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末的彩礼是“三件三金一冒烟,外加人民币两万元”。“三件”是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三金”是金项链、金耳环、金戒指,“一冒烟”是摩拖车,“外加”是人民币两万元。
男娃的父母说,人家把娃养大也不容易,给彩礼是应该的。过分了,无异于木刀杀人。
吃席
吃席,是婚礼中的一件讲究事。
中国古代没有桌椅,人们只有用筵来铺地,用席当坐椅,用餐时席地而坐。客人进屋,先脱鞋,再走过筵,方可入坐。入席时,客人有客坐,主人有主坐,主人中的长辈独自坐在正位或主家席位,叫主席。这一习俗始于周,至今余音未改。
陕西的合阳,东邻黄河,地方不大,历史不短,人口不多,讲究不少,生活不富,掌故多多。且不说诗经开篇“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的来由,也不说三皇五帝中的帝喾葬于合阳,亦不说唐王李世民喜爱合腔线偶,单说说合阳人吃饭坐席就够讲究的了。
始于有莘之国,合阳人吃饭坐席,餐桌非圆而方,满席不是八人而是七人,这个坐席的数字可能是合阳所独有的,叫八仙桌却是坐七个人,这就是它的讲究。一张桌子摆在堂屋,正对门的方向为上,摆两把太师椅,方桌的左右,各置一长条板凳,平平等等,太师椅对面,放一小方凳,这是菜口。入席时,主家先请地位显贵或辈份最高的入坐上席,分坐太师椅。接下来,依次坐左右的长条板凳,坐小方凳的是七人当中辈分轻微或年龄最小的。在大棚里请客,桌椅的摆放也是同理。菜分酒菜和饭菜两类,酒菜一般有九器儿,也有十三花盖顶的。热菜是十碗席,一鷄、二肘、三白菜、四小红、五大红、六酥肉、七菠菜、八白菜、九豆腐、十丸子。敬酒时,先敬太师椅,再敬长板凳,后敬小方凳。敬酒的人站着,把热过的白酒斟满了杏瓢大的白瓷酒盅,右手持盅,左手托盘,一杯过后,敬酒者笑眯眯地说,升一下,客人点头,又斟一杯,说再升一下,客人应允,再斟一杯,且敬酒者只是敬人,自已不喝。客人酒足饭饱之后,退席时按入坐的顺序依次离座。
婚事过得怎麽样,人们往往以吃席的质量来衡量,吃好了,评论准是:你看人家喔事,过得褶褶所所。席吃得不好,酒没喝美,有人背后就聊起砸话:说起给娃过事哩,闹了个球吗闹了个啥?
出纸
纸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古今中外,阴阳两界,都在纸上做文章。
农村老(死)了人出纸,就是城里人贴讣告。
出纸是埋人的重头戏,就像古戏唱到了八意图。孝子们身穿白崭衣,孙子辈头顶黄楼楼,重孙辈头顶红楼楼,贤孙辈头顶蓝楼楼,亲戚按远近穿一身白的,穿白上衣的,穿白裤子的,戴白布的,排列有序,在执事的引领下缓缓出门,龟兹的六杆唢呐上全了,一个个仰脖而吹,脖子上的青筋暴得老高,脸蛋上的两腮一鼓一陷的,吹得凄凄惨惨,催人泪下。两副铜钗儿和一个小皮鼓,敲击得人勾魂动魄,路人自然而然地站立两旁,指指点点。
到了城门外,孝子们和亲戚跪满一地,执事小心翼翼地把一张写满逝者的生平简介、去世时间、叩拜人士的纸张贴在墙上,又在下方的地上烧着纸,不等灰飞烟灭,哭声大作。亲戚中的强劳力赶忙搀扶着几个难过不已的孝子,碎步移一阵,满地跪一片,若遇降雨或飘雪,更显苍悲。
路旁常有观看的老人擦着眼泪,我不知他们是难过着走了的人,还是哭着自己的惜惶。
对话
化纸又叫烧纸。
农村人去世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烧什么纸,是有说头的。我的邻朋贺强说,这是周文王之弟周公旦留下的周礼,我没有考证。
造纸术的发明者叫蔡伦,陕西洋县人,死后魂归故里,葬于家乡。我拜竭过他的陵墓,墓冢高而大,上边长满了荒草,不,这是造纸的料。坟头有一堆涅磐不久的纸灰,静静地凝聚着,像在诉说着什么。
人刚去世时,悲哀重重,情感难抑,烧纸就勤些。时间久了,心理承受在慢慢地减释,纸烧得自然也稀疏了,以致于到后期烧纸的间隔长达一年,意在让子女淡忘过去,以开始新的生活。
纸分下焙楞纸、饭时纸、时辰纸、明寅纸、七斋纸、五十日纸、百日纸、周年纸、两周年纸、三年脱服纸。
其实,烧纸是活者与逝者的一种对话,以泪水洗刷内疚,以诉说倾吐慰籍,以纸钱、纸衣化补亏欠,了却儿女心愿,求得心灵安妥。
风大的很
元旦次日,天灰蒙蒙的,房间哧啦哧啦的脚步声来往地响,岳母说:“老天下雪了。”妻子应:“下雪好。”我伸了伸懒腰,一轱辘从床上爬起来,望着窗外笑。
细碎的雪花夹杂着大雪片纷纷扬扬,楼顶白了,瓦房白了,大地白了,道路白了,雪中穿过的男女也白了,白的世界淹没了尘世的喧嚣,疗却了庄稼的创伤,安抚了人们的心灵。突然间,雪在空中打起了转转,小转转变成中转转,中转转变成大转转,翻江倒海似的。我一看,倒风了,西风变成了东风,难怪毛主席他老人家说,东风压倒西风。
啥都害怕刮风,一旦刮起来,情况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