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54900000148

第148章 厂房进水

一个多小时候,王建凡赶回了工地,文卫看到一向强势的他第一次在谢文斌面前表现出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作为施工单位的一把手,抗洪抢险时间不在现场,这个责任追究下来,王建凡轻则免职,重则要判刑,作为老水利工作者,他知道其中的份量。

谢文斌看到王建凡鞋子都没换就赶到了现场,他心中的怒气消失了很多,他安排王建凡到大坝现场,加入到指挥拆分闸门的队伍中,转运闸门的平板车也到了现场,文卫跑到上游溢洪道一看,上游水位离溢洪道还只有两米的距离,而雨依然还在下,看这个形势,不要等到凌晨,到晚上十一点就会漫水。

离强运闸门的时间只有不到两个小时。

正当工地忙于抗洪抢险,突然进场公路射来几束灯光,文卫抬头一看,发现来了两部汽车,车子转弯后直奔大坝现场。文卫有点惊讶,不知道是谁这么晚还赶到工地,待车子停好,文卫定睛一看,车里下来几个人,其中还有王全盛,文卫感到特别惊讶,王全盛带着他们来到谢文斌面前,随即文卫看到有灯光照在谢文斌的脸上,一个人手拿话筒在采访谢文斌。

原来那几部车辆是杨河电视台的记者,正在现场播报杨河工地的抗洪抢险的情况。

文卫猜测,电视台是王茂盛请过来的,在酒湖公司上班时,王全盛喜欢搞这套,每年防汛时,他总想办法通知酒东电视台到现场采访,每次都是由他接待,以致酒东县防汛办只知道酒湖公司防汛找王全盛,王全盛的名气反而盖过了公司副总王宗琪与刘河良。

“这个王全盛又来这一套。”

文卫内心在嘀咕,不过这一次在杨河,他把采访的主角给了谢文斌。

电视台的记者在现场呆了不到二十分钟,录了几个视频就开车返回,消力池其它的材料都已经安全转移,塔吊依然不敢动,现场的闸门拆分进度并不理想,谢文斌也很着急,亲自到现场查看。看到第一块闸门还没有完全拆好,就现场决定,一个小时内没有拆分完毕,就强行起吊,要文卫向汽车吊司机承诺,出了问题由业主负责,损失由业主承担。

所幸经过工人的冒雨抢险,第一块闸门在十点左右,成功拆分,第二块闸门也还只要不到二十分钟就可以完成,守在溢洪道的工人打来电话,杨河水位离溢洪道不到八十公分的距离,根据经验判断,离溢洪道过水最多只要四十分钟。

谢文斌顾不得那么多,他立即亲自指挥吊装闸门,幸好当时叫来了两台平板车,这样汽车吊就暂时只负责将闸门吊到平板车上即可。

在洪水即将漫过溢洪道时,两块闸门终于成功转移,那一刻,文卫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谢文斌提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只是唯一遗憾的是塔吊来不及转移,不出意外,第二天塔吊就会被冲跨。

办公楼防汛的任务这边不多,李老三根本不需要王全盛插手,自己带领民工将材料码堆固定,疏通排水沟,文卫时候检查了一遍,估计没什么问题。

随后,谢文斌带着大家一起来到厂房的进水口,那里已经在申安和谭洋的指挥下用沙袋堆高了五米,顶高已经超过了百年一遇的校核洪水位,文卫看后,提议将围堰的前面铺一些石块压脚,谢文斌正要表态同意,王建凡在他耳边耳语了几句,谢文斌听后点了点头。

“小文,有那么宽,应该不会有问题吧,万一冲垮了,也是超大洪水,我们也没办法。”

听到谢文斌这么说,文卫也没有坚持,按照惯例,标高已经达到校核洪水位,即使出了问题,也是天灾人祸,然而,谁也没想到,这次洪水是杨河县几十年来最大的洪水,杨河的水位最后超过校核洪水位一米多高,进水口的围堰全部冲垮,杨河电站的厂房进水,许多泥沙与垃圾汹涌而入,当凌晨四点,施工单位值班人员打来电话,说厂房进水了,文卫打着手电来到现场,看到围堰被冲垮,当时就目瞪口呆。

同类推荐
  • 不回头的岁月

    不回头的岁月

    青春无悔愿你如依青葱岁月往事莫忆但愿往事无路可回
  • 神级农民

    神级农民

    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刚工作没两年,得到了一个足以改变整个世界的超级生物球之后的故事!美丽人生开了个书友群。。。19332955.喜欢的可以进吧。。。
  • 大城时代

    大城时代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但我不想遭这份罪,也不想受那份苦,更不想担什么大任,当什么大官,就想好好地过我的日子,在这个我喜欢的城市里,有滋有味地活着。很不幸,这点愿望却实现不了,我不得不为这座城市投入进去,考虑着如何规划好它,建设好它,管理好它,经营好它,让它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城……我叫岳文,性别:男,民族:汉,职业:干部,……关注作者,请加入天下同亲群;423750825
  • 余罪

