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665800000001

第1章

来源:《作家》2016年第03期

栏目:记忆·故事

如果生命重来一次,我不知道张季鸾先生还会不会选择新闻,让自己的命运和一张薄纸紧紧连在一起,至死仍不分开。

1942年4月29日的风光早已成了纸上的记忆和老人心中的往事,一切坚如磐石的赞誉都已经风化成了泥土。“文坛巨擘,报界宗师”的辉煌已经羽化成为一堆白骨。

所有的白骨都无法还原一个人的音容笑貌和身形血肉,后人只有在遥远的民国故纸堆中寻找张季鸾的精神。如今交通方便,到达民国的时间仅在一夕之间。我在北京城中的《民立报》社,看到了1913年的张季鸾。这个清瘦矮小的陕北汉子,一袭深色长衫,步履从容,举止纾缓,俨然一介江南书生。这个形象,张季鸾先生无意中保留了一生,三十年后他在香港《大公报》社的靠背藤椅上,依然塑造了一介书生清瘦挺拔的风骨。虽然严重的肺病让他身体虚弱,面容憔悴,但他的长衫、布鞋和庄严的神情以及手中的那支笔,使一个书生永远定格在民国的时光中。

“文坛巨擘,报界宗师”“精诚爱国”“功在国家”,这些超越政治为国共两党共同的赞誉,是张季鸾死后的哀荣。九泉之下的人没有知觉,但是活着的人却可以感受到这些文字背后的重量。这些往往与“英雄”这个名词相互关联互为逻辑的评价,对历史隔膜的后人最容易到抗日战争的沙场去寻找悲壮的情怀,少有人知道,这些分量像大山一样重的赞颂,却是一个手握狼毫在纸上发声的文弱书生的悼词。

这些让后人惊叹的哀荣,被70年的岁月彻底风干了水分,我只在坚硬的石头上读出了“著名报人”四个真实的汉字。“著名”,是别人的评价,“报人”,才是他真实的身份,一个贯穿了他全部人生的职业。

一个人的一生,写在纸上,却要经过七十多年的磨难,才能水落石出,盖棺论定。

张季鸾倒下去的地方,离战场很远。医院不是产生英雄的场所。他倒在一张名为《大公报》的纸上,张季鸾死后的哀荣,超越了政治和政党,那些到达顶峰的赞美之词,让一个在报纸上说话的文弱书生创造了奇迹。

1941年的重庆不是敌我相争的前线,但是病床上的张季鸾听到了日本侵略军轰炸的巨响。这个生命进入了倒计时的书生,胸中还在涌动着报国的情怀。病入膏肓的张季鸾,连握一支笔的力气都耗尽了,然而,当王芸生走进病房的时候,他却突然有了精神,他对王芸生谈起了日本飞机对重庆的大规模轰炸。

作为《大公报》的同仁,王芸生深深了解张季鸾的性格,他没有回避张季鸾关心的话题,用沉重的语气说:“最近重庆很沉闷,我们何以报国人啊?”

发生在1941年8月重庆病房里张季鸾和王芸生对话的描述,是2015年的非虚构散文以及一个不在现场的写作者无法胜任的任务。幸好,我在徐百柯先生的《民国风度》一书中找到了历史的记录:

张季鸾说:“芸生,你只管唉声叹气有什么用?我们应该想个说法打击敌人。”王芸生回问:“敌机来了毫无抵抗,我们怎么可以用空言安慰国人打击敌人呢?”

突然问,本已极度虚弱的张季鸾拥被而起,兴奋地说:“今天就写文章,题目叫《我们在割稻子》。就说,在最近十天晴朗而敌机连连来袭的时候,我们的农民在万里田畴间割下黄金稻子,让敌机尽管来吧,让它来看我们割稻子。抗战到今天,割稻子是我们第一等大事。有了粮食,就能战斗。”

一个垂死病人在回光返照中的遗言,在王芸生的笔下变成了《大公报》第二天的社评。

《我们在割稻子》这篇抗日文章,随着影响很大的《大公报》进入政府机关和平民百姓,它在抗日军民中激起的爱国激情和抵抗精神,像一颗威力巨大的炸弹,搅动了沉闷的陪都。

张季鸾的生命化作了死水中的最后一个波澜,18天之后,这个临死仍不忘抗日的书生闭上了眼睛,他用平实的遗嘱为自己的生命最后封棺:“余生平以办报为唯一之职业。自辛亥以还,无时不以善尽新闻记者天职自勉,期于国族有所贡献。”

