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悼会弄得冗长,光祭文就念了一个多小时。
李是也还在孩子的时候就看过别人家开追悼会,感觉实在没什么好看的,但不看又有什么好看的呢?那时候乡下没电,或者有电以后也没有电视机,能够有这么一场还算热闹的活动,待在那看总比待在家里无聊强。尽管听不懂人家念的什么,尽管看到别人家哭哭啼啼有时候鼻子还会酸酸的,但还会待在那,毕竟是乡下为数不多的热闹场合。
其实祭文字数并不是特别多,主要是念祭文的人故意拉长腔调,有的一个字都会拉很长的音,拉长的腔调里注入了感情就多了悲伤,祭文旁人不用心可能听不出什么,但作为子女一般都能听明白,因为,基本就是母亲的生评。
在追悼会前,胡爹把祭文给李是也看过,申明父亲李成良和哥哥李是非已经看过了。李是也只简单翻了翻,有的地方写得不是很好,甚至还有遗漏,更没有写明因什么原因而遭遇不幸,但既然父亲和哥哥都没认可,自己只好不发言。母亲已经不在了,母亲的生评只有自己的伴侣和子女清楚,其他的人,即使有人关心,又能关心多少?再说太多没有意义。
李是也开始也只是礼仪般的跪在地上,听主持念祭文。
几天来的不停旋转,能跪着感觉比旋转还是要舒服一些,何况吴雨事先还给买来了护膝,地上也垫上了棉垫?第一天烧纸时,吴雨看到他膝盖上渗出的血就心疼了。
吴雨在下午的时候还曾问过李是也:“你会哭吗?”
李是也当然明白是指追悼会的时候。李是也回答:“不知道。”
吴雨又问:“那你哥呢?”
李是也不敢肯定:“应该他会吧?他跟妈妈相处的时间长。”
吴雨不以为然:“那倒不见得。”
在乡下,平时对父母好不好,只要自己不说,父母不说,外人是不太知道的,外人看儿女孝顺不孝顺,就来看追悼会,所以才会有“儿子哭惊天恸地,女儿哭伤心伤气,媳妇哭假心假意,女婿哭黄牛放屁”一说,容易哭的是女人,难得哭的是男人,情真意切的是儿女,逢场作戏的可能就是媳妇和女婿了。这样说有贬义的因素在,但是不能不说没有道理,毕竟父母养育了儿女,做儿女当然应该对父母有感情,要感激,而女婿和媳妇不一样,他们是半路进入家庭,真正生活也是各自配偶,与父母一般感情不会太深,何况象唐大群这样的甚至还有可能把公婆视为仇人呢?吴雨担心冷场,如果追悼会没有一人哭,至少这种场合她没见过,在别人眼里可能就是一次不成功的纪念活动。吴雨说:“尽管我和你结婚二十年了,和你母亲加在一起的时间都不会超出两个月,估计哭不出来。”
李是也不置可否。他没有理由要求自己的老婆母亲的媳妇哭。哭要带有真感情,看似平常想哭就哭的任性,其实,除了专业演员谁能做到?倒是李是非想过找人替代,也就是找一个两个假哭的人来充当演员。假哭,然后带动真的儿女哭,即使儿子们哭不出来,演员也能替代完成,替代的理由就是亲戚。乡下左邻右舍来往再多,是不是亲戚也不可能全知道,只是,代哭的是专业户,代哭多了别人能不认识吗?再说,自己的儿女都不哭,一个亲戚能哭成啥样呢?说了都没人相信。当然,发现有人代哭,旁人不会当面说,但不表示事后不会去说,所以请人代哭并不是好的选择。
李是也不同意李是非的建议,李是也认为请代哭的一般是无子女的家庭,自己的母亲算是功德圆满,儿孙满堂,很不合适。李是非说乡下全是儿子的家庭有时候也请人代哭。李是也说那是感情不和的家庭,儿子与父母仇人似的,我们和母亲不和吗?这话有点重,李是非只有作罢。
现在,李是非没有哭,李是也甚至感觉到李是非跪在边上都不安心,不停地在变换身体的姿势。吴雨倒是什么也没做,静静的像听一堂课,宁丽霞也在趴着,只有唐大群坐在边上,理由还是身上没干净。都是成家立业的人,李是也不知道这个嫂子是真的没干净还是假的没干净。毕竟母亲过世到现在都七天了,是不是母亲过世那天身上才来还是故意装病不想给母亲磕头呢?吴雨说,女性更年期,经期紊乱,也是有可能的,就算是装,李是非不管,你当小叔子的要管吗?李是也无奈,只能在心里埋怨母亲为什么不生一个女儿?
祭文终于念到母亲怀自己的时候。这时候家庭极端困难,李成良被抽调兴修水利,大集体的母亲白天和男人一样下地干活,晚上回来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儿子,妊娠反应强烈,吃不好睡不好的母亲第二天还得照样劳作,终于病倒,在要不要儿子的问题上,经历了撕心裂肺的过程,那是一个母亲身体与心理的较量,是一个意志与生活的较量。终于在一个天寒地冻的日子里,李家迎来了第三个儿子,虚弱的母亲只是看了一下就晕过去。李是也听到这里,终于忍不住哭起来,没有母亲的坚强哪有自己的今天?
李是也的哭是发自内心的,先是吴雨跟着抽泣,接着是宁丽霞,这都是悲凉气氛下被感染的哭。胡爹的老婆找来一块毛巾帮李是也擦泪说:“孩子,人死不能复生,保重身体要紧。你妈妈在那边知道你的好。”也许不说这几句还好,一说,更加重了李是也的伤心,李是也真的哭得惊天恸地起来,李是非也开始哭了,只有唐大群自始至终看客一般坐在边上,俨然来看热闹。
邻居们都说,这家的孩子多孝顺啊。
张晓慧一直在边上默默地看着,转身对一旁的吴茜说:“等仪式搞完,你给姐夫准备条热毛巾。”
吴茜问:“还准备一杯热茶不?”
