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文学》2007年第03期
栏目:特别推荐
在运城至风陵渡途中下车后,沿一条陡立的斜坡攀援到上面的立交桥上,展示在我眼前的是另一番天地。中条山柔缓的曲线和一抹宽广的黄河紧密相接,这是中条山的末端,也是黄河从晋陕腹地进入中原的门户。黄河在这里形成了大片的滩涂,冬天稀薄的阳光下,宽广的河滩呈现出它该有的色泽和安详,一层白雾笼罩在无边的河滩上空,氤氲着来年春的勃发、夏的葱绿和秋的丰硕。一线黄河隐在天边,对面的秦川大地烟锁雾罩。来自黄河波澜间清新潮润的气息,随风徐徐吹来,向我发出最初的问候。
黄河出了禹门口,一路南下,少了激越,多了悠闲,少了峡谷石山间的规矩约束,多了黄土平原上的任性恣肆。它不断地吞没大片土地,又不断地腾挪出大片的土地。变化不定的土地,造成了沿河村民因土地纠纷不断发生的械斗、流血,甚至失去生命。据当地县志记载:
雍正七年(1729)山西永济、陕西朝邑两县沿河农民,为争夺滩地发生械斗,各有千余人参加,打死打伤无数。
1948年至1952年,山、陕沿河农民经常为土地发生纠纷。1952年9月23日,政务院发出了北从禹门口,南到风陵渡,以黄河主流为界的指示。主流以东地权属归山西,滩地给山西农民耕种,主流以西地权属陕西,滩地归陕西农民耕种,无论黄河如何变化,偏东或者偏西,均以主流为界,不得以任何借口越过主流争地。并拨给沿河少地无地农民救济款41亿元。
1962年9月,永济县长旺村同陕西朝邑县为争滩地发生械斗,死一人,伤多人。山西省和陕西省再次协商解决黄河滩地问题,并达成协议。
1988年5月18日,永济县韩阳镇双店村、山新村和辛店村为争夺滩地,发生械斗,死一人,伤17人。
2003年2月25日,韩阳镇长旺村和芮城县风陵渡镇匼河村为争地发生械斗,伤一人。
……
志书上的轻描淡写,遮掩了一次次械斗中的激越昂扬和它们背后潜藏的复杂曲折,遮掩了当初弥散出来的血腥。我不知道今天轻轻撩开它的一角后,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什么?
这几件因土地发生的械斗,都发生在永济市韩阳镇境内。韩阳和芮城县风陵渡镇相连,处于山西省的最南端,境内有5万亩黄河滩涂,25个行政村,3.2万多口人。
我和韩阳镇党委书记李海军约定,九点钟他准时在办公室等我。
沿一条平坦的街道来到韩阳镇政府,镇政府整齐气派的办公大楼,矗立在众多的商业店铺之间。镇党委书记李海军听说我要了解黄河岸边村民为争夺土地发生的械斗事件,笑着说,在这片土地上,他这个党委书记已经当了九个年头,九年来他熟悉了这里的一村一寨,一草一木,黄河沿岸农民为争夺土地经常发生械斗,解决黄河边农民的土地纠纷,成了他们乡镇工作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只要土地还是农民兄弟赖以生存的根本,农民为土地发生的械斗就不可能停止。
李海军书记专门让副镇长曹国强配合我的采访,面对好几起为土地发生械斗的事件,我不知从哪一件入手最好,曹国强副镇长告诉我说,长旺村来了一个告状的,你不妨先了解一下。正说着,只见一位老者手持状纸进来。他叫郑月娃,是长旺村一位普通的老百姓,今年六十一岁。他个头高大,面色红润,一看就知道是黄河边的人。他把手里的状纸递给我,上面用钢笔整整齐齐地写着:
滩地界定不公潜伏隐患
请求慎重处理确保平安
现就永济市长旺村和芮城县匼河村因新滩地界定问题,发生群众械斗,运城市政府出面解决,界定不公,潜伏隐患一事反映如下:
早在1962年,长旺村和匼河村就滩地界定问题已达成协议,至今已有四十多年,四十多年来,两村和平相处,并不争议。近年来,匼河村人却越过界定滩地420米,耕种我村滩地,这是一起赤裸裸的强盗行为,我们长旺村人为夺回我们的土地,于2003年2月25日和匼河村人发生纠纷。运城市政府重新界定两村土地界线,2003年5月30日运城市政府下界桩的当天,长旺村3700口人,认为界桩下的不合情理,群情激奋,把公安局的警车掀翻,用水泥电线杆子封锁了长旺村的交通要道。为弥补长旺村人民的损失,市长答应给我们修桥打井,至今还没有完全兑现……
看着郑月娃的这一纸告状信,我想我的采访不妨就从他人手。郑月娃爽快地答应了我的采访请求,并给我留下了他家里的电话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