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636100000001

第1章

来源:《大家》2015年第03期

栏目:纪事

我可以清楚记得三岁以后的许多事情。有人夸我记性好,此话倒也不假,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从小集邮,后来的工作性质又养成了我建立档案的习惯,写文章时,有记事本、底片、节目单、剪报可查。

我出生在海滨城市烟台,当时这座位于胶东的小城市幽美、朴素,不似现在,变得毫无特色。记忆里第一次进的剧场,是在张裕公司往西的一条小街上,叫市府街,现在已经成了宽阔的马路。看的不是话剧,是一些革命色彩很强的舞蹈、活报剧、诗朗诵等。我因为觉得没意思,在座位上折腾,被大人训斥。在那个剧场看的电影比较多,那时正片之前都要加映新闻简报,我一看到毛主席接见非洲朋友,就吓得钻到姥姥怀里,长大后姥姥总拿这事儿开我玩笑。

1976年,因为唐山大地震的缘故,我又回烟台生活了半年,经常观看少年宫的演出。舅舅是那里的舞蹈老师,我便有机会溜到后台和侧幕,从那时起,舞台对我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

1971年随父母来到北京定居,当时住的建委大院里有一座礼堂,是我最爱呆的地方,尽管总是那么几部电影来回放,还是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记忆。我平生第一次登台表演,就是在建委礼堂。

平生看的第一部话剧是《枫树湾》,讲的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湘东农民运动的故事。地点记不清了,好像是在三里河某部委礼堂,印象最深的是舞台上那棵巨大老枫树,看戏时总走神,想那么大的树是如何栽到台上的。演出结束,我蹭上台细瞧,才知道原来是挂在一面大网上的假树,舞美术语叫“软景”,可在台下看跟真的一样,尤其是打上灯光。

第二部是在首都剧场看的,一部《救救她》,一部《王昭君》,都是1979年演出的,但记不清哪部在先。《救救她》的女主角是徐松子,后来考上中戏导演系,毕业后曾演过电影《芙蓉镇》《老店》等。1980年北京人艺也排演过此戏,导演是蓝天野,我看的不是这一版。《王昭君》是父亲领我去看的,这部戏的节目单是我的第一件收藏品,至今已三十余年,仍光鲜如初。

当时电台、电视台经常转播话剧实况。通过电视,我还看过《丹心谱》《枫叶红了的时候》《于无声处》等。有一次学校组织观摩,在建研院食堂二楼,我第一次近距离观看真人表演,印象最深的是王景愚老师的小品《吃鸡》,他的无实物表演逗得我们一群小孩儿哈哈大笑。这算我的第一次“小剧场”观剧体验吧。

工作后有戏必看,虽然收入不高,可那时票价也低,开始考戏剧学院后看得就更勤了。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剧目这么多,往往一部戏演很长时间,也看得过来。

不知道北京到底有多少剧场,一篇文章说有上百个,我深表怀疑,可能它把许多内部礼堂,甚至已经废弃的都算在其中了。当时还没有9剧场、海淀、东图、东方先锋、蜂巢、蓬蒿、繁星戏剧村等,也没有天桥剧场(新)、保利剧院、长安大戏院(新)、世纪剧院、国家大剧院这些现代化大剧场,但演出场所似乎并不比现在少,除首都剧场、中国儿艺剧场和中戏实验剧场外,王府井的青艺剧场、复外大街的二七剧场、虎坊桥的工人俱乐部、护国寺街的人民剧场、西单的西单剧场和民族宫剧场等,也经常演话剧。这些剧场都在市中心,骑着自行车就去了。

1988年,我还在首都体育馆看过沈阳话剧团的音乐话剧《酒干倘卖无》,那场面一点不输现在的歌星演唱会。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话剧总体不景气的情况下,该剧创下了在全国十八个省八十五座城市巡演一千四百六十场的奇迹,观众超过百万,恐怕到现在也没有一部剧能破这个纪录。导演王延松当时很年轻,是一位比较低调的导演,一直踏踏实实做戏,他后来的作品《无常·女吊》《押解》《白门柳》《原野》等我都看过,风格各异。

1988年6月,在民族宫剧场看过一场意大利阿塔合作剧团的《一主二仆》,这是我第一次看外国剧团的演出。记得这个剧团好像是家族式的,所有演职人员都是亲戚。这部哥尔多尼的著名喜剧,我看过多个不同版本。最棒的当属曾三次访华演出的米兰小剧院那版,我看过两遍。七十多岁高龄的假面喜剧大师费鲁巧·索莱利,精湛的演技令观众大饱眼福,当他谢幕摘掉假面具时,露出一头银发,所有观众为他长时间鼓掌。

