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0700000008

第8章 关于宗教问题的几段笔记(3)

季老认为,禅宗之所以在中国产生和发展是有原因的。这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特点有关。所谓禅宗,它跟佛教其他宗派比较起来,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暗示,也即有话不直说。这也就是所谓“禅机”或“机锋”所在。中国人是素以含蓄著称的,讲言不尽义、意在言外;讲得意忘言,得意忘象,得意忘形。中国的诗家,评论诗之品位,向以神韵为称。所谓神韵,也即暗示,指说不出来、或不愿说出来的那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一旦明白地说出来,也就失去了神韵,就等而下之了。中国人是长于综合而缺乏分析的民族。印度人对此做了分析,认为含蓄就是暗示。到了禅宗那里,这种暗示就成了“禅锋”或“禅机”了。说到底,诗和禅都靠悟。悟什么?一是“无我”,二是“空”。越无越空,诗意越浓,禅味越浓。这是诗与禅共同的东西。所以,禅产生在诗的国度是有其根基的。

还有一个“倒流”问题。是说,佛教本是由印度地区产生的,后来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得到了发展,又反传回印度,尤其是大乘教义的倒流。季老认为: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佛教自身的特点使然。他说:“我认为,佛教有宏大的思想宝库,又允许信徒们在这一座宝库内探讨义理。有探讨义理的自由,才能谈到发展。有了发展,才会有‘倒流’现象。这是再明白不过的。同小乘比较起来,大乘的思想宝库更丰富,更复杂,更富于矛盾。唯其更富于矛盾,给信徒们或非信徒们准备的探讨义理的基础,才更雄厚,对义理发展的可能也就更大。中国佛教的‘倒流’现象限于大乘,其原因就在这里。”另一方面,是中国人自身的特点使然。他说:“至于为什么只有中国高僧才能发展佛教义理,才能‘倒流’回印度去,这要从中国人民的精神素质着眼才能解答。在四五千年的文化史上,中国人民表现出极高的智慧和极大的创造能力。这是人人皆知的历史事实,无待赘述。中国人善于思考,又勤于思考。往往从实际需要出发,不像西方人那样从抽象的理论出发。”“梁启超对中国人智力方面特点的观察,我看也值得我们重视。他在《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那一篇文章中谈到中国人的‘独悟’问题。他举的例子中有一个是晋代高僧道生。道生孤明先发,立善不受报和顿悟义,他认为一阐提人皆有佛性,因而受到旧学僧党的责难。后来《大涅槃经》从印度传来中国,里面果然提到一阐提人皆有佛性,与道生之说若合符契。梁启超认为‘大乘教理多由独悟’。他由此想到中国人富于研究心,中国人有‘创作之能’。他这些意见同《含光传·系》里的意见,几乎完全相同,足证这是合乎实际的。∥这就是独有中国高僧能发展印度佛教义理,‘倒流’回印度去的原因。”季羡林:《禅心佛语》,中国书店2008年版,第49-50页。这意思是说,一方面,佛教本身为佛教研究提供了空间,它鼓励人们研究佛教义理,发展佛教义理,而不像有些宗教对待经典的态度,是只准笃信而不许研究。说起来,这是佛教进步的地方。一方面,中国人与印度人不同。印度人有“念性”,死记硬背;中国人有“解性”,有“悟性”,即善于研究,不但要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也能够研究出点什么,这是中国人能够发展佛教、从而把更高深的义理反传回印度的原因。

这里说的都是中国人与佛教的关系问题。从这里我们还可以想到许多中国人与世界其他理论体系的关系问题。比如,马克思主义也是从外面传入中国的。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们在革命阶段和建设阶段也都曾有过一个“念性”阶段,吃了不少苦头。但是,终于是我们的“解性”占了上风,我们走出了教条主义的藩篱和“左”的束缚,把马克思主义大大地向前发展了,变成了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和建设理论。这也是我们现在能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原因。我们现在不讲“革命输出”,其实我们发展的这一套东西,并不是只对我们自己管用的,其中有许多是具有普遍性因素,也能够对其他地方有启发的,也是可以“倒流”的。现在不是也有一些国家和地方在研究“中国模式”吗?问题是,反过来说,为什么俄国人就没有能够发展出新的马克思主义呢?是不是也有一个民族精神素质在起作用呢?值得研究。当然,我们自己现在也还有很大的保守性,也还固守着不少本该进行革新的东西,我们需要有更大更多的“解性”和“悟性”。

