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907000000007

第7章 己酉辛亥之间

一自我有了知识,懂得一点世事,已经是清末民初,二十世纪初年了。我们这一代的人,总留过辫子的;假使辫子就是过去那一世代的影子,我们总是属于旧一代的人。我们的思想、人生观、社会观和世界观,也和我的嫂嫂那一辈的小脚一样,虽是放掉了,还得前尖后跟塞上了棉花,不成样子的。(一个天足的小姐,要她想象祖母时代的小脚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条散乱的索子,我姑且从一九〇九年(清宣统元年己酉)说起。那年冬天,我第一次离开了自己的家,独自寄居到相隔五华里的石埠头的大姑母家中去。这五华里的间隔,就像万里投荒那么远;虽说是大姑母的家,表兄表姊比自己的兄弟姊妹,还亲密些;却满腔想家的念头,简直无法消解。那一个多月的寄居,就仿佛一个世纪那么久。那一场虚惊,虽是“虚”的,却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上。说是张山土皇帝造反,那个穿戏台上龙袍登基的草寇,叫作杜以勇;他啸聚了百来人,有如《水浒》上陈达、朱武据了少华山,要称孤道寡了。(我后来了解,那是从台州来的烧柴客,有如南宋的方腊的。)从刘源垄传来的消息,说是这位草王,要动兵下山,来割两个人的头,一个是白沙镇陈义泰的老板,又一个便是先父梦歧先生。诚所谓一夕数惊,家父就把我们分寄在几处戚友家中,我年纪小,叫我跟表姊一起。有一天晚上,我们听到了从刘源垄那边传来的一片枪声,接着又看见半山一片火光。汪家老亲翁对我说:“张山打仗了!”到了第二天,消息传来,张山攻破了,草寇杜以勇也擒来了。再过几天,这位土皇帝就在白沙镇市墟上斩头示众,成千的人去看热闹。这阵造反的罡风就这么吹过去了。大概杜以勇斩了头的第三天,先父就叫人来把我接回去的。一路只听得往往来来的人在谈斩头的事,一直谈了几十年;抗战初年,我从战地回家乡去,还有人说起这件大事呢?在他们的印象中,好似台儿庄之战还比不上张山那一仗的热闹。

也就在抗战初期,我回到了家中,第一次上了张山(那时,我在刘源上面,买了一所小房子,恰好在张山底下)周遭走了一转,不觉失笑了。这么一个小小的螺蛳壳,如何做得了道场呢?从军事观点说,霸守了龙门山(黄大仙的家),倒比张山有发展余地,可见所谓草寇根本不懂得什么军事形势的。(后来,日军攻占了金华,就在龙门设炮兵阵地,并不投入张山的死谷中去的。)假使太平盛世,筑室张山隐居避世,有如魏叔子(禧)兄弟上翠微峰(宁都),那倒是不错的。不过,隐居的梦,也不容易做的。

其后二年,辛亥革命到来了。我们乡僻地带,交通阻梗,不知秦汉,遑论魏晋,如“革命”这样的名词,从来没听到过;乡间所说的,还是“造反”,说是有人卖“九龙票”。“九龙票”,我也一直没看过,后来才知道这是光复会徐锡麟、秋瑾那一派所干的,我们那儿,只有蒋鹿珊是那一党的头儿。

我们那山谷村落,实在太偏远了,视野实在太小了,像阿Q所看见过拿打狗棒的假洋鬼子,连影子都没见过。所以,革命消息刚传来时,先父并没什么反应;他虽是康梁派维新变法的信徒,要他造反,还是不敢的。一天下午,先父的知友,孙子翼先生来了,这位孙先生,那时在杭州两级师范念书,带了一番新道理回来,跟先父畅谈了一番,先父才豁然贯通;他虽是考中了秀才,在种族革命观点上,用不着那个“忠”字。第二天,便叫我们剪了辫子,他自己也剪了辫子,变成革命党了。“造反”一变而为“革命”,我那小脑子是想不通的。不过剪了辫子,倒是好玩的,带上了鸭舌帽,站在床上给妈妈看,我们就像一个小兵丁了。

