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39900000004

第4章 正是激情让你更加优秀

再遇巴黎(一)

我的巴黎新室友弗勒(Fleur)长长地吸了一口香烟,让烟气逗留在肺部,喃喃问道:“你认识巴黎吗?”

她说话的方式让人觉得巴黎是她的密友或情人。我羞怯地承认,几个星期前我到过巴黎几天,参观了卢浮宫、罗丹博物馆、埃菲尔铁塔和凯旋门,然后就赶往法国南部。弗勒缓缓地从口中吐出烟气。她表示难以置信,将手举到嘴上,调皮地发出一种既像同情又像偷笑的声音。从那时起,弗勒认为她的义务就是让我在大三期间能真正地过上法国生活,而不是像游客一样只参观发霉的博物馆。她将毫无保留地给我介绍她的巴黎夜生活(Pareeby Night)。

第一次短途旅行时,弗勒让我坐上她的“电动车”。不幸的是,这辆“自行车加强版”并没有后座。弗勒说:“没关系,如果被警察拦下,我们只管微笑,让他们相信我们正在回家的路上。”她喜欢施展女性魅力得到自己的所需,她说:“我也会说你是美国人。”并认为这是有用的。弗勒对生活的态度就是这样,一切都是为了尽情体验,不顾一切风险。我不想成为扫兴的人,于是跳上蓝色的“公路小战士”尾部,凹凸不平的金属架嵌入我的大腿内侧。弗勒大笑起来,叫我下车。她坐在车上用脚推着车子走了一段路,发动了车子,然后回头说:“上车!”车子猛然加速,我抓紧她的外套,畏缩着,心想这个早晨身上肯定会多几处瘀伤。我不让自己过分担心,将注意力放到四周划过的灯光。弗勒左冲右突,占据路上任何空位,好像车道、红绿灯和行人根本不存在。

我们很快冲进凯旋门“星形广场”的八车道圆环。我紧闭双眼,祈祷能够平安无事地走出来。弗勒向我解释了“游戏规则”——我不知道这些规则是她发明的还是写在某个手册中。这并不重要,因为弗勒觉得规则都是用来破坏的,或至少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扭曲。在轰鸣的喇叭声和路人愤怒的叫喊声中,她提高嗓门向我解释:当进入凯旋门圆环时,你要尽快躲到中心地带。“不要看左边迎面而来的车辆,”她高声说,“顺服你是他们的责任!”她告诉我,一旦到达环形中心,你要立刻加速,不要让离心力将你绊倒。然后,瞄准“星星的一角”——环形多个出口之一——快速转向这个方向。一定要迅速,不要思考太多。这样,你穿过迎面而来的汽车,挤出了圆环。“实际上,你应该屈从右边的车辆,”弗勒解释说,“但如果这样做,我们永远不能杀出重围!”我们根本没有时间数数有多少车辆随时冲向我们。她只是跟随直觉,优雅、轻盈和熟练地穿过迎面而来的车流。我将很快了解到,不论面对任何生活的阻挠,弗勒都以同样的坚强意志和天生的敏捷面对。“好了!你已经到目的地了!”她说。

再遇巴黎(二)

上大学前,我知道自己一定会在国外度过一个学期——当然,那个地方是巴黎。四年前,我发现了那个美丽而自由的文化,我需要再次回到它的怀抱。我和巴黎的恋情还没有进入约会阶段,只是刚刚见过面而已。我们需要相互认识。确实,我需要过巴黎的夜生活!

