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72500000005

第5章 安全感的建立,关乎孩子的一生

6个月-3岁,极为重要的安全感建立期

如果说出生后6个月内婴儿跟母亲是处于一种共生期的话,那么从6个月开始,婴儿和母亲会逐渐分化。也就是说,孩子是逐渐要跟妈妈分离,自己变得更独立、更个体化。这个分离从6个月开始一直要持续到3岁左右。如果妈妈情绪稳定,在孩子需要时给予足够的支持,在孩子不需要时又能够默默退场,那么孩子的安全感就会很好地建立起来,孩子就能够很顺利地度过这个分离期。反之,如果妈妈的情绪不稳定,比如是焦虑不安的,甚至有的妈妈对孩子的需求大于孩子对妈妈的需求,那么孩子跟妈妈的分离就会比较痛苦,过程也比较艰难。如果这种分离不那么顺畅的话,很多孩子会在进入幼儿园之后表现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的分离焦虑状态。

在3岁前,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并不稳定,他需要不断地尝试和妈妈的分离。我家可乐1岁左右时需要我时时刻刻在他的眼前,于是我做饭时就把他放在小餐椅里,餐椅放在厨房门口,餐盘上有他喜欢的玩具,这样他一边玩玩具一边能随时看到我。如果他不愿意坐餐椅,我又要做饭干活儿时,我就直接用背带把他背在后背。所以我家的餐椅和背带那段时间是家里利用率最高的两样东西。

到1岁半左右,他就不需要我时时刻刻在他眼前了,他可以自己单独玩玩具,但会不时地抬头看看我在不在。我做饭的时候,他会时不时地跑到厨房看我一眼,然后再回去接着玩。他需要反复确定妈妈是否还在。通过反复的验证,他逐渐懂得,妈妈暂时不在他面前,但是很快会回来,他是安全的。这样,他的内心是安全的。他的安全感正是这样慢慢建立起来的。

到了2岁左右,他又变得特别黏人,为什么会这样?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认为,这时候的孩子处在整合期(16-24个月),一方面他想要自主独立;另一方面,他又发现离开妈妈无法独立。这种矛盾让他处在一种经常说“不”而又特别依赖(黏)妈妈的状态。而且一旦碰到一点儿挫折或者一点儿小事就会找妈妈,尤其是在外出玩儿的时候需要妈妈随时跟在身边。这个阶段是最考验父母的,因为很多父母会有这样的疑问:怎么小时候都没有这么黏人,大了反而更黏人了呢?经常是你越忙的时候,孩子越黏你,因此你很容易对孩子不耐烦,发脾气。

我是在家工作,因此经常一边工作,一边把可乐抱在腿上。在他需要我陪他玩儿时,我会跟他商量大概什么时间可以和他玩儿。如果实在黏得厉害,我就干脆暂时放下工作,陪他玩一会儿。

我在这个过程中也有过不耐烦,有时正工作得起劲儿的时候,小家伙颠颠跑过来了。我还发现,我越是不耐烦,越是指责,越是生气地把他推开,他反而会“退行”得更厉害,变得更黏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孩子会感受到你对他的不接纳和想要把他推开的意图,而这个时期他的自我功能并没有发育完全,他害怕这种被抛弃、被拒绝的感受,于是就会一遍又一遍地黏你,来确认你仍旧是爱他的。当然,更重要的是,他要确认他是安全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也得到了成长。理解和接纳他以后,孩子逐渐就不再那么黏人了,如果我需要工作,我会提前告诉他,妈妈大概什么时候能完成工作,可以陪他玩儿。有时我工作时,他就在我旁边念念有词地玩车,玩各种想象出来的游戏,在他需要时我也会给他一些回应。偶尔,他想我陪他玩儿时,我也会放下手头的工作去陪他。这个阶段就这样顺利度过了。

再后来就算我出去上课、办事,只要提前告诉他晚上吃饭的时候妈妈就回来了,他也能接受了。上幼儿园时,他也能顺利过渡。

这就是孩子3岁前安全感和依恋关系建立的过程。

警惕让孩子“安心”的“过渡客体”

