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73100000010

第10章 儿童智力的发展

儿童是一个积极的观察者

机械心理学认为儿童的智力发展是慢慢从外部发展起来的。人们对外部事物的印象不是人们自愿接受的。外部事物的印象就像一个莽撞的大汉,强硬地敲开我们的“感官大门”,硬闯进来,然后在我们心里安家,与我们的心灵逐渐互相接纳、彼此融合,从而形成智力。机械心理学的这种观点对教育学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但儿童的行为表现向我们表明,儿童智力的发展并非如此。

曾经,“在智力的发展中,每一点进步无不是源于感觉”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的心理是被动的,受环境影响、摆布。由此可以推论出儿童是受成人控制的,或者可以说,儿童的心理不仅是被动的,而且就像一只空瓶等待被填满东西。

经验使我们绝对不会忽视环境对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我们的教育理念十分重视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并将构建适宜的环境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其他的教育理念相比,我们也更为尊重儿童的感知觉,但是我们的观点和仅仅认为儿童只是一个被动接受者的观点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

我们强调儿童具有一种内在的敏感性。儿童的敏感期从出生一直持续到5岁。这段时期他们能以令人震惊的方式从环境中获得感觉印象。作为一个积极的观察者,儿童通过感官,努力去感知外部世界,但是这种感知并不会像镜子那样没有选择地去接收外界的事物。儿童这个真正的观察者,根据一种内在的动力,以某种特殊的兴趣,来选择他们注意的对象。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在论述这个观点时说:“没有一个人能看到一个物体的全貌,我们只能看到物体的某一部分。”也就是说,我们是根据自己的心情和兴趣来看事物的,所以不同的人会看到同一件事物的不同方面。詹姆士举的一个例子也能很好地诠释这一理念,他说:“如果你对一件新衣服特别感兴趣,你在走路的时候就会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别人有没有穿这件衣服上,而不是行驶的车辆上。这样的话,你就有可能因此丧命在车轮之下。”

儿童的特殊兴趣到底是什么

看到这里,有些家长可能会问:儿童的特殊兴趣到底是什么?是什么使他们在外界无数的事物中有所注意和选择?很显然,儿童的特殊兴趣并不是由任何外部的动力形成的。刚出生的婴儿是一无所知的,并且会独立向前发展。儿童特殊兴趣的形成源于其在敏感期中敏感性的指向。这种指向会以一种自然的、极富创造性的形式发展,它就像生物那样,靠从外界不断获取印象,来增加能力、逐渐成长。

敏感性提供给儿童最初的动力和能量,儿童从外界获取的各种印象被整理、排列起来,为敏感性服务。儿童所选择的印象也会帮助敏感性发展、转移。也许我们可以说,儿童对吸纳外界的印象是饥渴甚至有些贪婪的。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儿童易被光线、色彩和声音等吸引,并且非常喜爱。但要强调的是,这种自发的敏感性,尽管可能才初露萌芽,却是一种内在动力的表现。

很显然,儿童的心理状态需要我们的尊重和帮助。儿童从一无所知开始发展他们的敏感性——人类特有的品质,甚至在他们会使用手脚、会行走之前,他们就已经沿着敏感性指向的道路前行了。

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能更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

一个婴儿出生仅仅4个星期,他还从未出过他出生的那座房子。一天,当他看到父亲和也住在这座房子里的叔叔(两个人的个子和年龄都很相近)同时出现时,感到大吃一惊,非常恐惧。他害怕看到这两个人同时出现在一间屋子里。他父亲和叔叔请我们来帮婴儿消除恐惧。

我们要求父亲和叔叔在婴儿的视线范围分开站好,一个站在左边,一个站在右边。婴儿转过头来看着其中一个人,看了一会儿笑了起来,但是没多久,就突然变得忧郁起来。他迅速地转过头看另一个人,只隔了一会儿,也对那个人笑了起来……婴儿重复地把头左右转动了多次,脸上交替出现着高兴和忧虑的表情,直到他终于认识到爸爸和叔叔是两个人时为止。

