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95400000004

第4章 代词篇(1)

(第一节)代词篇(上)

1.我(I)“我”位于《百词表》第1位。《后汉书》中“我”的概念有8个词:我、吾、予、朕、己、身、身自、愚。

《广韵·哿韵》:“我,己称也。”《说文·口部》:“吾,我,自称也。”张玉金先生(2006:46)认为代词“我”的起源要早于“吾”,在甲骨刻辞中“我”已比较发达,是唯一可以作主语、宾语和修饰语的第一人称代词。《诗经》中“我”共出现549例,而完全不见作代词用的“吾”;同时“吾”在《尚书》中也仅一见,《书·尧典上》“我其试哉”。又《尔雅·释诂》:“卬、吾、台、联、身、甫、余、言,我也。”《尔雅》释义以“我”为通名,想见“我”在上古是一个高频词。

《后汉书》中“我”仍然是最基本的形式,共391例,是全书使用最多的第一人称代词。“我”的语法功能较为全面,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以及兼语。“吾”共360例,是全书使用频率仅次于“我”的第一人称代词。“吾”以用于主语为常,还可作宾语和定语,兼语的用法仅有1例。“吾”、“我”在《后汉书》中没有明显的格位区别,语法功能也与前期大致相同。分别举例如下:

(1) 我亦不知命在何时! (《皇后纪》)

(2) 吾虽不德,诚慕古人之节。(《左周黄列传》)

(3) 今汉亦中绝,刘氏来归我,亦当立之,令尊事我。(《王刘张李彭卢列传》)

(4) 京师不赦我,我当以死决之。(《董卓列传》)

(5) 待吾虽厚,其势必薄。(《郭符许列传》)

(6) 与我共事久,若不能使也。(《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

(7) 天不我与,复何言哉!(《吴延史卢赵列传》)

(8) 为吾披荆棘,定关中。(《冯异传》)

(9) 众竖不吾从,而从吾家奴乎!(《袁绍传》)

(10) 仲应,足下独欲享天下重名,不与吾共之邪?(《刘焉袁术吕布列传》)

(11) 乐我纯德,腾踊相随。(《马融列传》)

(12) 哀吾孤之早零,信吾罪之所生。(《桓谭冯衍列传》)

(13) 生女邪,我子娶之,生男邪,我女嫁之,不令其忧妻子也。(《冯岑贾列传》)

(14) 论者以为吾子之功,于斯为重。(《吴延史卢赵列传》)

(15) 贾父来晚,使我先反。(《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

(16) 菲饥食,薄衣服,节夫二者,尚令吾寡恨。(《张曹郑列传》)

以上例(1)(2)“我”、“吾”作主语;例(3)至(5)作一般动词宾语;例(6)至(10)作介词的宾语,其中否定句中介词宾语“我”前置,而“吾”可以前置也可以不前置;例(11)(12)用作双宾式中的间接宾语;例(13)(14)用作定语;例(15)(16)作兼语。

“我”、“吾”是《后汉书》中使用最多的两个代词,二者都由上古汉语继承而来,关于上古汉语中“我”、“吾”的分别,前辈学者研究颇多。周法高先生(1990)认为:在先秦时期,“我”和“吾”都是常见的第一人称代词,“我”多用于宾语,“吾”则常用于主语和宾语,《论语》中“我”、“吾”分工较为显著。吕叔湘先生(1990)则认为:“吾”多作主语、定语,“我”则基本用于宾语。由于“我”在语音上的强势,周秦之际“我”已经扩展到“吾”的领域,秦汉后的口语里很可能已经统一于“我”,“吾”只见于书面语了。王力先生(1980:304)的观点是:“我”用于主语和宾语,“吾”用于主语和定语。当“我”用于宾语时,“吾”往往用于主语;当“吾”用于定语时,“我”往往用于主语。在任何情况下,“吾”都不用于动词后的宾语。

