢鉴泉的关系,他想都没想过自己会与孙伯恒,与商务印书馆发生关系。

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下一步的人生之旅将如何迈步,青年沈雁冰还显得有些茫然无措,这个需要做出的抉择似乎来得早了些。尽管他在知识、文化准备上已经具有了扎实的根底,也许因为此前他人生的每一步,都有母亲在那里操心、扶助,所以在北京大学读预科的三年中,对于这个问题他还没来得及考虑。

继续读书是不可能的了,家中已经没有财力供他上学,只有就业。但选择一个什么职业才能投己所好,而且可以有所作为呢?父亲当初的希望,是让自己学习理工,以一技之长安身立命,以发展实业富国强民。自己没有学理工科而选择了文科,这是自幼的习性、偏爱、所学决定的,所以在赴上海应考北京大学预科时,没有遵从父亲遗嘱报考将来进理工科学习的第二类,却考进了将来是要进文、法、商三科的第一类。这虽然违背了父命,但却是从自己个人自由意志做出的选择,父亲反复叮嘱的“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这一点,自己是片刻也没有忘记的。

事实上,学习理工与“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也并不一定就有必然的逻辑上的因果关系。父亲的遗训中包含了对于个人与社会、家与国之间亦进亦退,进退自如的考虑。学有一技之长,进可以“以天下为己任”,退可以国内外随处“谋生”。所以,只要心存着“大丈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与抱负,学文史仍然可以有所作为。况且“以天下为己任”这种信念本身,就包含着强烈的道义感、社会责任感和浓重的政治意识,它正可以为学文者引领着去大展身手。关键问题只在于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职业去肩担天下。

以沈雁冰的父亲与表叔卢鉴泉的关系,和卢表叔一向对他的器重,若托表叔在银行界谋个职位,捧上金饭碗,应该是易如反掌的事。雁冰的二叔和乌镇老家几个亲戚的孩子,都是由卢鉴泉推荐,进入银行界做事的。但是沈雁冰对此毫不感兴趣。回家乡去当个教师呢?又觉得那里生活的空间过于狭小,眼界过于局促,难以伸腿展臂地实现心中的志向……沈雁冰就是带着这样的茫然,踏上从北京返回家乡的旅程的。他不知道,就在此时,母亲已经在为他的就业之事运筹帷幄了。

陈爱珠先请公公沈恩培给卢鉴泉写了一封信,托咐他给孙子德鸿找个职业。随即,她自己也给卢鉴泉寄去一封亲笔信,特别嘱托他不要为德鸿在官场和银行里谋事。因为她知道,在财政部里任公债司司长的卢鉴泉,如果给自己的表侄儿找职业,在银行里谋个事是最方便不过的,在政府的哪个衙门里谋份差,也非难事。在关乎儿子前途的选择上,陈爱珠在丈夫生前就与他不谋而合,不愿让儿子走“学而优则仕”那条中国历代文人一直走下来的老路,不想让儿子一生跌入变幻莫测的宦海沉浮。沈永锡一生都对八股举业不以为然,临终前极力要求儿子学习理工,实际上就包含着这层意思。陈爱珠深明这一点。

至于在银行里与金钱打交道,这原本就与以岐黄传世的陈家格格不入。

等沈雁冰从北京回到乌镇家中,母亲立即把请卢表叔帮助找职业的事告诉了他,这时是7月底。母亲让他做好在家闲居半年的准备,可以读些书,因为在官场和银行之外,卢表叔不一定能为他很快找到合适的工作。

然而,母子两个都没有料到,刚进8月初,他们就收到卢鉴泉的回信,信中附有孙伯恒写给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的推荐信,并嘱表侄儿赶快去上海见这位张总经理。于是有了前边那一幕。

卢鉴泉能很快为沈雁冰联系到去商务印书馆的机会,不是因为他与商务北京分馆的经理孙伯恒有什么私交。当时孙伯恒正想方设法巴结任公债司司长的卢鉴泉,希望能够以商务北京分馆拥有的京华印书局承印政府不断发行的大量公债券。卢鉴泉则正为如何办妥沈老太爷的嘱托而又能满足表嫂的愿望想办法。他觉得商务印书馆对于表侄儿是个理想去处,因此一经向孙伯恒提出,两个人一拍即合。孙伯恒立即亲笔为沈雁冰写了一封给总经理张元济的推荐信。

对于商务印书馆,沈雁冰并不陌生,这是当时中国最具实力的新式出版印刷企业。他所要面见的总经理张元济,卢表叔特别在信中提到,此人前清翰林出身,是商务印书馆的创办人之一。

沈雁冰想着这位翰林出身的总经理将会是怎样威严的时候,已经上到三楼。门口设一长方桌,又有一人守在那里,见了沈雁冰就说:“先登记。姓名?”沈雁冰说出自己的名姓,“沈”、“德”二字那人即刻写下,“鸿”字却不知是哪个字,便问:

“三点水共字的洪吧?”