原来这个婴儿是分别见到这两个男人的。爸爸和叔叔总是在不同的场合单独与他一起玩儿,抱着他,与他说话,他从未见爸爸和叔叔在一起出现过。当婴儿认出了一个男人后发现还有另一个男人,他的世界混乱了,他觉察到自己一开始弄错了,因此变得警觉起来。经过不断的辨认,婴儿终于认识到原来屋子里有两个男人。尽管这个婴儿只有4周大,但他已经体验了人类感觉的不可靠。

一个更大一点儿的孩子的例子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一个6个月大的孩子坐在地板上玩一个枕头。枕头上装饰有花朵和儿童的图案。孩子起劲儿地闻着上面的花儿,并且亲吻着上面的儿童。照看他的保姆没有受过专门的指导,她认为孩子闻或亲吻其他的东西也会感到非常高兴。于是,她急忙又拿来各种东西对孩子说:“闻一闻这个,吻一吻那个!”结果孩子的心灵被打扰了,因为他正通过认识图案并用记忆来构建自己的思想,他的心灵正在以一种幸福、平静的方式进行工作。但是孩子心灵内部的神秘努力被成人打断了,而成人还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当成人突然违背儿童的意愿、打断儿童的思绪让他们分心时,他们就会阻碍儿童心灵的工作。成人拉起儿童的小手,亲吻或哄着让他们睡觉,而不考虑他们特有的心理发展,可能会压抑他们的基本需求。

另外,让儿童保留他们所获得的清晰印象是绝对必要的,因为他们只有获得清晰的印象,并对各种印象进行区分,才能发展自己的智力。

一位儿童营养专家通过实验发现:儿童的饮食必须考虑个体差异。同一种食品可能对这个孩子有益,却对另一个孩子有害。同时专家还发现,在一定年龄段内,母乳是最适合孩子的食物了。他的主张对6个月以下的婴儿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但对6个月以上的孩子却是失败的。这的确像谜一样,因为给6个月以上的孩子喂饭要比给6个月以下的孩子喂饭容易得多。

这位教授曾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

有一些贫困的妈妈因为无法给孩子喂奶,去询问教授如何喂养孩子。为此教授在自己的诊所中专为她们开了门诊部。但是这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在6个月大以后仍然坚持吃母乳,却并没有像其他住在诊所里的孩子那样表现出营养失调的症状。经过反复的观察之后,教授终于意识到,在这些现象的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心理因素的影响。教授认识到,在他诊所里的那些6个月以上的孩子由于缺乏“心灵营养”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倦怠。当他给这些孩子提供了消遣和娱乐,而不再让他们仅仅是在诊所的平台上散步,并常常把他们带到让他们感到新奇有趣的地方去后,这些孩子都恢复了健康。

大量的实验表明,儿童在1岁之前就能够对周围的事物形成清晰的印象,并能够从图片中认出。但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儿童获得了这些印象,他们就会很快对此失去兴趣。从1岁之后,儿童就不会再对漂亮的东西和鲜艳的色彩产生喜不自禁的冲动,而这种冲动恰恰是儿童敏感期的特征。他们开始对我们不留心,甚至可以说不起眼、不容易感觉到的小东西感兴趣了。

我在一个15个月大的小女孩身上第一次发现了这种敏感性:

一天,我听见女孩在花园里哈哈大笑,这对一个15个月的孩子来说是很不寻常的。她坐在平台的砖地上,一副心驰神往的神态。附近有一个美丽的花坛种满鲜花,在骄阳下显得十分艳丽。但女孩并没有看花儿,她的眼睛盯在地上,显然那里有什么东西吸引了她的注意力。我被她那种奇妙神秘的神态打动了。我慢慢地走近她,仔细观察那块砖,但没有发现任何特别的东西。正当我百思不解时,女孩用郑重其事的口气对我说:“那里有个小东西在动。”顺着她的手指,我看到了一只非常微小、颜色几乎和砖相同的昆虫,正在迅速地爬行。女孩由于惊喜发出的笑声比平时大得多。这份欣喜并不是来自灿烂的太阳或鲜艳的花朵,也不是来自她周围色彩艳丽的环境。引起女孩兴趣的就是这只会跑动的小东西。

另一个与女孩年龄相仿的男孩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男孩很喜欢明信片。妈妈为他收集了很多色彩鲜艳、图案丰富的明信片。这些明信片上有的印着蜜蜂、狮子、长颈鹿和猴子等,有的印着各种鸟类和一些儿童非常感兴趣的家畜,如绵羊、猫、驴、马和母牛等,还有的印有各种风景和景物,如房子、动物和人等。妈妈希望能够借此让男孩学到一些知识。男孩很喜欢这些卡片,并时常拿着给我看。