四、读楼宇烈《佛教文化与中国》(2008年8月)

这是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楼宇烈先生为中央国家机关做的一篇讲座文稿,收入《名家谈哲学》一书(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我认为,这是我看到的在很小的篇幅里把佛教问题说得很清晰、到位的一篇文章,获益匪浅。

首先,释迦牟尼悟道问题。

释迦牟尼为了解脱百姓苦难,离家寻求真理,开始按照婆罗门教的方法苦修苦参,但没有结果。后来到处走访,终于得道成佛,开山立教。那么,他到底悟到了什么?在许多书里并没有说清楚。他悟到的是:一切事物都有因果关系(即他讲的“因缘而起”)。导致结果的原因既不是婆罗门教讲的外因或归之于神的因素(他称为“邪因论”),也不是没有原因(可称为“无因论”)突然出现。他认为,事物都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就在事物的自身之中。由此,他批驳了那种发生因果报应是因为得罪了神的说法,而主张因果报应的因就在人自己。是你自己的“业”(即身、口、意三业,相当于行为、嘴巴、思想)造成了你自己的果报。这里,业是因,报是果。你自己造了孽,你就一定要受果报,就会一直在生死间轮回。这就是人、生命体痛苦和烦恼的根源。因果的关系完全是内在的,不是外在的。当时的印度社会都讲生死轮回,但都是用邪因论或无因论来解释。释迦牟尼破除了这些不正确的说法,提出了从事物内部寻找原因的学说。佛教追求的是通过修炼,获得智慧,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从这里我们看到,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是针对当时印度的一些宗教和哲学思想的,是提倡无神论的。佛教的因果论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哲学里讲的原因与结果的理论。

其次,佛教派别与传播问题。

在释迦牟尼在世时和他逝世后约100年左右,为原始佛教时期。以后,开始产生分歧,形成20个大小不同的部派。概括地分是两大派。一是上座部佛教,是原来僧团里有地位、声望、资历的人;一是大众部佛教,多是僧团里的一般成员,特别是年轻僧侣。在后者中间发展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这个时期称为部派佛教时期。从公元一世纪开始,形成了新的佛教,即是大乘佛教。前者,就称为小乘佛教。两者的区别在于:小乘佛教主要是为了自己解脱,是“自了汉”,承载工具较小。大乘佛教主张渡己渡人,帮助众生解脱。车子大,承载的人多。小乘佛教从印度南传,到现在的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也包括我国西南方一些信仰佛教的少数民族。大乘佛教往北传,又称汉传佛教,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等。大乘佛教开始把佛教神化,也开始塑像崇拜,并增加其他的神。大乘佛教在印度发展过程中,也受到婆罗门教的影响(互相影响),发展出它的后期形式密教或密宗。大概在五六世纪的时候,密宗传入中国,但没有得到发展。西藏有两次佛教传入。一次是从中国内地传入,后被吐蕃政权和当地苯教联手所灭。第二次是直接从印度传入,就是密宗(称为“藏密”,以区别于先期传入的“唐密”)了。现在世界上佛教主要是南传的小乘佛教(上座部教)、北传的大乘佛教和藏传的密宗佛教。

