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最推理》2016年第02期
栏目:最好看
半壶秋水
80后工科男,居于嘉兴,性格内敛,为人随和。从小喜欢读书,什么书都读,尤其偏爱推理、科幻以及武侠。大学时开始尝试创作小说,在武侠和推理之间摇摆不定,最终选择了武侠推理。坚守本格推理,并在传统模式中加入叙述性诡计,使真相隐藏于层层叙述中,不到最后,难以猜到结局。
代表作:“武林志异”系列(《鱼音寺》《青丝井》《伶仃岛》)。
六月盛夏,烈日中天,蝉鸣声从繁茂的枝叶间倾泻而下。
树底下有间茶肆,铺面不大,但环境清幽。正是晌午时分,茶肆里来了不少客人,三三两两坐了几桌,一边饮茶一边听着窗外的蝉鸣,倒是十分惬意。
茶客中有两个年轻女子,靠窗而坐。其中一个不过十七八岁,天真烂漫,正是柳云湘。另一个比柳云湘稍年长几岁,约摸二十出头,容貌淡雅,眉宇间透着一股书卷气,她叫檀师师。檀师师的父亲檀殊在朝廷任御史中丞,跟柳千叶常有往来,因此她和柳云湘自小便相识。
两人桌上摆了一盘花生,还有三碗茶水,另一个座位上没有坐人,茶水却喝掉了一半。
这时有个男子摇着扇子从门外踱步进来,径自走到她们桌旁,望着桌上那半碗茶皱起眉道:“萧兄人呢?”
“萧哥哥走了。”柳云湘低头剥着花生说道。
“走了?”
“我讲了一个案子,萧哥哥听完就走了。”
“什么案子?”男子两眼放光,收起扇子,毫不客气地坐下来,然后回头喊道,“小二,来碗豫毛峰!”
“好嘞!客官稍等,这水烧开就给您送过来。”
“你也要听?”柳云湘抬头瞥了他一眼,嘀咕道,“那你得问檀姐姐,我讲得嘴巴都快冒烟了,谁让你来这么晚的。”
檀师师笑道:“无妨,既然你想听,那我再讲一遍吧。”
“崔公子来清平坊多久了?”檀师师望着刚坐下的男子问道。
“我是四月初十搬过来的,到现在快有两个月了。”那男子回答,他名叫崔奕,二十五岁上下,相貌清隽,一副弱不禁风的书生模样。
“这两个月来,你有没有进过那奚水巷?”
崔奕脸色微变,摇头道:“我搬来那天,那宅子原本的主人就有叮嘱,让我千万别走那条巷子,更不要随意打开家中通往巷子的那扇后门,所以至今都没进去过。”
檀师师微笑道:“你倒是很听话,但他这般叮嘱你,你难道不觉得古怪?”
崔奕皱起眉道:“自然觉得古怪,可我问他的时候,他却总是摇头不语。依我看那巷子里一定死过人,他怕我知道以后不要那宅子,这才避而不谈。”
“既然知道死过人,你还买他的宅子?”柳云湘随口问道。
“那宅子着实便宜,何况我手头并不宽裕,就顾不得这些了。不过那巷子里还真死过人?”
“不仅死过人,而且一下子死了四个。”柳云湘伸出四根手指比划,这时店小二送茶过来,她连忙住口,待小二离开才补充道,“据说还闹过鬼。”
“闹鬼?”崔奕端起茶碗,抿了一口。
“说是一个人走在巷子里的时候,总会平白无故听到几个孩子的笑声,可是却看不到他们,实在渗人得很。”
“有这种事……”崔奕微微沉吟,突然抬起头,“难道说,死在巷子里的那四个人都是孩子?”
檀师师点点头:“没错!后来还请了长春观的道士来作法,那道士一个人在巷子里待了两个时辰,出来时脸上血色全无,好像刚生完一场大病。那道士说巷中有四个小鬼,人走进去,就会被吸走阳气,虽不致死,但会折损寿命。四个小鬼怨气极大,不受超度,只有采取一个折中的法子,在巷子里的每扇门窗上都贴上一张道符,如此小鬼便无法影响两旁的人家。从那时起,渐渐就没有人走那条巷子了。”
崔奕向窗外望去,那奚水巷就在对面,与茶肆仅隔一条街,从他这里可以一眼看到巷子口。
“那四个孩子是怎么死的?”
“这可就说来话长了……”檀师师饮了一口茶,不紧不慢地说起来,“多年以前,清平坊住着一个捏泥人的手艺人,他的名字我从来没听人提起过,只知道姓张,人们都管他叫泥人张。那泥人张手艺十分了得,捏的泥人形神毕肖,栩栩如生。而且他不仅会捏孙猴、哪吒、七仙女这些神话传奇里的人物,还能当面把你的像捏出来,泥人不过二三寸,但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皆与真人无异。
“泥人张这门手艺,尤其受到孩童们的喜爱。他每天收摊回家,总有几个孩子蹦蹦跳跳地跟在身后。而他对那些孩子也极好,并不介意他们来家里把玩泥人。有时候泥人不小心被弄坏了,他也只淡然地笑笑,从来不会责怪。他好像真的很喜欢孩子,那时巷子口有个小乞丐,一个脏兮兮的小姑娘,他每天路过,总会给她捏一个泥人,然后再给她几枚铜钱。有人见他一把年纪却没有妻儿,就说干脆收这小姑娘做徒弟,既能传承他这门手艺,等他老了还有个人照顾。”
“这个建议倒是不错,他后来收那小姑娘为徒没有?”
檀师师缓缓摇头:“没有,许是有人对那小姑娘说了什么,一日傍晚,很多人看见那小姑娘跪在他家门口,希望他能收留自己,但他却说什么都不肯同意。”
柳云湘忍不住问他:“你可知泥人张为何执意不愿收留那小姑娘?”
崔奕想了想道:“莫不是他一个人过惯了,不希望被其他人打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