辛亥那年冬天,乡间真是乱糟糟得很,比张山造反那年还要可怕。四近村庄,都办起团练来;先父是我们那一“都”的带领人,团丁的枪枝火药,都摆在我们的厅堂上。育才小学临时散了学,团丁就在我们的操场上操练。那些武器,有鸟枪,有抬枪,都是前膛枪,从枪口加火药和铁子,火信就安在枪的脚跟上,发了一枪,就得重新加火药加铁子,得有五六分钟的间隔。有人有一支双筒的短枪,好似西部片中的猎枪,已经算是利器了。此外还有几支毛瑟枪,是老式毛瑟,后膛,一弹一发,也算是新武器了。谈起来,连抬枪都是神威惊人,老毛瑟当然看作是厉害家伙。其他的武器可多了,斩马刀、朴刀、长枪、标枪,一大堆。巡哨时候,所有武器一齐出动,看起来威风凛凛。好在那个冬天,谣传虽多,并没有什么风吹草动。很快就转了民国,知县大老爷滚了蛋,民事长以公仆姿态出现了。知县大老爷出巡,鸣锣喝道,那场面够威风呢!我还跪在堂楼前阶石上迎接过大老爷。一成为民事长,一点儿架子都没有,那就毫不出奇了。民初的地方行政官要转点政治作风,所以有点朝气,颇有民主作风。不过,民国一来,我这个现现成成快要到手的“秀才”,也跟着不见了。——清末学制,小学毕业相当于旧制的秀才。育才小学第一班,刚好辛亥那年毕业,而我则是第二班。那时,大中小学都是春季始业,跟后来的秋季始业,也不相同。

那时有一个新名词,叫作“瓜分”,深深印在我们的心头,想起来似乎比“革命”深刻得多。我记得庚戊那年,有人到我们育才小学来讲话,我已记不起是谁,也不知道他怎么说,只知道他说了一番以后,大家都哭起来了,说是要瓜分了。“瓜分”究竟怎么一回事?照他说瓜分以后,亡了国,我们都要变成外国人了。变成外国人,又怎么样呢?大家都说不出来,为什么大家哭得那么伤心?我们年纪小当然更不懂了。后来,我推想,这位痛哭流涕的志士,一定是卖“九龙票”的革命党,他是危言耸听,要鼓动大家起来革命的。我们年轻时,宇宙很小,杭州就像天边那么远;说到上海、苏州、南京,那就像到另外星球去,连想都不敢想的。所以说到了“瓜分”,好似天就要塌下来了。

在我们乡间那一角上,育才学堂是一堆新的火种;自从先父办了这间小学,便日新月异,一天一天不同了。种种新名词接连地灌输进来。第一件大事是劝女人放脚;小脚究竟有什么好处?我也说不出来。不过乡中有一句古话:“买牛要买两只角,讨老婆呢,讨一双脚!”脚一大,那位小姑娘,就失去了风韵,好似花朵失去了香味。先父既然要维新,就要我们来劝亲戚朋友的女孩子们赶快放脚。我们唱那首“缠脚的苦,最苦恼”近于山歌的歌,又响又起劲。不过,要人家放脚也真不容易。他们第一句话,是:“是不是你们蒋畈曹家,一定会娶了做媳妇?你们不要的话,嫁不出去怎么办?”这就难住了我们了。先父以身作则,舍妹一直没缠过脚自不必说。我们的表姊后来是我们的长嫂也开始放了脚。还有一位我们称之为大姊的女同学,也放了脚。那位G姓女孩子,她的脚本来裹得不怎么好,可是,我们不曾答应她的婚事,那就不敢放起来。从提倡放脚到小脚绝迹,先后也得经过三十年的悠长历程,可见除旧立新,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第二件事是种牛痘,就是那位W小姐的父亲,他先到我们那一带来推广,印了许多红红绿绿的传单,到处在分发,他就开始在那一带替幼童种牛痘了。(单就发传单这一点,已经打破农村社会的传统了。)反正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这一季,得种牛痘;种了牛痘,的确可以避免天花。我是第一个种牛痘的农村孩子。(先兄种了好几回牛痘,都不曾发过;后来出了天花,可真危险万状,几乎死去呢!)我们乡间,本来通行吹鼻苗的,牛痘一通行,也就绝迹了。臂上小小刀痕,一点也不痛。而且,种了痘,就有时鲜笋尖、鱼汤可喝,孩子们开心得很;我的痘是大发了的,臂上就留着大颗痘疤。说起来,一般民众都是现实得很;利之所在,也就有人愿意接受了。

接在牛痘之后,洋油、洋灯、洋布都进来了。究竟这些洋货怎么来的?洋货来了,土货会有什么影响?我们全不明白。我的一生,上半段养成了这么一种观念:凡是新的,总是好的。那时期,我们还不曾听到过所谓“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这一类名词,也不曾看见过一个洋人。后来我从文明小史一类小说,看到洋灯初到苏州的耀眼文字;跟我们小时候的心理,也正差不多呢!