在《后汉书》中“我”的出现频率高于“吾”的频率,由此可见,“我”是当时最为重要的第一人称代词。另外,“我”和“吾”的语法功能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不但在使用数量上占有优势而且可用于主语、宾语、定语和兼语,“吾”则主要用于主语和定语,用作兼语的更仅只有一例。同时“吾”的用法也在逐渐向“我”靠近。“吾”在先秦只有在否定句里才用于宾语,并且要前置,王力先生(1980:305)说“在任何情况下,‘吾’都不用于动词后的宾格。”《后汉书》中“吾”不仅在否定句中可以放在动词后,而且还出现在动词后作肯定宾语了。为了进一步弄清《后汉书》中“我”、“吾”的用法,我们与前期的《左传》、后期的《世说新语》中“我”、“吾”进行比较,和先秦相比,在《后汉书》中的“我”、“吾”,仍然主语多用“吾”,宾语多用“我”;但“我”却由处于定语的少数而渐趋于多数了。而到了《世说新语》里,“我”的使用频率已远远高于“吾”了。如果从定语的角度来考察,魏晋南北朝时期,“我”较之“吾”已开始渐处于优势地位,在比例上甚至超过了“吾”。这表明,很有可能在口语中“吾”已经有被“我”取代的趋势了。

值得注意的是,《后汉书》中出现“我曹”、“吾属”、“吾党”、“吾徒”的形式,可译为“我们这些人”,看似是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但是我认为在结构和意义上都与“我们”不一样。上古人称代词的单复数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有些人称代词是专用于单数的,如“朕”、“予”、“台”、“卬”,而“我”、“吾”则可以兼表单数和复数,具体是单数还是复数,则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确定,需要根据意义来判断。从形式上看,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的单复数是相同的。先秦时代,只有《左传》里有一个“吾侪”;汉代以后,有“属”、“曹”、“辈”、“等”,但都不是形尾;到近代汉语中,专表复数的形尾“们”才产生。我们认为《后汉书》中上述形式中的“我”、“吾”可以看作复数,而后面的“曹”、“属”、“党”、“徒”则可以看作是同位语成分。

(17) 我曹不活汝。(《列女传》)

(18) 无王将军,吾属几陷于不义!(《李王邓来列传》)

(19) 方今国祚中衰,戎马在郊,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蔡邕列传》)

(20) 关东举义兵者,皆吾徒耳。(《陈王列传》)

予:《玉篇·予部》:“予者,我也。”《后汉书》中代词“予”共28例,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和定语。

(21) 予末小子,托于数终,曷以缵兴,崇弘祖宗,仁济元元?(《张曹郑列传》)

(22) 万方有罪,在予一人!(《陈王列传》)

(23) 计合谋从,己之图也;勋绩不立,予之辜也。(《蔡邕列传》)

王力先生(1980:303)认为“余”、“予”自古就是同音词,只是它们写法上有分别,“余”与“予”上古同属喻母字。《礼记·曲礼下》“予一人”郑玄注:“余、予,古今字。”胡厚宣先生(1981)说:“经籍古文作‘余’,今文作‘予。’甲骨文中‘余一人’皆作‘余’,是古文本来应作‘余’字,作‘予’者,乃假借。”又《说文》“余”字下段注:“余之引申为我,《诗》、《书》用予不用余。”可见在《诗经》、《尚书》中“予”已经相当普遍。而在《后汉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予”仅有28例,“余”无用例,“予”、“余”相对于先秦时期使用频率已大大降低。

朕:在西周前当是口语,自秦始皇后一直作为帝王专称。《后汉书》中共164例。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和定语。

(24) 朕甚忧之。(《光武帝纪》)

(25) 皇后之尊,与朕同体。(《明帝纪》)

(26) 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光武帝纪》)

(27) 其以彪为太傅,赐爵关内侯,录尚书事,百官总己以听,朕庶几得专心内位。(《孝和孝殇帝纪》)

例(27)为太后自称。这是皇太后诏,而且有三个这样的诏书,这应该是东汉的语料。

先秦时期汉语的第一人称代词有“吾、我、卬、余、予、台、朕”7个。《后汉书》中第一人称代词数目没有上古汉语多,没有“卬”、“余”、“台”,而“我”、“吾”则是最常见的,主要以“我”为主,以“吾”为辅,“我”、“吾”的语法功用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可以自由地充任主语、宾语、定语和兼语,“吾”也可以充当动词的肯定宾语,二者的用法渐渐靠近,其它“予”、“朕”用例相对较少,这些也说明了“我”是当时口语中最活跃的人称代词。

己:《论语·学而》“无友不如己者”刘宝楠正义:“己,即我之别称。”“己”出现较晚,大约《左传》、《论语》以后才广泛使用。“己”语法功能颇为完备,《后汉书》中共166例,多用于宾语,有127例,也可以用作主语和定语,并有兼语1例:

(28) 莽以宣不附己,欲不其子孙。(《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

(29) 舍之则臧,己所学也。(《崔骃列传》)

(30) 太后以为己过,起居不欢。(《皇后纪》)

(31) 至夫邓彪、刘恺,让其弟以取义,使弟受非服而己厚其名,于义不亦薄乎!(《桓荣丁鸿列传》)

另有一“自”字,《集韵·至韵》:“自,己也。”杨伯峻、何乐士两先生(1992)认为“虽然也是表示己身,却以代词的意义作副词用,经常放在动词前面,它既不能作主语,纵使从句意来说是动词宾语,也一样在动词前,如‘自暴自弃’(《孟子·离娄上》),所以不列在代词内。”我们采用这种说法,认为上古“自”不是代词而是副词,但它又确有“己”的词汇意义。

(32) 秋七月己丑,太尉宋由坐党宪自杀。(《孝和孝殇帝纪》)

身:李白《寄韦南陵冰》“应为尚书不顾身”王琦辑注:“身,犹我也。魏、晋后多自称曰身。”其实“身”作为第一人称代词,早在秦汉时期已经出现,但并不多见,如《礼记·少仪》:“毋身质言语。”朱彬训纂引《释诂》:“身,我也。”魏晋以后“身”的人称代词用法渐渐多起来。何融先生在《谈六朝时期的几个代词》中对“身”的代词用法作了专门研究,并讨论了“身”用法的没落及其原因。《后汉书》中“身”出现447次,但作为代词用法的并不多,主要是强调表示某一动作行为是某人亲自而不是别人发出的。用作主语、宾语:

(33) 献生不辰,身播国屯。(《献帝纪》)

(34) 遵与孺卿日夜所争,害几及身者,岂一事哉!(《隗嚣公孙述列传》)

身自:共11例,都起复指主语的作用:

(35) 汝犯王法,身自取之!(《朱冯虞郑周列传》)

可见,“己”、“身”、“身自”不同于“我”、“吾”、“予”、“朕”,它们在句中相当于反身代词的用法,用来表示复指或是强调。虽然强调用法的时候很像是处在状语的位置上,这里我们暂把它看作主语,因为从《后汉书》的实际用例来看,它与主语的关系最密切,起强调复指主语的作用。

愚:《后汉书》中“愚”表自谦共44例,多用于“愚以为”的形式中,作主语:

(36) 愚以为恳恳用刑,不如行恩。(《张王种陈列传》)

小结:《后汉书》中的表示“我”的概念的词与前期相比,没有产生新的形式。从总体上讲,一方面承袭了前代已有的用法;另一方面,部分词在语法分布和语法功能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我”逐渐取代“吾”,“身”代词用法的逐渐发展等。

2.你(You)

“你”位于《百词表》第2位。《后汉书》中“你”的概念下有5个词:汝、尔、若、子、卿。

汝:《小尔雅·广诂》:“汝,本作女。”《说文》释“汝”为水,后“汝”取代了多义词“女”中的人称代词义。《广韵·语韵》:“汝,尔也。”作为第二人称代词的“汝”早在甲骨文中已使用。《后汉书》中“汝”共99例,可作主语、宾语、定语和兼语:

(1) 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皇后纪》)

(2) 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卓鲁魏刘列传》)

(3) 朱勃小器速成,智尽此耳,卒当从汝禀学,勿畏也。(《马援列传》)

(4) 都护自来,王不以时迎,皆汝罪也。(《班梁列传》)

(5) 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党锢列传》)

(6) 窦武反,汝皆禁兵,当宿卫宫省,何故随反者乎?(《窦何列传》)

(7) 汝曹皆应就食,急从此去。(《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

(8) 汝等凶逆,逼迫天子,乱臣贼子,未有如汝者!(《董卓列传》)

以上例(1)作主语;例(2)(3)作宾语,可以是一般动词宾语,也可以是介词宾语;例(4)作定语;例(5)作兼语,《后汉书》中“汝”作兼语仅4例。《后汉书》中的“汝”绝大部分表示单数,但也表示复数,例(6)中“汝皆禁兵”中的“皆”证实了此“汝”表示复数;例(7)(8)“汝曹”“汝等”为“汝+同位语”的形式,作主语。