第三,关于佛教的义理。

佛教的基本教义可以总括为“苦”和“空”两个字。苦是佛教的人生观,也是佛教教义的出发点。释迦牟尼看到一切生命体(有情众生)都有烦恼和痛苦。苦可概括为八类,称为“八苦”。最基本的是生、老、病、死四种,然后是爱别离苦、怨憎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指色、受、想、行、识五种生理、心理追求)。要解脱这些烦恼和痛苦,就要明白“空”的道理。空是佛教的一个最基本的教义,是启发人从“苦”中解脱出来的道理、途径、方法。空的意义在佛教发展中是有变化的。原始佛教阶段是指从主观上克制自己的欲望,摆脱各种现象的诱惑,从而得到解脱,叫做“我空”,并没有对外界事物本身如何进行考察。这也就是“离欲”(罗汉、阿罗汉的意思就是离欲)。大乘时期出现了空的理论,要求从主观上把事物看空了。叫做:一切现象本身都是虚幻的、不实在的、不真实的,都是空的;不但“我”是空的,“法”(现象)也是空的,叫做“我法二空”。佛教里的“法”是与“我”相对应的,指现实世界里的一切现象。“有为法”指现象,“无为法”指超越现象的理想境界。佛教的空,不是什么都没有。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现象是原因的聚集,叫做“缘起”或“缘生”,事物就是“因缘聚合”。但有聚就有散,有生就有灭,是“刹那生灭”,也就是“无常”;它没有一个独立的自性,也就是“无我”。所谓空,也就是“无常”和“无我”。大乘佛教讲“幻有”而“性空”,即现象是虚幻的有,本质、本性则是空。佛教也把现象称为“色”,那么,“色就是空,空就是色”;而且,不能离开色讲空,也不能离开空讲色,叫做“色不离空,空不离色”。所以,佛教的标志有三条,又叫“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前面是讲空,后者是讲佛教追求的境界。这里,色和空的关系,实际说的就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问题。色和空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同一事物的两种属性,没有没有现象的本质,也没有没有本质的现象。佛教的色空论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哲学里讲的现象与本质的理论。

佛教认为,人的烦恼来源于把事物看成是实在的,这样对事物就有了一种分别心,有了一种执着心,就会产生各种烦恼、痛苦。而如果把事物看成是空,什么东西都不过是过眼云烟,就可以解脱出来了。佛教讲的般若,就是把事物看成空的一种智慧,所以又称为“空慧”。它要求以一种无分别的平等心去认识一切事物。这与我们平常讲的认识不一样。因为我们总是在事物的区别、比较中才能认识事物。佛教的这种高明的智慧,是要人们在平常认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透过现象看本质,去达到一种超越事物差别、对立的更高级的认识。佛教排斥一切绝对化的东西,强调事物是相对的,这是一种辩证的中道思想,不偏于任何一边。它主张在有中认识空,在烦恼中寻求超脱,在生死中求得涅槃,而不能用躲的办法,躲是没有用的。所以,就有了像“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世间出世间”等说法。佛教还特别推崇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认为离开了污泥也就没有了莲花。禅宗六祖慧能就讲,离开了现实世界去求觉悟、求菩提,那就像去找兔子的角一样,是永远找不到的。这应当就是提出“人间佛教”的认识根基。

佛教修正方法最基本的就是戒、定、慧三学。戒,有五戒、八戒之说,是修行者的自我约束。定,就是禅定,是静虑、安定、专注,让心从纷乱中安定下来。慧,是智慧,也即般若。这三学是有针对性的。佛教把人的各种追求归纳成“三毒”,即贪、嗔、痴。戒,是治贪的,主要针对人生理方面的追求。定,是治嗔的,主要是针对人在心理上的不平衡。慧,是治痴的,主要是针对人的愚痴、妄想、无明。古有慧剑斩心魔一说,就本于此。在这三学(守戒、禅定、智慧)的基础上增加布施、忍辱、精进,就是大乘修正方法的“六度”。布施在佛教里也是最根本的,只有布施,才能无我。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包括舍身饲虎。佛教强调“无相布施”,即布施时不能老想着我在布施,布施了什么,布施给了谁。一着相,布施就白做了。现在寺庙里搞功德箱,宣传施舍求回报,已经不是佛的本义了。大乘佛教里的佛、菩萨,在某种意义上都不愿意成佛,都希望“乘愿再来”,到人间继续救苦救难,普渡众生。忍辱,对人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和考验。要忍跨下之辱,要肚大能容,要能够“八风”不动。精进,是不断地、持续地努力,勇往直前,不要懈怠。

