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天高地厚
《系辞传》中记有许多孔子的言论,显为孔门后学追述,本章是第一处。以至字来表达钦仰赞叹之情,屡见于儒家的著述。盛德大业至矣哉!易简之善配至德;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在止于至善;至诚如神,至诚无息;孔子被尊称为至圣。《中庸》最后一个字即至,所描绘的境界为:“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其记述孔子的慨叹:“中庸其至矣乎!”修辞语气和本章全同。依此看,在夫子心目中,易和中庸几乎可视为一事。系传首章结尾所云:“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亦为左证。自古即称《中庸》为“小易经”,与大易相表里,确非虚言。
上章论易简之善配至德,易为至道,必须透过人的实践凝为至德,才对人生发挥功效,所以往下即谈崇德而广业。易传德业并称,已见前述:进德修业、盛德大业。崇为积土而成高山,崇德表示盛德非一日可致,须日新又新,方克有成。崇德是内圣功夫,广业是外王事业。崇德而广业,而作能讲,内圣功深即能外王通达。《易经》卦序,复之后为无妄、无妄之后为大畜,已充分说明此义。
知崇礼卑,分别以天高地厚取象,来阐明修行的标准和理想。知非仅指知识和智能,而是指人与生俱来的良知,乾知大始、乾以易知的知。崇德实即致良知、明明德,累劫修行至止于至善,就是天人合一的知崇境界。礼为人群社会互动的规范,防止各为己私而起纷争,须切近人情而订立,以养成人人谦卑守礼的习惯。乾以自强,坤以容物,乾坤合德,大业于斯开展。
《中庸》云:“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此亦知崇礼卑之旨。大易临、观二卦,一体相综。临卦二阳在下,临人临事,务切实际;观卦二阳在上,思想观念极尽高明。临虽务实,不废思维,《大象传》称:“教思无穷。”观虽精深,重视通俗,《大象传》云:“省方观民设教。”知崇礼卑,其实是配套的修为,相须成体,不可偏废。
天地设位的设字,用的绝好,和《说卦传》的天地定位不同。设有预设、假设、暂时设置之意,并非绝对不可更改。效天法地,只是设、只是象,达意就好,不必执着拘泥。易行乎其中,有天有地就有互动,就生变化。中既指天地之中,又有时中之道的涵意。《左传》成公十三年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易卦以三、四爻居中,为人位。易行乎其中,实指人的作为而言,正是前面说的崇德广业。
至字依《说文解字》的解释,为“鸟飞从高下至地”,恰有从天至地、行乎天地之中之象。易其至矣乎!易行乎其中,用字象喻理,真是生动。
功德圆满
《中庸》云:“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仁与知是天生的德性,不假外求,称为性之德。成己成物,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即为成性,《中庸》亦称为尽性。存存有永恒相,指不断的存养功夫,亦指成性的效果,悠久无疆,历劫不毁。
存字和在字不同,皆从才,存重子,在重土。重土表示当下眼前,强调现场感和真实性,如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或如乾卦的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重子则放眼未来,企盼永续不绝,如《春秋》所称“存三统”、浩气长存;或如孟子所称的“所过者化,所存者神”。
成性存存,得存而又存,以免堕落,可见修为之难。《大学》所谓“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乾卦则称自强不息,九三小象稱:“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道义之门的说法很有趣,门是出入所必经,系传本身也有乾坤为易之门的说法。同人初九“出门同人”,明夷六四“于出门庭”,节九二小象“不出门庭,失时极也”,似乎皆鼓励往外拓展。当然,出必以先入为前提。家人初九:“闲有家,悔亡。”即有抬高门坎、森严门禁之意。《说卦传》称艮有门阙之象,艮为止欲修行,以化解人生险阻。观卦有大艮之象,外观世相,内澈心源,更是修行悟道的不二法门。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又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指天道,自然本具的规律;义指人事之宜,为所当为的判准。道义之门,一切天道人事的真理和智慧皆由此入,皆由此出。成性存存,一旦成就自性,功德圆满,即可参赞天地之化育,树立永恒的影响。六祖慧能在广东南华寺所遗留的真身,历时一千三百年不灭,轻敲还作铜器声响,比起那些到处盖铜像,以期不朽的枭雄人物,孰真孰幻?孰智孰痴?思之令人嗟叹不已。
孟子论浩然之气,有云:“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此段发挥精义甚多,足与本章之旨相参。
至大至刚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正是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配义与道,无是馁矣,实即成性存存,道义之门。直养而无害,人之生也直,乾其动也直。坤六二:“直方大。”文言称:“直其正也。”各正性命,乃乾道变化所致,止于一为正。文言称:“方其义也。”由自然之道出发,行人事之宜,遂能“不习无不利。”不受习染所污,嗜欲浅而天机深。人皆有情,情若习气横发,不受性的节制,必然生害。咸卦为下经论情之首,六二小象即云:“顺不害也。”顺性纯情,才免纵情之害。九四“憧憧往来”,魂不守舍,须正心诚意,方得悔亡。小象传称:“未感害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气馁,慊为快足之意。情由心生,心不快足,情必难安。旅卦九四:“得其资斧,我心不快。”有钱、有武力,仍不快足,难以安心立命。艮六二:“不拯其随,其心不快”;九三“艮其限,厉熏心。”皆为止欲修行中艰苦的试炼。
孟子主张“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依易卦来说,欲得于心,必得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复之后为无妄、大畜。无妄保其固有,不假外求。大畜《大象传》称:“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二卦主旨,正是孟子所称:“集义所生,非义袭而取之”。知言养气做到了,即进入修养功深的颐卦,自养养人,养正则吉。颐为养生,大过为丧死,只要修练得浩气长存,养生丧死无憾。大过之后为坎,习气业障,永世沉沦;坎之后为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孟子称“所恶有甚于死者”,即坎;“所好有甚于生者”,即离。一旦突破了生死存亡的自然限制,即进入薪尽火传、永垂不朽的文明境界。本章所称的“成性存存,道义之门”;乾卦彖传所谓的“大明终始,六位时成。”实即指此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