尔:《广韵·纸韵》:“爾,汝也。尔,义与爾同。”《经义述闻·大戴礼中·亦不可以忘》:“古者爾汝之爾通作尔。”《后汉书》中“尔”共60例,可作主语、宾语和定语。

(9) 昔王陵母对汉使伏剑,以固其志,尔其勉之。(《独行列传》)

(10) 昔卫灵公问陈,孔子不对,此非尔所及。(《光武帝纪》)

(11) 吾自奉若此,何以资尔母乎?(《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

(12) 群公卿士,虔恭尔位,勠力一意,勉同断金。(《孝桓帝纪》)

(13) 咨尔庶士,迨时斯勖。(《文苑列传》)

(14) 尔曹若健,远相避也。(《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

(15) 恐尔等目厌所见,耳讳所议,必欲改殡,以乖吾志,故远采古圣,近揆行事,以悟尔心。(《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

“尔”可以表示单数,也可以表示复数,如例(12)(13),此外也有像“汝曹”、“汝等”的形式“尔曹”、“尔等”,如例(14)(15)。

关于“汝”、“尔”的用法区别,有很多学者作过研究。马建忠(1898)说:“代与语者,‘尔’、‘汝’两字,各次皆用。”胡适(1921)认为“汝”、“尔”有格位的分别,他在《尔汝篇》中得出了如下结论:“第一‘汝’为单数对称代词……用于主次宾次皆然;第二‘尔’为众数对称代词……用于主次宾次;第三‘尔’为偏次,位于名词之前,以示其所属。……第四‘尔’为偏次,位于代词‘所’字之前……”高本汉(1949)认为“汝”用于主格,“尔”用于宾格,他把“汝”拟为“ńio”,把“尔”拟为“ńia”。周法高(1990)认为汉语人称代词并不像高本汉说的那样整齐,主张采用“位”而不是用“格”来表示在句中的地位,周法高指出:“汝”绝少用于领位,“尔”常用于领位而“汝”则否,“尔”用于主位、宾位时,表示复数的机率比“汝”大。黄盛璋(1963)则认为“尔”没有格位的区别,但“汝”有格位的限制。赵世举(1990)反对古汉语人称代词的“变格说”,认为人称代词大都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包括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定语及兼语、同位语,并非仅仅局限于某一种格。

通过对《后汉书》语料的全部考察比较,我们认为《后汉书》中“汝”、“尔”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格”,但确实有句法功能上的分工,在用法上二者有其相同的一面,又有所差异:“汝”经常用作主语、定语和宾语,偶尔用作兼语;“尔”则主要用作主语和定语,较少用作宾语,没有用作兼语的例子。同时,“汝”主要表示单数,“尔”既可以表示单数也可以表示复数。二者的不同还有一点,即当与第一人称代词在一句话中同时出现时,以用“汝”为多,可以“汝”、“我”搭配,也可以“汝”、“吾”搭配;而“尔”相对来说比较少,这是否能代表当时的语言实际,尚待进一步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后汉书》中“尔”出现了一例指示代词的用法,《郑范陈贾张列传》:“今年正月繁霜,自尔以来,率多寒日,此亦急咎之罚。”“尔”在先秦主要用为人称代词,郭锡良先生曾对先秦文献中“尔”作指示代词的情况进行过调查,调查显示《尚书》、《诗经》、《左传》、《公羊传》、《穀梁传》、《论语》、《孟子》、《墨子》、《庄子》、《荀子》十部典籍中“尔”作指示代词总共才9次。《百喻经》中“尔”用作人称代词21次,用作指示代词43次。《世说新语》中“尔”用作人称代词15次,用作指示代词40次。可见东汉魏晋时期,由主要用作人称代词逐渐转为既可以作人称代词又可以作指示代词,这是代词“尔”的一个重要变化。

“汝”、“尔”在《后汉书》中共出现159次,仅为“我”、“吾”总数(751)的27%。这可能是由于古人讲话较为注重等级观念,在表示对方称呼的时候常有尊称、通称、贱称之别。《后汉书》中“汝”、“尔”二字多是用于尊长对卑幼的称呼,平辈之间亦可用,带有亲昵的感情色彩。

