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章回小说》2012年第11期
栏目:塞外经济史话
秋天地里麦子刚收割完,一场大雪如期而至,天山草原一派银装素裹的景象,长达半年的冬季就开始了。乡下男人猫在家里喂牲口,老婆娃娃热炕头;城里男人搂着老婆啃羊头。天山草原冬季平地积雪两尺厚,平均气温零下三四十度,城乡大户人家都要杀几十、上百只羊过冬。羊肉是热性东西,多吃羊肉抵御严寒。人们冬天闲着没事干,把羊头羊蹄在火堆里燎光毛,刮洗干净煮熟慢慢啃。
天放晴的这天早晨,刘茂源嘴里叼着长柄玉石烟锅,罗圈着两条短腿,迈着鸭子步,摇摇摆摆来到陈家大院门口,院子里的大洋狗伸着血红的舌头,象征性地汪汪了几声,又钻进了狗窝里。
陈家的独眼伙计把刘茂源引进陈家堂屋里,退出屋。陈继祖把老朋友让到炕上盘腿坐下,将炕桌上的小烟筐推到老朋友面前。刘茂源伸手拈起一撮金黄色的烟丝,摁在他的玉石烟锅里,拿洋火点燃烟丝,美美吧嗒了两口,嘴里吐出一股浓烟:“你这烟丝真可谓色味俱全,你送我的这种烟叶,我已经剩得不多了。”
陈继祖走进里间屋,拿了一包烟叶回到炕桌旁,递给老朋友:“我剩下的烟叶也抽不了多久了。只有在包头能买到这么好的烟叶。前年我去包头,在包头魁顺巷碰见一位白胡须老人,他说种植、晾晒这种烟叶,是他家祖传手艺。”
“咱们这就去包头找那位老人,多买些这种烟叶回来。今天我来就是为这事。”
“你来约我去包头?不行。绕道外蒙古的驼道已经封闭,内蒙古的驼道兵荒马乱的闹劫匪,现在又是秋冬时节,沙漠里肯定会起沙暴,太危险了。”
“啥道都是人走出来的。越险的道,说不定越安全,运出的马茶、绸缎、日用货也越值钱。咱们沿马鬃山往东,进入巴丹吉林沙漠,再绕道狼山去包头。这段路走的人少,但较安全,也近多了。我十八岁那年秋天跟我爹走过一回。”
陈继祖沉思了一下说:“行,咱们就冒一次险试试。”
“该死的娃娃球朝天。咱们再在家里窝下去,就会坐吃山空了。”
陈继祖是个大高个汉子,为人直爽,遇事果断。矮他半头、大他两岁的刘茂源,处事颇有心计,陈继祖愿意听他的。
刘茂源离去,陈继祖就和独眼伙计开始收拾牲畜皮毛、葡萄干等货物行装。独眼伙计三十来岁模样,八年前陈继祖在去包头贩运货物返回途中,碰上一个一只眼睛被劫匪打瞎昏倒在沙漠里的小伙子,将他救回来,医治好他的伤,发现他的枪法很准。小伙子告诉救命恩人,他家祖祖辈辈在大兴安岭以狩猎为生,他从小练就了一手好枪法,被驼商队雇来当保镖,随驼商队走到半途,遭遇劫匪,死里逃生。陈继祖把小伙子留在身边当贴身伙计。
立冬这天,刘茂源和陈继祖各带两名驼工,两练子骆驼(一练子是十六峰骆驼),驮着牲畜皮毛和葡萄干,踏上了去包头的旅程。他们两个驼主,各自胯下骑着身材小、步子敏捷、善走沙漠、山路的蒙古马,走在各自家驼队前头。驼队临出太平县城,一些常年跋涉的成年骆驼流着泪,发出阵阵哀鸣。他们六个人心里也掠过一丝背井离乡的伤感之情。
这天落日时分,驼队行至东天山托木尔提峰北下的鸣沙山。此山有“夏无植被,冬不存雪”之说。山脚下雪地上露出一丛丛骆驼刺,驼队便停下来休息。人宿沙山,骆驼放牧雪地。驼工们拾柴草生火做饭,他们两位主人牵马去积雪较少的山坡上放牧。爬上一道山梁时,看见山洼里一匹高大雄壮的公鹿趴在母鹿背上。刘茂源骂了句:“这匹公鹿秋天咋也发胡骚情哩?大逆不道。”举枪“砰”地一声响,公鹿应声倒地。母鹿引颈发出一声哀鸣,带一匹小鹿跟随鹿群向远处逃窜。
刘茂源骑马走到死鹿跟前,掏出蒙古刀,在死鹿脖子上抹了一道口子,埋下头喝了几大口鹿血,抬头对老朋友说:“鹿血最能补人的精气,抵御寒冷,你也喝几口试试。”
陈继祖摇了摇头,帮他把死鹿抬上马背,驮到驼队的宿营地。这死鹿膘肥体壮似一头壮公牛,他们拿刀子从死鹿身上割下来一条大腿,割了两块鹿肉丢给各自的坐骑,将鹿腿放在火堆上烤。他们俩每次宰牛羊,都丢给各自的坐骑一块肉。吃过肉的两匹枣红色蒙古马,毛色油光发亮。
陈继祖责怪老朋友:“这只公鹿正在同母鹿交欢,你开枪打死它,未免太残忍了吧?”
“残忍?它是那群上百匹鹿群的鹿王,妻妾成群,任意和那么多母鹿寻欢作乐的时候,让那么多公鹿干望着,不残忍?”
鹿肉烤得半生拉熟,六个人在鹿肉上抹一层碎盐末,拿出青稞酒,吃肉喝酒。
这一夜,吃了鹿肉的六个人,身穿皮大衣皮裤躺在细软的沙窝里,果然没感到冷。
次日早晨,他们又烤了些鹿肉吃了,把皮毛货、葡萄干、死鹿驮在驼背上赶路。走到托木尔提峰往东,地面上渐渐没了雪,天暖和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