第四,关于佛教本土化问题。

任何一种文化,到了异地,肯定会发生变化,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本土化。佛教在中国也经历了本土化的过程。佛教之所以能够适应中国文化,并与中国文化交互作用,有它特殊的地方。佛教在印度可以说是一种异端,在与印度传统宗教和文化的冲突中也发生了变化,变到密教以后,实际上跟原来的正统宗教已经分不清楚了。13世纪以后印度的佛教就消亡了。现在印度的佛教是18、19世纪从斯里兰卡重新传入的,属于南传佛教的一脉。佛教之所以能跟中国文化融合得很成功,生根、开花、结果,一直到现在,是因为它内部有跟中国文化相契合的东西。比如,最重要的就是,佛教本身起来的时候,很富有一种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一方面自作自受,一方面自觉自悟、自修自证,不靠外在的东西。这一点,跟中国儒家文化是很对脾气的。又如,在中国,民间佛教信仰更多的是消灾求福。但本来意义上的佛教,不是为了求回报,而是为了求解脱,不光是自己解脱,还有众生的解脱。这个精神就是“悲”与“智”,叫做“悲智双运”。智是智慧觉悟,是自觉自渡;悲是悲天悯人,是救助众生,是觉他渡他。所以,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就是自觉觉人,自渡渡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一点,跟儒家的立己立人、达己达人是相通的。再如,禅宗讲人与佛之间实际上就是迷与悟之间的关系。迷,就是通常人;悟,就是佛。到底如何,全在于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近代高僧太虚大师说:“仰止在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现实。”这与儒家讲的儒的学问是“成人之学”是一个意思。另外,禅宗讲的“担柴挑水,无非妙道”,即在日常生活中参悟;讲“本分事、平常心、自在人”,追求“对境不起”,以便做到大自在,自由自在。这与老庄道家讲的忘我、物我齐一、逍遥也都有相通之处。

我认为,佛教之所以跟中国文化适应、融合得好,这种与中国文化之间的相通性是其内在原因。而其他宗教适应得慢,不能很快融合,可能与缺乏这种内在的相通之处有关。进一步说,宗教普遍具有适应性,这是从宗教的机理上说的。没有这一条,它无法生存发展。同时,一种宗教能否较快、较好地与本土相适应,还有一个教义内容方面与本土文化是否具有较多相通因素的问题。这可能是我们研究现实社会中各种宗教与社会适应度并不相同的一把钥匙。

第五,关于因果与命运。

同类推荐
  • 孔子与儒家学派

    孔子与儒家学派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修订版)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修订版)

    《周礼》一书原名《周官》,最初见于《汉书·河间献王传》。《传》云:献王好古学,广求遗书,所得皆先秦古文旧书,有《周官》、《尚书》等多种。武帝时,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献王入朝,当以此书进献,遂入于秘府。哀帝时,刘歆校书中秘,得此书,著于《七略》。班固本之,作《艺文志》,录《周官经》六篇。汉末郑玄作注,唐贾公彦作疏,此书遂列于五经,为《三礼》之首。自汉至今,学者对此书争论甚烈,迄无定论。我们在今日跳出经学之争的圈子,以史学眼光看此书,把它作为研究周代典章制度的史料,应取何种态度,学者所见亦往往不同。
  • 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列举的200多个经典定律,是人们从千变万化的生活中所提炼总结出的精华。书中总结了管理、经济、心理、人生、教育、事业、家庭、感情等方面最经典的定律、法则和效应,全方位地扫描人生的全过程,交给我们一把又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点亮一盏又一盏指路的明灯。把握这些定律,对于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多重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你也可以利用这些神奇的法则、定理来驾驭你的一生,改变你的命运。
  • 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南怀瑾先生是一位学贯古今的国学大师,他潜心研究《论语》几十年,具有很深的造诣,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南怀瑾先生对《论语》的解读因迥异于其他人而独树一帜,其语言通俗易懂,所言之事都是人一生中必须面对的事情,在深入浅出的文字之间将人生道理阐释得清清楚楚,尤其是对做人与做事有着精辟的见解。每一位读者都可以从南怀瑾先生的精彩讲述中,领悟《论语》的思想内涵,从而将《论语》蕴藏的人生智慧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开阔自己的人生视野,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成就成功的人生。
  • 君主论·论李维

