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才考中进士,从而“束发登朝”,经过初期培训,授职户部主事。六年后,江苏无锡人顾宪成也来到户部当主事,他们的上司是赵南星。顾宪成姿性绝人,幼即有志圣学,万历四年中乡试第一名,万历八年中二甲第二名进士。李三才与同僚顾宪成、魏允贞、李化龙意气相投,成为终生的挚友。他们都是才华横溢,年轻气盛,初涉仕途,想大显一番身手,于是相互鼓励,“以名世相期许”。
顾宪成向来不把权贵放在眼里。首辅张居正生病,朝臣群起为他祈祷,顾宪成拒绝参与,有同僚代他签名,他拿笔去掉。一次,大臣王锡爵对顾宪成抱怨:“当今所最怪者,庙堂之是非,天下必欲反之。”顾宪成立即反唇相讥:“吾见天下之是非,庙堂必欲反之耳!”
万历十一年(1583年),身为御史的魏允贞看不惯阁臣张四维、申时行的儿子在科举中都题名金榜,就疏劾张、申“不当以甲第私其子,蹈故相张居正覆辙”。
当年的首辅张居正权倾朝野,他的长子敬修进士及第,授礼部主事;次子嗣修榜眼,授翰林院编修;三子懋修状元及第。
有个马屁精送给张府一副对联,上面写道:
上相太师一德辅三朝功光日月;
状元榜眼二难登两第学冠天人。
张居正欣然将其挂在家中,得意洋洋。
当张居正万历十年去世时,北京城内流传着一句民谣:“张公若不身亡,四官定作探花郎。”因为第二年将逢春闱,要不是张居正遽然去世,人们臆测其四子简修一定会在本年度的春闱中高中。
明神宗朱翊钧袒护大臣,魏允贞受到严旨切责,并左迁外官。
李三才为此打抱不平,公开站出来替魏允贞辩护,敢和首辅张四维顶牛,同样也被降职为山东东昌的推官。
在东昌的任内,李三才雷厉风行,治尚威严,颇得民心,渐升任山东省按察使佥事,分管全省司法大事。辖内多土匪地痞,搅扰一方,百姓不得安宁。多年来地方官束手无策,只能听之任之。李三才到任后,“广设方略,悉擒灭之”。
某日傍晚,李三才带了家仆益善微服私访,看见河滩上聚集了很多人,情绪激愤,有的跳脚骂人,有的唉声叹气,还有悲惨的恸哭声。李三才依稀听见妇人泣诉:“我苦命的儿啊!你被那个畜生糟蹋了,娘会和你爹去官府告状,为你报仇雪恨。你咋想不开跳河,让你娘你爹怎么活啊!”
忽一阵惊呼:孩她娘,你醒醒!”
李三才心想:“那妇人大约晕过去了。拼命挤进人群,发现一个胡子拉碴的男子搂着中年妇女揉胸捶背,唏嘘不止。地上躺着一具女尸,虽然乌发凌乱,脸色煞白,双眸紧闭,但秀丽的五官,苗条的身段,可以想象,此女生前必定美貌异常。
李三才拉着一个老汉询问:“大叔,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唉,造孽啊!这个女孩儿今年才十六岁,已经许配人家,不料遭一名太监强奸,因羞辱而投河自尽。那是她的爹娘。”
李三才闻言义愤填膺,破口大骂:“这条阉狗,刑余之人,竟敢淫辱少女致死,我看他活够了!”
“现在就这世道,好人不长寿,祸害活千年。有啥办法呢?”
李三才大声说:“不!煌煌盛世,朗朗乾坤,焉能让这种阉宦横行无忌,我一定要把他绳之以法,以命偿命。”
老汉讶问:“您是什么人?口出大言?”
“我——”
益善插嘴:“不瞒大叔,他就是山东按察使佥事李大人。”
“什么,是李大人?哎呦,可遇上青天大老爷啦!”老汉马上向李三才跪倒,苦主和在场的所有人全都跪下了。
李三才跺脚道:“都起来,不要多礼,有话慢慢说。”
“谢大人!”
人们站起身来,苦主膝行向前,泣呼:“李大人,小女死得太惨,求求您,为草民做主啊!”
“本官一定为你们申冤报仇,你们快起来。”
“是。”
老汉担忧地问:“李大人,那阉狗是钦差,代天子出巡,您杀得了他吗?”
“本官确实不能直接杀了他,但可以上奏参他一本,揭露他的罪行,皇上一定会依照国法处死这个畜生。”
“对对对,皇上一定会替我们老百姓做主的,那阉狗不得好死!”
李三才从袖中取出一只银锭对苦主说:“大哥、大嫂,请你们节哀保重,这十两银子给孩子办后事吧!”
李三才安抚了死者家属后,即刻回府,连夜将此事奏闻朝廷,要求皇上严惩罪犯。
朱翊钧准奏,下旨命李三才将这名阉宦逮捕,在济南闹市区斩首示众,以儆效尤。
李三才惩恶扬善之举,威震山东,以致“二十年后,民犹思之”。
随后的十几年,李三才在仕途上屡有升降,任过河南参议,晋为副使,先后两次管理山东、山西学政,最后被提拔为南京通政司参议,召任大理寺少卿。李三才在《秋夜宿直》一诗中,表达了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苦闷:
十载犹郎署,蹉跎愧少年。
凉风回树杪,白露下庭前。
漏度三更雨,灯残五夜烟。
由来飞动意,回首欲茫然。
是金子总会发光。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李三才以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并巡抚淮、扬、庐、凤四府和徐、和、滁三州。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横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古老的人工大运河。
淮安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邮驿之机杼,府治于山阳县。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漕运总督衙门就设在淮安。
漕,水运也。由沿海省份征收粮食,沿运河直达都城,故称漕粮。历朝都十分重视漕运,以其为国家经济的命脉。自隋代开凿大运河,朝廷就在淮安设漕运专署,宋设江淮转运使,东南六路之粟皆由淮入汴而至京师。
明永乐二年(1404年),设武职漕运总兵,为正二品衔,率十二万军队,专门负责漕运。明景泰二年(1451年),设漕运总督,是朝廷派出统管全国漕运事务的最高官员,品级为从一品或正二品。属官有理漕参政、巡漕御史、郎中、监兑、理刑、主事等二百七十多人,还下辖仓储、造船、卫漕兵丁两万余人。
漕运总督是文职,与总兵同理漕务,称为文、武二院。但总兵的职权居总督之上。总兵与总督之间往往会矛盾重重,甚至闹得不可开交,以至朝廷不得不加以干预。
李三才任漕运总督,与总兵王承勋共理漕务。王承勋是伯爵(世袭新建伯)王守仁的孙子,资历浅,才力懦,李三才“以气凌驾之”,加上王承勋犯过小错误,不仅不敢居李三才之上,反而十分敬惮李三才,主动“移坐其下”。
不久,李三才趁热打铁,上奏万历皇帝,请求裁撤这种凭空增加办事环节、叠床架屋的官职,制约总督公务。朝廷批准裁撤漕运总兵官,专任漕运总督。
李三才开创了漕运总督总揽漕运事宜的新体制,避免了漕运总兵官与漕运总督的权力之争。此后,明末和整个清代三百余年间的漕运,全部实行的是漕运总督总揽漕运事宜的体制。这是李三才在治理漕运上的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