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兰成为李际春干女儿后,在奉天女子商业学校学习。山口接受了土肥原的建议,他和李际春商量决定把女儿送到北平学习。就在这时,李香兰患了肺结核,住了三个月医院,北平不能成行了。
李香兰在家休养时,抚顺的一个朋友这天突然来看她。这是一个俄罗斯姑娘,叫柳芭·莫罗华·格利乃兹。柳芭与李香兰同龄,她是个漂亮姑娘,笑起来很迷人。她能讲日语,也能少许讲些汉语。李香兰很喜欢她,柳芭似乎也很喜欢李香兰。让李香兰奇怪的是,柳芭总是有机会出现在自己的身边。
柳芭家也从抚顺搬到了奉天,住在浪速街上。父亲经营俄罗斯点心铺,在店里烤面包和做洋点心,母亲照顾门面。她还有一个能讲一口流利中国话的哥哥。
从此,李香兰和柳芭开始经常来往了。
李香兰一边在家养病,一边等待着去北平上学,有些百无聊赖。这天柳芭又来看李香兰,知道她很苦恼,便说:“淑子,你既然喜欢唱歌,我给你介绍一个老师吧。”于是,李香兰跟着柳芭拜访了当时流亡在奉天的勃多列索夫夫人。
勃多列索夫夫人是意大利人,父亲是米兰音乐学院的教授,她嫁给俄国贵族勃多列索夫后,在沙俄时代歌剧舞台上红极一时,成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十月革命后勃多列索夫一家逃亡到中国,他们从哈尔滨来到奉天。李香兰跟着勃多列索夫夫人学习了三个月的音乐,可以演唱意大利民歌及贝多芬、舒伯特的艺术歌曲。
那时候,勃多列索夫夫人在奉天非常出名,每年秋天都要在日本人经营的大和旅馆举行独唱音乐会,她的演唱会在奉天为一件盛事。大和旅馆是奉天第一大饭店和豪华社交场所,经常举办音乐会和舞会,日本人、中国人、俄国人等奉天上流云集在此。
在这次独唱音乐会上,勃多列索夫夫人要李香兰担任助演。她问李香兰:“淑子,你在我的演唱会就准备唱《今夜无人入眠》吧。”
李香兰说:“夫人,我想演唱日本歌曲。”
勃多列索夫夫人有些不高兴说:“这是我让你唱的曲子,你为什么不唱?”
李香兰说:“我是日本人,生在满洲,我应该演唱自己祖国的歌曲,那是来自故乡的声音啊。”
勃多列索夫夫人和丈夫都是流亡者,深感失去祖国的痛苦。她也就同意了:“淑子,你就好好唱吧,你会成为一个优秀歌唱家,因为你对自己的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
演出之前,李香兰想让柳芭去看自己演出。她去找柳芭。当她走近柳芭在浪速街上的家时,看见点心铺围了一堆人,跑到跟前一看,日本宪兵挎着军刀,脚蹬军靴,在点心铺周围踱来踱去。她看见这情景,禁不住蹲在街头哭起来:“柳芭,柳芭。”
柳芭家空无一人,被日本宪兵砸得乱七八糟。柳芭一家人突然失踪,与他们家突然出现一样,让李香兰感到不可思议。柳芭到哪里去了呢?
那天,勃多列索夫夫人举行了独唱音乐会。在她的指引下,李香兰穿着紫底大白鹤长袖和服,走上了大和旅馆舞台,她唱的第一首歌就是《荒城之月》。这首歌对李香兰来说,表达了对还没见过面的祖国的眷恋,她把它视同国歌一样重要。当她在舞台上演唱时,台下坐着一个叫东敬三的日本人,他显得异常兴奋。
东敬三是奉天广播电台计划科长,正在物色歌手。当时奉天广播电台为了提倡“日满亲善”、“五族协和”而增加“满洲新歌曲”。所谓“满洲新歌曲”是把自古以来中国流传的民谣、流行歌曲重新编排,同时募集创作新歌曲,然后指定为满洲国的“国民歌谣”。物色“国民歌谣”歌手的条件是中国少女;能看懂乐谱;并能讲标准的北平官话;同时还要会日语等。要找到符合这些条件的中国歌手,实在很困难。正苦于找不到歌手的东敬三,偶然在大和饭店的独唱音乐会上听了李香兰演唱,当场认定她是最合适的人选。那时候,李香兰已经去北平教会学校翊教女子学校学习,掌握了北平官话。她的条件完全符合“国民歌谣”歌手的条件。
当时李香兰不想当歌手,勃多列索夫夫人一个劲儿地劝她去。李香兰勉强同意了,从北平回到奉天录制“满洲新歌曲”。眼看着“满洲新歌曲”开播日期逐渐逼近,奉天广播电台不知道让李香兰用什么艺名好,总不能说是山口淑子小姐演唱吧,日本人演唱“满洲新歌曲”这像什么话呢?
