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925300000002

第2章

伟大诗人、杰出诗人的诗歌应该具备一个要素:不平凡的个体的生命人格实践。他之所以伟大、之所以杰出,不仅是因为他写出了优秀的作品,还因为他具有不平凡的个体生命人格实践,其生命人格的实践反过来也印证了他不平凡的写作。比如屈原,他不但写出《离骚》,表现出他在政治上对个人理想和原则的坚持,而且屈原的理想和原则遭受挫败,愤而投汨罗江结束了他认为不值得延续的生命。屈原这种伟大的生命人格实践和他的高洁精神品质是匹配的,同时也和《离骚》相匹配。很难设想,写出了《离骚》的屈原还一直苟活在当时的世界上;也很难设想,屈原没有那样伟大的人格却能写出《离骚》。最杰出的诗歌作品,他的标准很严酷,要有生命人格实践的见证和参与,才能支持伟大诗人和伟大作品的出现。历史上所有伟大的诗人,几乎没有例外。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他的一个标准:“伟大诗人的写作是一次性的写作。”“一次性的写作”是无法复制和模仿的写作,也是包含了诗人非凡的生命人格的写作。比如海子,他的生命悲剧、挫折都是他写作的一部分,他的诗不是靠笔来完成,而是用生命来书写。这就是评判好诗或者杰出诗歌的准则。如果注定没有这样的机遇、勇气和担当能力,诗人就很难进入历史上伟大诗人序列,这是很残酷的规则。

其次,优秀诗人或者重要的诗人所具备的要素,用李商隐的诗来形容:“春蚕到死,蜡炬成灰”,他的生命实践不像是伟大诗人那样的悲壮、事关生死的大努力,可能是一种平凡但又理想坚定、富有原则和理念的过程。比如,陶渊明没有像屈原那样选择自杀,他选择了归隐田园,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人生,这和他的生命体验是相匹配的,因此他写出了田园诗。生命实践的过程可能是壮烈的,也可能是和风细雨的,但是一定是一个“春蚕吐丝、蜡炬成灰”的过程。好的诗歌一定是伴随着个人的原则、生命实践和精神实践。个人的生命体验和其作品是相互见证的,这是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这个标准的,这样一个标准虽然至今还有效,但是现在这个时代,诗歌的创作不可能都达到这样两个水准,这是不现实也没必要的。其实诗歌的写作就是一种日常活动,尤其是当文化多元、网络平台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条件下,我们的标准还可以相对放宽。即一首好的诗歌,除了表现美的观念的同时,也可以是一种中性化的东西。比如,它可以是一种经验的有力传达,这种经验不一定是生命或者精神领域里特别高洁的东西,它可以是平常的。现代以来的诗歌,一个很大的变化在于不再单纯针对精神的高级领域来书写,而是针对人复杂的经验世界,特别是隐蔽在经验世界中无意识的活动。例如,如果读了一首诗后觉得很震撼,并且觉得它描绘的是生活中某一时刻共有的情绪或经验,它就是一首不错的诗歌。例如,韩东办的刊物《他们》,在八十年代的某一期,有一首六行诗,写的分别是上半身和下半身,上半身说:“我要唱一首歌,我要唱一首忧郁的歌,我要唱一支朴素的歌。”按照一般写作规则,这是一种比较美和雅的语言层面,但紧接着,它又把下半身露出来了:“我要拥抱一个女人,我要拥抱一个粗大的女人,我要拥抱一个变态的女人。”我认为,这首诗具有一种解构性,它类似弗洛伊德的“文学艺术是力比多的升华”。我们通常看到的是升华部分,没有看到力比多的原状,这首诗前半部分把升华的部分表现出来了,后半部分又写出了力比多的原样。诗歌的一种特点是,它可以针对人的日常生活感受和意识领域、针对生命的认知、针对极具生命复杂性的感知推动,它不一定要展现高尚的,因为人的精神世界里亦有阴暗甚至黑暗,这也是一种可以阅读并认同的写作,即好诗的标准也可以放宽到这样的尺度。