沈雁冰回答道:“不是。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鸿。”

那个人直摇头,表示不知所云。

“是翩若惊鸿的鸿。”沈雁冰又说。

那人只是睁大了眼,盯着他看。旁边有等候传见的人提示说:

“是江鸟鸿。”

管登记的人才恍然大悟,埋怨道:“说江鸟鸿人人都懂的,你偏不说。办什么事?”

沈雁冰听了,真是哭笑不得。他从口袋里掏出那个大信封递过去,登记的人接过去一看,霍地站起来,笑容满面地说:“我马上去传达。”

见到总经理张元济之前先遇到的这个小插曲,给沈雁冰留下的印象确实不怎么样。这不像个有文化的斯文之地,倒有点官场里那股味道。后来他才了解了,商务印书馆内也是个变相的官场。不过,第一次见到的张元济,却给他留下很好的印象,他在晚年所写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中真切地记下了这次见面的情景:我见这间总经理办公室前面一排窗,光线很好,一张大写字台旁坐着一人,长眉细目,满面红光,想来就是张元济了。两边靠墙都有几把小椅子(洋式的,圆形,当时上海人称之为圈椅,因为它的靠背只是一道木圈),写字台旁边也有一张;张元济微微欠身,手指那个圈椅说:“坐近些,谈话方便。”我就坐下。

张先问我读过哪些英文和中文书籍,我简短扼要地回答了,他点点头,然后说:“孙伯恒早就有信来,我正等着你。我们编译所有个英文部,正缺人,你进英文部如何?”我说:“可以。”张又说:“编译所在闸北宝山路,你没有去过吧?”我表示不知道有什么宝山路。张拿起电话,却用很流利的英语跟对方谈话。

我听他说的是:“前天跟你谈过的沈先生今日来了,一会儿就到编译所见你,请同他面谈。”打完电话,张对我说:“你听得了吧?刚才我同英文部长邝博士谈你的工作。现在,你回旅馆,我马上派人接你去宝山路。你住哪个旅馆?”我把旅馆和房间号码都说了,张随手取一张小纸片记下,念一遍,又对我说:“派去接你的人叫通宝,是个茶房,南浔镇人。你就回旅馆去等他吧。”说着站了起来,把手一摊,表示送客。我对他鞠躬,就走出他的所谓办公室。

沈雁冰笔下的这次见面,是一次平平常常的见面,连叙述的语言都是那么平实。但是在平实的叙述中,一个谦和平易、细致周到的忠厚长者,和有条不紊、精细干练的经理人形象跃然而出。这与沈雁冰之前见到的几个形象判若天地云泥之别。对于一个初出茅庐,刚刚踏入社会的青年学子来说,第一次就职就碰到这样一位顶头上司,无论他此前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还是挟着初生牛犊之势,这时一定都会觉得放松了,踏实了。

当然,沈雁冰能够在这样一种随意、轻松的气氛中面见商务印书馆的总经理,还得说是托了卢表叔的福。不然他不会越过已经等在那里候见的几个人,被径直引去见张元济,也未必会得到那么细致的关照。不过,张元济很快就会发现,孙伯恒为讨好卢鉴泉而力荐的这个青年,不是让商务付出了什么,而是得到许多。沈雁冰也很快就会了解,张元济在他初次面见时留下的形象,不是经年历炼的圆熟与城府,这是一位颇有作为、值得人尊敬的长者,正像那间总经理办公室里朴素的摆设一样:墙上不挂任何字画以示风雅,只在大写字台对面置一长几,几上堆满中英文书报。

沈雁冰回到旅馆收拾行李,不一会儿,那个叫通宝的茶房就来了。通宝帮沈雁冰把行李装上一辆漂亮的小汽车,然后招呼司机开车。“这是总经理的车子,出租汽车一时无处找。如果坐黄包车,起码要一小时,那就误了事,是总经理派他的车接我过来,又叫原车送我们去编译所。”通宝一路向沈雁冰做着介绍:“我是南浔人,南浔离乌镇不过十几里路,我们也算同乡了,你到编译所有什么事要办,找我就好了。”

通宝的一番话让沈雁冰颇为惊讶。他没想到总经理让自己的车专门来送他去编译所,真有点受宠若惊了,这肯定是因为卢表叔的原因。他也没想到编译所一个茶房说话的口气竟那么大。后来他才知道,通宝是编译所茶房中的元老,也是头头。编译所所有茶房都是他介绍来的,清一色南浔人。连沈雁冰被安排住进的宿舍也不是编译所建的,而是通宝和他的儿女亲家合股的公司所有。真是人不可貌相!

