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909800000001

第1章 代序

传统文化在近代以来随着国家、民族命运的跌宕起伏,也经历着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大时代,还是在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新阶段,传统文化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精神魅力。传统文化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记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新时期,传统文化迎来了复兴发展的新机遇,将在现代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全方位展示出对民族、社会和个体的重要价值。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必须根植于自身文化土壤之中,只有对自身文化有充分的理解与认识、传承和弘扬,它才能适应自身社会健康发展的要求,才有吸收和消化其他民族文化的能力。“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你这个民族就蒸发掉了”(引自庞朴《我是中国文化的保守主义者》《博览群书》2004年第9期)。在世界历史上,很多民族因文化的消亡而导致其自身消失。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的内心,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行为习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因而,“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

已故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中国文化,无疑为世界现文化中最优秀者。取证不在远,请即以中国文化之‘扩大’与‘绵延’二者论之。中国文化拥有四万万五千万大群,广土众民,世莫与京,此即其文化伟大之一征”,“中国民族之创建其国家,有一特性,即‘对内曰团结,对外曰和平’。然中国民族之对外和平,亦非不能有扩展。中国民族最先立国,乃在黄河中流之两岸;浸假而展扩及于长江,又浸假而展扩及于辽河与珠江;又浸假而展扩及于黑龙江与澜沧江。中国民族之和平伸展,骎骎乎有自文化国家渐趋而达于‘文化世界’之境之势,治国平天下,此固中国民族自古已有之理想抱负”(钱穆《文化与教育》)。

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连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中改造自然和社会、促进自身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文化成果的总和,是祖先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资源。

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抱有一种复兴而非复古的态度。唯有这样的态度,才能去粗取精、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挖掘出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充分发挥其现实意义。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完整建立起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从而使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这个问题时特别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廖彬宇先生自幼成长于传统文化土壤中,从六岁起开始诵读儒、释、道经典,兼及百家学说,并以经史合参的方式,独立自学,修身养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许多异于常人的体认与感悟,提出了诸多极具价值、极富创见的理念。他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充分汲取了传统文化的滋养,油然生出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情怀、担当与气魄,立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所遭受的磨难与身心的锤炼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见的,却于世俗中慨然有志、卓然自立。

彬宇先生少年成名,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上踽踽独行。不骄不躁,孜孜不倦地上下求索。他说这是传统文化所赋予他的厚重和力量。我们通过他的下面这篇随笔短文,也许能够窥探他何以能坚定不移一路前行的道理:

“热衷于议论别人的人,都成为了别人成就的推动力。能承受争议的人,争议都终将被历史所沉淀。

争议这个事情,从三个角度看。就主体而言,这是第一个角度。上天要成就你,会用家人来爱护你,也可能会用家人来折磨你。会有小人暗害你,也会有贵人来助益你。对没有悟性的人,小人成了敌人。有悟性的人,会借助小人的出现来反观自照,重新审视自己、不惜批判自己。所以对于有悟性的人,小人的出现,是成长的源泉,不断出现小人,就不断自我纠正、迅速成长,所以贵人也不断。没有悟性的人,眼里只看到了小人,没有看到贵人。

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妒是庸才。

从客体的角度而言,我们不知不觉都在做别人眼中的小人。没有包容,不是证明别人的不行,恰好说明了自己的渺小。我们自甘堕落,又见不得别人的成长。嫉妒,让我们成就了别人,丑恶并摧毁了自己。我们之所以没有成就,是我们没有包容,也没有德行。

不能承受争议的人,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热衷争议别人的人,是拿别人的成就来折磨自己。

从空性的角度而言。空性,能让我们超越一切,看淡一切,释然一切。如果说儒家让我们提得起,佛家就让我们放得下,道家让我们看得开。

再大的名利,都是空空如也。再大的争议,也都是过眼云烟。

不能走向圆满,一切都是空谈。

空性,让我们走向圆满。”

于是,我们从中能够略微窥探到,彬宇先生自19岁以来,正是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神为指导,培育出了经世致用的非凡能力。以无背景、无学历的少年之身,陆续创建了四为堂、四观书院和四知书屋,足迹遍及四海,讲学于大江南北,受众有政府机构、高校、企业家,对社会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他的言论和思想,改变了许多人“传统文化无用论”的认知,触动并匡正了许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建立起一种站高立远的“天下观”。是传统文化成就了他的修为与作为,往往使年长者心生惭愧,使年轻者心生敬佩。这就是他的存在,对于当下社会的一种意义。让年长者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意义,让年轻人有了“见贤思齐”的榜样,可以从西方的价值观中回过头来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发前进。

同时,从这位完全生长于中华文化沃土之上的青年国学家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复兴之势,也看到了他那种根植于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