有一天,男孩一边向我挥着一些明信片,一边用稚嫩的声音叫着:“叭——叭——”意思就是“汽车”。我意识到他是想给我看汽车的图片。然而,我知道男孩收集的明信片中并没有汽车的图片。我看着男孩手里的明信片,也没有看到汽车,于是我对他说:“我没有看到汽车。”他看了看我,然后拿出一张明信片,得意扬扬地说:“在这儿哪!”

在卡片的中间,是一只美丽的猎犬,远处有一个扛着猎枪的猎人,在一个角落里可以看到一间小屋和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旁边有一个几乎看不见的小黑点儿,小孩用他的手指着黑点儿说:“叭——叭——”我看出那确实是一辆汽车。这辆车画得如此之小以至于很难被注意,然而正因为小,它才引起了男孩的兴趣,并指给我看。

我想,也许男孩的注意力都被这些小东西吸引了,而没有放在学认明信片上那些漂亮和有趣的东西上,于是我挑出一张印有长颈鹿的明信片问他:“这有着长长的脖子的是什么呀?”小孩认真地回答:“长颈鹿。”我没有勇气继续问下去了。

可以说,1岁多的孩子,大自然会引导他的智力一步一步发展。还有一个例子:

有一次,我给一个20个月大的男孩看《新约全书》。这本书很精美,书中配有很多插图,我翻到一幅插画,给男孩讲解:“耶稣召唤小孩到他身边去,这个小孩在耶稣的怀里,你看,其他的小孩把头靠着耶稣,所有的小孩都仰视耶稣、爱戴耶稣。”

男孩的脸上没有显示出丝毫的兴趣,他开始扭动起来,完全没有把注意力放在看画上。我开始翻书。突然男孩说:“他在睡觉。”

我对男孩的话感到不解,问他:“谁在睡觉?”

男孩认真地回答:“耶稣,耶稣在睡觉。”他示意我把书翻回到插画那页,我再看这幅画时才发现,原来耶稣正在俯视着小孩,他的眼睑下垂,就像在睡觉。可见男孩的注意力被吸引到成人根本没去注意的细节上了。

我继续讲解图片,并将书翻到印有拉斐尔名画《基督显圣》一页上。我说:“看呀,耶稣升天了,人们惊恐万分。你看这个小男孩是怎样转动眼珠的,这个女人怎样伸出手臂……”我意识到我选择了不合适的图画,我的讲解也无法吸引住他的注意力。但我感兴趣的是观察孩子和成人对这样一幅复杂的画面的不同反应。男孩只是轻轻地咕哝了一句,似乎在说:“嗯,继续往下翻吧!”他的小脸儿没有显示出丝毫的兴趣。我又开始往下翻。这时,我看到他抓起了挂在脖子上的一个形状像兔子的饰物,然后叫着:“小兔子!”我以为他被那个小饰物吸引住了,但他又示意我往回翻书,我又翻了回来,发现在《基督显圣》这幅画的一侧确实有一只小兔子。

有谁会注意这只小兔子呢?很明显,儿童与成人拥有截然不同的视角,这不仅仅是程度和大小的差距。

“其实我一点儿也不聋”

成人总是想给三四岁的儿童看些常见的东西,好像他们以前什么也没见过似的。但其实这样做是白费力气。这就像我们以为一个人是聋子而对他大喊大叫,想让他听到我们说话,可是在我们费尽了全力后,却听到他的一句抗议:“其实我一点儿也不聋。”

成人总以为儿童只对华丽的物品、鲜艳的色彩和刺激的声音敏感,于是就用这些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儿童确实会被美妙的歌曲和钟声、风中飘舞的彩旗、明亮耀眼的光线所吸引,但这些强烈刺激对儿童的吸引力只是外在的、转瞬即逝的,它只会分散儿童的注意力,而没有其他任何作用。

