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43700000001

第1章 子昂故里的“流浪小艺人”

来源:《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年第11期

栏目:名家侧影

我初识吴因易,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承德避暑山庄的一次通俗文艺研讨会上。那时,他还是一位崭露头角的“文学青年”。二十多年过去,他出版了近十部长篇小说,编过多部电视剧,获过许多奖,挂过“全国人大代表”、“市人大副主任”、“市文联主席”、“省作协副主席”等桂冠。著作等身,名闻遐迩,是位很有业绩的“文坛诸侯”。如今他已六六高龄,解甲归田,专门“坐家”当专业作家了。

我最近一次见到吴因易是今年(2012年)3月,在中国作家协会召开的一次会议上。这次名为“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记丛书”启动仪式上,吴因易认领了撰写《陈子昂传》的任务,高高兴兴地回四川老家写作了。

我同吴因易相处的日子不多,但我认真地读过他的八部长篇小说,同他一起参加过几次笔会,这位平民出身的川西才子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我从朋友处得知,吴因易从小学艺,而且有颇高的川剧艺术表演才能,但对他的身世经历却不甚了了。直到1989年秋,我去四川参加“剑门蜀道历史文学笔会”,同吴因易一起经历了剑门蜀道及九寨沟的千里漫游,朝夕相处,促膝谈心,才知道这位年纪不大在红旗下成长的吴因易,同吾辈知识分子一样,也有着不平凡的坎坷经历。

吴因易告诉我:他是在抗战刚刚胜利不久的1946年正月出生的。他的出生地是四川省射洪县,也就是初唐杰出诗人陈子昂的故里——梓州射洪。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正月已经立春。南方的早春天气更是万木竞绿,百草萌动的时候了。吴因易的父母便把这个降生在初春的儿子取名为“发生”、“英骥”。人名的来历总是有些讲究的。有文化的父母亲把自己的儿子叫“发生”——大概是希望“蓬勃发展”的意思吧。后来又叫“英骥”,也许是期望他成为“千里名骥”了。这是我的猜想。我一直没有同他探讨他名字的来历。

吴因易的父亲叫吴世泰,母亲叫冯浣霞,都是川剧演员。解放前,演员没有地位,被称为艺人,处于社会底层。而且艺人的生活很不稳定,戏班子到处流徙,剧团到哪里演出,他们的家就安在哪里。他们的流动性,与船夫水手相差无几。刚刚降生的吴因易,也就跟着父母到处流浪,差不多像“吉卜赛人”那样过着四海为家的生活。1949年底,川西解放了,吴世泰和冯浣霞都成了射洪县人民剧团的演员。“戏班子”一般都具有“世家”的传统。“戏班子”到处流动,跟着父母过生活的小孩没有办法上学读书,也就只好跟着父母学艺。吴因易长到四五岁,也就跟父母学戏。父母亲的耳濡目染,师傅们的严格教练,吴因易登台演出,学什么像什么,无形中也就成了射洪县人民剧团的小演员。时至今日,吴因易在某些场合还露一手川剧功夫,正是得力于他幼年时期在川剧团的苦练戏功。

吴因易从小喜欢读书,在川剧团里一有机会就拿小人书来看,不懂的字就问他的父母。但这种“看图识字”的学习文化,毕竟满足不了勤奋好学的吴因易愿望。他眼巴巴地望着父母,苦苦地哀求父母送他上学读书。直到解放后,他的姨父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吴因易才得到上学读书的机会。

吴因易的姨父叫阮存义,本是湖北咸宁人,是旧军队中的一名小军官,解放前夕在川西起义,定居于四川绵竹县。阮存义虽属行伍出身,但有较高文化修养,为人处事浪漫豁达。他特别喜欢聪慧多才的小因易,看到因易酷爱读书,便主动提出把吴因易接到绵竹乡下去读书。这正合吴因易父母的心意,于是9岁的吴因易走出川剧舞台,跟着姨父到了绵竹乡下。

绵竹是川西的一个山区小县,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文化也比较发达。吴因易跟着姨父一家在这里度过了4年时光,从发蒙读书到学完初小课程。1959年,也就是“大跃进”的年代,吴因易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梓州射洪,在那里读完了高小和初中。1964年,吴因易考上四川省水电学校。吴因易想,学水电也不错,我国古代的水利专家李冰父子,不正是在四川治水而成了万代景仰的伟人吗?就这样,他愉快地走进了四川水电学校。

但是,吴因易并不是安于命运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自小受剧团老师的影响,受姨父的教育熏陶,他酷爱小说和戏剧。在校读书的时候,他的功课不是“全面发展”,而是长期处于偏科状态,语文成绩突出,数理化则显得平平。他爱写文章,编剧、话剧,甚至活报剧,小小年纪便成了学校中的小名人。