    余罪

    警中有位前辈告诉我:慈不掌兵、善不从警。好人当不了警察,因为善良在作奸犯科的人看来,是一种可笑的懦弱。我很不幸,不是一个善良,也不是一个懦弱的人,那些千奇百怪的犯罪,形形色色的罪犯,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不得不像他们一样思考,不得不像他们一样行事,因为我无时无刻都在绞尽脑汁地想着,如何抓住他们。我叫余罪,我是刑警,这是我的故事,一个迷茫、困惑、冲动、激烈的故事………
  • 大案纪实

    大案纪实

    这是一部关于刑警队的非虚构写作,每一个角色在现实中都是真实存在的,每一个案子也都有厚厚的卷宗真实记录过。刑警队,是一个比你们想的严肃,也比你们想的温暖的地方,关键要看,你是谁,你做了什么。这里是一群糙老爷们奋斗的地方,案件的侦破,既没有电视演的神奇推理,也没有小说里的烧脑高智商,大多数的嫌疑人,就是隔壁老王。声明:每个案子都来自真实的案例,案发现场的结构、位置、衣着、物证均为真实记录。如果在一些报道中看到相似的情节不要意外,或许那就是这个案子。时间地点涉案人的改换姓名,是为了保护受害人的隐私,也是为了对受害人家属减少次伤害。莫要追溯。对号入座。
热门推荐
  • 诙谐故事

    诙谐故事

    无数事实、经验和理性已经证明:好故事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以我们之见,所谓好故事,在内容上讲述的应是做人与处世的道理,在形式上也应听得进、记得住、讲得出、传得开,而且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她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光彩。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好故事,阅读好故事,欣赏好故事,珍藏好故事,传播好故事,我们特编选了一套“故事会5元精品系列”以飨之。其选择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在《故事会》杂志上发表的作品。二、有过目不忘的艺术感染力。三、有恒久的趣味,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启迪作用。愿好故事伴随你的一生!
  • 锦愿

    锦愿

    重回往昔,她不再是人傻心眼少的宋家大小姐,更何况这次还有位“保护神”罩着无法无天的她。不久她就回过神,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这位“保护神”根本是别有用心……某宋道,“报仇雪恨之后,就当个轻松自在的‘闲人’。”某卫开口:“嗯,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来本王这里闲着。”某宋:“……”某卫:“不愿意?我有名正言顺的娃娃亲!不准跑。”
  • 佛说须摩提菩萨经

    佛说须摩提菩萨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无常三启经

    无常三启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叫王老歪

    我叫王老歪

    青年农民王老歪,怀着挣钱娶媳妇的愿望进城,做了一名建筑工。本以为出力挣钱,就像做买卖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样简单,没想到这里面却充满了各种陷阱。大小老板不仅随意克扣、拖欠民工的工钱,还千方百计地加大民工的劳动强度,甚至还利用美色勾引民工。为了自己的权益,为了帮助工友讨回血汗钱,王老歪发挥自己的聪明机智,巧妙地与工头进行周旋。他利用老板妹妹对自己的爱慕,为民工赢得休息的权利,又利用老板对自己的信任,帮助工友讨回全部工钱,维护了自己和工友的利益。然而,面对老板妹妹的爱情,他又束手无策……
  • 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

    海明威凭此作品荣获第54届诺贝尔文学奖,出版后引发巨大轰动。有个老人独自在海上捕鱼,接连几个月没有收获,后来他钓到一条很大的旗鱼,跟它缠斗了两天两夜,用鱼枪把它刺死;但在返回的途中遇到鲨鱼的袭击,缺乏帮手和工具的老人虽然杀了几条鲨鱼,但旗鱼被其他鲨鱼吃光了,等他进港时,旗鱼只剩下一副骨头。
  • 女界鬼域记

    女界鬼域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执行在于细节

    执行在于细节

    《执行在于细节》作者罗鲜,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也绝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制度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凡事无小事,简单不等于容易,只有花大力气,把小事做细,才能把事情做好。大量的工作都是一些琐碎的、繁杂的、细小的事务的重复,所以,我们只能从基层做起,不能眼高手低。浮躁应被扎实所代替,冲动应被理智所折服,这才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
  • 娇妻小无奈:陆Boss别宠我

    娇妻小无奈:陆Boss别宠我

    k市,夜晚。某条街道的灯光下,有一条长长的影子,晃晃悠悠。随后不久,突然从某处,……
  • 梁启超的经济面向

    梁启超的经济面向

    梁启超的著述非常多,所涵盖的题材相当宽广,但有一个面向是至今尚未被充分探索的,那就是他的经济论述。在梁启超的全集里,经济论述所占的比例不高,只是作为他议论众多时事的一环;但他对某些经济问题曾下功夫深入研究过,尤其关注币制改革和财政制度。梁启超的文笔犀利活泼,老少咸宜;他所论述的主题,大都具有时事性与政策建议的意涵,很能引起当时读者的关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项特性也是负面的:环境一变、时间一过,这些问题的意义就随风而逝(“能动人”但“不能留人”)。一个世纪之后,本书作者重读梁启超的经济论著,得到三个观感:文笔方面情绪高张,内容方面动人听闻,手法方面自我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