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与故乡准格尔又做了一次深情的“告别”。这一年,我50岁。
女儿楚楚在英国读完本科、硕士后,她的母校华威大学商学院录取她攻读博士学位,她将又一次开启人生的远行。当年我就是在父母无尽的不理解和忧伤中背对故乡,一路南行的。若干年后,当我的父母为他们的儿子庆幸和自豪的时候,我深刻地体会到“远行”或许也是一种美好的亲情守望。我选择学医和终生坚守医疗行业与父亲是一名医生有关,他对专业的孜孜以求和良好的职业操守对我影响非常大,这也是我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情有独钟的重要原因。而女儿似乎受我的影响也颇大,她的本科和硕士读的都是人力资源管理,博士的课题方向也与医疗政策和医疗制度设计有关。由此,我觉得职业选择或许也是一种“宿命”,一个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冥冥之中是命运的安排。女儿这一次远行与以往的不同之处在于她已经非常坚定地明确了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在个人发展和未来居住地的选择上也与父母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她已经不再是个孩子,不再是事事都需要和父母商量的孩子,她是真的长大成人了,终将成为被放飞的风筝,行走在她自己的世界里。她的时间和空间再也不能被父母掌控,也不应该被父母掌控。以后的日子里,父母更多的可能是远远地欣赏和惦念,默默地牵挂与祝福。为此,我特地让她在远行之前和我回到故乡,回到我的出生地,回到我少年时代曾经生活过的角角落落。这既是对故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做了一次观光,也是我对自己的成长历程做了一次温情的回忆,更是想让女儿永远能记住自己的家乡,永远能忆起祖先和父辈们的沧桑。
我的先辈大概在清光绪九年(1883)前后,从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缺少耕地、连年灾荒(有民谣“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为证)的山西省忻州河曲县来到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谋生,当他们看到一个叫做蒙家敖包的地方有一处山坡土质坚硬,且附近有一眼泉水,便在此挖了两孔土窑洞落脚安身,自此开启了家人们在内蒙古的漫长生活。
我出生在一个叫新窑湾的小村庄,那里地广人稀,基本上是一个山坡住着一户人家,记忆中除了跟着爷爷满山坡放羊以及和母亲、姐姐挖野菜,对于童年几乎没有什么太多的记忆。6岁的时候,跟随做乡村医生的父亲到了一个叫黑岱沟的小镇,在那里读完了小学和初中。从到准格尔旗第一中学读高中开始,黑岱沟就成为我人生中愈来愈远的记忆。每每想起曾经住过的土窑洞、安静的小院、父母忙碌的背影以及和姐姐、弟弟、妹妹的嬉戏打闹,都倍感温暖和亲切,这也成为我一路前行的精神动力和心灵滋养。
1998年,我偕妻子和女儿移居广东,这是自我们的先辈走西口到内蒙古后,第一个家庭整体离开内蒙古。现在想起来,这可以说是一次有勇气、有担当的迁移。想当初怀抱梦想、一路南下、执著前行,曾经有过的青涩与艰辛、无奈与迷惘,今天都沉淀为人生的淡定从容,宠辱不惊。在内蒙古30年的成长经历和在广东20年的人生历练,铸就了我的人生的个性和生命的品质,也让我体验到作为一个男人是应该如何的饱经沧桑和泪流满面。
在我从事医院管理咨询与培训的过程中,当有些朋友得知我爱好文学,且曾有多本作品集出版时,便想看看我曾经写过的东西,想了解一下我曾经的心路历程,加之自己确已年过半百,似乎也该来一次“人生总结”。几经思考,觉得还是应该把这20多年来写下的一些东西再回味一下,于是选取部分作品形成了这本《从北向南》的选集。
从1990年参加工作到1998年离开内蒙古,我一直在故乡的一家医院从事管理工作。移居广东后,又先后在3家医院从事管理工作,直到2007年彻底离开“体制”。17年来在央企医院、公立医院和中外合资医院等不同体制里的成长经历,在北方和南方不同环境中的生活轨迹,让我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也赋予了我多彩的生活体验。从2007年创办医院管理咨询机构到2017年整整10年,这10年我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全国的每一个省区市、大部分的地级市以及500多个县,近2000次的飞行,300多万公里的行程,我为230多家医院提供管理咨询,为500多家医院提供内部培训,累计授课超过1万小时。创业这10年,更多的是学习、成长、见证与感悟,尤其是作为一名咨询顾问,我能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人们的生存状态,反过来再从别人的视角审视自己的生活,这样就能在一路前行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展现人生的价值。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他的回忆录《一个旁观者的历险记》(中文译本名为《旁观者》)中把自己比喻为一个“旁观者”。他这样描述旁观者:“旁观者注定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并反复思考——他的思考,不是像镜子般反射,而是一种棱镜片式的折射”。我们的现实生活往往是这样一种情形:想深度地参与现实生活,却很可能被现实生活远远地抛弃;想远离喧闹与嘈杂的现实生活,却又因莫名的孤独而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寻找一种虚伪的安全。我们试图努力与现实为伍,但又不想随波逐流;我们想拼命参与现实,但又不想留下伤痕;我们想逃之夭夭,却又不甘寂寞。所以,不管物质生活如何丰富多彩,并不能给人一个安宁的内心和充裕的精神世界。而文学艺术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它既可以填充极度贫乏的生活,也可以平衡过度富裕的生活,最终让我们的心灵充盈而丰满。阅读与写作陪伴我度过了青春期,走到了中年,它给予我最大的帮助是逆境时不孤独,顺境时不张扬。这也是从我爱上文学那天起,不论生活如何变化,不管工作多么繁忙,经常要拿起笔来写下心得的习惯始终未曾改变的重要缘由。
选集中的这些文字,时间跨度比较大,有些文字今天读来自己未必能赞同当时的观点,但作为一种回忆,我并未做修改,我希望当年的我能够一直就在那里存在着,因为于过去、于现在乃至于未来,我都是无怨无悔的。
既然已经年到半百,那么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必然会有所调适,为兴趣和快乐而生活,应该是年过半百之后的状态与追求。50岁之后的人生就应该行走在山水间,游走在文字中,亲近自然,温暖灵魂。
我相信缘分,愿有缘读到我写下的文字,并能产生些许共鸣的朋友们能一起分享人生的欢乐与忧愁、幸福与悲伤。
一切随心随缘随喜。
2017年10月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