大多耶鲁大学学生都喜欢选说英语的室友,但和美国人住在一起是我最不乐意的事情。我想成为法国人,不只是学法语这么简单。我做了很多侦探工作,发现了一个名叫弗勒的法国学生(弗勒的法文意思是“花”,我很快意识到她取这个名字是很讽刺的)。我希望一抵达巴黎就去找她,说服她做我的室友。她的名字不在学校安排的室友名单上,但我设法找到了她母亲的电话号码。

“哈罗?”对方咯咯地笑,嗓门很高,听起来像个孩子。

“你好,我是莫琳·波普金(Maureen Popkin),我想和您女儿通话。”我用生硬的法语紧张地说。我们的对话特别困难,因为那时根本不存在“室友”这个词。现在,法国人用“co-loque”表示室友,这是同房者(co-locataire)或同租者(co-renter)的缩写;你一定会因这个词爱上法国人对独立精神的迷恋。除了不能说出“室友”这个词外,我也不能讲清自己想要什么。我只能简单地说“我要和你女儿一起生活”,这种说法非常直截了当,虽然听上去让人生疑。幸运的是,穆·鲁(Mou Roux)没有被冒犯,她说我的法语很好,很高兴与我见面。

鲁夫人是一位艺术家,住在巴黎第14区,离女儿住处有两个街区的距离。在她的房子里,油画从地板铺到天花板,巴黎午后的橙色阳光照在这些油画上,也照在她红色的头发和布满雀斑的双手上。我们见面后,大多数时间都在讨论印象派的价值。鲁夫人明亮的蓝眼睛闪闪发光,她在公寓里敏捷地走动,对油画指指点点。我用粗略的印象派知识吃力地奉承她(某个夏天,我曾在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工作过)。每隔一段时间,她就会陷入沉默,用手托着下巴,研究某种颜料。遐想了一段时间后,她突然回过神来,想起我们正在讨论的话题。接着,她说的话让我吃惊:“我很高兴见到你,但是弗勒的叔叔最终决定租她公寓的另一半。”我的心碎了。我还以为,我们生动的交谈以及我对她作品的兴趣能说服她,让她觉得我够资格成为“小烧锅”(cocotte)的室友——小烧锅是她给女儿起的昵称,可爱但并不十分傻气,随后我才知道,弗勒绝对不是那种甜美的女孩。我拖着沉重的步伐,沮丧地回到繁华的街道上,缓缓走到阿雷西亚地铁站街,回到酒店。

即使我不能有一个法国室友,我也可以拼命地学习法语。最后一招是,我在第7区找到一个国际天主教女子宿舍,那里规定所有学生只能说法语。我站在巨大的锻铁门前,门内是简陋的包豪斯式方形石头大楼。失望给我隐隐的阵痛;我曾想象生活在一个雅致的“巴黎老房子中,外面铺满了葡萄藤”,这是我在心爱的儿童读物《马德琳》(Madeline)中读到的。现在的情形是,一位修女在迎接我,她穿着整洁的修道袍,护送我沿着简陋的走廊走到一个房间里,这是个几乎空荡荡的白色房间。途中,几个学生礼貌地抬起一直低着的头,说:“你好,姊妹。”我需要像基督徒一样称呼她们为“姊妹”吗?这次我的选择是否太过了?我担心会做出亵渎犹太信仰的事情,虽然我从来不曾虔诚过。当我们遇到一个年纪较大的修女时,我的疑虑得到了证实。她向我介绍,她是修道院院长,我的圣母。

“我会住在天主教宿舍里。”我打电话告诉远在圣路易斯的父母。妈妈说:“可是,亲爱的,你是犹太人!”我语带讽刺,喃喃说道:“天啊,谢谢你的提醒,我差点忘了。但是这里很自由。”我希望情况确实如此。我接着说:“而且,重要的是,我可以学到法语。”给女修道院长问好时,我努力说出“您好,圣母”的字眼。我还要吃力听懂其他外国人说法语时的口音。第五天,我的“姊妹”通知我有电话找我。鲁夫人亲昵的女高音从话筒中传来。她告诉我,弗勒的叔叔决定不租公寓的另一半,他总是个不可靠的人。她问我还有兴趣吗?那一刻,我兴奋得要尖叫起来。

再遇巴黎(三)