“报人”,这是张季鸾对自己一生身份的认定。一个报人一生的轨迹,已经记载在白纸黑字中,是非曲直,一目了然。

张季鸾文字犀利,但他的目光却无法看到身后的热闹。甚至那些雪片一般飞来的唁电,也不能让他轻盈的脚步踩上。战时中国的最高领袖蒋介石在唁电中赞扬:“季鸾先生,一代论宗,精诚爱国,忘劬积瘁,致耗其躯。”毛泽东、王明、博古、吴玉章、林伯渠联名致唁电说:“季鸾先生坚持团结抗战,功在国家。惊闻逝世,悼念同深。”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评价:“季鸾先生,文坛巨擘,报界宗师。谋国之忠,立言之达,尤为士林所矜式。”在这些非同一般的文字背后,1941年的西安市民还在祭奠的现场,看到了蒋介石、周恩来凝重的身影。

这些唁电,超越了简短凝练的评价,它们代表了国共两党的态度。唁电的每一个汉字,具有共同的意义指向,它们用最温暖的感情,弭平了巨大的政治鸿沟。政治的分歧,政党的争斗,在一个羸弱书生的灵前突然消失。

祖籍榆林的张季鸾,最后安息在西安。榆林和西安,虽然都属陕西的黄土,但630公里的遥远距离,不知能否让他的乡音和情感到达埋葬着父亲灵骨的故土。我没有找到张季鸾为何弃榆林葬西安的原因,故纸中的风水说不能让一个散文作者信服。

张季鸾的公祭场面被半个世纪前的老人记录在脑子里。竹林村的村民邢玉明说,59年前的葬礼称得上是方圆几十里的大事。这个76岁的老人很多事情都忘记了,但对那场公祭却记忆犹新,那个场面中的人物不时就来到了他的梦里。

那是邢玉明老人一生中见过最多的人和最大的官。客人川流不息,周围几个村的厨子都被请来,数不清摆了多少张饭桌,一帮客人刚刚离开,又一帮新的客人到来。那些空酒缸,层层叠叠,摆满了整整一个院子。城里的戏班第一次来到村里,那个戏台上,几个日夜,走过了中华历史上所有的帝王将相,村民们阅尽了五千年的才子佳人。

公祭仪式在军乐队的演奏中开始,那些闪耀着金子般光泽的乐器,村民们叫不出名字,这让与乡间唢呐锣鼓铙钹打了一辈交道的民间乐手们惭愧,乡下人没有听过如此整齐壮观的声音,山呼海啸,那些专门用悲凄的挽歌为死人送行的乐手们瞬间就震憾了。

三千多双迎灵的脚踩在竹林村的土地上,一大片正在灌浆的麦子倒伏在四月的阳光里,它们为了一个国共两党共同赞扬的报人鞠躬尽瘁。

这个时候天上突然来了几架飞机,乡民们惊慌起来,飞机贴着树梢,巨大的阴影就像死神一样擦着他们的头发。谁知炸弹并没有落下来,那些参加公祭的宾客们也没有一个慌乱。竹林村的乡民们终于知道,那是中国军队的飞机,它们是国民政府专门派来护卫葬礼的。

邢玉明老人如今老眼昏花,只能听见贴在耳朵上的声音。但是,59年前的时候,他耳聪目明,蚊子从他眼前飞过,他能辨别出雌雄。那一天,他看见了蒋介石和周恩来,这两个分别代表国共两党的伟人,出现在了张季鸾的葬礼上。

邢玉明眼里的蒋介石,穿着白色衣服,头戴一顶小帽,宋美龄夫人则穿着粉红色的上衣,白色的裙子,头上的帽子像一朵打碗碗花。那是他平生见过的最宏大最庄严的场面,这一切,都是为了那个名叫张季鸾的书生。