一首好诗要在伦理方面经得起检验。比如地震时期涌现的诗歌。对于地震诗歌的质疑,山东作协某副主席的一首《江城子》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使作协系统的同仁蒙羞,主要是因为价值观的问题。另外,作为个体,他没有权力代替遇难者去表现幸福。若在二十年前,大家都会觉得这样的表现没有什么问题,内容也是合理的,但是放在今天,他就遭到了所有人的痛斥,主要是个体没有这种资格和权力。我认为,尊重生命是第一位的,参与救灾并与受难者感同身受,和受难的命运达成了一致,才具有写作的资格。朵渔曾写过一首二十多行的诗歌——《今夜写诗是轻浮的》,今夜写诗是轻浮的,他写了,我们却为这首诗而感动,因为这首诗做到了自我的反思。写作这种行为本身,使得诗歌的写作在此时获得一种合法性。亲自参加救灾实践的人有资格写作,真正怀有爱心的人也有资格写作,但是,不要去对死难者去言说所谓的幸福。由此看出,写作开始涉及权力问题、资格问题、主体的反思问题。一首好诗的标准,不见得都是文本意义上的标准,它必须有一个主体人格的见证、主体的参与,这样才能成为一首好诗。单纯文本意义上的好诗,也是可以成立的,但是要结合语境来理解的话就必须涉及到主体的人格问题。

同类推荐
  • 李少君自选集

    李少君自选集

    作为《天涯》的主编,作为深刻地介入了当代思想状况和政治反思的诗人,李少君的诗中自然也折射了社会思想和历史进程中的一些重大议题。环境主义和生态主义意识中或许正渗透了诗人的政治敏感。但在创作这些生态诗歌之际,李少君的身份意识和政治认同都了无痕迹地化入了一种作为诗学的生态主义思维之中。
  • 一颗土

    一颗土

    山东郊县傅二虎一家闯关东谋生,碰到“九一八事变”,傅家回到山东。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一个偶然的机会傅二虎参加了革命,先后当过地下党员、游击队员、武工队员、八路军独立团战士,凭着一腔热血和对人民的忠诚,与日伪军做特殊斗争。九旬抗战老兵口述的纪实体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 我的舞台我的家

    我的舞台我的家

    这是一位资深文学组织工作者自叙一甲子文学生涯的纪实散文集。本书视野开阔,材料翔实,感情真挚,文风质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纪实佳作。本书从作者个人的视角,真实、生动地记述了中国作家协会的人和事。从书中你可以清晰听到作者在文学舞台跑龙套尝到的酸甜苦辣,和在文坛风风雨雨中的独特遭际、命运。你也可以真切了解作者所熟悉、敬重的文坛前辈、名家的精神风貌和他们对文学的真知灼见。书中收入的有关作家协会重要文学活动、文学组织工作、儿童文学工作的演讲、访谈、述评、报道等,有助于读者从一个侧面了解、研究当代文学史,特别是中国作协的历史,是弥足珍贵的第一手材料,具有史料价值和文献意义。
  • 红杜鹃白杜鹃

    红杜鹃白杜鹃

    生长过红军的土地,是红色的。红军走过的路,镶嵌在褐色的大地上,走进去,一步一步的,走向历史的深处,寻找生命之轻。
  • 骑鹤下扬州

    骑鹤下扬州

    五不弹:疾风甚雨不弹,尘市不弹,对俗子不弹,不坐不弹,不衣冠不弹。十四不弹:风雷阴雨,日月交蚀,在法司中,在市廛,对夷狄,对俗子,对商贾,对娼妓,酒醉后,夜事后,毁行异服,腋气臊臭,鼓动喧嚷,不盥手不漱口。十四可弹:遇知音,逢可人,对道士,处高堂,升楼阁,在官观,坐石上,登山埠,憩空谷,游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气清朗,当清风明月。
热门推荐
  • 阳光明媚不忧伤

    阳光明媚不忧伤

    15岁的懦怯女孩因为一次事变而改变了一生的命运,原本无忧无虑的年纪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成熟与稳重......
  • 危机的逻辑