第一次见到弗勒,我就知道她与其他女性不一样。那天,我一个一个地拖着几个行李箱走上六楼,然后在两居的小公寓里整理行李,这时突然听到门用力关上的声音。弗勒说了声“coucou(较随意的‘你好’,通常只对熟人使用)”,从房间角落偷看进来,在没有允许的情况下进了房间,在我的脸颊上吻了两下。她坚持让我立即到厨房里。那是面积很小的前厅,放着冰箱、烤箱和炉灶等简单必需品。在那里,她可以边抽烟边了解我,也可以说她在考问我,看看我是否很酷,能和她玩到一块。弗勒背靠窗台,手中夹着香烟,盘问我关于食物、派对和学校科目的问题。她对所有事情都持有强烈的意见,而且直言不讳。

弗勒让我想起在新浪潮电影中自由叛逆的法国女性。我曾经看过电影《朱尔和吉姆》(Jules and Jim)。它大致讲述一个三角恋的故事,两个男人是最要好的朋友,但同时爱上一个女人。电影的名字颇有欺骗性,它省略了最重要的女主角凯瑟琳。我觉得,这部电影其实是关于凯瑟琳的(由迷人的珍妮·摩露饰演)。更准确地说,这部电影是关于不能定义的凯瑟琳,关于那些想拥有她的男人,也关于她持续不断地逃离一切标签的渴望。

电影一开始,朱尔向吉姆讲述他所有的罗曼史,到最后,他沮丧地发现无法找到合适的恋人,只能在咖啡桌上描绘理想的女人形象。后来,他们都爱上一个女性石雕(出自男性之手),于是决心追求像雕塑一样完美的女人。看起来,这两个男人最想要的是一个理想的女人,她像石雕一样不能说话,甚至不能移动,只是能够符合他们对完美的看法。难怪他们见到凯瑟琳后神魂颠倒,因为凯瑟琳大胆独立,拒绝任何标签。

在电影一个著名的场景中,凯瑟琳和两个男性追求者打赌。她伪装成男人,脸上贴着胡子,头发向上盘到报童帽中,身穿宽松的裤子和一件纽扣衬衫。她大摇大摆走在巴黎街道上,引来一个男人问她借火。当这个男人说“你好,先生”时,她向朱尔和吉姆露出得意的笑容,她赢了。在那个时刻,谁不想成为凯瑟琳呢?因为,她突破了经典的女性形象,能以任何形象出现。她美丽、性感,让人渴望、喜爱、崇拜,但却总是遥不可及。可以说,没有任何标签可以限定她。

弗勒是凯瑟琳的现实版本,而且,在许多方面,她是我的另一面。她金发碧眼、活泼时髦、稍显狂野,但同时也非常务实和坦率;而我长着黑发、小心谨慎、冷静异常,是一个内向的梦想家。一个深夜,我们从派对中走出来,我抱怨厕所根本用不了,弗勒一挥手,满不在乎地说:“这不是问题,你只需学我这样。”她叼着烟,松开牛仔裤,毫不客气地脱下裤子,蹲在人行道上两辆汽车之间。方便完后,她留意到我目瞪口呆的表情,不禁晃了晃头,笑起来:“看,这是很容易解决的事情。”好像觉得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很多个夜晚,我看到她放松地躺在浴缸中,旁边的马桶盖上坐着一个男性朋友,他们闲聊着。我对她的淡定自若感到惊讶——为什么她不安排别的时间聊天?她肯定无法明白,为什么我不会一边洗澡,一边让同学观看。有时候,她做爱后身上只披了件床单,让我与她的男朋友见面。我觉得,所有这些古怪的事情并非茶余饭后的有趣谈资;更重要的是,弗勒无意间教会我如何保持从容和自信,特别是对性和身体坦然自若。她从不是个暴露狂,但是,她自然地面对了自己的本性和风格。