这个阶段还有两个不得不提的概念:过渡客体和陌生人焦虑。

“过渡客体”是由唐纳德·温尼科特最终定义的概念,也是他对客体关系理论最著名的贡献之一。它是存在于主观客体和真实客体之间的一个中间领域。于孩子而言,一般的过渡客体是一块柔软的毛毯或者一件旧衣服,用于睡觉时获得舒适感或者对焦虑与孤独的抵抗。

很多心理学家把这个现象解读为:当妈妈陪伴孩子不够或者孩子感觉探索这个世界时有过多的限制时,他就需要一个过渡客体来弥补妈妈对他的亏欠。

我们经常听说有的孩子要抱着妈妈的衣服或者一块旧毛毯才能睡着。衣服和旧毛毯还不能洗,如果洗了或者扔了,孩子就会烦躁或哭闹不已,这其实是孩子对妈妈的需要转移到这个物品上了。一般来说,这是婴儿从全能控制感过渡到现实感的中间过程。但是如果孩子对这个物品过于依赖,不管什么情况(吃饭、睡觉、出去玩)都要抱着的时候,那么就要特别注意了,是不是妈妈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了?或者就像上文所说的,当孩子需要抱的时候却故意不抱,和孩子的身体接触特别少,就会给孩子的心理发育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我们常说的皮肤饥渴症,就跟这个阶段妈妈对孩子的抚摩和身体接触过少有关。

这再一次证明,所谓的“哭不抱,不哭再抱”的训练并不符合孩子心理和生理成长的规律。

那是不是说孩子一哭就要马上抱呢?

当然也不一定,一个足够好的妈妈需要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比如,如果孩子哭是因为饿了,那就去喂孩子,孩子饱了自然就不哭了;如果是孩子尿了,只要给他换一个干爽的尿片,他也就不哭了。但如果妈妈本身比较焦虑,不能准确地辨识宝宝的真实需求,例如宝宝尿湿了不舒服只想让妈妈帮他换块干爽的尿片,可是妈妈却抱住宝宝不放,一会儿喂喂,一会儿亲亲……宝宝真正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更加不舒服,不舒服又不会说,就只能通过哭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长期如此,孩子的安全感从何而来?

还有一种就是像之前提到的那种想训练孩子延迟满足的妈妈,实际情况是妈妈经常处在矛盾中,一方面觉得要训练孩子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但看见孩子哭自己也特别难受,于是忍不住又会去喂。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一方面需要不断通过哭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又经常处在对妈妈冷漠态度的愤怒中。需求和愤怒夹杂在一起,和妈妈的依恋关系当然也是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跟亲密的另一半也经常会出现各种问题,一方面对另一半特别依恋和依赖,另一方面当对方经常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又会非常愤怒甚至痛苦。这也是安全感差的表现。

实际上,孩子哭闹时到底要不要抱并没有标准答案,养育的问题不能一刀切,例如一边有个标准—什么时候哭能抱,另一边有个标准—什么时候哭不能抱。父母能做的只是用心去观察、去觉悟、去了解,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不一样的气质特点,养育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这就是我们做父母的需要学习和有待成长之处。当我们自己内心安定、有足够的力量时,就不会纠结于一些所谓的条条框框了,我们会敏锐地观察和了解到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并能及时给予孩子每个阶段成长所需的特定的心理营养。

孩子有“陌生人焦虑”时,请给予支持

当孩子逐渐懂得妈妈与自己的不同时,他也在探索和观察妈妈与别人的不同,因此很多孩子在6-9个月大时会出现陌生人焦虑。

可乐差不多也是6个多月开始害怕陌生人,尤其是对他热情打招呼的陌生人,他首先会回避,继而大哭。但如果陌生人不关注他,他就不会有任何反应。

所以,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初次见面打招呼并不是越热情孩子就越喜欢,正确的做法是:离孩子有一定的距离,微笑着打个招呼;再观察,孩子如果有回避的举动,就别再上前了。

在这个阶段,稳定的抚养人及对孩子的及时支持尤其重要。

稳定的抚养人是指尽量由妈妈看护孩子;如果不行,爸爸也可以参与;爸爸不行,就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来,最好不要经常更换。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她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不断轮换抚养人,爷爷奶奶带一个月,姥姥姥爷带一个月,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和养育方式,致使孩子经常处于混乱当中。他的分离焦虑在1岁半以后就表现得特别明显,比如妈妈上班后,他会哭很长时间。姥姥姥爷无奈之下就会用小车推着他沿着妈妈上班的道路去“找”妈妈,常常一找就是一上午。这个过程持续了很长时间。

