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665800000001

第1章

来源:《作家》2016年第03期

栏目:记忆·故事

如果生命重来一次,我不知道张季鸾先生还会不会选择新闻,让自己的命运和一张薄纸紧紧连在一起,至死仍不分开。

1942年4月29日的风光早已成了纸上的记忆和老人心中的往事,一切坚如磐石的赞誉都已经风化成了泥土。“文坛巨擘,报界宗师”的辉煌已经羽化成为一堆白骨。

所有的白骨都无法还原一个人的音容笑貌和身形血肉,后人只有在遥远的民国故纸堆中寻找张季鸾的精神。如今交通方便,到达民国的时间仅在一夕之间。我在北京城中的《民立报》社,看到了1913年的张季鸾。这个清瘦矮小的陕北汉子,一袭深色长衫,步履从容,举止纾缓,俨然一介江南书生。这个形象,张季鸾先生无意中保留了一生,三十年后他在香港《大公报》社的靠背藤椅上,依然塑造了一介书生清瘦挺拔的风骨。虽然严重的肺病让他身体虚弱,面容憔悴,但他的长衫、布鞋和庄严的神情以及手中的那支笔,使一个书生永远定格在民国的时光中。

“文坛巨擘,报界宗师”“精诚爱国”“功在国家”,这些超越政治为国共两党共同的赞誉,是张季鸾死后的哀荣。九泉之下的人没有知觉,但是活着的人却可以感受到这些文字背后的重量。这些往往与“英雄”这个名词相互关联互为逻辑的评价,对历史隔膜的后人最容易到抗日战争的沙场去寻找悲壮的情怀,少有人知道,这些分量像大山一样重的赞颂,却是一个手握狼毫在纸上发声的文弱书生的悼词。

这些让后人惊叹的哀荣,被70年的岁月彻底风干了水分,我只在坚硬的石头上读出了“著名报人”四个真实的汉字。“著名”,是别人的评价,“报人”,才是他真实的身份,一个贯穿了他全部人生的职业。

一个人的一生,写在纸上,却要经过七十多年的磨难,才能水落石出,盖棺论定。

张季鸾倒下去的地方,离战场很远。医院不是产生英雄的场所。他倒在一张名为《大公报》的纸上,张季鸾死后的哀荣,超越了政治和政党,那些到达顶峰的赞美之词,让一个在报纸上说话的文弱书生创造了奇迹。

1941年的重庆不是敌我相争的前线,但是病床上的张季鸾听到了日本侵略军轰炸的巨响。这个生命进入了倒计时的书生,胸中还在涌动着报国的情怀。病入膏肓的张季鸾,连握一支笔的力气都耗尽了,然而,当王芸生走进病房的时候,他却突然有了精神,他对王芸生谈起了日本飞机对重庆的大规模轰炸。

作为《大公报》的同仁,王芸生深深了解张季鸾的性格,他没有回避张季鸾关心的话题,用沉重的语气说:“最近重庆很沉闷,我们何以报国人啊?”

发生在1941年8月重庆病房里张季鸾和王芸生对话的描述,是2015年的非虚构散文以及一个不在现场的写作者无法胜任的任务。幸好,我在徐百柯先生的《民国风度》一书中找到了历史的记录:

张季鸾说:“芸生,你只管唉声叹气有什么用?我们应该想个说法打击敌人。”王芸生回问:“敌机来了毫无抵抗,我们怎么可以用空言安慰国人打击敌人呢?”

突然问,本已极度虚弱的张季鸾拥被而起,兴奋地说:“今天就写文章,题目叫《我们在割稻子》。就说,在最近十天晴朗而敌机连连来袭的时候,我们的农民在万里田畴间割下黄金稻子,让敌机尽管来吧,让它来看我们割稻子。抗战到今天,割稻子是我们第一等大事。有了粮食,就能战斗。”