军乐队的演奏停止之后,竹林村就安静了下来。邢玉明和他的乡亲们,亲眼看见一座气势非凡的陵墓,在村子东头的土塬上,春笋一般从泥土中钻出来。除了皇帝,没有谁的陵墓能与这堆黄土相比。那座占地40亩的巨大陵园,没有一点阴间的鬼气,周围的围墙隔绝了世俗的嚣闹,大门口的巨型石柱,彻底脱去了凡俗之气,无数青砖铺成了一条大路,通向陵园深处。那些台阶,一级一级连接白云,通往天堂。天堂的入口处,就是那块石碑。石碑上有字。天下人都以为,和这座气势非凡的陵园相协调配套,墓碑上的文字一定是锦绣文章,字字珠玑,誉满天下。然而,“中华民国故报人榆林张季鸾先生”寥寥14个简朴的汉字波澜不惊地印在阳光下,没有评价,没有情感色彩,此时的大地像一张宣纸,为一个办报书生的一生画上了一个最圆的句号。

没有人的坟墓和军人武器产生关联,只有张季鸾的陵园例外。

公祭仪式上军乐队的演奏余声刚刚停歇,就有一个连的军队开进了竹林村。全副武装的军人与张季鸾的陵园连在一起,陵园里那些秦岭松、柏树、槐树和法国梧桐以及张季鸾的坟墓一起成了冷血兵器的保护对象。从此以后,牛、羊无法进入,当地村民,摘片树叶子,都会失去自由。

西安郊区的竹林村,是一个报人盖棺的风水宝地。然而,对于日后的波折来说,空前的哀荣并未为张季鸾的一生论定。所有来自政党、政治的最高评价,都不如《大公报》同人们书写在黑色挽联上的16个坚硬汉字:千载事功,日诚日敬;一生心血,为国为民。

同类推荐
  • 零度寻找

    零度寻找

    您能想象一位美丽而才情横溢的少女,坐着轮跋涉于茫茫大漠吗?为了寻找白马王子,寻找人生理想,她,简伦,就这样开始了她的零度寻找。由零开始的寻找会不会回复到零呢?西部戈壁出生的作者纯懿,以大漠长风和诗化语言引我们进入情节的迷宫,带给我们一份阅读的惊喜!
  • 大年夜

    大年夜

    往时的莫高粱是很少早起的。他能睡,他儿子也能睡,父子俩一大一小是两条懒虫,时常一动不动地睡在床上,一直可以睡到中午,睡到饿得受不了的时候。可今天不一样,今天是旧历年底的最后一天,莫高粱想在中午前的时间里,把他的家也上上下下地打扫打扫。再不扫就过年了。在瓦镇,没有不扫家就过年的。别的人家早在前些天就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的了,扫得他儿子都急了起来,一进门就开口问,爸,你还没扫家呀?但莫高粱不忙,他说想扫你就扫呗。儿子说我扫了你干什么?莫高粱没干什么。莫高粱在床上躺着,他就是想睡。老婆离婚之后,他整天想睡,想到了骨头里,不知为什么。
  • 蜃楼志

    蜃楼志

    全书以广东洋行经纪苏万魁之子苏吉士(乳名笑官)的活动为线索,描写了他周围形形色色的人,曲尽人情世态。《蜃楼志》一方面将目光投向了清朝中后期中国南部沿海开放口岸,着眼点较为独特。另一方面充分暴露了官场的黑暗腐朽。
  • 第五个孩子

    第五个孩子

    第五个孩子班的出生,打破了一个英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幸福梦。早产、貌丑的班天生蛮力,极具攻击性,甚至嗜血。无法忍受的父亲将班送进了所谓“疗养院”,在那里班受到监禁,遭遇不人道的对待。而自责不安的母亲又将“可怜的班”接回家中,致使短暂平静之后的家庭再次风波不断。通过一个正常家庭如何对待异于常人的孩子,莱辛阐述邪恶的本质,残酷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面向。
  • 52栋(连载1)

    52栋(连载1)

    江西。广丰。卧龙城小区。52栋。102室。妻颇为得意地说:“三个月,没拖工期,十万元,没超预算,周老板,麻烦您仔细瞧瞧,看看可不可以验收?”我和二老从客厅到卧室、从厨房到餐厅、从门窗到阳台、从墙面到地板、从家具到电器、从灯具到餐具……里里外外、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看了个遍。妻接着说:“水、电、电视都开了户,冰箱、空调已经调试好,电热水器随时可用,全天都有热水,床上所有用品都是新的,厨房里的餐具也是新买的。”
热门推荐
  • 重整河山(1950-1959 中国历史大事详解)

    重整河山(1950-1959 中国历史大事详解)