    危机的逻辑

    本书全面而深入地展现了曾经和正在发生的各种金融骗局和投资陷阱。如次贷危机的幕后真相、斯坦福国际银行诈骗案、美国梅道夫案,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连环骗、比特币投资隐患、互联网金融诈骗、中国股市中的秘密等,涉及银行、证券、慈善、收藏品投资、房产投资、股市、公司并购等多个领域。在生动而真实的揭秘之后,作者还用大量笔墨分析了每个骗局背后的金融原理和经济常识,以及相应的识别应对之法,为我们提供了相应的防范指南。
  • 百位世界杰出的军事家(上)(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百位世界杰出的军事家(上)(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人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明天的世界令我们无比期待。从历史中汲取知识,感悟人生,追求真理,是每个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在无比灿烂的历史星空中,众多世界杰出人物犹如明烁夺目的明星,让历史的时空如此地浩瀚,并给后人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与智慧结晶。期望本书能让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们,从世界杰出的人物身上,学习与借鉴人生的智慧,创造卓越的人生。
  • 羽·青空之蓝

    羽·青空之蓝

    九百年不熄的渴望,九百年不停的呼唤,谁能将你带回我身边,我必赐给他整个云荒!轮回永在,魂兮归来!世人求爱,刀口舐蜜。初尝滋味,已近割舌。所得甚小,所失甚大。世人得爱,如入火宅。烦恼自生,清凉不再。其步亦艰,其退亦难。他以为他的心已成齑粉,再也感觉不到痛苦,然而他低估了灵魂挣扎的时间长度。有时候只需短短一瞬,就足以击溃漫长的一生。
  • 逃之妖妖:总裁请你慢慢来

    逃之妖妖:总裁请你慢慢来

    二人的相识,不过是因为年少改名字的大乌龙,两位妇人惺惺相惜,从此,她的人生踏上了一条平坦的不归路!什么?他喜欢她?是不是这么多年没生病,这一回病的不轻?什么?他吻了她?是不是看着她这么多年初吻犹在,顺便帮帮忙?什么?他求婚于她?天呐,总裁大人,即使我俩是旧识,也不带这么玩我的!但是,谁说他是骗她的,他从小计划到现在,他一直是认真的!总裁大人,即使你是认真的,也得让小的梳理梳理状况吧!总裁大人,请你慢慢来!
  • 关鬼门

    关鬼门

    手掌鬼军,关鬼门。千里奔袭,鬼门洞开,真的是天可怜我审乐,鬼物入体,系统登场,那就让我手持系统,兑换组建鬼军,还这世间一个朗朗乾坤!
  • 特价王妃让爷宠

    特价王妃让爷宠

    魑魅谷流水潺潺,虫鸣绕耳。地处险绝的深谷下,迷雾氨氮中隐约可以看见几间茅草屋。一双纤素的手缓缓推开茅屋的门,露出一张女子的脸。
  •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朱熹是宋明理学研究中的重点,“曾点气象”则是理学中的重要话题。本书从朱熹关于“曾点气象”话题的讨论契入,直探朱子思想中的有无虚实之辨等关键问题,旁及历史上相关“曾点气象”的评论,进而引出中国哲学中关于精神境界、本体与功夫的讨论,以小见大、以一贯多,在诸多方面填补了以往朱子研究的空白。本书充满创新精神,将“曾点气象”的研究范围从《论语集注》扩展到朱子全部文本做全面分析,有《论语集注》稿本的发展及相关书信的考辨对朱子的观点做历史性的分析,都体现了作者的创新意识。
  • 凤命天下之夫君,温柔点

    凤命天下之夫君,温柔点

    他曾可以俯视天下,却因一念之差,害了至亲之人,而她是王陵的守护者,传说得王陵宝藏者可得天下。他想登上皇位,不得不借助她的力量,然而停留在她身上的目光越长,竟连一颗心也渐渐失去。她迫于威胁留在他身边,只为一朝恢复自己的自由身,然而牵缠日深,他又怎会放手?他要的是万里江山,至尊天下,而她只想一生一世一双人,逍遥江湖,待得风波止息,她又如何选择?--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道德经纯阳真人释义

    道德经纯阳真人释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