于是,使得整理出版这位年轻国学家的思想、言论,成了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廖彬宇先生认为“国学”是“治国平天下之学”的简称,进而提出了“国学”就是“内圣外王之道与经世致用之学”。他认为“平天下”是指人的内圣修养达到极致,使境界与“天”持平,当人的境界能够与天持平的时候,人心就是道心,也是天地之心。此时所见一切,都在自己眼界与境界之下,这便是所谓的“平天下”。换言之,“平天下”也是“天人合一”的另类表述。当人能够达到这个境界时,就足以去影响、改变天下之人。通过内圣修养达到了极致的“平天下”修为,做出影响、改变世人的“平天下”外王事业的作为。所以“平天下”三个字,就包含了“内圣外王”与“经世致用”的全部内涵,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终极指向与终极追求。因而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人类指明了一条通往幸福的正确道路,使人类获得终极的圆满与成就。所以,他在26岁时出版的两百万字的《国学旨归》第一辑论著,书名的副标题就叫作《天人视野下的终极关怀》。

“平天下”的修为与作为,要从“正心”开始。所以,本书因此得名——《平心平天下——中国文化中的内圣外王之道与经世致用之学》。

平心,有很多含义。廖彬宇先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抵是关乎心的文化。中华、中庸、中道的中,都有中心的含义在。老子说“不如守中”的中,也包含了“守心”的含义,所以“中”即“心”;心也是仁,核桃里面的果仁,就是心,也叫“核心”。所以儒家的仁学,也是心学。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放心,也可以理解为平心,把心放平,这个放平有两个含义,第一个是公平、公正,《荀子.大略》云:“是非疑,则度之以远事,验之以近物,参之以平心,流言止焉,恶言死焉。”第二个是平常,心态放平常,就可以返璞归真,体入道心。所谓“平常心是道”。《尚书》里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个“精一”之道,就是让“人心”升华为“道心”的修养和方法。人心很危险,而道心才神妙、微妙。这个精一之道,也是平心静气的“平心”修养之法。

心是本体,是道。前面提到的是儒、道两家重视的“心”。佛家尤其注重于心,“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无上妙心,涅槃妙法,不立文字”“明心见性”,等等。诸如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其他的诸子之学,也同样开宗明义都讲究心的根本性与主体性。例如中医讲究“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黄帝内经.素问》),《孙子兵法》称:“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心文化,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永恒主题。

本书荟萃了廖彬宇先生近年来的演讲录、访谈录、诗词对联和随笔集,从全方位角度来展现彬宇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解读,文论思想所涉领域庞大,却又都无一例外、全部充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既显示了作者的精神情怀与“文化自信”,又彰显了传统文化的品格情操与独特魅力。

本书深入浅出的议论,可谓大俗大雅。符合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精神:“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继承传统本身不是目的,关照现实才有真切意义。“我注六经”最终是为了“六经注我”,否则传统文化就成了象牙塔里的陈腐学问,没有实际意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不能照单全收,要有鉴别、有扬弃,继承发扬其中的正能量,吸取对于提升国人道德水准、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精华。

习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转化与发展的关系,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和新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这就告诉我们,对于传统文化不能照搬照抄,而要深入挖掘其中的精华,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真正成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要用符合时代需要和大众口味的形式对传统文化做出新的阐释,使之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所以,继承传统不是要简单地回到传统,而是要使时代精神和传统文化相融合,发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伦理的新苗,使其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和价值支撑。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之下,我们编辑整理出版了这本可以将传统文化讲述得让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六经注我”式的书籍。

本书内容,是彬宇先生在不同场合根据不同需要所讲的不同内容,而这些内容当我们在汇编起来时,无意间发现其中竟然自成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传统文化理论架构。彬宇先生天才性地创造了许多概念,并可以将这些概念任意拼组、贯通。将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诸子百家,高度概括起来,通透而奇妙,使得各种理论,圆融无碍,成为一种互相关联、互相兼容而又能简单明了的理论。着实令人抚掌称快、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彬宇先生提出来国学是“治国平天下”之学,认为“平天下”是中国文化的根本追求、终极追求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也即“得道”。而“治国”,不过是“得道”者的外化显现。“治国者,圣人之余事也”。据此逻辑,就能明了国学的意义。

中国文化,诸子百家,甚至琴棋书画,都是在为“得道”服务,旨在令人从中“悟道”。也就是为“平天下”和为“治国”服务。平天下是体,治国是用、平天下是道,治国是器。这就正是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任何文明的最大不同和根本区别。换言之,中国文化方方面面都可以让人成就得道,“得道”就意味着可以“以道制器”。所谓“以道制器”,就是可以用圆满的智慧和精神创造一切物质、科技、制度和财富等等。换言之“治国平天下”也是“以道制器”的另类表述。而“以道制器”,也可以发挥出“经世致用”的含义。“经”是“道”,“致用”则是器。有道不仅能济世,还能“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于是国学的精髓和真义,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以“治国平天下”为终极追求。既是内圣外王之道,又是经世致用之学。所以,廖彬宇先生认为,唯有中国文化在人类的终极命运上具有终极意义。明白了这点,就明白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文化自信”。就会“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