“尔”在发展过程当中,逐渐产生了形体的分化,“尔”加“亻”为“你”。《玉篇·人部》:“你,尔也。”现文献中见到的“你”的最早用例多在唐朝人编的《北齐书》、《隋书》、《北史》等史籍中,如《北史·李密传》“共你论相杀事”,钱大昕按:“你,齐、隋人语也。”可见“你”最初有地域之限,到唐宋时期,“汝”、“尔”、“你”逐步形成了并用的局面。“尔”仍作为书面语存留了较长一段时期,但显然已是古语的书面残留。

若:《小尔雅·广诂》:“若,汝也。”《后汉书》中共9例,可以说是上古用法的遗留,其中作主语5例,作宾语4例,可作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

(16) 与我共事久,若不能使也。(《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

(17) 若二三子,可谓识去就之概,候时而处。(《周黄徐姜申屠列传》)

(18) 若二子者,吾生友耳。(《独行列传》)

(19) 譬人将斗而断其右手,曰“我必胜若”,如是者可乎?(《袁绍刘表列传》)

(20) 解我缚,当以女珠妻汝,家中财物皆与若。(《王刘张李彭卢列传》)

例(17)(18)“若”与数词连用构成复指短语作主语,并表示复数“你们”,余例均表示单数“你”。

子:共48例。大多作主语,作宾语7例,作定语仅1例。

(21) 翁还,抚之曰:“子可教也。”(《方术列传》)

同类推荐
  • 开心学国学(习俗卷)

    开心学国学(习俗卷)

    本册主要从中国古代礼制、节日礼俗、婚葬礼俗、日常生活礼俗、交际礼俗、华夏图腾及符号、民俗信仰、禁忌风俗八个方面来详细地介绍了中国习俗知识。不仅如此,在介绍日常礼俗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的俗语,这些更加增强了本书的趣味性。相信本书将会在普及国学知识等方面,给广大的读者带来帮助和指导。
  •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

    本书在体例上将曾国藩家书分为修身、劝学、治家、理财、交友、为政、用人、养生、军事诸篇。选编时对多个版本进行比较,精选其中有代表性的和对当代人极具参考价值的篇章。按时间排序,酌定标题,进行注释和点评。在內容上每篇各有不同,也各有侧重,如下所述:修身篇所选的家书旨在反映曾国藩在保身、进德修业、息心忍耐、有恒心、谨慎、自立自强等方面的內在修为。劝学篇所选的家书包括教弟写字养神、劝弟学业宜精、阐述求学之法、教弟注重看书、读书要有恒心等內容,反映了曾国藩“读书、立志、有恒”的治学思想。
  •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本书收入曾国藩家书126封,都是他在为官从政、操持防务,或奔走于驿道水路上的亲笔所书。既阐述伦理纲常,又慨叹人生艰辛,还劝勉后人精进,表达心事衷曲,言之凿凿,情意绵绵,实为后辈修身育人、捧读不倦之佳作。
  • 诸子百家名句赏析

    诸子百家名句赏析

    《诸子百家名句赏析》中“诸子百家”一般是指先秦至汉代时期出现的学术流派。西汉刘歆在《诸子略》中著录各家著作有一百八十九家,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使“诸子百家”的著作上升到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为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其著名的学派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纵横家、杂家、名家、阴阳家、农家、小说家等。
  • 论语今读新解

    论语今读新解

    本书的译注始于2006年,历经六个寒暑。原文以中华书局1980年版杨伯峻《论语译注》的原文作为底本,参照朱熹《论语集注》的经文及注解《论语》的有关著作,对个别章节和标点做了适当调整。
热门推荐
  • 弟子规

    弟子规

    姜是老的辣,不过葱还是嫩的香。二○○四年春天,翟玮走在拜访画家杨建鹏的路上,拿这句话鼓励自己。引荐人是大胡子刘铭胜,他一边开车,一边跟翟玮聊起巴蜀名家,国画中的堆云积雾和金碧山水。见他依然放不开,刘铭胜便讲起了单口相声:姓王的画家喜欢玩杂耍,把唾沫星子喷到画上做特殊效果;郭画家画得不错,为人也仗义,可惜满手鱼腥味,这两年闹得风生水起的他为了打通关节,特地去星级酒店请了位厨子,恨不得在家里摆上满汉全席。
  • 死亡传说:粉骷髅之恋

    死亡传说:粉骷髅之恋

    我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几百年后是一具没有肉体,没有灵魂的粉骷髅。有一天,我的灵魂觉醒了,在与人类的接触中,我发觉,我爱上了一个人类的男人。被光明视为邪恶的我是选择黑暗的永生?还是选择也许没有结果的爱情?
  • 病了的字母

