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1期
栏目:东方文化
一个繁体的汉字“戏”,左边是虚,右边为戈,它形象地说明了戏曲艺术最初是一种模仿现实生活——狩猎、渔耕、战争、宗教等等的娱乐。娱乐,作为人性本能的需求,与生俱有。
戏剧的源起,来自于原始人类的艺术性创造,这种创造往往带有宗教信仰的特征。审美意义上的戏剧的出现,则需要经历一个逐步转移的漫长过程。人类幼年期的娱乐,与我们童稚时代的玩耍嬉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到了以舒解筋骨、平衡心理、陶情冶性为目的,乃至需要从中获得思想教益时,人们的娱乐才进入了自觉的层面。
在悠远绵长的中国文化史中,“百戏”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的。最早提到百戏的,是《后汉书·安帝传》:“乙酉,罢鱼龙曼延百戏。”这里的百戏,指的是“各种各样的戏”、“百戏”来自民间,其中包含着大量的杂技表演,又称“散乐”。它是从秦汉时期逐渐兴起的,到了汉唐时期,随着西域的胡乐杂技传入中国,民间百戏有机会吸收外来文化,使表演艺术更加丰富多彩,技巧也不断提高。
我们从汉代的绘画雕塑遗存中,可以看到宫廷宴乐百戏演出的浩大场面,想象当时热烈的情绪氛围和强烈的感官刺激。当时,宴乐百戏已经成为人们文化娱乐生活中最普遍最流行的一种方式。衍成了风气的艺术,必然会大大提升它的表演水平。到了唐代,兴盛博大的经济和文化环境,为百戏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裕的条件。有魄力又十分喜爱艺术的唐玄宗,把外来的胡乐和民间俗乐、散乐划归教坊管理。那时的百戏,表演形态更加丰富多彩,不仅融合了舞蹈与特技的内容,每一种特技还有专门的音乐相配。唐代的都市中流行“热戏”——一种在高空表演的杂技节目。一旦上演热戏,街坊里的人们常常奔走相告,争先恐后地观看。这种风尚显然与当时的人们比较开放、富有冒险精神有关。
到了宋代,随着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对物质生活的要求日益提高,娱乐活动也迅速繁盛。北宋的汴京、南宋的临安,作为人烟密集的都市,都设有民间杂技表演的场所——瓦市。瓦市的每个乐棚中总在演出不同的节目,最大的乐棚甚至能容纳一千多名观众。民间的百戏杂技名目繁多,有的是从传统散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的是新兴的技艺。与此同时,宋代出现了说话、讲史、皮影戏和傀儡戏等娱乐活动。说话,类似于今天的说书,口头演说故事,足以取悦听众。
傀儡戏,即木偶戏。在古史传说中,周穆王时代就已经有“刻木为人”的记载。汉代初年,人们用善于歌舞的傀儡子做偶人之戏,作为丧家乐。到了汉代末年,丧家乐才逐渐演变成为娱乐戏。唐代,随着演讲文学的发展,傀儡戏的故事性越来越强,趣味性也越来越浓,受到人们的欢迎程度也越来越高。尽管唐玄宗认为它并非正声,却仍然经常请傀儡子在宫内教坊演出。著名的宫廷名伶黄绰,便是一位十分擅长“弄参军”(傀儡戏的一种)、深得唐玄宗喜爱的艺术家。
民间的百戏,林林总总,色彩缤纷,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很值得研究。但是逐渐从百戏、俳优、乐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剧,才可以称为严格意义上的百戏。
从唐代产生参军戏(或者叫做“弄参军”)起,戏曲中的角色开始形成。北宋时代出现的杂剧,金代出现的院本,是对参军戏和民间百戏的进一步发展。当时流传的官本杂剧有二百八十多种,院本有七百多种。但,最成熟的戏剧形式,毕竟还是南宋时期产生的戏文,也称南戏或“永嘉杂剧”、“温州杂剧”。那时的许多剧本,到了明代仍经常有人改编、上演。至今还有《小孙屠》、《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合称《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等完整的剧本流传。
元杂剧的产生,意味着中国古典戏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它形式精炼,体制严整,每本戏通常分为四折,前面再加一个楔子。整个剧本基本上由一个人主唱,其他的角色只有对白,但是角色的分工比较细。
由于一大批戏曲作家、作品和艺人的出现,推动着元杂剧的创作和演出,舞台上呈现一派空前繁荣的景象。剧作家与戏班的关系变得非常密切,戏班愿意给他们比较丰厚的报酬,剧作家也可能专门写出适合戏班演出的剧本。当年,以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为代表的一百多位戏剧作家,创作出了《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等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至今仍为广大观众所熟知。
明清两代,在南宋戏文和元杂剧的基础上,形成了传奇剧。比起南戏来,传奇的体制更加完整,在曲调和角色分工方面也更加细致和丰富。演员十分重视脸部化妆,出现了勾画脸谱的方法,颜色也不再限于宋元时期的粉墨两色了。
从明嘉靖年间到清乾隆年间,这长达两百多年的岁月,是中国古典戏曲舞台最为繁荣兴旺的时期。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等地方剧种,纷纷以演唱传奇剧本为主,各显其长,造成了一派诸腔杂陈、争艳斗奇的盛况。汤显祖、李渔、洪、孔尚任等一批杰出的作家,以超凡的智慧创作出了《牡丹亭》、《清忠谱》、《长生殿》、《桃花扇》等数以千计的优秀作品,在世界艺坛上享有盛誉。他们所写的剧本结构严谨,情节曲折,语言生动,人物刻划栩栩如生,许多作品成为后代剧作的楷模,流传数百年而不衰。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由于各个地方剧种的勃兴,出现了诸腔竞奏、百花齐放的局面。中国戏曲史又一次迎来了繁荣发展的高峰。最鲜明的标志是京剧的产生。继承着昆曲演出体系的京剧,成为国剧,风靡神州。
在我们这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度里,各个地区的戏曲剧种共有三百六十多种,剧目达五万一千八百多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戏曲品种。这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结晶,足以让每个中国人为之骄傲。
然而,提起戏曲,首屈一指的还是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证书,授予全世界19个文化活动和口头表现形式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经过一个由18位专家组成的评委会认真评选,32个申报项目中有19个脱颖而出。昆曲艺术是4个获得全票通过的项目之一,也是中国唯一获得这个殊荣的艺术品类。亚洲获得这一称号的,还有日本的能乐、韩国的一处古代国王祭祖典礼和仪式中的音乐、菲律宾的圣歌以及印度的一处古剧院。
昆曲因其成熟的表演形式和近乎完美的艺术神韵,数百年来赢得了极高的地位,并且对包括京剧在内的诸多剧种的发展,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直到现在,在川剧、湘剧、粤剧、汉剧、赣剧、滇剧、婺剧等许多地方剧种中,都还保留着一些昆曲的剧目、曲牌和表演艺术,其中京剧是吸收得最多的。京剧中备受欢迎的《闹天宫》、《盗仙草》、《金山寺》、《挡马》、《虹桥赠珠》等剧目,都是来自于昆曲。任何一个从事戏曲工作的人,只要提起昆曲,脸上都会流露出崇敬的神色。谁都不能不从心底里承认,昆曲是“百戏之祖”。
现在,让我们一起给“百戏之祖”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