彬宇先生不仅发挥出“国学”为“治国平天下之学”的含义,还创造了“国学树”概念,将中华文化方方面面全部归为一体,认为中华文化方方面面,都是同根同源,而且一以贯之、以“易”贯之。指出诸子百家都是根脉互通,正因为根脉相通,所以才能“百家争鸣”,否则,就会变成“百家争斗”。“争鸣”和“争斗”是截然不同的,争鸣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殊途同归;争斗则是从根本立场上完全敌对。

彬宇先生在各种场合的讲学中,从“一”讲到了“十”,而这“从一到十”的每一个概念都堪称天才性创造和天才性发挥,我们看似简单,要做到这点却极不容易。因为你必须只有在熟谙经史,通达义理之后才有可能做到“六经注我”。

彬宇先生已经在无形中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传统文化图卷的全貌,让我们明白明晰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历史的意义、现实的意义、世界的意义和生命的意义。

彬宇先生所勾勒出来的架构我们概述如下:

中国文化起源于“一”,本体论是“一”。一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和”,所谓“天人合一”,根本形式是“纯”,所谓“惟精惟一”;

中国文化的辩证法和哲学观是因果和阴阳,为“二”,也是“不二”;

中国文化的特征是“三”:三才(天地人、体相用、智仁勇、不易、变易和简易)、三神(神奇、神秘、神圣)、三教(儒释道);

中国文化的智慧是“四知”,抱负是“四为”,精神是“四观”;

中国文化的方法论是“五行”,演化出五常、五色、五脏、五液、五音、五方等等;

中国文化给人成功的基因是“六分”,产品是“六品”;成就是“七超”;格局是“八卦”。最后开枝散叶,演绎而出九流十家。

就在本书编辑出版之际,编者又发现了由四观书院发布的两篇文章,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两篇文章一篇谈的是“干支哲学与中医养生”,可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用性的代表来看待,彰显了“外王致用”的意义;另一篇谈的是“传统文化与家风党风廉政建设”,可以作为“内圣经世”的代表来看待,彰显了修身与内圣的根本意义。这两篇文章补充了这本书原先只有理论缺少实践的不足。

相信阅读本书,还会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启发与收获。

编者

2017年4月23日

同类推荐
  • 民俗实用大全(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民俗实用大全(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介绍中国的传统民俗风情:年节风俗、起名风俗、生活风俗、婚葬风俗、禁忌风俗、绝技风俗、信仰风俗等。
  • 三十六计(全集)

    三十六计(全集)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遗产之一。问世以来,受到全世界精英人士的一致推崇。今天,《三十六计》丰富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其军事斗争的范畴,被人们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外交管理、科技、体育乃至人生哲学等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立身处世的智慧源泉。本书在忠于原书原解的基础上,对每条计策都作有详细的智慧解析和例说,并分别从军事战争、商战管理、人生智慧等三大方向上辟加了多达500余个妙趣横生的古今中外谋略案例,融知识性、哲理性、故事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令人深刻感悟三十六计的博大精深,不仅开阔视野、丰富谈资,更启迪智慧、增长才干。
  • 元朝秘史:蒙古族史籍(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元朝秘史:蒙古族史籍(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十三世纪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定都北京,皇帝祖先被称为“黄金家族”,所遗留下的家谱档册、世袭谱册称作“金册”,均珍藏于皇宫之中,历代皇帝皆如此。《元朝秘史》即是经过文人史官多次的增加修改而成的“金册”,它主要记载了成吉思汗历代祖先的事迹和家谱档册,内容极其广泛,涉及蒙古古代游牧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时间上讲,从蒙古民族图腾、成吉思汗的远祖,一直写到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汗在位时期。从地域角度,横跨蒙古高原。
  • 阿娌葩和鸳鸯花·相思鸟:土家族民间叙事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阿娌葩和鸳鸯花·相思鸟:土家族民间叙事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本书含两部土家族民间叙事诗。前者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阿娌葩是一位寨主的女儿,她诚实、聪明,向往真挚的爱情,爱上了撑船的阿贝,却遭到父亲的阻拦。姑娘在歌会上被王子选为妃,被迫出逃,被土司的卫队虏入宫中,阿贝殉情,变成圣洁的水花树,阿娌葩变成鸳鸯花。后者的内容是书生依麟追求尼香的故事。依麟为能见到意中人,不惜到宫里当佣人。寨王发现了依麟的才华,聘请他为家庭教师,他才得到与尼香接近的机会;尼香被逼婚而私奔,寨王采纳了依麟“找替身”的巧计,把丫鬟冒充尼香嫁给了花花公子,依麟和尼香也巧结良缘。
  • 李劼人说成都