后来他还知道,在商务印书馆里,有许多每天既不编,也不译,只是这里看看,那里聊聊,但拿着高薪的编译。他们都是有特别后台、特别社会背景的,印书馆养着他们,自然也有特别的用心和考虑。这些所见所闻,让沈雁冰觉得既大开眼界,又似乎有些无所适从。母亲专门写了信嘱咐卢表叔不要为自己在官场谋差事,但是这个“知识之府”的编译所,一点也不比官场里简单。

同类推荐
  • 如果爱

    如果爱

    冯远征、梁丹妮各自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事业轨迹、两人相遇相识相爱的过程,以及共同走过的甘苦历程等。书中还附有对尤小刚、刘蓓、梅婷、何冰、任鸣、何晴等演艺圈朋友的印象速记。
  • 安徒生: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

    安徒生: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

    安徒生是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图说世界名人:安徒生(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多为简历式的的介绍和事件的记叙与说教式叙述,多从日常生活曲折有趣、多姿多彩、富有启发性的小故事中传达伟人不同的特质及取得成功、成就的道理,把传主不平凡的一生经历,全面、立体、多彩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于愉快轻松阅读中吸取养分,得到启示。
  • 老舍:骚人无复旧风流

    老舍:骚人无复旧风流

    建国后,老舍由“抗战派”转向了“歌德派”。据曹禺回忆,老舍建国后常说:“我无党无派,但我有一派,就是‘歌德派’,歌共产党之德的派。”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成了老舍建国后文学创作包括旧体诗创作的总主题。一九五八年,老舍在大跃进中重新开始写旧体诗,他写的第一组诗《元旦试笔》(二首),就是歌颂的“昂头迎晓日,风物美无边”的新中国。一九六五年,老舍含冤死去的前夕,他依然在《诗二首》中真诚地实践着自己当“歌德派”的诺言。
  • 朴槿惠新传:在苦难中微笑成长

    朴槿惠新传:在苦难中微笑成长

    对于韩国民众来说,2013年3月25日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因为在这一天韩国人民迎来了他们的新总统——朴槿惠,韩国也将迈进崭新的朴槿惠时代。这一天,全球媒体的焦点都凝聚在这位花甲之年的亚洲女性身上。朴槿惠,韩国第一位女总统,第一位第二代的总统(父亲也是总统),第一位至今未婚的总统,第一位得票率超过半数的总统,第一位主修工程学出身的总统。她是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献给韩国的“三无女人”。
  • 杰出楷模:和乡亲一起读周恩来

    杰出楷模:和乡亲一起读周恩来

    《杰出楷模——和乡亲一起读周恩来》作者秦九凤,作为周恩来纪念馆研究室主任,掌握大量详实而丰富的一手资料,并在多年的工作中采访了许多曾经在周总理身边工作过的老同志、老干部。作者条分缕析,创作了《杰出楷模——和乡亲一起读周恩来》。本书从四个部分:周恩来与故乡。周恩来也亲属、周恩来与生活小事、周恩来轶事等方面,介绍了周家庞大的家族,周恩来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从小事中彰显出伟人的风范,一个伟大而平凡的总理形象跃然纸上。
热门推荐
  • 听闻你心有余悸

    听闻你心有余悸

    “她啊……是我的眼角笑意,心底温柔。”他看向她,目光温柔的似乎融化了寒风。“还有,乍见之欢。”四目相对,星星黯淡,月亮融化。“小时候,是她不吝啬,把她的光分给了我。现在,换我做她的神明。”这一爱,是遥遥无期,是覆水难收。“人们都讨厌夜晚,因为它只有一个颜色……我也不喜欢,可是在黑夜里看到的你,闪闪发光。就像只属于我的神明一样。”她握紧他的手。他在星辰坠落后的黯淡中与她相遇他将会是这温柔的夜中唯一的光亮因为贺余悸是秦念昔的神明呀。她像他一样温柔的拂过他的面颊,告诉他“这世界欠你的温柔,我来给。”每一朵满天星都有属于自己的花海。就像点了眼睛的千纸鹤会找到自己的家。
  • 绿茵锋芒

    绿茵锋芒

    从青春校园走出,走向欧洲走向世界。在中国足球低迷的年代,韩锋这个高中生带着梦想,用双脚向世界踢出最华美的中国乐章。等到退役之际,他说:在别人眼中的绿茵锋芒,其实仅仅源于我对足球的梦想与热爱。
  • 当休伯利安撞上佛拉克西纳斯