弗勒对性和身体的态度改变了我对女性身份的思考。遇到她之前,我一向尊重、遵守作为女性的潜在规则。不是说在圣路易斯我没有找到什么榜样。我确实有一个榜样:高中老师莫瑟里(Moceri)女士,她的出现就像一枚炸弹。她身体瘦小、金发碧眼,总是穿着最短的裙子,搭配最具挑衅性的鲜艳低胸衬衫。当她以风骚的步态笔直地进入教室时,下巴稍微向上抬起,流露出一种来自内里的力量,一种自信而强大的女性能量。这时我第一次意识到,作为女人,你可以保持完整的女性气质,同时拥有强大的领导力。当她审问学生,或批改期末作文时,她不用提高嗓门就让学生感到紧张害怕。在我看来,当她与任何男性站在一起,她不需要挺起胸膛,或用别的常见策略,就能建立“强势”的领导地位。

同时,美国中西部的保守文化教导我,在表达性欲时要极其谨慎(实际上,它们要求我应该完全压制性欲——只有男人才允许感受“那东西”),而且不要随便暴露身体。第一次到法国南部改变了我对裸体的看法,但我仍然强烈觉得,女人不应以男人的方式表达性欲。我们可以被男性勾引,但不是勾引男性。如果男女彼此相爱,那么女人与男性睡觉是允许的。今天,我们可以更自由开放地表达女性气质和欲望,但与弗勒见面之前,我还没有意识到自己遵守的规则是歧视女性的!(现在,我们仍旧能读到无数大学校园和工作场所性骚扰、性歧视的报道,说明我们还任重道远。)这些性别歧视的规则已经流淌在我的血液中,成为我的一部分,甚至当我一旦偏离了这些规则,我就感到内疚和自责。根据法律,性骚扰只有成为就业、晋升、教育的要挟手段,或出现在大学等环境中才算是犯罪。但女性着装暴露通常被认为是性骚扰,可见性别偏见无所不在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让人难以察觉。这些不成文的社会规范实际上极大地削弱了女性的自信,但我们还不能承认这点。

弗勒的锐气是富有感染力的。过去做出选择时,我自然而然地采取他人强加的标准:“你必须/应该/一定要这样做”,现在,我开始想象自己也能脱离限制。弗勒有意忽略他人的期望,让我明白我可以找到更真实的自己。她甚少出于叛逆而打破规矩。她打破限制是为了做更重要的、更实际的事情。她懂得如何了解自己真实的愿望和需求,这让她能超越各种障碍和规则,看到更宽广的世界。她俯下身子穿过地铁站的十字转门,因为她找不到付款的理由。她在沙滩裸露上身晒太阳并非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而是因为她没有必要晒出晒痕。

这种自由与实用的结合让我着迷,它教我不要这么严格地对自己。我曾经一直将努力学习摆在首位,以最高的期望要求自己,以获得成功为目标。与弗勒相处的日子教会我,生命中同样重要的是尽情享受生活,享受新的文化和新的环境。我不必迎合他人,或随大流。

这种超越约束、回归真我、追求实用的能力成了我的生活根基,特别在职业生涯中。我在任何工作中都瞄准要实现的目标,而非一开始就找出失败的理由。我注意到,如果人们深陷在各种理由中(为什么某个愿望无法实现,为什么某个目标无法完成,等等),他们就会成全失败。这有点像滑雪。如果你一直盯着岩石、缝隙和障碍物,你一定会撞到它们上。但是,如果你专注在终点上,那么,滑雪板会毫不费力地将你带到那里。弗勒穿越凯旋门环路等事情鼓励我寻找自己的方向,用我的方式绕过别人设置的规则和强加的标签。

在国外的日子终于结束了。那个灿烂的夏天,我真的像巴黎人一样生活,不再踏足旅游景点,还掌握了无数的法国俚语。我和弗勒还有她的朋友整天待在一起,参加各式聚会,在夜总会中流连,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是巴黎夜生活。毫不奇怪,弗勒还带我们绕过保安,进入只有贵宾和会员才能入场的夜总会,如传说中的切斯卡斯特(Chez Castel),这是我最伟大的一次“壮举”。

我刚刚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却要再次暂缓与巴黎的恋情。我立下决心,一定要转变规则,重返巴黎。