我说过的那位陈义泰老板,他是白沙镇上一位地方绅士;他家中与众颇不相同,他家造了三层楼,南向的窗镶的是玻璃片窗,乡人称之为玻璃镜屋。还有一架嘀嗒嘀嗒会响的自鸣钟。后来,先父也从兰溪城内,买了一座自鸣钟回来,这可把我们乐死了。它就整天嘀嗒嘀嗒走着。哪知走了八天,它却停住不走了。后来才知道要它走是要替它按时上发条的,慢慢地,这件新奇宝贝也就平淡下去了。

同类推荐
  • 漂流记

    漂流记

    《漂流记》是一部纪实文学。作者屠岸先生是我国著名翻译家、作家、编辑。《漂流记》是作者13至15岁时创作,记录了1937年至1938年间随全家逃难的经过。他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融于文中,用精道、凝练的笔触;略带孩子气但不失感染力的语言;使人宛若身临其境的纪实手法,为我们讲述了抗战时期那段逃难的岁月;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独特记忆;以及孩提时代的作者在那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书中附有屠岸先生与其兄长在当时所作的写生作品,是首次面世,具有重要价值。
  • 猎人笔记

    猎人笔记

    《猎人笔记》是一部形式独特的特写集。作品控诉了腐朽的农奴制度,表现了作者的民主主义思想。作品以一个猎人的行猎为线索,刻画了地主、管家、磨房主妇、城镇医生、贵族知识分子、农奴、农家孩子等众多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展现了农奴制背景下外省城乡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风貌。在美丽的大自然的景色中,发生的却是种种悲剧,体现了对农奴制度的无言控诉。作品也生动地描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 大庆精神

    大庆精神

    大庆精神就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精神。爱国: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创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求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奉献: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1981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转发国家经委党组《关于工业学大庆问题的报告》,以中央文件的形式肯定了国家经委党组对大庆精神的概括,即发愤图强、自力更生,以实际行动为人民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无所畏惧、勇挑重担,靠自己的双手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一丝不苟、认真负责、讲究科学、“三老四严”,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忘我劳动,为国家分担困难,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
  • 品读中国城市人性格

    品读中国城市人性格

    人是城市的载体和灵魂,城市的性格渗透在人们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之中。在通讯发达、交通迅捷的时代,异地求学、经商、旅行,成为我们日常的生活主题,品读城市性格、掌握各地人群特征,既是“胸怀祖国”的表现,也是为了更好地与人交往、拓展个人发展空间的需要。本书精选了全国42个最有代表性的性格城市和地区,让我们一起来品读中国城市的性格,品位各大城市人的性格魅力,感受它们之间不同的特质!
  • 上海因为想念谁

    上海因为想念谁

    《上海因为想念谁》是一本诗集,它包括50多首清丽的小诗,过去与现在、梦想与现实、春风与明月……短小的语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化成了一首首诗与歌的爱恋。
热门推荐
  • 暖婚蚀骨:楚少,深爱请低调

    暖婚蚀骨:楚少,深爱请低调

    16岁那年,许言大言不惭地向所有人宣布,楚家大少从此以后归属于她,抢他就是和她过不去!她闹,他笑。然,所有情深戛然而止。他将她抵在门背上,温热的大掌落在她左胸以下的位置,冷声说道:“许言,她生病了。把这里摘了,给她。”25岁这年,她亲手策划他和别的女人的婚宴,看着他迎娶别的女人。心,揪着的疼。可转眼间,男人却将她带到民政局,高调示爱!许言红着脸,只想说:楚少,深爱请低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冷面王子,俏皮公主

    冷面王子,俏皮公主

    蔺烟宜一百二十个不愿意,她堂堂蓟枫集团的千金大小姐,怎么会去一个破烂学校给一个什么男生送情书呢?一个是冷得像冰的萧海夜,一个是温暖如风的男神耿照齐,一大把追求蔺烟宜的男人她都没兴趣,这两个同时闯入她生活的男人,该选哪一个好呢?
  • 媚宫