一个垂死病人在回光返照中的遗言,在王芸生的笔下变成了《大公报》第二天的社评。

《我们在割稻子》这篇抗日文章,随着影响很大的《大公报》进入政府机关和平民百姓,它在抗日军民中激起的爱国激情和抵抗精神,像一颗威力巨大的炸弹,搅动了沉闷的陪都。

张季鸾的生命化作了死水中的最后一个波澜,18天之后,这个临死仍不忘抗日的书生闭上了眼睛,他用平实的遗嘱为自己的生命最后封棺:“余生平以办报为唯一之职业。自辛亥以还,无时不以善尽新闻记者天职自勉,期于国族有所贡献。”

“报人”,这是张季鸾对自己一生身份的认定。一个报人一生的轨迹,已经记载在白纸黑字中,是非曲直,一目了然。

张季鸾文字犀利,但他的目光却无法看到身后的热闹。甚至那些雪片一般飞来的唁电,也不能让他轻盈的脚步踩上。战时中国的最高领袖蒋介石在唁电中赞扬:“季鸾先生,一代论宗,精诚爱国,忘劬积瘁,致耗其躯。”毛泽东、王明、博古、吴玉章、林伯渠联名致唁电说:“季鸾先生坚持团结抗战,功在国家。惊闻逝世,悼念同深。”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评价:“季鸾先生,文坛巨擘,报界宗师。谋国之忠,立言之达,尤为士林所矜式。”在这些非同一般的文字背后,1941年的西安市民还在祭奠的现场,看到了蒋介石、周恩来凝重的身影。

这些唁电,超越了简短凝练的评价,它们代表了国共两党的态度。唁电的每一个汉字,具有共同的意义指向,它们用最温暖的感情,弭平了巨大的政治鸿沟。政治的分歧,政党的争斗,在一个羸弱书生的灵前突然消失。

祖籍榆林的张季鸾,最后安息在西安。榆林和西安,虽然都属陕西的黄土,但630公里的遥远距离,不知能否让他的乡音和情感到达埋葬着父亲灵骨的故土。我没有找到张季鸾为何弃榆林葬西安的原因,故纸中的风水说不能让一个散文作者信服。

张季鸾的公祭场面被半个世纪前的老人记录在脑子里。竹林村的村民邢玉明说,59年前的葬礼称得上是方圆几十里的大事。这个76岁的老人很多事情都忘记了,但对那场公祭却记忆犹新,那个场面中的人物不时就来到了他的梦里。

那是邢玉明老人一生中见过最多的人和最大的官。客人川流不息,周围几个村的厨子都被请来,数不清摆了多少张饭桌,一帮客人刚刚离开,又一帮新的客人到来。那些空酒缸,层层叠叠,摆满了整整一个院子。城里的戏班第一次来到村里,那个戏台上,几个日夜,走过了中华历史上所有的帝王将相,村民们阅尽了五千年的才子佳人。

公祭仪式在军乐队的演奏中开始,那些闪耀着金子般光泽的乐器,村民们叫不出名字,这让与乡间唢呐锣鼓铙钹打了一辈交道的民间乐手们惭愧,乡下人没有听过如此整齐壮观的声音,山呼海啸,那些专门用悲凄的挽歌为死人送行的乐手们瞬间就震憾了。

三千多双迎灵的脚踩在竹林村的土地上,一大片正在灌浆的麦子倒伏在四月的阳光里,它们为了一个国共两党共同赞扬的报人鞠躬尽瘁。

这个时候天上突然来了几架飞机,乡民们惊慌起来,飞机贴着树梢,巨大的阴影就像死神一样擦着他们的头发。谁知炸弹并没有落下来,那些参加公祭的宾客们也没有一个慌乱。竹林村的乡民们终于知道,那是中国军队的飞机,它们是国民政府专门派来护卫葬礼的。

邢玉明老人如今老眼昏花,只能听见贴在耳朵上的声音。但是,59年前的时候,他耳聪目明,蚊子从他眼前飞过,他能辨别出雌雄。那一天,他看见了蒋介石和周恩来,这两个分别代表国共两党的伟人,出现在了张季鸾的葬礼上。

邢玉明眼里的蒋介石,穿着白色衣服,头戴一顶小帽,宋美龄夫人则穿着粉红色的上衣,白色的裙子,头上的帽子像一朵打碗碗花。那是他平生见过的最宏大最庄严的场面,这一切,都是为了那个名叫张季鸾的书生。