后来上了幼儿园,孩子也是各种不适应,比如要求大人必须陪着他,大人离开后他会哭很长时间。同时,他的脾气也很大,没有一定的秩序感、规则感,在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方面也比一般的孩子要困难。

对孩子有足够的支持是什么意思呢?比如有陌生人(对孩子来说,他没见过的都是陌生人)逗孩子,有比较敏感的孩子会哭,会回避,我们需要理解这是孩子的正常反应,需要及时对孩子进行拥抱和安抚,而不是一上来就抱怨和指责:“你小时候还不怕生呢,怎么现在怕生了。”“别哭了,怎么这么胆小啊。”或者是故意把孩子往人特别多的地方带,让不同的人抱孩子,美其名曰“训练孩子的胆量”,在孩子哭时又不给予安抚。这表面上看是在训练孩子的胆量,实际上却总是让孩子处在一种不安全和无助的环境中,容易让孩子对父母、对陌生人产生不可修复的不信任感。

妈妈情绪稳定,宝宝更有安全感

孩子学会走路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是最考验妈妈的,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不仅需要时常脱离妈妈,同时需要不断回到妈妈的怀抱。我的好友鲍阅把这个过程形象地描述为孩子的充电过程,“电”充满了就脱离妈妈独自玩一会儿;过一会儿,没“电”了又需要妈妈抱一抱、陪一会儿,直到“电量”再次充满。这也很像孩子学步的过程,他战战兢兢往前走出几步后,很快就会扑到妈妈的怀里;接着再试着走出几步,很快又会扑到妈妈的怀里。这种时候妈妈就是他的安全港湾,是“充电宝”。通过这样的不断的试探,从几步到十几步……孩子才能逐渐学会自己行走,从而脱离妈妈的怀抱。

在这种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放开和包容,允许孩子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各种探索。而孩子也会在这种探索过程中逐渐发现和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获得自信和控制感。最关键的是,你会发现孩子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是非常非常快乐的。当他的这种需求得到足够的尊重和满足时,孩子的情绪也更趋向稳定,安全感也更好。

很多妈妈,特别是很多老人带孩子时很焦虑和担心孩子会摔倒,还有的老人因为担心孩子过早走路会影响腿的发育就每天把孩子抱在身上,一直等到孩子满一周岁才让他学走路。这其实都是在限制和约束孩子的自然发育。孩子在这个阶段一旦失去了探索的机会,自我能力自然得不到肯定和满足,因此更容易出现问题,未来跟妈妈或抚养人的分离自然就比较困难。

这个阶段,孩子的探索欲已然达到高峰,我记得可乐当时对所有看到的物品都十分好奇,都想去摸一摸,看一看,试一试。但这时候的孩子虽然能够自己走路了,但走得还不太稳,需要看护人时刻看护,因为一不小心,孩子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危险。于是很多爸爸妈妈就会买一个围栏把孩子围起来,或者弄一个学步车把孩子长期限制在里面。当然围栏和学步车短期使用还是不错的,比如父母做饭、搞卫生时需要暂时离开,但不适合长期使用,因为长期把孩子限制在一个地方,父母是方便了,却抑制了孩子对周围事物的探索能力。

“可怕的2岁”来了之后,很多孩子特别喜欢说“不”“不要”,也会变得特别依赖妈妈,经常处在一种既期待妈妈,又不要妈妈的矛盾心态中。其实这也是孩子既想要保持自主性,又希望依恋妈妈而产生的冲突。于是,这个时期情绪稳定、有足够接纳和包容性的妈妈就显得尤其重要。现在妈妈圈流行的“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养育观,值得推崇。妈妈情绪稳定、人格健全,既能够以欣赏的心态去支持孩子的自由探索,又能在孩子需要时给予足够的力量支持孩子,孩子的身心发展自然差不了。