不料,祸从天降。吴因易在水电学校学习时期,便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极“左”口号下,掀起一股“革”文化“命”的狂潮。从批判吴晗的《海瑞罢官》开始,文化人成了“革命”的对象。什么《谢瑶环》、《李慧娘》等等,凡是传统剧目都在横扫之列,进而批判《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层层加码,处处冒烟,远离京城的川西蜀北,连山区小县也不例外,同样大揪“三家村”、“四家店”。于是,一个爱好戏剧的“小艺人”、水电学校的学生吴因易也成了“小吴晗”被揪出,投进了监狱。吴因易何罪之有?不就是因为爱好文学、爱写一点小文章吗?在他的人生旅程中,这是第一次因文学而罹难。

在被关押的日子里,吴因易想起了故乡的唐代文人陈子昂。他记得,从小父母就经常带他到射洪金华山上的“陈子昂读书台”游玩。父母向他讲到,陈子昂是射洪有才华有骨气的文人。这位出身于富豪之家的才子,慷慨博学,饱读经史,尤善诗文,文笔出众,24岁考中进士后,在洛阳做过“右拾遗”,尽忠职守,受到武则天的接见。但是他“言多直切”,坚持“反战”、“缓刑”、“除贪”的政治主张,揭发了当时政治上的弊病,见疏于统治者,于是辞官引退,回到家乡,不料又被县令段简陷害,冤死于狱中,当时年仅42岁。陈子昂是射洪人民所景仰的一位古代伟人。吴因易的正直性格,也许多少受到陈子昂的影响。

吴因易被关押时年龄不到二十岁。他是位善于思考的人,在狱中,他默默地背诵着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这沉雄悲凉蕴含哲理的长吟浩叹,令人震撼,也引发吴因易的遐思。他想,中华民族就真地“后不见来者”了吗?他没有低头。因为吴因易尚属年幼,当时有所谓《十六条》的文件称“学生中的右派放后期处理”他受到“宽大”处理而获释。

吴因易“文革”罹难,虽受点皮肉之苦,却获益匪浅,为他此后的事业立下了一个思想的“坐标”。他对极“左”思潮有切肤之痛。因文学而遭祸,更加树立了他为文的信念和决心。从此他砥砺斗志,坚定地驰骋文坛。

到了1968年,吴因易总算熬到了毕业,虽然算是水电学校毕业生,但并不能实现治水治电的理想,更不能成为新时代的“李冰”,他被“分配”(实际上也是“发配”)到绵竹县印刷厂当工人,“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就这样,吴因易变成了“工人阶级”的一分子。不过,在当工人的那些年头,吴因易并没有放弃对文学和戏剧的追求。他白天上班做工,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晚上回家则从事写作。而此时他的同班同学赵蜀梅成了她的伴侣。这位喜好研究历史和文学的妻子,在每天为印“红宝书”工作达到十五、六个小时的排字工,回家后成了他第一位读者,并且不辞辛劳,为他誊写文稿,他把初中时期便开始构思的小说,逐步化成文字。他把父母师长们平时所讲的演艺界的往事记录下来,学写长篇小说,这就是后来他的处女作《梨园谱》的雏形。

不管命运把他抛向哪里,吴因易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苦难没有摧折他的意志,在爱妻的全力辅助参与下,成全了他的“文学梦”。

同类推荐
  • 古龙文集:猎鹰·赌局

    古龙文集:猎鹰·赌局

    每一次紫烟燃起都会有一个名人被杀,但这些人却互不相识。一连串的凶杀案牵出一系列疑点,看似毫无联系的案件背后竟有着某种隐秘的联系;一场看似胜负已定的赌局竟分不清谁才是真正的大赢家,成了一环套着一环的局中之局。
  •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上)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上)

    车过松山,外头是一片漆黑,只有远远基隆河畔的点点灯火,被泪水汪得模模糊糊,像团团的火球,一个个忙碌地飞过天边。真的,什么都是会去的,然而怎么办,我是那样一个赖皮的人,我只要上帝,让每一个人都能永远停在他自己喜欢的时刻里。我和卡洛刚看完东南亚的《畸恋》,出得电影院,竟是阳光郁郁,地上半湿半干的已经下过一场雨了。
  • 山歌儿