    讲述了新中国建立之后发生的众多历史事件和历史活动,包括“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的发行”、“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等。还讲述了新中国的文化,教育,经济等方面的发展。
  • 扎克伯格送给男孩最好的礼物

    扎克伯格送给男孩最好的礼物

    《扎克伯格送给男孩的最好礼物》全面揭示了扎克伯格成功的秘诀,深度剖析了扎克伯格式的智慧精髓和人生哲学。领悟扎克伯格给男孩的忠告,你将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我。就让我们追随扎克伯格的脚步,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条成功之路吧!
  • 阴司神道阎罗天子

    阴司神道阎罗天子

    地府十殿阎王的阎罗王与西方灵魂主神拼杀,最终用了亿万年积攒的一点时空轮回之力,托生到另一个陌生的王朝世界,集东西方神道之大成,建立新的鬼神秩序。阎王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阎王还说:“阎王让你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
  • 虐世神通
  • 邪魅殿下的狂宠

    邪魅殿下的狂宠

    她一声不响地离开,他发誓要让她付出代价,可是一场车祸却将他们彻底分开,她也有了安宁的七年,可是,七年之后,他们却阴差阳错的相遇,他有了未婚妻,她有了一个孩子。童年的纠葛,失去的记忆,错误的选择,是虚荣还是因为爱。
  • 错爱情深

    错爱情深

    自己心心念念爱了三年的男人,却对自己狠心利用,并还和自己的姐姐搞在了一起……她究竟应该怎么办?本来事情已经足够倒霉难缠,却不经意招惹上一个更加麻烦的男人……错爱情深,在这场爱情的角逐中,究竟如何,才能算是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复仇女孩的甜蜜爱恋

    复仇女孩的甜蜜爱恋

    她们有着绝美的容貌,有着人人羡慕的家世,也有着把她们当成公主宠爱的家人们,她们本应该生活在无忧无虑的家庭里,她们的童年本应该是幸福快乐的,但事与愿违,她们不仅失去了所有还背负着血海深仇,使本应该有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的她们,失去了她们原有的快乐,而在面对这些事情她们会怎么做呢??十年后她们回来了,但早已物是人非,背负着仇恨的她们,这次回来会怎么做呢???而当她们遇到了他们,又会发生什么呢?他们会使她们重新绽放笑容吗?会使她们那消失的真实的性格回来吗?会带给她们幸福吗?会抹平她们内心深处的伤害吗????而她们再面对他们时,又会怎么做呢?
  • 技术元素

    技术元素

    技术元素(technium)一词是凯文·凯利(KK)专门创造出来的词语。“技术元素不仅仅包括一些具象的技术(例如汽车、雷达和计算机等),它还包括文化、法律、社会机构和所有的智能创造物。”简而言之,技术元素就是从人的意识中涌现出来的一切。KK把这种科技的延伸面看成一个能产生自我动力的整体。KK把对这些疑惑的理解都写在了“技术元素”博客专栏里,他说:“我会将我不成熟的想法、笔记、内心论争、草稿以及对其他文章的回应上传到这儿,这样我就能知道自己到底在想些什么。”《技术元素》一书便是基于此专栏编撰而成。相比于KK之前的著作,本书将更通俗易懂,文章中涉及到的领域、所举的事例都更贴近当下人们的生活体验。
  • 歌尽桃花:倾城世子妃

    歌尽桃花:倾城世子妃

    前一世是她瞎了眼蒙了心,认贼做父,最终落得身死魂消重活一世,她苏天歌步步为营,定要让仇人家破人亡前一世,临终之时,他护着她,说男人岂能让女人来保护重活一世,她心里唯一的温情和善良都与他有关,她要护着他兜兜转转,原来缘分早已注定他说:本大人早已逃不出你织的网她说:那就别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心若没有栖息,到哪儿都是流浪

    心若没有栖息,到哪儿都是流浪

    这是一本让人重获归属感、安全感的心灵修炼手册。它从大多数年轻人的现状出发,介绍了静心安心之道,谈生活,论人生,话工作,说家庭,字句如珠,点醒了都市中迷茫不安的年轻人,教他们懂得:对于每个人来说,无论身处何地,处境如何,如果心不再漂泊,哪里都是我们的家。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为自己的心找到归宿,心安,到哪里都不再孤单。人生最好的状态,是永远心安地活着,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驱,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淡定从容,平安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