如何满足孩子的内在需求?听上去很深奥,实际上很简单。比如:当孩子玩了一会儿跑过来需要妈妈抱时,妈妈就抱孩子一会儿;孩子要自己玩儿时,就放他下来;孩子自己玩儿时别轻易打扰;孩子需要你陪他时,就陪他;孩子要干什么,只要在不伤害自己、不影响他人和公共环境的前提下可以尽量满足他的需求……

这也是前面提到的这个阶段是非常考验妈妈的原因,因为孩子在这个阶段的心理需求很多时候是矛盾的。他需要不断在与妈妈的良性互动和妈妈的支持中获得足够的能量。妈妈支持一下,他的安全感就多一些,然后尝试分离的次数也会多一些,时间也会长一些,然后再支持,再分离……当安全感获得的足够多时,分离也就变得容易多了。

实际上,现实生活中有些焦虑的妈妈非常难以接受孩子这种“退行”的状态,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胆小了,所以有时会刻意做一些所谓的可以给孩子壮胆的训练,比如孩子非常害怕和哭泣时仍然让他独自睡觉;逼迫孩子在陌生的环境叫陌生人叔叔阿姨,并且在被“叔叔阿姨”抱时不许哭;在孩子要求陪伴时,用各种理由支开孩子,让孩子单独玩,甚至以打骂、指责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能太黏人……

还有的妈妈是自己没有办法跟孩子分离,她们每天时时刻刻跟在孩子后面,事事不放心,事事代孩子办。例如,有的孩子想自己吃饭,妈妈却说:“你吃不好,我来喂。”有的孩子想自己去拿桌子上的饼干,妈妈说:“爬椅子太危险了,你不行,妈妈帮你拿。”……事事代劳只会减少孩子探索各种事物和实践的机会。这实际上是妈妈对孩子的一种控制,这种控制只会伤了孩子。

以上这些都可能致使孩子在这个特定的年龄阶段内在矛盾整合不好,导致安全感不够,以致长大后出现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同类推荐
  • 感叹号大王

    感叹号大王

    故事的主角都是一个叫左小旗的顽皮男生。他时而像大力水手一样,变成了力大无比、拯救地球的超级英雄;时而又穿越时空,去拯救那个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而又化身为小侦探,帮助大家破解钞票失踪之谜……
  • 50个父母常犯的教子错误

    50个父母常犯的教子错误

    您想过您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吗?您知道您的教子方案存在错误吗? 每个孩子都是等待被开发的宝藏,宝藏如何开发,就在于父母使用的教育方法。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如果方法错误,孩子的潜能与才干不但无法被发现,反而会被误导,影响孩子的一生。 本书一天帮您纠正一个教子错误,50天让您远离教子误区。 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有出息,甚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对的。其实,孩了的成长并不是一个单方面的过程。孩子如同父母的影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学习的样本。
  • 长翅膀的妈妈

    长翅膀的妈妈

    去看大海的小河、小怪齿龙嘟嘟、咳嗽的老烟囱、收集快乐的小绿妖、长翅膀的妈妈……曲折有趣的故事,干净活泼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人物,令人抱腹的幽默和搞笑,让人在阅读时欲罢不能,不忍释卷,沉浸在亦真亦幻的童话世界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主流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
  • 十招让儿子成为男子汉

    十招让儿子成为男子汉

    本书由赵华夏编著。有位家长在给儿子写信时提到:如果在阴柔之风盛行的时代,你依然保持阳刚之气;如果在众人六神无主之时,你能镇定自若;如果你在成功之中不得意忘形,而在灾难之后勇于咀嚼苦果;如果你遭遇人生的风雨,却能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灵;如果你与任何人为伍都能卓然独立,不卑不亢,不仰人鼻息,不阿谀逢迎……那么,你的修养就会如天地般博大,而你就是真正的男子汉了!《十招让儿子成为男子汉》为家长提供十种能让儿子成为男子汉的“招数”,只要你能够按照这些方法培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你的儿子就是一个令全家人自豪的男子汉。
  • Yes!早教