    山歌儿

    我窥见了那个已经远去的年代里山里女子的生活状态。同时,我联想到今天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中,物质已经相当丰裕。生活方式也大不同于过去。我们生活中充斥的是求学,找工作,谈恋爱,上网,等等。我们双手根本不会捉起一束五彩丝线,更谈不上绣一朵花儿,一条金鱼,一幅喜鹊登梅或鸳鸯戏水。更不会心甘情愿守在某个穷山沟里,为一个男人,一家老少,将青春和生命全部奉献出来。而母亲的故事中,那个单纯朴素的小媳妇,过的正是这样的日子,并且过了一辈子。所以,我觉得我们今天的生活中,缺少着一种美。一种久违了的质朴,率真,善良和贤惠。
  • 局外人

    局外人

    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通过打造默尔索这个离经叛道,和世俗格格不入的“局外人”形象,充分揭露了这个世界的荒谬性和人与社会的对立状况。默尔索的行为看上去荒谬不已,不合乎常情,却是他和这个荒谬世界进行抗争的武器。《局外人》曾一再重版,印数达到千万册之多。“局外人”也因此成为西方文学—哲学史上最经典的人物形象和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
  • 报告政府

    报告政府

    本书遴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成就突出、风格鲜明、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全面的梳理、归纳和择取;每位作家的作品为一系列,各系列卷数不等,每卷以其中某篇作品的标题(长篇作品以书名)命名。本书是该系列丛书的其中一本,供读者阅读赏析。
热门推荐
  • 借我一生

    借我一生

    主要讲述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界的告别之作,描绘了记忆中文革时大揭发、大批判的整人模式。《借我一生》以这些普通人的群像。勾画了一部真切具体的现代民间生态史,由于一切从自我感觉出发,全书的主角很快从前辈转移到作家自身,因此,现代民间生态史只是成了背景,真正的着重点是一位当代文化学者的成长史。
  • 亲历香港回归:后过渡期重大事件始末

    亲历香港回归:后过渡期重大事件始末

    聆听亲历者讲述——香港回归路上的风云自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正式签署之日起,香港就踏上了回归之路。香港《大公报》原副社长、第一副总编辑梁新春讲述香港后过渡期这段惊心动魄的历程——英方一意孤行,步步为营,在政制、法律与经济方面不断挑起对抗,末代港督彭定康称之为“与中国最血腥的一场决战”。中方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坚持“以我为主”,依靠港人筹组香港特别行政区,确保平稳过渡。本书精选的160多篇社评、观察员文章,记录、评述了香港后过渡期重大事件的始末,反映了中央政府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决心和智慧,表现了港人在回归途中披荆斩棘的意志和力量。本书对中华民族这段可歌可泣的光辉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 封修神

    封修神

    为了去世的爷爷报仇,为了寻找失踪的父母,走入了修炼界。
  • 拒绝高考的小子:18岁当CEO

    拒绝高考的小子:18岁当CEO

    这是一部讲述“亚洲新音乐王储”、刷新“80后”创业记录的张伯宏个人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的佳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参加高考是改变命运的不二途径,但是张伯宏不这么想,他“直奔梦想,不兜圈子”,毅然选择了拒绝高考!本书再现了张伯宏为了不丧失自我,为了要自己想要的而做的不懈努力和拼搏。其中也记述了他面临压力时的彷徨、面对转型时的苦思冥想。本书告诉人们:只有在有兴趣的领域“玩好”,才能赢得人生。
  • North

    North

    In North Seamus Heaney found a myth which allowed him to articulate a vision of Ireland - its people, history and landscape. Here the Irish experience is refracted through images drawn from different parts of the Northern European experience, and the idea of the north allows the poet to contemplate the violence on his home ground in relation to memories of the Scandinavian and English invasions which have marked Irish history so indelibly.
  • 梁实秋散文集

    梁实秋散文集

    本书收录了梁实秋70篇散文随笔,共分为六个专辑。这些作品有写他写作的地方,有写他对于教育的忧虑,有写琴棋书画,还有写人们的吃相、评价,以及佛跳墙、狮子头、烧鸭这些美食。保罗生活万象,看似平淡,却分外有趣,这份“随想随写,不拘篇章”的随性淡泊,让我们更懂得欣赏生活。本书中的文章适合青少年细细品味,有助于打造完美心灵,培养高尚情操,体味不同人生,对青少年写作也具有良好的指导和启发作用。?
  • LOVE OF LIFE

    LOVE OF LIF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都市逆天修真狂少

    都市逆天修真狂少

    十年生死两茫茫,南柯一梦,一朝梦醒。天才少年夜小天,在神秘玉牌的帮助下,重生于十年前的医院内。破危局,逃生死,以天地星辰为己用,修炼己身,踏入修真路。且看他如何一步步如履薄冰,逆天而行,终成无敌……逆天书友群:【天火阁-天组】526794519
  • 孝行览

    孝行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仙海浮沉录

    仙海浮沉录

    开局小村落,毫无背景的牛小强,修仙是一条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