    李劼人说成都

    懒散近乎“随时随地找舒服”。以坐茶馆为喻罢,成才人坐茶馆,虽与重庆人的理由一样,然而他喜爱的则是矮矮的桌子,矮矮的竹椅——虽不一定是竹椅,总多关是竹椅变化出来,矮而有靠背,可以半躺半坐的坐具—— 地面不必十分干净,而桌面总可以邋遢点而不嫌打脏衣服,如此一下坐下来,身心泰然,所差者,只是长长一声感叹。本书从李劼人小说中分门别类,节录出有关成都文明发展的大量文字,如清末的叽咕车(鸡公车)到抗战时的木炭汽车,足以见出成都交通的一个侧面。所有这些变迁的实录,后人完全可以视为一代信史。 其中收入本书的《成都是一个古城》和《旧帐》,都是一九四九年后没有公开发表过的。
热门推荐
  • 每天读点文化常识

    每天读点文化常识

    对我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坏处:首先,会大大妨碍我们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其次,会使我们对生活中许多和传统文化有关的现象感到费,解。此外,不懂文化常识,还可能使我们在许多场合“出糗”。为了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丰富的文化常识,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每天读点文化常识(插图典藏本)》选取了读者感兴趣又实用的文化常识,内容丰富,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涵盖了在生活中及与人交往谈话中所能涉及到的几乎所有领域,如天文历法,民族地理,王朝皇族,官制法律,礼仪宗法,军事兵器,宗教风俗,饮食器用,建筑交通,文化艺术,医药科技等。
  • 诱鬼

    诱鬼

    昏暗的房间里,书桌上的一盏小灯微微亮着。房间里黑沉沉的,其他的什么都看不清楚。窗外的雨已经停了,窗玻璃上挂着的水珠正在慢慢往下滑,汇成一股细流,好像脸上的一行泪。屋檐上疏疏落落地滴着残雨。屋檐之外,灰蒙蒙的天空混沌一片,毫无太阳即将出来的迹象。一台座钟蹲伏在壁炉上方的微弱光线里,像只饥饿的野兽喉咙里发出的铮铮的哀鸣。
  • 遍地生命

    遍地生命

    五月二十八日晚十一点走出首都机场的时候,候机楼四周成片的灯光让我一时难以适应,行驶在回家的路上,道路两旁扑面而来的繁华和祥和,带给我一阵阵想哭的冲动。好些天过去了,现在的心情,依然无法从西南那片伤痕累累的土地上回到这里来。与赴川采访归来的同事交流,才知道我们的感受是一样的:身回来了,心没回来。二十七日晚,返回的前夜,难以成眠,长久站立于十二楼房间的窗口眺望。入夜的成都,偶尔有霓虹在眼前闪过,街道已恢复了它一如既往的平静和从容,这座中国西南重镇的天空,已是云淡风轻。
  • 激情岁月(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激情岁月(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Twenty Years After

    Twenty Years Afte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美国,谁做总统都一样?

    美国,谁做总统都一样?

    提起美国总统,人们的脑海里通常浮现的是一个至高无上、威力无边的形象。总统摇一摇,美国震一震,世界就是大海啸了。美国总统真有这么大的权力吗?美国总统在一国之中担当着什么角色?美国总统充其量不过是个“办公室主任”?他到底为金主还是为选民代言?总统真的统领三军吗?总统的地位其实也不稳,随时被监控着,选民不高兴,任职中途也能拉你下马。对不少美国人来说,美国总统,谁当都一样。
  • 涂爱

    涂爱

    “当你站在暖暖的日光下,凌乱的线条切割着你的轮廓,我便知道,你是我的了。我是一定会把你夺过来的,无论你去到哪里,无论你的心寄居在哪一房温床,我一定会占有你。然后,毁灭你。”“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还会离开你。但是你要明白,我爱你的。我一直都是爱你的,我只是不知道如何述说。可是我比任何人都要爱你都舍不得离开你。我一直在等你。”七年之前,他们素不相识,可是因为一场没有结局的爱情,她失去了姐姐,失去了父亲,她的母亲也因此变的神智不清;七年之后,她终于找到他,她实行着自己的计划,她告诉自己,要占有他、报复他、毁灭他……
  • 成吉思汗宝藏

    成吉思汗宝藏

    成吉思汗宝藏的秘密胡二报杀父之仇与张学良和十四格格之间的故事
  • 镰刀锤子话风云

    镰刀锤子话风云

    本书以20世纪八十年历史进程脉络为文化背景,内容涉及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逸事,朴素,纯真,于细微中见精神。
  • 太微八景箓

    太微八景箓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