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自己。”这是雅典德尔菲神庙前石碑上镌刻着的古希腊时代探讨人生奥秘的箴言。苏格拉底常用这句话来警醒世人。然而,一个人千辛万苦来到人间,从认识自己的父母开始,需要认识的人和事物实在太多了,以至于往往忽略了去仔细地辨认一下自己。但要经营自己,大概还是需要从认识自己、认识人生开始。
看看猿猴的样子,想想这就是自己的祖先。可爱吗?好玩吗?难以接受吗?不过,如果你不喜欢猿猴也没有什么关系,因为人究竟从哪里来,至今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人由猿猴进化而来的说法,不过是达尔文的一家之言而已。什么是人?《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是这样定义的:“指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能思维,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能进行语言交际的高等动物。”这就是说,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人首先是动物,有动物的一般属性;然后才是“高等动物”,这个“高等”是人与一般动物的区别,其重点在于人的心智的复杂程度、精密程度非常高,其关键在于具有自我意识和自由意识。
意识、意志之类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挺抽象的。可这都是人类自己“抽象”出来的,怨不到别的什么生灵头上去。所以,我们还是要自己来“消化”,这就叫“自作自受”。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反应形式,是人的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活动的总和。动物也有感觉,知道冷暖,懂得饥饱,但它没有向内的思维,不能意识到自己是谁,无法形成自我,不能知道自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或不是个什么东西。人能够向外审观,也能够向内自省,可以在心中自我打量,给自己照镜子,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自我”是意识的主体,也是意识的对象。
意志是为实现某种理想或达到某种目的而自觉地为之努力的心理状态。所谓自由意志,可以理解为:人有自我意识,所以会有自己的选择和自由的表现,可以自由地思考、选择和行动。这是不是就有了一点经济组织中所谓法人的“味道”呢?自己做主,自己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人是“自我”之主体,这就来麻烦了。什么麻烦呢?不满足于吃饱穿暖了,不满足于活着了,还琢磨些为什么活着之类的事情,也就是人生的问题。什么是人生?顾名思义,就是人的生命与生活。人的生命历程该怎样走?人的生活该怎样安排?傅佩荣先生认为:在思考人生的时候,既要考虑人生的结构,又要考虑人生的发展过程。结构是相对静态的,倾向于“空间化”;发展是动态的,倾向于“时间化”。完整的人生有“身、心、灵”三个层面和“过去、现在、未来”三个向度。“身”是指到现在为止人们在一个人身上所能看到的一切,因此代表“过去”。这里的“身”不是指单纯的身体,而是包含有“身心”的意思。是身体及其引申出来的一些内容。如健康、体能、技能、容貌、气质等。“心”则是指一个“有知、有情、有意”的主体,代表着“现在”。心的发展侧重于获取知识、发展情感和培养意志上。“灵”则能够指引一个人前进的方向,是人生价值提升的管道,也就是针对“未来”的。“灵”的层次属于纯粹的精神世界,十分抽象,不容易说清楚。“灵”是针对人生的目的、意义之类问题的运作,侧重于人的使命和信仰的发展。“灵”的作用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是为身体的活动和心智的活动界定意义;二是为身体与心智的运动增加动力;三是让自我之灵魂在“超越界”获得恒久的快乐。一个完整的人生,不能忽视“身、心、灵”这三个组成部分,否则,人和一般的动物就没有了分别。运动的需要只是生存和延续。人不只与一般动物一样有“身”的基本需求,还有“心”的欲望和“灵”的追求。身体健康,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心智成长是必须的,否则人的一生就是愚昧的、有缺憾的;灵性修养,是重要的,不然的话,身心的发展就失去了方向,人难免会坠入空虚与痛苦。
前面说了,人生的静态结构有“身、心、灵”三个层面,这是从纵向来透视的。我们还可以把这三个层面作横向的剖析,进一步把握每一个层面的构成情况。
第一个层面,或者说一楼是“身”。“身”的平面结构为“食、性、知”。这一层是人生的基础,没有“食”,生命无法存在,人类的生产活动就是由“食”的需要发展出来的;没有“性”,生命不能延续,人类的情爱活动正是由“性”的需要发展出来的;不求“知”,则不会趋利避害,人类的知识创造最初大概主要是由安全感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身体的运作是难以和心截然分开的,在“知”的内涵上“身心”是统一体。