    病了的字母

    不仅有许多文章是反常规的写法,还有一大创新就是用了一百多方各具药理的中草药名来补白这个我看就是很好的表达方式。所以杂文也不光是板着面孔的它是形式多样的 它需要良好的方式。让观点和思想插上艺术的翅膀它们的影响自然更大生命力自然更强。
  • 总裁的落跑娇妻

    总裁的落跑娇妻

    在秦萱萱小的时候父母离婚后,她和母亲与后爸生活在了一起。童年不幸的遭遇让她有着和同龄人不一样的经历,她非常喜欢小孩,但不是却不想结婚,不想重蹈当年母亲的覆辙。在某次聚会上,她邂逅了顾家少爷顾邵林。因为从小对男人的不感冒,在不小心冲撞了顾邵林之后,秦萱萱只是简单的说了一句对不起。身为一个顾家的少爷,对于秦萱萱这种蛮不讲理的女孩是完全没有抵抗力的。于是,顾邵林决定想要追求秦萱萱。
  • 窄门边缘

    窄门边缘

    本书描写的是男主人公张扬和他朋友们的一生。他是一个受过心理创伤的人,成长过程中经历过叛逆,和人性扭曲的挣扎。他伤痕累累,饱受折磨。于是选择了一个陌生的大学环境,过上了无忧虑的生活。可是,人总要长大,人心叵测,阴谋算计让他身心疲惫。大富大贵,学贯中西也不能让他像一个蜜罐里的孩子那样简单而快乐。好在有朋友们,以及精神信仰支撑着,使他一直充满希望的面对一切。
  • 主播之游戏导师

    主播之游戏导师

    因被肄业而毅然选择东漂,来到东华市之后,靳守第一件做的事却是登录进《新捕捉大师》游戏,并一发直接出闪光。由此,靳守被游戏公司“梦芯”看中,成为了一名主播,从此“东华金手”、“游戏导师”的崛起之路开始。本文游戏简介:1、《新捕捉大师》:宝可梦类游戏,奠定主角地位,崛起之机2、《末日拾荒者》:末日生存类游戏,租用梦芯服务器的第一款游戏,是梦芯迈出的重要一步3、《碧海惊涛》:战舰类游戏,梦芯自制第二款游戏,格局的延伸4、待续···
  • 毛泽东当“红娘”的故事

    毛泽东当“红娘”的故事

    本书讲述了毛泽东当“红娘”的故事。通过轻松调侃的语言,我们既看到了毛泽东幽默风趣的一面,又看到了毛泽东感情丰富而细腻的一面。在毛泽东的运筹帷幄之下,一对一对的有情人都修成正果,享受到了爱情的美妙,获得了圆满婚姻。这些故事,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伟人的非同寻常之处……
  • 一个转身,两个世界

    一个转身,两个世界

    本书通过一个个生动、充满哲思的故事,向读者传递“转身,你能遇见更好的世界”这一主题,启迪读者,当被形形色色的困扰羁绊时,当陷入冲动、愤怒等消极情绪时,学会转身与告别,少计较,不苛求,不执迷。在生活中学会优雅转身,在转身中学会顺应生活,如此,你会更加豁达与从容,幸福也将翩然而至。
  • 女人情商课

    女人情商课

    拥有高情商的女人往往更容易获得幸福。本书从认清自我、控制情绪、培养富有的心灵、从容地社交、快乐地工作、幸福地恋爱及从容面对挫折等方面教会女人如何提高自己的情商,让女人能够在爱情中牢牢抓住男人的心,在婚姻中与另一半和谐相处,在工作中快乐地晋级,在社交中八面玲珑,在挫折中变得更加成熟。
  • 开局一只皮卡丘

    开局一只皮卡丘

    作为全息网游——精灵神域的内测玩家之一,安素明明打算凭借自己做的笔记,好好当个生活玩家赚钱糊口的,只是……开局随机的第一只精灵,发给了她一只皮卡丘是个什么鬼?难得要她向辣个男人学习嘛,想了想某智永远的十岁,皮神换地图必然强行5级,以及无法夺冠的魔咒,安素不禁打了个寒颤……神奇宝贝,宠物小精灵,口袋妖怪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