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文学》2014年第09期
栏目:现实中国
这是一篇有关农村基层廉政建设和民主进程的作品,表面琐碎,却包含了对农村政策的深入理解,显示了非同寻常的操作性,对于推进农村政务公开、培养民主意识和发展基层民主有示范意义和参考价值。如今我们都痛恨农村基层干部腐败,但假若山西运城市农廉网的阳光能推广并照射到全国农村的每一个角落,腐败该何处藏身呢?
位于山西省南端的运城市,山川秀美,土地肥沃,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历史。现在是山西省重要粮棉果生产基地,成为驰名天下的农业大市。同时,有一顶“桂冠”如影相随,挥之不去,这顶“桂冠”就是山西省的“信访大市”。多年来,运城市整体信访量、尤其是涉农信访量居高不下。
发生在这里的涉农案件,焦点指向农民群众为维护自身利益、追求社会公平而同基层政权和干部之间产生的尖锐的矛盾冲突。运城纪检监察系统干部锲而不舍地查处了一起又一起农村基层干部违纪案件。
尽管如此,全市农村的信访量依然逐年增长。
2004年以来,政府进一步加大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连续出台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运城广大农民群众从中获得巨大利益。与此同时,一些基层干部和涉农部门借机以权谋私,中饱私囊,侵害农民利益,截留、挪用、贪占、挥霍惠农资金的案件时有发生。尤其令人不能容忍的是,还有人把手伸向农村低保、五保以及危房改造、救灾补助等专项资金,借机为个人及亲属谋取利益。于是,一种普遍的不满和愤怒情绪笼罩在农民的心头,新一轮投诉潮很快出现。投诉村组干部贪占惠农资金和各种救济补助,投诉惠农资金和救助款物分配不公,投诉村组财务收支不真实、不合理,成为农村信访的主要内容。保障强农、惠农资金的安全,防治惩治新的贪腐动向,成为纪检监察机关的一项重大任务。从2007年到2008年上半年,由市县纪检监察机关牵头,全市集中开展了5次专项检查,查出违纪金额1312万元,查办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违纪案件381件;398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72人被撤职,22人被移送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霹雳一般的整治手段,震慑力自然非同凡响。但是,与农民群众的期望值相距甚远。就在这一年,全市整体信访量扶摇直上,居然高居全省首位。其中,涉农案件就占到全部信访量的40%之多!
运城市纪委决定到农村去探究产生问题的原因。在田间地头,在农家小院,他们听到的是农民这样的埋怨:
——党和国家的新农村建设政策实在好,可是,下面一执行就走了样!
——惠农惠民政策,一般农民群众只知道个大模样,干部说啥就是个啥,人家高兴咋执行就咋执行!
——村里大事小情,都是干部说了算,上头拨了多少钱,给了多少物,村里收入多少钱,支出多少款,我们都是两眼一抹黑!
——现在的干部胆子大,没有惊,没有怕,农民谁能管得了他?
——说叫老百姓监督干部,咋个监督?除了上访,咱们还能有啥招数?
——老百姓上访,那是实实看不过眼了,实实被逼得咽不下去那口气了。
在许多乡镇和村组干部中间,听到的又是这样的牢骚:
——现在工作没法干,出力流汗,自己垫钱干集体的事情,村民总是不信任,以为所有的干部都是贪污犯!
——不是干部不宣传政策,村民各家种各家的地,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哪里还能开得起来会?
市纪委调阅了近年来农村信访和所查处的涉农违纪案卷进行分析研究。他们把农村信访归纳为两大类:一则,基层干部和涉农部门的权力无限膨胀,违背政策、法规、法律,侵害农民利益,为个人和亲属谋取私利;村组办事不公道,工作不负责,为群众排忧解难不及时,导致各种矛盾激化。二则,基层干部和村民之间沟通渠道不畅,村民因不了解详情普遍产生怀疑情绪。问题的根源显而易见:农村基层组织的权力运行依然没有突破“暗箱操作”的格局!
要落实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化解干群矛盾,实现农村的和谐稳定,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有效接受村民监督。
2009年初,市纪委加强农村村务、财务、党务公开制度的建立健全,强调全市农村务必定期在公开栏中公布财务,及时利用黑板报、墙报等形式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重大事项必须坚持党支部、村委会和村民代表会议研究决定,并将各项决议、决定及时向村民公布。
全市村组闻风而动,纪委的要求很快得到落实。一时间,各村公开栏争奇斗艳,贴满黄的、绿的、红的、蓝的、白的各色纸张,上面密密麻麻写满各种数字;黑板报更是异彩纷呈,五颜六色的粉笔写上或多或少的文字。
当组而村、村而乡,乡而县、县而市逐级统计、上报本次公布了多少多少笔账目,张贴了多少多少份村务告示,更换了多少多少期板报,为这项工作取得的成果而沾沾自喜时,村民们一个个的脸上却露出不屑的神色:那样公开村务、财务,那样宣传政策,能顶个啥用?还没有等群众去看,呼呼一阵风,哗哗一场雨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再说,即使看了,看出问题,看不明白,你去问谁?有意见向谁去提?提了谁会理你?
运城市纪委对公开的原则坚信不疑,他们决心探索一种更加完善、更加有效的公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