经过十年文化禁锢和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戏剧创作高峰之后,全国话剧界出现了一个相对低迷的时期,创作者开始借鉴国外戏剧的经验,认真思考舞台呈现的新形式,涌现出《挂在墙上的老B》《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剖析》《魔方》《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WM》等许多探讨人性、形式新颖的剧目;还有一部《双人浪漫曲》,题材轻松浪漫,非常受年轻观众的喜爱,导演是初出茅庐的娄乃鸣。我看了第一遍后不过瘾,又追到工人俱乐部看二遍,并买票请朋友冯滨同看。这部戏的票价一定会让现在的观众跌破眼镜,才一元钱。

《灵与肉》《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剖析》《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的编剧刘树纲老师,是当时比较活跃和具有创新意识的剧作家,《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曾获得第三届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后两部戏,我都是在民族宫剧场看的,当时还不怎么懂戏剧艺术,纯属看热闹,只是觉得这些剧与北京人艺的不太一样。若干年后认识了刘老师的儿子、毕业于中戏文学系的刘深,子承父业也是编剧,代表作有《我爱抬杠》《血色玄黄》《红岩》等。

《WM》也是在民族宫剧场看的,记得我看完第二天,这部戏就被禁演了。当时不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只是庆幸自己早行动了一天。

还有一件事,曾被朋友张钊写进过他的书里。那是1985年四五月份中国第一届布莱希特讨论期间,青艺在民族宫剧场演出《高加索灰阑记》,导演陈颙,参加演出的丁嘉丽、姜文、丛珊刚从中戏毕业进入青艺。当时没有网络售票,买票要到剧场的售票处,常看戏的我也学油了,不再提前专门跑一趟去买票,想看的时候就去剧场门口等退票,偶尔还会等到赠票。那天我在剧场门口,遇到了一位也在等票的大姐,和她聊起来。她是东郊国棉某厂的挡车工,老三届,插队前是学校话剧队的。返城后虽然工作、家务繁忙,但还保留着看话剧的嗜好。为了看一场话剧,她往往要和同事调班,回家给婆婆、丈夫、孩子做好饭,才放心地挤公交车到剧场。这次到了剧场才知道是内部演出,不售票,所幸我俩都没白等。

与蒋樾重逢后,他也讲过拍一名纺织女工纪录片的经历。纺织工是三班倒,那位女工即使在最幸福的正常班日子里,也要天不亮就起床,做好一家人的早饭,然后从鼓楼换几趟车到东郊的工厂。当时是冬季,蒋樾抗着笨重的贝塔摄像机,和穿得鼓鼓囊囊的女工一起挤公交车,跟了整整一个月,真正尝到了普通百姓生活的艰辛滋味。

两位纺织女工的故事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一再举那位大姐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话剧不是没有人看,普通百姓也有看戏的需求,也有艺术鉴赏力。作为艺术工作者,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甭打着艺术的旗号拿垃圾糊弄人家。如果做不出令人满意的作品,不仅对不起观众——你的衣食父母,也对不起你自己的良心吧?

演戏离不开剧场,我们就来说说剧场,说说剧场里的人、发生的事儿。

同类推荐
  • 只要在路上,全世界都会帮你

    只要在路上,全世界都会帮你

    在马来西亚,最最次在异国在老外面前吐英文的囧样,我至今记忆犹新。
  • 奇特的锐眼

    奇特的锐眼

    诗集《奇特的锐眼》源于生活,是国桥对人生所见、所思、所感的真实流露,没有半点的浮夸与做作。国桥的诗真正是诗中有情、有景、有物,而更重要的还是诗中的灵魂所在;国桥的诗又很美,像一幅幅精美的敦煌壁画,灿烂夺目。
  • 解密中国大案2006

    解密中国大案2006

    《解密中国大案2006》精选了2006年度全国法院审理的部分大案要案,通过纪实文学的方式,展开了他讲述的案件故事和审判故事。这《解密中国大案2006》中所收集的案件都曾经在国内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所有的纪实文章都是丁一鹤亲自采访案犯或是案件当事人后写成的,这些文章也都经过了案件的承办法官或审判长的审阅,确保事实的准确无误。因为是真实的,也就保证了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同步,呈现着非常实在的生活面貌。
  • 钓金枝