为此,东敬三跑到李香兰家,与她父亲商量。李香兰看见大家抱头思索,无意中说了一句:“我干爹李将军不是给我起过一个中国名字吗?叫李香兰呀!”
父亲立刻表示同意,他向东敬三先生说明了“李香兰”名字的由来。东敬三高兴地说:“这太好了,这才是中国人的名字呀。就这样定了,广播的时候,可以不说明名字的来历。”就这样,“李香兰”这个艺名就炮制出来了。
李香兰在北平平翊教会女子学校上学,经常在奉天与北平之间往返。这时候,她已经是闻名满洲的少女歌星了。李香兰经常去奉天演唱“满洲新歌曲”,但大部分时间住在北平劈材胡同潘毓桂家里,她现在已成为潘毓桂的干女儿,改名为“潘淑华”。这时候,她已经是十四岁的大姑娘了,丰满性感,活泼妩媚,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自己一个人在北平生活,这让她既兴奋又恐惧,还有莫名的憧憬。
潘毓桂和李际春一样,都是李香兰父亲山口在中国的好友,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生,担任过华北地区的政要、冀察政务委员长宋哲元将军的顾问,曾任蒙藏院副总裁、国务院参议,平津卫戍司令、冀察政务委员会政务处处长、天津特别市市长等要职。
潘毓桂常常穿着一袭淡色的长衫,潇洒、儒雅,好诗善书画,被誉为“京城第一大才子”。他虽然是政界人士,却常常和书画界人士交往,如邻居齐白石、旅居北平的日本画家梅原龙三郎,他们常常书画相赠。
这天,潘家来了一位客人,是画家梅原龙三郎。梅原长期住在北平饭店,把那里当成画室,长年握笔作画。他最喜欢描绘紫禁城景观,穿中国旗袍的姑娘。他的许多作品在当时称为“美女画”,很是风靡一时。
梅原在潘家认识李香兰之后,很喜欢她,经常请她到自己在北平饭店里的画室当模特儿。梅原作为一位艺术家,观察模特的眼光非常尖锐,他似乎能看透眼前这位姑娘的心理。他让李香兰做出从窗户远望紫禁城的姿势,还让她穿上中国旗袍,摆出各种姿势坐在椅子上。李香兰还是个少女,天真活泼,心里充满憧憬,因此她的表情丰富多彩,心里有许多奇妙想法。
这天傍晚,梅原望着李香兰说:“淑子,你喜欢北平吗?”李香兰说:“我喜欢北平,这里有长长的城墙开着野花,还有坍塌的地方,让人感到古老的悠远。”
梅原笑了:“淑子,你知道我最喜欢北平什么吗?”李香兰摇摇头。
梅原说:“我喜欢北平的黄昏,夕阳下的紫禁城,沐浴在和煦的阳光里,一位支那姑娘远眺紫禁城。现在我完全把这些画进你做模特儿的那幅《支那姑娘》了。”
李香兰睁大她圆圆的眼睛说:“是吗,梅原先生?”
梅原居住北平期间,创作了许多作品,以《北平秋天》最为有名。此外,还有《紫禁城》、《云上天坛》等,都是以湛蓝的天空为背景,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北平城的景色。但他对以李香兰为模特儿的《支那姑娘》最为满意。他把《支那姑娘》挂在画室最显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