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章回小说》2008年第10期
栏目:往事回眸
黑道暗中插手
小书惹出大官司
这是一九三四年的春天。
上海中华书局出了一本《闲话扬州》。新书墨迹未干,就引起一场轩然大波,闹哄哄达半年之久,幕前幕后涉及到众多官场高层人物,青帮大亨,还有扬州七县的平民百姓,声势之浩大,案情之复杂,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史上,可谓是绝无仅有。更让人惊奇的是,这场笔墨官司打了七十余年,迄今依旧硝烟未散,余波未平。
《闲话扬州》这本薄薄的五万言的小册子,是民国年间时称龙阳才子的江苏省教育厅编审室主任易君左写的。
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淞沪战争爆发,局势十分紧张。设在京沪线上古都镇江的江苏省政府主席陈果夫,考虑到上海与镇江相距不远,又有铁路相连,危险性太大,为安全起见,他急急将省政府的机构迁到一江之隔的扬州。易君左随先遣队过江,驻扎在房舍较多、环境幽静的扬州中学办公。
烽烟弥漫,局势紧张,一个个人心惶惶,当然无心办公,更何况也无公可办。一向喜欢舞文弄墨,爱写游记、小品的易君左,当然坐不住冷板凳。繁华千年风光无限的淮左名都扬州,对他当然是有极大吸引力的。他整日悠哉游哉,沉醉于扬州湖光山色,老街古巷,民俗风情。三个月时间,光是平山堂他就游了二十来次。时过不久,《淞沪停战协定》签字,局势缓和,在扬州闲逛了几个月的易君左又随机关迁回镇江。他将在扬州的所见所闻写了一本游记散文《闲话扬州》,交上海中华书局出版。
这本小册子的第一篇是《扬州人的生活》。文中写道,扬州之所以出名,一是风景好,二是出盐,三是产女人。
第二篇是《扬州的风景(上)》,前一部分叙述扬州风景清新、柔和、纤细;后一部分谈及扬州风景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
第三篇是《扬州的风景(下)》,文中介绍扬州名胜古迹五十九处,列出寺院庵堂七十六处。欧阳修建的平山堂,是文人骚客到扬州的必游之地,留下了数以千百计的诗文辞赋,易君左差不多每隔三五天就游一次平山堂。他在文章中说:“平山堂名震天下!凡游扬州的人不到平山堂,等于游杭州不到西湖。”
《闲话扬州》的一场沸沸扬扬震惊全国的笔墨官司,主因就出在第一篇上,出在第一篇的“产女人”上。
这里不妨选录几段关于“产女人”的文字。
“古人说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全国的妓女好像是由扬州包办的。实则扬州的娼妓也未见得比旁的地方高明。”
“在扬州看不到顶好的姑娘,大概因为好的多不出门,留下的就不见得怎样高明了。”
“比如你遇着一个姑娘,你问她是哪地方人?她一定会答复是扬州。所谓扬州,并不限于江都县,是指扬州府所属七县:江都、仪征、高邮、宝应、泰县、东台、兴化而言。这几个县都是出姑娘的地方。出姑娘的原因,就我的直觉所及,大约不外三种:一、经济的原因。即一般生活很苦,地低水患多,收入不饶。二、历史原因。即由于一种习惯人情和风俗,浸至并不以当娼妓为耻。三、地理原因。即近水者多杨花水性。扬州杨柳特多,且完全水乡见不着山的影子,所以人性轻浮活动,女性尤然……只要是女人,头上没有不插花的。”
“扬州的妇女们,一般的都萎靡不振。老年妇女,坐在大门边抽旱烟,这是一个模型;中年妇女,一年到头扎裤脚,这是一个模型;少年妇女,花枝招展,这是一个模型;但很少有摩登化的!”
此外,易君左对扬州人的衣、吃、住、行等社会风情,也有轻佻、调侃的言辞,多少触犯了扬州人的尊严,伤害了扬州人的感情。
《闲话扬州》文字不多,中华书局很快就印出来了。无巧不巧装订车间有两个青年,扬州人,看到装订的是写扬州的书,出于好奇,便翻开看看。一看书中有不少对扬州人不恭的话,大为恼火,便偷偷拿了两本,送给他们的帮会老大阮五太爷。
阮五太爷叫阮慕伯,扬州清太傅阮元的后代,排行老五,又是青帮“大”字号,因而称其为阮五太爷。阮五太爷老家住扬州毓贤街。扬州是盐产地,阮慕伯贩过私盐,也当过兵,后来混迹江湖,成了青帮头子,常住花花世界大上海。他在上海滩上地位仅次于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也是一位能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物,在扬州这个繁华的小地方,更是跺脚地都抖的太上皇。
阮慕伯接到小青年送来的《闲话扬州》,发现书上有骂扬州人的话语,怒火中烧,决定和任职于省府的那个摇笔杆子的易君左较量较量,给扬州人争个面子。他知道,这件事自己不便出面,要扬州地方人士出来说话才行。于是,他随即把两本书分别寄给扬州和尚可端和扬州女子公学校长郭坚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