军乐队的演奏停止之后,竹林村就安静了下来。邢玉明和他的乡亲们,亲眼看见一座气势非凡的陵墓,在村子东头的土塬上,春笋一般从泥土中钻出来。除了皇帝,没有谁的陵墓能与这堆黄土相比。那座占地40亩的巨大陵园,没有一点阴间的鬼气,周围的围墙隔绝了世俗的嚣闹,大门口的巨型石柱,彻底脱去了凡俗之气,无数青砖铺成了一条大路,通向陵园深处。那些台阶,一级一级连接白云,通往天堂。天堂的入口处,就是那块石碑。石碑上有字。天下人都以为,和这座气势非凡的陵园相协调配套,墓碑上的文字一定是锦绣文章,字字珠玑,誉满天下。然而,“中华民国故报人榆林张季鸾先生”寥寥14个简朴的汉字波澜不惊地印在阳光下,没有评价,没有情感色彩,此时的大地像一张宣纸,为一个办报书生的一生画上了一个最圆的句号。

没有人的坟墓和军人武器产生关联,只有张季鸾的陵园例外。

公祭仪式上军乐队的演奏余声刚刚停歇,就有一个连的军队开进了竹林村。全副武装的军人与张季鸾的陵园连在一起,陵园里那些秦岭松、柏树、槐树和法国梧桐以及张季鸾的坟墓一起成了冷血兵器的保护对象。从此以后,牛、羊无法进入,当地村民,摘片树叶子,都会失去自由。

西安郊区的竹林村,是一个报人盖棺的风水宝地。然而,对于日后的波折来说,空前的哀荣并未为张季鸾的一生论定。所有来自政党、政治的最高评价,都不如《大公报》同人们书写在黑色挽联上的16个坚硬汉字:千载事功,日诚日敬;一生心血,为国为民。

同类推荐
  • 虞兮虞兮(中国好小说)

    虞兮虞兮(中国好小说)

    心爱之人的突然离世,让生活的全部重担深深压在这个女人瘦弱的肩膀之上。闺蜜的介绍,另一个男人的出现,让原已结痂的心又现出丝丝涟漪。本以为终于能再次被幸福之神眷顾,可闺蜜与男人之间的不堪,再一次给女人带来了身心的重创……生活本不似《霸王别姬》般的浓墨重彩,却犹自发出一声“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叹。
  • 世界级阴谋漩涡:X密码

    世界级阴谋漩涡:X密码

    肖克在病床上惊醒,发现自己记忆全失,身边的线索只剩下一张火车票和一串密码。在密码的指引下,肖克意外卷入一场世界级的阴谋漩涡,而他的真实身份,正是事件症结所在!面对各国间谍、特工、甚至整个军队的追杀,肖克必须在24小时内解开所有谜团,否则世界将再次进入失序的状态……时间分秒流逝,肖克能否寻回失去的记忆,挽救这场迫在眉睫的危机?
  • 白痴(超值金版)

    白痴(超值金版)

    《白痴》问世之后在引起轰动和赞誉的同时,也引起了广泛的批评。许多左翼的“进步”文学家、评论家纷纷指责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社会主义的反对,指责他以宗教的精神鸦片毒害人民,宣扬放弃反抗、放弃革命,宣扬忍耐和顺从。他们尤其不能容忍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虚无主义、自我矛盾的世界观,和他对于人的毫无信心的悲观立场。他们需要和欣赏的是拉赫美托夫那样的“坚贞不屈和充满毅力的职业革命家”。革命领袖列宁的激烈批评:“对最拙劣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最拙劣的模仿”,更是从社会主义革命的意识形态立场上清算了作家。
  • 古龙文集:圆月弯刀(下)

    古龙文集:圆月弯刀(下)

    丁鹏凭“天外流星”剑扬名江湖,怎知被柳若松设计骗去剑谱,败于柳若松手下,并被冤枉盗窃武功。丁鹏侥幸逃命,被“狐女”青青所救,进入狐的世界,又习得青青祖父的魔刀刀法。丁鹏与青青回到人的世界,不仅大败柳若松,还设计使他的无耻嘴脸败露,柳若松而后拜丁鹏为师。丁鹏的刀法已入化境,决定前往神剑山庄挑战谢晓峰。而他也暗中发现,青青他们根本不是什么狐,而是多年前江湖人惧怕的魔教。从此,他卷入了魔教、神剑山庄、名门正派三者的争斗中去。柳若松则在暗中进行着他的阴谋……
  • 铁血忠魂