职业选择的困惑

大学最后一年快结束时,我不知道能从事什么职业。我对解构主义理论兴趣浓厚,但不知道如何运用。大多数朋友在毕业前最后一个学期已经规划好职业道路。投资银行和管理咨询是可靠而实在的工作,可我没有学过经济学或数学。还有一些朋友投身法律和医学等赚钱行业,出色地完成了本科课程要求和标准化考试,准备走一条漫长而有价值的道路。但这不是我。我毫无头绪。

说真的,我只想回巴黎。我需要回去,但想不到办法。而且,学年结束前几乎没有什么工作可选。我只能决定随大流先参加法学院入学考试(LSAT),再申读法学院。上法学院的念头并没有那么强烈,我难以想象自己投身法律行业的样子。我的父亲是极为顶尖的律师。一年前,他在美国最高法院出庭辩论时,我还坐在观众席上。这是桑德拉·戴·奥康纳(Sandra Day O'Connor)担任最高法院法官的第一年。我记得她听着父亲辩论时表情严肃,好像听到一些难听的言论一样。父亲赢了官司。他告诉我,法官不仅做出对他有利的裁判,还“喜欢”他,说了很多赞美的言辞。这与我看到的情景不符。可我相信父亲比我更懂得聆听。你看,我并没有认真旁听这个案子;我只是观看法官的举动:他们如何定位自己?使用什么词语?当他们举起手臂时,他们如何掀开黑色袍子上的优雅袖子?整个场景令人印象深刻,美丽动人,就像剧院一样。但是,我能想象一辈子在这样的场景中表演吗?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没有为考试的大日子认真准备,这不是我的作风。我没有买什么大部头的备考资料,只是交了考试费,来到考场。整个过程都是被动应付,就像法国人所说的“向后走”(y allant en reculant)。考试时间是早上,我疲惫地站在队列中,在笔记板上签了名,还没开始就感到被击败了。一个蓬头垢面的家伙递给我表格,用机械的声音说明考试注意事项。他可能是负债累累、急需外快的法律专业大一新生。

这个新生给出一个信号,我们开始答题。带着临阵退缩的心情,我打开小册子,开始回答第一道题。读了题目,再看下面的多项选择,似乎没有一个答案能选。我眯起眼睛,重读了问题,试图集中注意力。最后,我毫无把握地选了一个答案,移到第二题。十分钟后,我还没有完成三个题目。测试手册上的词语开始变得模糊。大约二十分钟后,我回答第六题。现在,我很清楚我不想做律师。我在这里毫无意义,赶快逃跑吧!这个决心让我浑身轻松。我站起来,手中握着试卷,凳子发出吱一声尖叫。后面几名学生抬起头,然后又低下去。我觉察到监考人脸上掠过一丝惊慌,他示意我坐回座位,我径直走过来,在他耳边低声说:“我不考了,请将我的成绩从档案中删除。”这个法律专业的学生挺起头,歪向一侧,抬起疲惫的眉毛,似乎在漫不经心地说:“好的。但你要知道,你犯了一个大错。”他告诉我我可以离开了。我自信地朝门口大步走去,无视考场中所有否定的目光。

我自认为没有营销技能,只好到校园就业指导中心看看什么工作适合我。职业辅导员坐在一张巨大的桌子对面,问了一大堆问题,听上去像《十七岁》杂志那些“爱情配对测试”。“告诉我,你喜欢做什么?”“你参加过什么俱乐部吗?”“你的课外活动有哪些?”“你喜欢一个人工作还是喜欢和别人一起工作?”我认真地回答了所有问题,期待她能帮我逃离困境。从这些周到细致的问题中,我们总结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我喜欢“与人合作”。在辅导员看来,这个“独特”的品质符合不少“有趣的工作招聘”。这些小册子放在墙壁倾斜的金属架上,她鼓励我翻阅一下,尤其找出喜欢协作精神的公司。接下来的半个钟头,我都在翻阅这些皱巴巴的材料。离开那里时,我比之前更困惑。

不过,我知道自己想在历史中留下印记。我记得幼年时,妈妈让我在巴黎的石膏地板上留下一个小脚印。我现在只是不知道什么领域能发挥我的特长。当我打算从事公共关系(PR)的工作时(因为我“喜欢与人合作”),弗勒在关键时刻救了我。她将我介绍给她叔叔,欧莱雅的主管人员。他给我安排了一个实习工作,地点在巴黎!