    君主论·论李维

    书中有关领袖之道以及治国原则的观点无比深刻又惊世骇俗,一直被奉为欧洲历代国家元首的案头之书,政治家的最高指南,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最独到精辟的解剖。
热门推荐
  • 活罪难逃

    活罪难逃

    长篇小说《活罪难逃》的作者是安徽池州的一位青年农民。他早年由于肇事,曾有过几年囚徒生涯。出狱后,不甘沉沦,呕心沥血,创作了这部小说。此书即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并将被改编为20集电视连续剧。本刊这里选发的是作品开头的几个章节。所附的《是金子总会闪光》一文,详细介绍了该书的创作及出版经过,权供读者参阅。无处可逃飞龙特警宁依凡正在公司与程浩谈着公事,楚飞龙的电话突然闯了进来。说是北上追捕,还打算在北京住两天,宁依凡一脸笑意,程浩看见便准备退出,宁依凡却边说话边招手将他留住。
  • 将门凤韵

    将门凤韵

    本应是纵横疆场的女将,只因钦天监的一句:此女拥有凤格可旺皇室而被迫入宫为后。前半生她想相敬如宾,他却百般纠缠。她想安稳苟活,却又被人暗算,处处挤兑。无奈之下,她只得用一些人的鲜血铸造自己的王位。后半生她鲜衣怒马,站在累累的白骨之上,只为自己家族所守卫的山海永远安宁。可又有谁能知道,下一秒她的命运是笼中雀还是沙场鹰?
  • 三国之皇叔四弟

    三国之皇叔四弟

    主角设定:罗昭,字伯明。男,16岁,身高186cm,体重72kg,穿越前为某校学生。自幼在山里拜大师学习武艺,练习骑马、射箭。学习太极枪、罗家枪、杨家枪、剑法。擅长搏斗、太极拳,于黄巾之乱时登场。武艺基本与赵云、马超、典韦同级,高于太史慈、庞德、张郃。与刘关张结为兄弟打天下。文采:身为穿越者,语文不太差,会剽窃古人几首诗讨得美女芳心。打仗?打得过就死命的打,打不过就玩阴。曹操:“刘备只不过比我多了个罗伯明而已,此乃天亡我也。”张飞:“四弟好酒量!某家比不过你。”刘备:“如不是四弟,大汉复兴无望……”孙策:“有你在我何敢自称小霸王?”
  • 百位世界杰出的发明家(上)

    百位世界杰出的发明家(上)

    人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明天的世界令我们无比期待。从历史中汲取知识,感悟人生,追求真理,是每个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在无比灿烂的历史星空中,众多世界杰出人物犹如明烁夺目的明星,让历史的时空如此地浩瀚,并给后人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与智慧结晶。期望本书能让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们,从世界杰出的人物身上,学习与借鉴人生的智慧,创造卓越的人生。
  • 三国缭乱