    铁血忠魂

    迎面大劈破锋刀,掉手横挥使拦腰,顺风势成扫秋叶,横扫千钧敌难逃,跨步挑撩似雷奔,连环提柳下斜削,左右防护凭快取,移步换形突刺刀。——西北军“破锋八刀”刀诀,归队一九三八年一月末的一天,一列火车缓缓驶进武汉车站,早聚在站台上的大群学生打着红纸小旗儿吼着口号往软卧包厢围上来,其他车厢的乘客都挤到窗口看热闹,挤不过来的问前面的:“咋回事?”“抓汉奸呢!说那个‘七七事变’当了汉奸的天津市长在包厢里。”
热门推荐
  • 宠爱专情妃

    宠爱专情妃

    寺庙祈福,卦象显示情路坎坷,心之所向即为命中注定,女主会如何选择,她的未来又将如何?--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洪荒之亘古

    洪荒之亘古

    重生到了混沌,却因为盘古的原因修为被毁。不过他也因此得到了超脱大道的希望,看其如何打败洪荒诸多对手一统洪荒,最终超脱混沌得证大道。
  • 淘气包也会流眼泪

    淘气包也会流眼泪

    朱元虽是小学生,却自认男子汉。他从小喜欢养鸡养狗又养鸟儿,后来,又迷上了蚂蚁。小蚂蚁让他获得了全国大奖。当六年级毕业你们分手那天,这个淘气包呀,你为何捶胸顿足泪流满面?故事通过班长左丫丫的痛苦而短暂的生命经历,以及校园生活中的有趣故事,讲述着未成年人应该怎样认识人生的意义,告诉人们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哲理。
  • 制药大亨

    制药大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你有病吗?我有药!我真的是药神!重生1984,且看昔日小混混,如何一步步改变世界生物制药产业格局,带领泱泱大国成为生物强国!从今后,成就科技第一,列国纷纷来贺,朝天阙!制药大亨书友群:418205749,欢迎大家加入!
  • 带着AI闯诸空

    带着AI闯诸空

    地球上,他用超凡的科技震撼着人们的心脏;宇宙中,他用庞大的星舰舰队和战力爆表的机甲征服着异族的星球。“耶!我们终于有了超过5km的星舰了!”…张辰默默的看着眼前每一艘至少超过50km的超级舰队。“唉,无敌真寂寞!”…无论是方舟舰,世界舰,还是行星要塞还是一掌湮灭星球的修炼者,都阻止不了我冲向那个地方…他本是一个平凡人,因一个外宇宙的智能生命从此有了无敌战力,用那瘦弱的身影给万族留下无尽的恐惧…当然,一切还得从科技开发地球开始…(萌新首发,也许有些bug不喜勿喷)
  • 沙上的卜辞Ⅰ

    沙上的卜辞Ⅰ

    耿占春,80年代初以来主要从事诗学、叙事理论和当代文学批评。著有《隐喻》(1993),《观察者的幻象》(1995),《叙事美学——探索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小说》(2002),《失去象征的世界》(2008)。多种随笔著作《痛苦》(1993),《话语和回忆之乡》(1995),《沙上的卜辞》(2008)等。另有社会思想随笔和诗歌写作。曾获第七届华语文学传媒奖年度批评家奖。现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 武林客栈:星涟卷

    武林客栈:星涟卷

    《武林客栈》(星涟卷文化底蕴扑面,文字功底娴熟,以神韵走工尺,玩小兽若大虫,有举轻若重之概,兼好整以暇之雅。凌波人不见,江上一云轻。若持此为业,鸿程岂可量哉!
  • 钟吕传道集

    钟吕传道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劝报亲恩篇

    劝报亲恩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杂家学派与《吕氏春秋》

    杂家学派与《吕氏春秋》

    杂家是战国末至汉初兼采各家之学的综合学派。杂家虽只是集合众说, 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所以也可 称为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