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36年6月6日(南宋理宗端平三年五月初二),文天祥诞生于江西吉州庐陵县的富川镇(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他父亲文仪是一位饱读诗书的乡儒,由此推测,他的家境应是个中等地主,所以有财力供他们父子专心读书。庐陵县是产生过“名人”的地方,欧阳修、杨邦义、胡铨,都是庐陵人。在县办学堂里,就挂着这些乡贤的画像,以激励后学。据记载,少年文天祥曾对着这些人的画像发誓说:如果不能跻身于这些人物的行列之中,就算不上大丈夫。
公元1256年(南宋理宗宝祐四年),文天祥和弟弟文壁一起参加科举考试,同被录取为奏名进士。在随后的殿试中,文天祥被点为当期状元。
当时的皇帝是宋理宗赵昀,他提出了五个问题,核心意思是人们都说存在着天理和天道,只要国君克制己欲、勤于国政,就会实现天道、天理,并得到天之保佑,可是我虽然很勤奋、很努力、很克制,但为什么还是内有盗贼、外有边患?人们又说,讲道德、行仁治的国君能致天下清明太平,而那些欲望强、注重功利进取的国君能导致天下污浊混乱,可是,揆诸汉、唐诸帝,为什么那些务德化、施仁义者都不能使天下大治,而不积仁德者却可以凭纲纪制度建立伟大的功业呢?说起来,这些问题是有深度的,南宋大学者朱熹和陈亮代表的理学与功利主义之间,争论的也是这个问题(详见本刊2010年第二辑《男儿有梦心如铁》一文)。这些问题的实质是道德手段能否解决实际政治问题,而皇帝个人勤勉节俭是否就能解决眼前的内外危机。
文天祥在殿上做了洋洋万言的答卷,核心意思是“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简言之就是天道自然在,如果您觉得还没得到天道的显现保佑,那说明您努力的还不够;只有您持续不断地努力下去,天道才能显现。不用说,这位年仅21岁、尚未经历世事风霜的年轻考生,言论之中有着太多的不切实际之处,他提出的解决时弊的办法几乎没有任何可操作性,但是,其字里行间所涌动的那种生命激情打动了已经五十一岁的皇帝赵昀,他点了文天祥的卷子为第一。后来的研究者把文天祥在殿试答卷中所表达的思想概括为“法天不息”,认为这是他最基本的哲学理念,是其一生的生命基础,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