    三国缭乱

    阴谋阳谋,乱世逐鹿,看一代芳华,如何绝艳天下!他说:“许你一个平安江东,如何?”“不必了。”她冷笑,“他已许我了天下。”她,是芳华绝代的巾帼美人,却偏偏身在乱世。他,是放肆不羁的东吴大将,一剑可敌千军。【四海阁】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初见,他,醉卧隆中,江山之大,四海为家。她,巾帼美名,将门之后。“孙子凝,知道我最厌恶你什么?”他对她,初见时,只有厌恶。”伶牙俐齿,自作聪明。”他揶揄。“那你知道我最厌恶你什么?”她反唇相讥。“放荡不羁,桀骜不驯。”她笑。刀光剑影间,今世情缘已定;乱世之中,芳华尽失。“诸葛均,我对你,只有同情!”她违背心意道。再次相逢,她还是乱世美人,倾尽天下。而他,已是东吴大将,剑指芳华。“伯言,我和你在一起,只是为了自保。”她身陷囫囵,不愿牵连到他。她再一次逼迫他离开了自己。江山沦陷,当她再次站在他的面前,有求于他,他却冷笑:“如今我保不了你,趁早死了心。”“就当我求你.......”她苦苦哀求。“他不是能许你天下?如今,他在哪?”嘴角尽是讥讽。雄心染乱,浮生如斯,为君道一曲巾帼美人的乱世芳华。
  • 休了帝王夫君:天价皇后

    休了帝王夫君:天价皇后

    皇上,休了!丞相府的三小姐,沐青瑶被南安王慕容流昭一拳打死了,却迎来了另一个全新的女人,光芒四射,魅力惊人。沐青瑶物语,即便你贵为皇帝,下了天价的骋礼,竟然让我和别的女人共侍一夫,这样的男人休!慕容流尊,七国中最俊美足智多谋的皇帝,竟然被一个花痴女人给休了,黑瞳染起耀眼的光芒,他不会善罢干休!慕容流昭,弦月国南安王,冷漠邪魅,视女人为下等物,一拳头打死了花痴女人,却迎来了全新的她,迷了他的眼!楚浅翼,弦月国右丞相之子,腹黑无敌,眼高于顶,却喜欢上了那个花痴女人,这是不是叫自作孽不可活?无情,无情谷的鬼医,谪仙美男,初见她,恍如千年的的等候,我愿舍弃此身,化成许愿树,只求你从此树而过.长孙竺,青罗国的太子,妖孽唯美,世人不识金镶玉,误把明珠当尘矣,我愿意以青罗国太子妃之位迎娶于你。天现异相,凤落相府,得凤者一统七国,有谁知?凤竟是那个名满天下的花痴女人。【精彩片段一】:金碧辉煌的大殿,六国使臣齐刷刷的望向殿门外,等着看那传闻中足智多谋的皇后娘娘,可是却看到一个面色惊慌的小太监,高举着一封信大叫:“皇上,不好了,皇后娘娘留下一封信离宫了。”“读,”俊邪的皇上失却了冷静。“弦月一零三年,我沐青瑶休了皇帝慕容流尊,从此后男婚女嫁各不相干,文武百官为签,六国使臣为证,沐青瑶拜上。”【精彩片段二】:一个粉装玉彻的小女孩,扑闪着大眼睛,双手叉腰挡住门口,可爱的望着门前俊美邪魅的男子。“你谁啊?”“你父皇!”狂魅俊邪的男子霸道的开口。“你丫的敢占姑奶奶的便宜,”小丫头眼一翻朝里面命令:“小尊,上!给我教训教训这老男人。”她的话音一落,一只通体雪白高大的野山狼凶狠的从屋子里飞窜而出,扑向猎物,顿时间诺大的空地上,一人一狼打得天昏地暗,小丫头摇头晃脑的看着热闹,不时的拍着手加油:“小尊,不错,打赢了赏你两根骨头。”笑
  • 失婚

    失婚

    我对夏天有特殊的情感。我在夏天过了生日。我在夏天诞下了女儿。我在夏天,失去了婚姻……
  • 天变邸抄

    天变邸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的青春你做主

    我的青春你做主

    什么?在她旁边这个男人是谁?果然喝酒误事。干嘛这个男人是自己喜欢多年的男人,梦想成真还是跌入谷底,缠绵只是爱的表象!这样真的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