    钓金枝

    本书以小说的形式直析都市女性的生存抉择,折射出现代社会给女性带来的生存困境。本书用投影的笔法揭露了社会中存在的贪婪、腐败、堕落等阴暗面,在冷峻的言语和深切的反思背后,作者以一颗善良豁达的爱心,带给读者以温暖和希望。本书语言利落,情节紧凑,生活在都市人海中的读者都能于其中窥见自己的影子。凌宝漪的现状来源于母亲凌准精心周密的部署,灰姑娘几经踌躇,转身飞上华美的枝头。原本的任性上升为骄纵和嚣张,她成了母亲的机器娃娃,她在台前表演,母亲在幕后操控。母亲成功离间了她和初恋情人赵饮的爱情,把她推给某机构书记田有利。在金钱的诱惑趋势下,她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巨大满足。
  • 人物不打折扣

    人物不打折扣

    《人物不打折扣》收录了老舍先生描写人物的多篇经典散文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这些作品用有声有色、生动活泼的语言,刻画了当时一些人物的形象,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将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及各种人物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在一起。让人在历史和现实之中品味生活人生百态。
热门推荐
  • 相见不如怀念

    相见不如怀念

    纨素走了,留下了江府的第一个孩子,父辈的恩怨情仇纠缠着孩子们的恩怨情仇。造化弄人,究竟能有几个人能够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 神秘的维纳斯

    神秘的维纳斯

    《中国当代故事文学读本·惊悚恐怖系列:神秘的维纳斯》共分闪灵·诡事、噩梦·异事、探秘·险事、夜谈·怪事等四个模块。其中包括《我的邻居是幽灵》、《太平间里的交易人》、《荒野秃鹫》、《飞来的人头》等文章。
  • 海棠引

    海棠引

    我刊2010年第10期曾刊出小岸的《水仙花开》。此篇《海棠引》可算做《水仙花开》的姊妹篇。当年,海棠和水仙是情同手足的好姐妹,却因为推荐上大学,本来是留给水仙的上学指标,海棠却靠自己的身体赢得,两个农家女子人生轨迹都发生了改变。《水仙花开》发表之后,被多家刊物选载,引起很大反响,备受评论家关注。《海棠引》则将《水仙花开》中的次要人物海棠抽出来,展示农村女性进入城市、进入主流社会之后的另一种人生。看起来,海棠的选择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但无论是婚姻的经营还是世俗生活的处理,她并没有因此而安定。不安和焦虑应该是这个时代的某种标签。
  • 太上灵宝净明玉真枢真经

    太上灵宝净明玉真枢真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健康是想出来的

    健康是想出来的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生的核心和关键。保持良好心态,促进身心健康。养心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养生的根本就是养心。不良心境是健康的毒草。所以一定要经常注意调适自己的心境。健康靠自己,良好心境关乎一生的健康与幸福。学会驾驭心境,别让不良心境害了您。好心境是“想”出来的。驾驭心境之道就是“想”就是通过主观努力调适心境。因为心境也会受到主观意志的控制。勿庸置疑,我们能够驾驭心境。人生旅途中,无论您遇到多么烦心的事儿,都应该学会利导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比、较,慢慢地,您就会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了。由此,您的养心就步入了正轨。
  • 花香

    花香

    《花香》讲述了一个农村妇女的细节生活,把花香这个人物刻画的有血有肉,故事生活气息浓郁,在语言的描写上也富有想象力,比较鲜活、生动。
  • 故事会(2015年11月上)

    故事会(2015年11月上)

    《故事会》是中国最通俗的民间文学小本杂志,办刊时间长,知名度极大。该刊以短小精悍的篇幅,讲述老百姓最喜爱的精彩故事。
  • 孩子学习的黄金期:父母如何帮助小学低年级孩子学习

    孩子学习的黄金期:父母如何帮助小学低年级孩子学习

    《孩子学习的黄金期》从激发兴趣、学习环节、各科学习、才艺培养等多个方面,就广大父母如何帮助小学低年级孩子学习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科学的指导,以帮助家长引导孩子一入学就很快适应学枝的生活和学习,并且努力在各方面出类拔萃。以生动的事例引人入胜,并具极强的指导性,是《孩子学习的黄金期》的一大特点。同时,书中字里行间溢出深厚的文学和学术功底,处处折射出深思熟虑后的简洁与深刻,读来轻松易懂,常有欣喜。可以说,这是一本集指导性、操作性和知识性于一体本的家庭教育读物。
  • 东度记

    东度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三国小独裁

    三国小独裁

    东汉末年,朝廷羸弱,诸侯割据,只有用铁血的手腕才能改变这个局面。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陈明不过是个穿越到三国的小人物,却一步步成长起来,搅动了整个中原的局势。骁勇的阵前战斗,辛辣的政治手段,过人的指挥艺术,独到的战略眼光,这都不是陈明与生俱来的,靠的是后世的知识以及不屈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