我们可以将这种现象在自己身上做一个实验:当我们正忙着看一本有趣的书时,突然窗外鼓乐齐鸣,一支乐队在沿街演奏,我们会放下书走到窗前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当看到某个人这样做时,我们其实无法推断这个人是不是就特别容易被响亮的声音所吸引。然而,我们却这样对儿童下了结论。事实上,一种强烈、外在的刺激会引起儿童的注意,但这其实仅仅是一种无关紧要的现象,它与儿童内心的发展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儿童的内心才是决定其发展的真正动力。

儿童全神贯注地注意着那些我们毫不在意的事物。我们可以从其中发现儿童拥有独特的内心世界。但是,一个人如果被一件小东西所吸引并全神贯注地关注它,却并不是因为这个小东西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仅仅是因为他对小东西流露出了一种富有感情的理解。

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对于成人来讲,儿童的心理就像是一道深奥难解的谜题,人们之所以感到困惑,是因为他们根据儿童的外在表现而不是内心的精神力量来进行判断。我们应该努力去理解在儿童行为背后隐藏着的原因。因为如果没有某个原因或某个动机,他们是不会做任何事情的。如果我们把儿童的每一个行为都解释成“一时兴起”,是很容易的,但就算是“一时兴起”也包含着很多复杂的因素。

儿童的心灵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是一个还没有解开的谜。要找到答案可能很难,但这种研究也会是极为有趣的。如果一个成人想解开这个谜底,他必须改变对儿童的态度,增强责任感。他要成为一个研究者,而不是一个思想麻木的统治者或一个专制的法官。在对待儿童的问题时,成人却常常扮演着这样的角色。

说到这里,我记得有一次,我与几位妈妈一起讨论儿童读书的问题。

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18个月大的孩子来参加讨论。她说:“有些书很可笑,插图也很稀奇古怪。有一本书名叫《小黑人萨博》。书中的小主人公萨博是一个黑人小孩儿。在他生日那天,爸爸妈妈送给他许多礼物,有帽子、鞋、长筒袜,还有色彩明艳的新衣服。在爸爸妈妈为他准备丰盛晚饭的时候,萨博急不可耐地想炫耀礼物,于是悄悄地溜出了家。在街上,萨博碰到了许多动物,萨博很害怕,为了安抚它们,他就给了每个动物一件礼物,他把帽子给了长颈鹿,将鞋子给了老虎,等等。最后,他流着眼泪一件礼物不剩地回到了家。但这个故事的结局是愉快的,因为在这本书的最后一页写道,萨博的爸爸妈妈原谅了他,还为他准备了丰盛的晚饭。”

妈妈把书传给其他的人看,但她的孩子突然说:“不,卢拉(Lola)。”所有的人都很吃惊。这个小家伙不断地重复着:“不,卢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年轻的妈妈说:“卢拉是曾经照顾过这个孩子的保姆的名字。”这时,孩子开始哭了起来,他喊着“卢拉”,声音比刚才更大了,神志好像陷入了迷乱。最后,我们把《小黑人萨博》放到了孩子手里,孩子把书翻了过来,指着封底上的一幅画。这时我们才明白“Lola”的含义。孩子把西班牙语的“Lora”(他在哭)说成了“Lola”。这幅画并不在书的正文中,而是在封底,画面上小黑人萨博正在哭。

孩子是对的,这本书的最后一幅画并不是一个愉快的画面,而是萨博在哭。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孩子是在对妈妈所说的“结局愉快”表示抗议。这就完全合乎逻辑了。

很明显,孩子看书时比妈妈更仔细,他看到了最后一幅画是萨博在哭,虽然他还不能完全理解大人们的对话,但他准确的观察力却实在令人惊叹。

儿童的心理和成人有很大的差异,这不仅仅是一种程度上的差异,更是一种性质上的差异。儿童关注微小的细节,他们一定常常带着轻蔑的眼光来看我们,因为他们不懂得心理综合,而我们却要常常使用。因此,在儿童眼中,我们多少会显得有些无能和迟钝,因为从儿童的角度看,我们无法正确地理解他们的需要,我们不够关注细节、不够精确。如果儿童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一定会告诉我们,他们极不信任我们,就像我们不信任他们一样,这是因为我们和儿童的思维方式有如此大的差异。这就是儿童和成人不能相互理解的原因。