结语

人们常说“跟着你的激情走”,但是,如果你的激情不能立即给你满意的工作,如果你不知道怎样找到忠于激情的事业,那么你如何跟着激情走?我没有答案。但我知道我属于巴黎,我愿意冒一切风险到那里去。有时候,你需要在毫无计划的情况下迈出第一步,跟随直觉,顺从时势,就像在凯旋门环路中投入到迎面而来的车流中一样。

我们选择导师时会遇到一种奇怪的情况。我们通常将导师设想为教师或上级。我们崇拜他们,将他们神化,以为他们知道一切。但是,寻找导师并不一定意味着接近你认识的最高层、最成功的人物。而且,导师指导你的时刻也不一定在办公室或会议室。你可以选择挑战常规的(甚至颠覆性的)人做导师,他们能激发你,挑战你,在你需要时提供无穷生存智慧。对于我,形形色色的人都可以成为导师,例如,弗勒。这些导师可以单纯以本色个性指导你、启发你,鼓励你做回自己。

今天,我们可以使用大量的网络平台(如LinkedIn)和评估工具(如Glassdoor)来找工作。你不用和我一样走进可怕的就业指导办公室寻求帮助。也许,我们更容易弄清的问题是自己想做什么,较为困难的是获得梦寐以求的工作。在求职路上,你一定体验过我的挣扎,在家中或空荡荡的办公室中茫然地对着电脑屏幕。我曾看到自己的女儿在求职时经历过同样的挣扎。她们试图弄清楚自己是谁,在乎什么,如何让自己喜欢的事物变成职业。除非你选择追求一些道路明确的职业——如法律、医学或学术——否则,这条道路是非常艰辛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我的方法是,首先要弄清楚我不想要什么,以此选出我最想要的东西(这些东西超出了工作类型,因为,我想要的是生活在法国)。然后,我对渴望的事物迈开大步,虽然这是危险的一步。最后,弗勒的简单建议可能是最诚实、最有效的:当你有疑问时,只管上车!

同类推荐
  • 一个小公司老板的日常管理

    一个小公司老板的日常管理

    一个企业从创立那天开始,在领导的带领下,在团队的帮助下,通过扎实肯干打下一片属于自己的江山。然而,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若想让江山不断扩张,不断流传下去,就要看企业领导者的管理水平。只有把企业管理好了,企业才会拥有光明的前景。每个小老板都希望带领一支团队,为实现自己的个人追求和人生价值而奋斗,打造一份属于自己的光辉事业。
  • 新零售时代的智能营销

    新零售时代的智能营销

    这是一本经管类图书。本书以新零售时代为背景,以全域营销为切入点,以全渠道营销为重心,对全域营销相关的策略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深入论述,对营销从业人员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本书可以为正在进行业务模式转型和营销模式升级的企业或个人提供一些启发。
  • 华为非常道

    华为非常道

    《华为非常道》围绕成功组织3S模型展开分析,核心是领导力。作者结合多年的管理经验和投资经验体会,提炼总结了成功组织3S模型。《华为非常道》以华为为样本进行案例研究,但最终要回答的是如何做一个对社会负责任有领导力的企业家;如何让企业可持续发展;如何让全世界避免危机的不断发生;在投资选择时该选择具有什么样特征的企业和企业家,等等。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华为非常道》所阐述的健康的组织思维、投资思维和财富思维,对正在路上远行的企业家和投资者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 不可不学的管理学32定律

    不可不学的管理学32定律

    本书精选了32个管理学殿堂中最为经典、最为著名的定律,每个定律均包括精确的定律释义、经典的案例分析和发人深省的技巧点评,从中你可以领略管理学的真谛,体会管理学大师的管理理念、管理原则、管理方法,洞察和学会种种的管理智慧、管理技能,开阔自己的管理视野,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让自己的管理工作得心应手、富有成效。
  • 责任等于安全