    当休伯利安撞上佛拉克西纳斯

    我,jingjingyeye,作为一个长着狐狸耳朵打着吼姆结隐着身知晓世界本质会空中劈叉兼职甲板清洁工是个好人的怪盗团魔法小精灵见习义警挂名舰长,终于在那一天想起了被崩坏和空间震所支配的双重恐惧。
  • 念念有词音

    念念有词音

    起也相思,坐也相思,遥看君子,嗟嗟如斯。
  • 谢女士 谢女士

    谢女士 谢女士

    《谢女士谢女士》是作者谢舒以自己在纽约的生活见闻为内容所写的一本散文集,从20世纪80年代入美国陪读,到现在定居在美国,主要包括初入美国时打工的经历、在美国的中国人的传奇或生活、西方人的生活状态等,文笔老练,表达出对祖国诚挚的感情,也表达出了作者对时代的反思。她写纽约江湖的镇江老板仍然惦记深埋故里的金子,她写国内屈辱国外风光最后死于骨癌的“小曹”,写靠经营饭店而去做收藏的邓先生,写少女时代为红军送信年老后在美国治病的周老太……
  • 豪门贵妇

    豪门贵妇

    他真狠结婚周年提离婚,并且拿她和其他女人进行比较他无耻早晨刚刚签离婚协议,晚上就形同路人!*他意外似乎仅是一夜之间,她从一个乖巧的娃娃变成了成熟的女人他自嘲谁敢说她不真实,她的一频一笑,无不吸引着身边的男人,自己竟然以这个为理由和她离了婚——她本是豪门千金嫁人后成为豪门贵妇一夜之间却什么都没有她跟过不只一个男人她的名声如此不堪一切的起源,只因为她的第一个男人说:“我们离婚。”她是传奇的女人她是怎样的一个女人?——妈妈说:“抓住一个男人的心,就得看他喜欢你身上什么优点,然后不断地去放大这个优点!”妈妈又说:“你是夏家的女儿,你的婚姻只有家族说了算,你的责任就是笼络住你的丈夫,维护家族利益!”他说:“我爱极了你这精致的模样,像一个乖巧的娃娃,嫁给我吧,我能给你幸福!”于是,她开始做一个精致的娃娃,十分乖巧。他又说:“你精致的令人感受不到真实。妈妈说:“我们夏家容不下离婚的丑闻,你不能离婚,否则就别再进夏家大门。”慕远说:“现在你已经一无所有,除了跟我走,还有别的出路吗?”可悲呀!一流大学毕业的博士女人,只是用来嫁入豪门的筹码,却没有公司敢收留她!表面风光的豪门,掩盖着人们所看不见的糜烂。她为何要受人摆布,为何要听从家族命令,为何随意的被人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她就是要做家族丑闻,做她自己,管别人说什么?
  • Boss追到就娶我

    Boss追到就娶我

    带着前世的记忆转世投胎的方璇,誓寻他,嫁他,与他共赴白首。前世她对他说:永生永世爱你,即使受世人阻挠,天各一方,我等你八抬大轿迎我上门,至死不休!前世身为太子的他,机缘巧合之下,与她相识,相恋,相爱,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嘴里仍旧呢喃着:“璇儿,璇儿”。而她在破屋中千等万等,可最后得到当朝太子重病缠身,暴毙东宫,直至满头白发,她着一身红衣,躺在破屋的木板床上!闭上双眼,在她眼角旁落下几滴晶莹的眼泪。今生带着前世记忆而活,她追他,嫁他,今生拥有毒舌技艺傍身,虐的了渣渣,她放言到:追到你,你便必须豪车上门迎娶我。他冷,他狠,彼此斗嘴,互怼,他对她许诺:追到我我便娶
  • 一百五十赞佛颂

    一百五十赞佛颂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风尘温酒

    风尘温酒

    他仍是在晨露间轻啄的白鹤可我不是我他把自己隐藏在黑暗的角落我一路追寻着只余残躯和马革可无论如何无论如何都想与他一起看看日落日出时死去又如何.
  • 故事会(2018年10月下)

    故事会(2018年10月下)

    《故事会》是中国最通俗的民间文学小本杂志,是中国的老牌刊物之一。先后获得两届中国期刊的最高奖——国家期刊奖。1998年,它在世界综合类期刊中发行量排名第5。从1984年开始,《故事会》由双月刊改为月刊,2003年11月份开始试行半月刊,2007年正式改为半月刊。现分为红、绿两版,其中红版为上半月刊,绿版为下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