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906300000057

第57章 唐初的政治

隋炀帝开凿运河,游江南,东征高句丽,加上佞臣竞相压榨老百姓,取悦炀帝,而导致国内人民生活的困苦。于是,隋民纷纷铤而走险,反叛隋室,国内发生了大叛乱。就在这种状况下,隋亡唐兴。

唐代隋而有天下后,由于隋朝的压榨与战乱,土地荒废,人口锐减。“黄河之地,千里无烟;江淮之间,遍地青草”,“万户城郭空虚,千里之间烟火断绝”,可见当时中国境内荒废的情形。唐高祖(公元618年至公元626年)时,全国户数只有两百多万,太宗初期不足三百万户,比隋朝时的八百九十万户约减少三分之二。太宗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洛阳以东地区据说依然“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交通极其艰难”。

中国是以农立国的国家。要国家兴盛,必须先恢复农业生产。唐初户口散亡,要恢复生产,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首先就需实行农业政策。这就是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的“均田令”。均田制始于户籍的整理。男女一生下来就称为“黄”,到四岁,叫“小”,到十六岁,就称为“中”,到二十一岁叫“丁”,六十岁称为“老”。户籍需载明每家黄、小、中、丁、老的口数,三年整理一次。

男子十八岁以上授田一顷(百亩),其中八十亩称为“口分田”,死后还官;余二十亩为“永业田”,种榆、枣、桑之类,得传于子孙。所授之田,不许买卖。但是,贫穷无法拿出丧葬费的时候,可以卖永业田。从土地少、人口多的地方(狭乡)移到土地多、人口少的地方(宽乡)的时候,可以卖口分田。老人与废疾者给田四十亩,丧夫的妻妾给田三十亩,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王族与官僚按阶层高低授田。亲王大抵授永业田百顷,一品官六十顷,八、九品官两顷。受田的农民需负“租”、“庸”、“调”的义务。“租”是每丁每年纳粟二石;“庸”是每丁每年服役二十天,否则需纳绢以替代,每天折合绢三尺。“调”是每丁每年需纳其地生产的绫绢各两丈,绵三两;纳布时,则需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有事时,若增役五天,可免“调”;三十天,“租”与“调”全免。“役”不得过五十天。

这均田制是承继北魏、隋而来的,并曾加以修正。隋朝的奴婢也给田,唐朝则不给田。这是因为隋末战乱,有许多奴婢已脱离奴婢身份而独立。因此,唐初的残余奴婢在农业生产上已经不像隋朝那样重要了。可是,当唐代社会逐渐安定,工商业逐渐发展的时候,王侯、官吏、富商等兼并土地的情况越来越厉害,因此作为劳力的奴婢数目就越来越多了。

均田法付诸实施而有其实际效果,当在太宗“贞观之治”以后,到中唐以后便崩溃了。总之,均田制的实施,对唐朝生产力的恢复具有莫大作用。日本留学生也曾把这制度带回日本,导生了日本的“大化改新”。

唐太宗继位后,就从儒家的立场推行政治。太宗曾助高祖创业,因此对国家的兴亡有极深的感受,他认为:帝王必须凭借人民才能存在,帝王一个人的骄奢会吸尽万民的生血;后宫的混乱便是王室灭亡的本源。因此,他说:“榨民奉君就等于割自己的肉来喂自己的肚子。肚饱身倒,君富国亡。”

在这种自肃自戒的状况下,太宗首先解散宫女三千人,让她们各自回家。当时,辅佐太宗执政的有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关中饥馑,人民卖子为奴。第二年,太宗巡视关中,拿出皇室的钱款赎回卖身的男女,令其归母家。当时还一连发生蝗灾、风灾、水灾,于是,唐太宗仿隋文帝所设的社仓,令全国州县置“义仓”,每亩地需纳粟二升为义仓米;无田地的商人则按财富等级出义仓米。这些义仓米是防灾用的。

在唐太宗的施政下,唐朝不仅恢复了中国的农业生产力,也奠下以后唐朝富强的基础。

同类推荐
  • 世界五千年全知道

    世界五千年全知道

    本书是一本历史知识的普及性读物。它以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为主干,从古国文明、社会变迁、战争风云、科学进步等角度表现了历史本身的多姿多彩,使读者在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之余更能品鉴人类文明的醇厚之味。
  • 卫氏风云

    卫氏风云

    汉武帝末年,虽然不再波澜壮阔,却是暗流涌动。随着大将军卫青的逝世,皇后卫子夫的失宠,曾经风光无限的卫家已经风光不再。卫风,长公主最溺爱的幼子,卫青寄托了最大希望而又最不放心的儿子,带着不知从何而来的奇思怪想,懵懵懂懂的闯入了这个充斥着阴谋与阳谋、卑鄙与高尚并存的世界。他是将卫氏推向败亡的深渊,还是重铸卫氏的辉煌?
  • 中国历史掌故发现

    中国历史掌故发现

    本书集合了“考古探密”、“人物逸事”、“古迹奇观”、“交流奇闻”、“艺术娱乐”等诸多方面的掌故与发现,勾勒出一幅真实多彩的历史画卷。
  • 霸者三国

    霸者三国

    他,作为现代人时,是一个不择不扣的小混混,可是机缘巧合之下,我来了到一个战乱纷纷的年代:三国。面对着众多的三国名将,他竟然成了三国的第一武将吕布,面对感情,他是一个情种,爱美人不爱江山的那种,江山,美人,他会选择什么?
  • 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全新修订典藏版)