    责任等于安全

    安全是员工最大的福利,责任是安全最好的屏障。安全系于责任,责任确保安全。把安全意识融入自己的血液中,严守规章流程,认真规范操作,让事故永难出头。只要拥有“责任”这个法宝,安全就是有保障,我们的生命才能焕发光彩。
热门推荐
  • 二嫁萌妻:靳总难招架

    二嫁萌妻:靳总难招架

    唐菱觉得自己挺倒霉的,说好的未婚夫在婚礼上给她戴了顶陈年绿帽子。她一不做二不休,转身就调戏了未婚夫的小叔。“先生,你有女朋友吗?”“有。”你介不介意多个女朋友?貌美如我那种。”男人矜贵的抿紧唇,唐菱趁热打铁的凑在他耳边,“小叔,实不相瞒,我趁你睡觉的时候拍了几张照片。所以,你就从了吧。”
  •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魏碧作为网站写手,当年一失足成千古恨,失手点错变成了所有人眼中的种马升级流纯爷们儿。好在还是有人识货的,竟从中嗅出了一丝女气……可惜这个人却是个衣冠禽兽,一语不合竟然下令把她雪藏……QQ声音响起的时候,魏碧才刚刚睡下没有多久。昨夜通宵赶稿,到今天已经筋疲力尽几乎像死了一遍。她本来不准备答理那QQ,可谁知QQ像着了魔似的一遍又一遍地响。
  • 眼见为拾

    眼见为拾

    心灰意冷被逼无奈,从高楼跃下,本以为就此结束的生命,却因为一场阴差阳错的穿越而开启新的一章……他是玄晋最年轻的太师,她是二十一世纪的二线明星。当鬼马少女遇到妖孽太师,两人又将擦出怎样的火花!
  • 细节决定成败全集

    细节决定成败全集

    忽视细节就是在自挖墙脚:你的大厦,尽管耸入云天,尽管金碧辉煌,如果细节不修,那么终有一天会轰然倒地,破败不堪;重视细节则是自培根基:你的小楼,尽管茅檐低小,尽管蓬荜简陋,如果必做于细,那就总有一日会尺高于仞,雄伟壮丽。
  • 荣耀技术主播

    荣耀技术主播

    这是一个技术主播的职业之路。——————————————
  • 童蒙止观

    童蒙止观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名人传记丛书:哥伦布

    名人传记丛书:哥伦布

    名人传记丛书——哥伦布——开创了大航海时代的探险家:“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老公这个时空的你好穷

    老公这个时空的你好穷

    青春是一场不容错过的烟花美景,而你是这场烟花后留给我的所有美好回忆。但奈何缘浅……
  • 农女种甜

    农女种甜

    车祸醒来的徐锦儿悲催地发现她得了穿越标配,渣爹软娘,小萝卜头弟妹一箩筐,外加极品亲戚一大堆。没事,咱们发家金手指,各种各样现代糖果一出,分分钟发家致富奔小康。只是,镇国将军府的小公子,你是怎么回事?不是说好了,欠你的钱,一定还,天天跟在屁股后面,跟蜜蜂看到糖一般,算怎么回事啊?
  • 钟形罩(20世纪经典)

    钟形罩(20世纪经典)

    埃斯特是波士顿一所大学的全优生,获得了在纽约一家时尚杂志的实习机会。她却对纽约的生活充满了疑惑,无数的可能性让她无法确定未来,也无法回到从前她认为安全的生活状态。埃斯特最后决定当一名作家,但是却在道德、行为和自我意识的矛盾中挣扎。在这部感人至深的自传性小说中,西尔维娅·普拉斯回顾了她年轻时所经历的失望、愤怒、压抑、最终的崩溃以及后来的治疗过程,充满了让人震撼的智慧和令人心碎的坦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