同类推荐
  • 培养完美女孩全书

    培养完美女孩全书

    本书围绕女孩的生理、心理个性特征以及科学的教育方式展开,分别从心理、气质、美德、学习、性格、习惯、交际、能力等方面为父母献上一套立体式的教育方案,全面揭示了女孩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众多问题,为家长们提供了许多富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经验。
  • 犹太富翁的教子课

    犹太富翁的教子课

    群星璨灿的犹太政坛巨子、艺术精英、科学巨擘、思想大师、巨富大亨,诸如: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科学巨擘爱因斯坦,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音乐巨匠门德尔松,艺术大师毕加索,20世纪的著名犹太人“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传奇政商哈默,美国“奇缘博士”基辛格,“好莱坞叛逆之星”霍夫曼,以色列的倔老头沙米尔,以色列总理沙龙等,更给犹太人披上了扑朔迷离的神秘面纱。本书通过近200则精彩的教育故事和案例,全面而简练地展示了犹太民族的教子智慧。这些故事和案例都是犹太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在犹太教育界流传甚广,可以说是犹太人对教育最直观的看法与思考。
  • 父母不方便说的话

    父母不方便说的话

    中国的父母是保守的,他们有很多话都不好意思和孩子讲,比如身体的发育、感情的问题、啃老的问题,等等。本书就是要教会那些内心纠结的父母们,应如何更好地传达自己的心声。本书以最贴心的语言、最深情的文字,带给孩子最温暖的心里话。这不是对孩子的说教,而是一次心与心的交流,父母敞开自己的心扉,向孩子娓娓道来。本书抛开平常的尴尬,说出那些平常说不出口的心里话。这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最自由、最有效的沟通方式。
  • 好妈妈从讲故事开始

    好妈妈从讲故事开始

    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本社会之书,每一个孩子也都是一本生命之书。本书精选了许多通俗易懂、发人深省的故事,这些故事贴近孩子的生活、切合孩子的心理。而故事以外的悟语,更像是一盏盏智慧的明灯,把一个个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技巧、人生的建议通过妈妈之口娓娓道来,引导孩子去思索、去感悟。而且,本书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每一篇文章的后都配有一个“妈妈锦囊”,为每一位妈妈提供切实的解决技巧。愿在那些绘声绘色的故事中,妈妈种下的是正直善良的品格种子,结出的是令人欣喜的美德之果,这对于孩子的一生来说,都是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 赢在起点:孩子从优秀到卓越的36种能力

    赢在起点:孩子从优秀到卓越的36种能力

    这本书不会告诉父母如何让孩子取得高分,但它是孩子取得高分并成为顶尖人才的永不枯竭的能量源泉。父母在阅读本书汲取家教智慧的同时,还能发现提升自身能力的良方。
热门推荐
  • 幸福旋转门

    幸福旋转门

    【已出版上市】我叫红颜,父亲给了我这个惓侧的名字,在我32岁那年,确实薄命,相爱了10年的丈夫绝情的离去,养尊处优的全职太太,成了大海退潮后,留在沙滩上的的那颗孤独无助的贝壳,从弹古筝的高雅女人,到见钱眼开的俗人,我始终认为,红颜,并非一定薄命……
  • 犀利农家俏娘亲

    犀利农家俏娘亲

    一朝穿越到异世,破烂不堪亮瞎眼。四面土墙泥坯砖,两张木桌一摞碗。地上坑洼站不稳,四只椅腿一只短。小脚婆婆绷着脸,黑脸公公不待见。贪婪大哥不让步,假面大嫂好刁钻。木头二哥死心眼,腹黑二嫂坏心肝。傲娇大姑能扯嫌,沉闷小姑不发言。可怜自己男人憨,只会塌心种农田。左手儿子小可怜,右手女儿眼泪转。一狠心,一咬牙,一瞪眼,站不起来就得趴着走,为了夫妻的幸福生活,为了女儿的美好将来,她叶晓萱不努力谁管?一鼓气,一跺脚,一握拳,银子不挣还能掉下来啊?就算真的下起银子雨,没有金刚盔,谁敢去外面捡?一个现代高级建筑师兼完美美食家兼上市公司人事总监助理,还玩不转这些个古董劳什子?加油,叶晓萱!
  • 最强邪修在都市