    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全新修订典藏版)

    写历史的人很多,这样写历史的人很少!2004年夏天,一部名为《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的历史作品突然问世,因其从人性角度和史料细节中,发现历史的鲜活与真实面目,一时洛阳纸贵,海内风行。作者李亚平也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热门作家,被誉为“黄仁宇之后最会讲历史的人文学者”。
热门推荐
  • 许你三世一见如故

    许你三世一见如故

    本文1V1。彼时,她还是三大神君之一的无虞山七月庭神君之女,七月离女,她好玩偷偷溜到天界之上,误打误撞到了拥华庭当了个小花仙。而他,是拥华庭的主子,天君的大儿子,颠倒众生,万众瞩目的未白殿下。两万五千年前,她成为了鬼界之内,鬼君之下,万鬼之上的冥司女君。之后,他成为了鬼界之王,与世无争的未白鬼君。一万四千年前,妖颜祸世,一场鬼乱,一场浩劫,她被打入轮回道。他却不知踪影,是忙着他与神女姽画的婚事,或是不堪离别。今生,为找到她的转世,他寻到人间。转世后的她因为体内情之圣物镜花水月,遭遇了三段鬼灵间的虐恋故事,身体却越来越虚弱。镜花水月究竟藏着什么秘密?他为了她,一路调查,顺藤摸瓜,查到了当年母上天妃被杀的惊天真相。她,该何去何从,生还是死。他,又该如何选择,杀还是留。三界之内,又将引起一阵怎样的风波动荡。
  • 燎剑

    燎剑

    故事从悲情展开:我是一只在北京光华寺长大的哑猫,生来听得懂人语却从不会叫,是年早春被仙华山圆觉寺的方丈通觉大和尚从北京带到江南古刹。在寺里,我遇到了为情所困,对分手三年的爱人求不得放不下、绝望之际欲求出家的男子海剑。我与他的不期而遇,似曾相识的目光对视,同悲同喜的心灵感应,让故事进入一个求解的过程——我们将共同揭开圆觉寺三百年来不为人知的秘密……当海剑带着一把青铜剑同我毅然闭关的时候,尘世的喧嚣恍然隔世,而属于我们的传奇才刚刚开始。
  • 衰落还是转型:当代西方政党的发展变化研究

    衰落还是转型:当代西方政党的发展变化研究

    本书以中外学术界激烈争论的“政党衰落”问题为切人点,考察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社会环境和技术条件的变化对政党模式的演变造成的影响,分析政党与选民、政党与政府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政党组织结构的相应变化,肯定政党在当代西方国家中所发挥的表达和整合各种利益、政治动员、录用政治精英、维持政府运转等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指出西方政党政治中存在着脱离选民、疏远社会等不利于政党长远发展的倾向。
  • 城市英雄

    城市英雄

    本书以独特的角度表现武昌首义。全书前后有著名学者章开沅、冯天瑜二位先生所作的序言和作者本人创作谈式的后记。正文部分共18章,前面5章归纳了武汉的城市历史地位和酝酿武昌首义的社会大环境;中间9章叙述了湖北地区革命组织的建立与武昌首义暨阳夏保卫战的发生经过;后面4章回顾了武昌首义的意义及影响包括首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脉络清晰,结构合理。
  • 卡帕传

    卡帕传

    英国是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奠定了世界近现代的行为规则。不仅四大文明古国都有大英帝国灵机一动划分出的奇怪疆界,孕育的年轻国家,就连如今横行世界的英语语法,交往规则也大多出自大英帝国之手。现在好多人都批评美国世界警察,其实英国才是给警察制订法规布置任务的幕后人物。
  • 锦绣娘子

    锦绣娘子

    聪慧伶俐的她,终于成为西淀最好的绣娘,原本以为日子可以一直安稳的过去,却有人不管不顾的闯了进来。冷情毒舌又医术高明的神医,独独吃农家饭上了瘾,厚着脸皮天天去蹭饭,到底是饭菜太好吃还是做饭菜的人早已进了他的心?嗜武成痴的少将军,见了清丽动人的娇绣娘,从此春心萌动,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一个神医,一位将军,当他们同时抬着聘礼来提亲,一向有主见的她也变得不知所措……
  • 结伴而行

    结伴而行

    《结伴而行》是作者郭松以散文、随笔形式,对自己人生轨迹和思想脉络梳理而成的散文集。作品从眷恋故乡、军旅如歌、书香笔韵、人生况味、盛世微言、情系云南等九个章节,回望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全书题材丰富、思想深邃、抒情优美,文字厚重、耐人寻味。
  • 龙之游戏

    龙之游戏

    他没有为奴为婢的手下,只有一群亲如手足的朋友!他没有横霸天下的野心,只有一身天下无敌的实力!在这里,大部分是实力与权利的较量!有铁血,也有柔情!有杀戮,也有人性!
  • 蒙文通经学与理学思想研究

    蒙文通经学与理学思想研究

    《蒙文通经学与理学思想研究》系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科研规划重点项目,该研究课题的立项,得到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领导和有关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本书具体包括了:蒙文通的生平与著述、关于清代经学、蒙文通经学之特色、蒙文通理学范畴探讨等方面的内容。
  • 向内行走

    向内行走

    民国时期云南地区一个世代以茶为业的世家,个人情感在政治急流的裹挟中,发生着天翻地复的变化。颠覆了对以往宿命的执着,历史的画卷上收藏了多少故事,文字把她们变成浪花一朵奔入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