张晓慧点点头,张晓慧的眼睛是潮湿的,需要不停地用手帕擦拭才能保持视觉,她也被感动了。说实在话,他喜欢这个女婿。在女儿找女婿这条上,张晓慧一直有自己的观点,那就是他什么都可以没有,但必须人品好。吴雨和李是也谈恋爱时,张晓慧就曾问过女儿,关系确定没有?如果确定,就先带回来看看,过得了关再往深一步发展,如果还只是好感阶段,就没必要,那还不能证明人家就喜欢你并向你求婚。吴雨说,交往有一段时间了,家是农村的。吴雨为什么要突出李是也老家是农村的呢?因为在吴雨上大学离开家门前,母女间进行了一次长谈。张晓慧对女儿说,你上大学了,再也不用过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这是你的命也是你努力的结果,远比在乡下嫁一个农民做家庭妇女天天在家养猪养鸡带孩子强,你找婆家就不要再想着乡下的,我们家的情况你也看到了,农村很多的方面没有保障,城市就要好得多,如果你谈恋爱,最好选择城市出生的,哪怕是一般工人家庭都要好一些,今后负担会要小得多,这主要是替你想,希望你自己也想清楚。吴雨不是农村孩子但是一直生活在农村,对母亲的话感同身受,张晓慧和吴雨都不知道的是,吴雨遇到的是李是也,有人说,感情来了洪水都挡不住,这放在两个年轻人身上一样的适合,不过,这时候的李是也已经是大学助教,这个年长自己两岁多的人早了她三年工作,他们阴差阳错地见了面便不可阻止地相爱。年轻的吴雨不知道自己的眼光是对还是错,反正觉得李是也人为人处世不错,这里面当然有当时那些聚会时一起玩的伙伴们的评价,也有自己相处的感觉,但还是听从母亲的指示,以各种借口把李是也叫到了她家乡的县城,又以想回家看看要李是也陪着回了家,就在娘家吃了一顿饭。就这一顿饭,张晓慧说,不错的孩子,抓紧点,别丢了。吴雨问母亲怎么可以看出来。张晓慧说,我当老师的,教过那么多孩子,对人的判别不会错。张晓慧当时没说,后来才告诉吴雨几点:长辈说话时,他会眼睛很专注地看着长辈的脸,说明他是个认真而且真挚的人,交流意见时有不同意见,不是一味奉承而是委婉解释,说明还是一个睿智且懂得尊重人的人,吃饭时,夹菜很注意干练不拖油带水,说明还是一个注重细节和有教养的人。吴雨说,我可没有发现他有那么好。吴茜应该是按张晓慧的意思,或者说百分百按她意愿来找的老公,却在婚后第三年就离婚了,是小女儿自己不争气还是当母亲的认识有问题呢?张晓慧自己说不清楚,但这么多年来,李是也一如既往地对待吴雨,一如既往地尊重自己,就证明吴雨的选择确实没有错,她喜欢这个女婿也就正常。
接下来的活动是“转圈”,其实也是悼念的一种,李是也叫不出名字,反正就是跟着吟唱的人,长子捧着逝者的遗像走在前面,其他依着辈份和年龄大小成纵队排列,吟唱者手举黄旗唱着挽歌,在椅子和凳子摆放的障碍物中绕行。这里,一方面有祭祀的意思,另一方面也有折腾人的意义在,为什么?长辈哺育儿孙长大不容易,是受过太多苦难的,以前没有享受过儿孙带来的快乐,这是最后一次,怎么着也得为长辈做点苦难的事吧?以前的事情逝者都看到过,以后的看不到了,就是最后一次,再不孝的人也得转圈表现自己的诚意,至于转多久得看吟唱者的意思。
队伍前面是李是非、李是也,后面是宁丽霞、吴雨、接着是孙子孙女们,然后才是亲戚,吴茜也参加了,队伍因此显得很长,吟唱者不得不绕大圈,否则容易出现交错,只是,虽然圈子在尽量做大,但领队时快时慢折腾人的做法就显得力不从心,孝子们跟紧没错,遇上速度变化过快,孩子们就会穿插,从而导致队形混乱,队伍没法维持,所以大多的时候还算按部就班,倒不至于十分辛苦。
李是非在所有活动都搞完以后对李是也说:“反正你前面都辛苦了,今天就再替我给母亲守一夜,明天母亲上山,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安排。”
李轩知道每天都是父亲在陪奶奶,就懂事地对李是也说:“要不这样,爸爸,我替您守一夜,只是,会不会恐怖啊?”
李是也不喜欢儿子的胆小:“要是哪天我不在了,你睡我边上会不会恐怖?”
吴雨立即插话:“呸,闭上你的乌雅嘴,尽说不吉利的话。”
李是也感觉自己说的不是时候,就有点尴尬:“别担心,我只是打个比喻。”
吴雨满脸不开心:“要打什么比喻,直接解释就好了。”
李是也只得转头告诉李轩:“你就算了,我是孝子,你是孙子,隔了一代,不合适。”
李轩叹口气:“也没别的,我是怕您累着。”
吴雨把张晓慧夫妇安排在平常自己住的房间,让李轩一起去将就将就。
李轩不好意思地说:“我就睡车上算了。”
李是也拍拍李轩的肩膀:“好儿子。”
以前总觉得儿子是小孩,转眼个头超过自己一截,也懂事了,看来,岁月不饶人,日子真是过得太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