    最强邪修在都市

    【火爆爽文】三年前,楚枫受尽凌辱,被仇杀灭门。消失三年,楚枫身负通天彻地之能归来。遇神杀神,遇佛杀佛,万道轮回,唯我独尊!
  • 黄面人

    黄面人

    一位年轻的蛇麻商,格兰特麦勒的新邻居让他又是害怕又是生气,同时他的妻子艾菲尔丝开始出现奇怪的举动。麦勒做了一定的观察和行动,认为他的妻子与他的邻居肯定有问题,而且有些东西让他心里发毛,为了解开这个谜团,为了彻底弄清楚那张脸,还有妻子的奇怪举动和不安,他向福尔摩斯求助。
  • 迷迭香记忆馆

    迷迭香记忆馆

    你有没有想要尘封的过去?你有没有未能圆满的憾事?传说三界中有一家迷迭香记忆馆,馆内有一面名为“溯流”的时光之镜,凡是踏进馆中的人,都能回溯时光,重塑记忆。少女夏云梦从一段噩梦往事里解脱,进入记忆馆帮助清冷神秘的美男馆长周稷打理事务,却见证了一段又一段与爱情、与记忆有关的故事。冷淡疏离的未婚夫妻,身份隐秘的网红“鲜肉”与女武替演员,失去友情的鲛人少女……浮生有尽,唯情不止,于迷迭般的淡淡香气里,氤氲一曲三界人情百味奇谭。
  • 一尾雾鱼

    一尾雾鱼

    忘川之水无活物,可冥将军却因一句戏言,在忘川垂钓百年。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日,他钓到一条粉色的会说话的傻鱼,在他喜出望外时,蛇族大军压境,他率军抵抗身受重伤……军中传言四起,多言那条鱼是祸害,要将她大卸八块烤了吃……
  • 我家宿主莫得感情

    我家宿主莫得感情

    【1V1双洁,假?病娇?薄情系女主VS真?妖孽?偏执系男主,又撩又宠,高洁文】据说,系统001又一次抹杀了宿主又听说,系统001的命定宿主找到了主系统:买定离手,系统001宿主能坚强几个世界,不要九九八,只要八八九,就知有木有!系统002:五个世界,我赌一包辣条系统003:三个世界,我赌一包糖系统004:两个世界,我赌我家宿主其它系统:很好,001凶残指数再次人尽皆知#时空管理局的人都知道,系统界有个无人敢惹的小霸王#划重点:萌新作者上路,请大家坐好扶稳!ps:1.男女主前期互撩相杀,后期宠宠宠!2.#系统好像没啥用系列#3男主很神秘,据目测就是隐藏大佬!5.小可爱们,里面的世界总会有你们合胃口的一个,爱你们哦!
  • 爸爸妈妈,请这样爱我

    爸爸妈妈,请这样爱我

    天下的爸爸妈妈都是一样的,一样的想给孩子最多最好的爱,一样的希望孩子快乐、成才,可让很多爸爸妈妈感到困惑甚至寒心的是,孩子的性格、习惯、能力等不尽如人意,孩子甚至排斥、厌恨他们。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爸爸妈妈,请这样爱我》中呈现了很多出现各种常见问题的孩子,以及他们的爸爸妈妈是如何对症下药纠正或培养孩子的案例。从中我们会听到孩子的心声:爸爸妈妈,请你们不要对我太好,不要给我太多,不要为我做太多;爸爸妈妈,请你们试着有时候懒一点、坏一点、狠一点,不要宠坏我、骄纵我,也许这样,我会成长得更好,好吗?
  • 穿越成侠客

    穿越成侠客

    忽然一夜之间,段凡的世界烽火硝烟起,身着长衫宝剑,人们称它大侠,原本生活在平凡世界的他终于实现了梦想,独步天下,万夫莫敌。只是心中却莫名的有了些感伤。
  • 狩猎

    狩猎

    夜色浓重,除了一排排倒退的路灯,公路边的森林藏匿在黑暗之中,某种令人惴惴不安的恐惧蔓延开来。车厢里是富有节奏的音乐,伊恩双手扶着方向盘,偶尔随着音乐应和两声。他看了看手机的GPS导航,大概还有半个小时才到最近的小镇。伊恩顺手摸了摸,咖啡杯已经空了。他有些困倦,打了个哈欠,这时候电话却响了。戴上耳机,那端传来吵闹起哄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