    媚宫

    他没有作声,更加大力地在她白皙的肌肤上烙下青紫吮痕。每到之处,那痛至极点衍生而来的快感,让她的心,越来越沉。她装作满不在乎,选择闭上了眼睛。睁开眼后的她,眼神鄙夷高傲,唇边噙着一抹薄凉的冷笑,对着强行索欢后的桀骜男人说道,“你还不如一个太监。”他一把将她紧紧搂在怀中,可是却感觉不到她的温暖,浑身笼罩在寒意之下。他终于知道,自己伤她有多深。他终于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缡络……结局一对一简介可能还要改,喜欢就票票收藏,留言鼓励个吧。推荐好友的文漫沙罗的《冷妃侍君》念秦的《特工宠后》落雪轻盈的《恶少的换妻游戏》淡漠的紫色《缠绵不休》推荐好友的女强文苹果儿的《迷你女神医》
  • 发史

    发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何须争宠

    何须争宠

    二十一世纪美少女,奇幻般的穿越到了古代,成了皇帝的妃子。从那以后,她就开始混吃等死,但是这皇上还是要时不时的去哄哄的。不然不知道哪天,就有得去冷宫了......
  • 妖后乱天下

    妖后乱天下

    《妖后乱天下》简介:她天生拥有一双与众不同的异瞳,能掌控风雨雷电,出手狠辣无情,琴棋书画双绝,医毒玄术双修,称霸三界,唯我独尊!她的身份究竟是人、是妖还是黑暗中的王者降临异世?异瞳现,天下乱,青凤出,四海一!这一预言的出现引起了天下的纷争,她,是被心爱的人算计的棋子还是要保护的对象?看异瞳拥有三世记忆的妖女如何玩权术国家于股掌,斩妖魔鬼怪于剑下!琉璃新作:女强穿越玄幻文,精彩起伏,不容错过!============================推荐雪若蓝MM的好文:惑爱好友林小妹的:王妃七岁了翼妖的作品:九岁小娘亲
  • 越测越开心(好看系列)

    越测越开心(好看系列)

    叙事艺术的时尚化表达,是王钢作品最受儿童读者欢迎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王钢小说呈现了今天儿童生活的时尚性的一面,而且用很新鲜的、具有当下气息的语言准确地表现了校园生活和儿童内心。王钢的时尚化表达,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用幽默的场景和夸张而富有情感冲击力的语言来展现形象的特征。二是小说里每一个小角色的性格和语言都是很独立性的,作家给每一个孩子都画下了一幅喜剧化的脸谱。值得注意的是,王钢意识到了儿童生活时尚化的一面,将这种时尚化加以艺术的呈现,给予审美的观照,赋予爱的色彩。
  • 读懂心灵全集

    读懂心灵全集

    拆除都市心墙:我们很容易去跨越前进道路上的许多障碍,却无法摧毁人与人之间那道厚厚的心墙。朋友,还是打开我们的心窗吧,让我们享受生活中爱的阳光与温暖……不要预支明天的烦恼:过早的为未来担忧,那仅仅是徒劳,不仅于事无补,还会让自己活得更加疲惫。生活不在昨天,也不在明天,它只在踏踏实实的今天。完美是一种缺陷:其实世间的一切事物从不曾有过完美,人生同样也是这样,永远都是有缺憾的,所以我们才有了追求,才有了生存的意义。
  • 东北平原写生集(小说二题)

    东北平原写生集(小说二题)

    大姑姑嫁到了大姑屯。这已是30多年前的事情啦。某一天,当我无意间想起了这件事,同时也就想起了青春时代的大姑姑,想起了她美丽的样貌,想起了她后来的遭遇,当然也想起了那次叫我终生难忘的“送亲”活动。说到送亲,这本来是一种习俗。在我老家那一带,男人女人结婚时,倘若新郎和新娘不在同一个屯子住,便要由娘家负责,将新娘子给新郎倌儿送过去,这就叫送亲。——这个习俗如今还有。在当年,送亲基本都用马车。就是那种四匹马拉着的胶轮大车。一般来说,一辆马车就够了。
  • FERRAGUS

    FERRAGU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