    Yes!早教

    在这样的字面认知下,很多家长开始出现“散养”的教育理念。孩子刚刚进入早教由于环境不适应哭闹,家长就说他不喜欢,我们走了;孩子出现打人咬人的行为,家长说小孩儿都这样,长大就好啦;孩子在游戏中遇到困难,家长说这个孩子不喜欢,老师教的太难啦!面对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总是会放下一句“他高兴就好,他不喜欢就不要做,人家国外小孩儿都这样的,长大就好啦!”,却全然忘记了作为家长在尊重孩子的性格特点基础上,自我带教技能的提升以及需要对孩子作出的最基本的引导。“轻松”不等于“没有作业”;“自由”不等于“放纵”;“开心”不等于“没有规范和引导”。
热门推荐
  • 闲茶煮酒

    闲茶煮酒

    短篇小说,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慢慢摸索。
  • 相许莫知情深

    相许莫知情深

    因为爱,痛彻心扉,魂临异世。她知道,只是命运捉弄,天常难违。如此,在灯火阑珊处守一方之地足矣。可这异世之中,谁又搅乱她的心?爱,恨。只在一念之间。
  • 念我长生

    念我长生

    六亲去,始化神;七情绝,终长生。父、母、兄、弟、妻、子,六亲去一,方能修仙,六亲尽去,方能蜕凡。红尘仙,亡三劫;世间侠,死五衰。求道者,斩去六亲者,谓之仙,斩不去者谓之侠。仙,去亲绝情,天道之下,长生不死。侠,作伴红尘,因此又称红尘仙,每三十三年历经三劫,每百年丧于五衰,终将化为一抔黄土。是仙,还是侠,是长生,还是红尘,皆在一念之间。念我长生而久仙兮,不如反余之故乡。(阅读提醒:剧情超级虐,故事也慢热!)
  • 凰谋乱天下

    凰谋乱天下

    既然他人不给活路,那便自己走出一条活路,他日为女帝,凰谋乱天下!
  • 回头看中国

    回头看中国

    回头看中国,看什么?看晚清至民国期间中国的百年历史。当我们拉开历史的距离,回头看中国的时候,发现外国人也曾经用好奇和探寻的目光去观察那个世界。在他们的目光中,中国社会的形态和表现,与我们的认知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一切似乎并不像我们所想象和理解的那样 。
  • 镜花水月

    镜花水月

    这是一部长篇小说。书稿以丰富的细节、细腻的语言,描写了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他们热情向上,追求自由、崇尚平等,虽有课业的压力,但仍对未来充满信心。也写出了他们的渴望、梦想。
  • 儿童行为心理学

    儿童行为心理学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孩子就开始建立自己的语言体系和心理体系,即便是他们不会说话,或者他们难以表达清楚自己,他们也会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
  • 清华公开课

    清华公开课

    翻开本书,为您提供更多完善方案。面临资本时代的到来,企业如何发展壮大?如何建设品牌?如何制定正确的企业经营战略?企业及个人的资产如何才能保值增值?本书配合清华优质的学友网络,集结知名企业家、专家顾问等行业精英最实用的管理智慧,致力于分享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管理观点,并深入探讨当前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力求以更为宽阔的视野及时把握市场的脉动,达致学识与财富兼得,能力与事业共赢。
  • 东游之吕祖纯阳

    东游之吕祖纯阳

    上古天真,是故天年。封神劫落已千年,平地波澜乍然起。女帝治世人伦覆,乾坤逆转颠颠倒。牡丹花仙不屈意,众圣齐谋东华身。落入凡尘李家子,自号吾是纯阳仙。五浊临世魔劫至,血月当空杀劫起。八仙归位度天河,荡涤寰宇澄清明。旷世大难临头时,佛道巫妖是一家。多情剑客无情剑,修行亦做有情道。平魔劫,诛敌酋,证长生,曰吕祖。
  • 神秘守宫砂

    神秘守宫砂

    史正万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已过知命之年的他,竟然又和一个女人有了缘分。而且,还是一个沾着晨露,山花般娇嫩漂亮的姑娘。那天上午,史正万正在屋内品着香茗,吸着水烟,镖局里的伙计林三儿进来禀报说:“镖头,门外有位先生要见您,说是有桩生意上的事,想找您商谈。”史正万眼皮都没抬一下,只是摆了摆手,照旧喝着他的茶,吸他的烟。倒不是史正万这个人傲气十足,而是他天生就沉默寡言,可要紧处说出来的话却是一诺千金。林三儿会意,抬脚走了出去。史正万是不愁没有生意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