第二个层面,或者说二楼是“心”。“心”的平面结构为“知、情、意”。“知”为智力、智能的发展,是一个人学习、理解、判断等方面的能力。大体相当于智力智商(IQ)的范畴。“情”为情感培育、情绪管理,是一个人了解及主导自己的情绪,并与他人协调、沟通、互动的能力。大体相当于情感智商(EQ)的范畴。“意”为意志品质的发展,是一个人面对逆境、挫折、困难时的处理能力。大体相当于逆境智商(AQ)的范畴。
第三个层面,或者说三楼及以上是“灵”。“灵”的平面结构为“真、善、美”。“真、善、美”的价值,是全人类共同的向往与普遍追求的。“真”代表一个人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是指向客观存在的。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的真理。无论对自然、社会,还是他人、自我,都执着地追求真正、真实、真诚。一个人求“真”,就是不畏天、不畏上、不畏大人言,只唯真理是从,做真理的忠实追随者。做人追求真诚,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做事追求真理,尊重规律、实事求是。“善”代表利己又利人的行动,是指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人与人之间如果没有互动,则善恶均无从谈起。一个人有良知、良心,有正义感,有同情心,有羞耻心,在这个思想基础上,又有了既利己而且利人的实际行动,这样就构成了善行,善举。“美”在人心的直觉,是指向人的内在体验的。黎鸣先生认为:“心向往永恒,可得崇高之美;心向往自然,可得和谐之美;心向往超越,可得自由之美。”崇高的美感,在于一个人心中坚守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顽强地履行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有强有力的自律精神。和谐的美感在于一个人怀着感恩之心,去欣赏自然的杰作、人类的生活实践与艺术创造,并使自我融入其中,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自由的美感,在于一个人超越了自我的限制,自立自信,豁达大度;思想自由驰骋,内心充满灵感,可以尽情享受思维与创造的乐趣!美,对一个人来说,是一封打开了的介绍信,它使每位读者都对持这封信的人油生欢喜心。荷马说得好:“美是神的赋予,不可轻易的抛掷。”
“真、善、美”是心的发展和提升的最高层次,也是“灵性”发展的基础。由此再往上走,就进入“超越界”,实现了自我超越,也就是一种忘我,无我,宇宙万物与我为一体的境界。正如庄子所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没有人我之界限,没有生死之界限。进入“超越界”的人,由爱己升华为博爱,爱他人,爱自然,爱宇宙万物,成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他们在给予中感受生存之价值!在奉献中体验生命之意义!在灵魂的充盈中获得恒久之快乐!
“灵”在“超越界”的运作还可以表现为宗教信仰的修行活动。马丁·路德认为,所谓“灵”,是指在内心和外表上都为圣灵和来生而活的人。“灵魂没有任何东西都能行,但就是不能没有上帝的话。没有了上帝的话,它的需要就根本得不到供应。有了上帝的话,他便富足而什么也不缺了。”“把灵魂和上帝结合起来,好像妻子和丈夫的结合一样,凭着信仰的奇迹,基督和灵魂便同为一体。结果就是他们所有的一切,好的东西或坏的东西,都成为他们共同所有了。”“让信仰参与进来,那么,罪、死亡和地狱都归于基督,而天恩、生命和救助就归于灵魂了。”
假设可以把人生的结构比喻为一栋别墅,那么,一楼为“身”或叫“身心”,因为身体的运作是离不开心的,这好比这栋别墅的一楼二楼是一个复式结构;二楼为“心”,或叫“心智”;三楼为“灵”,或叫“灵魂”。一楼的层高是有限制的。因为身的能量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说。人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还是常有的,许多方面的局限还是真实可见的。人人都能体验到“力不从心”的感觉。总体上看,一楼属于自我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等方面的发展空间。二楼是自我心智运作发展的主要空间,是自我实现的层次。这个空间要比一楼大了若干倍。目前,心智的潜能到底有多大,谁也说不清楚。单就大脑的利用程度看,还是处于相当低的程度。据俄罗斯科学家研究,普通人一生所用过的部分,大约只有总容量的1%。三楼是通往超越界的一个管道,具有无限的空间,是自我超越的层次。在这个层次上,只能看到灵魂升华的平台,一个由“真、善、美”构成的平台,向上的空间是整个宇宙,没有边际,没有止境。因为人的灵魂已经完全摆脱了身的束缚和心的羁绊,与自然宇宙融为一体了。
把抽象的人生比作一栋楼房,而且是一栋三层的不封顶的别墅,虽然不很贴切,却易于形象地说明问题。人一辈子的任务,就是把你自己的这栋别墅经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