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失去能源,人类将会怎样?
没有了能源支撑,对人类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当今世界,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正如任何机械的运转离不开动力,任何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动力一样,人生也离不开动力;正如人类重视动力资源和动力装置的开发一样,每一个人同样需要重视对自身动力资源的挖掘和使用。
人生的动力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来自身的动力,可称为“身动力”,侧重为身体的运动提供能源;二是来自心的动力,可称为“心动力”,侧重为心智的运作提供能源;三是来自灵的动力,可称为“灵动力”,侧重为灵魂的发展提供能源。
“身动力”,比较容易理解,就是来自身体的力量。“身动力”是一种物质力量,是人身体运动的基本动力和心理活动的起码条件。一个人要活动一下四肢、伸一个懒腰、打一个哈欠,或者突然闪现一个想法都离不开“身动力”的支撑。
“心动力”稍微抽象一些,它来自于人的欲望。人在内心深处总是希望得到某些东西或达到某个目的,这就是欲望。正是这些欲望提供了人类意义上的生命之原动力,我们姑且把这类动力称之为“心动力”。“心动力”如大自然中的水。有了水,才可能有生命与生机,可水要是发起怒来,又会把生命、生机毁于一旦。“心动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然前提是身体没有死亡。它的运作方向,可能向恶,如“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让天下人负我”,也可能向善,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需要善加“经营管理”,以便为心智的运作提供纯净的能源保障。
“灵动力”则更加抽象,它来自于人的信仰。一个人有了信仰,做任何事情都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坚信自我有形的生活(身)和无形的生活(心)都是有价值和意义的,这就是“灵动力”。
“身动力”和“心动力”都是依附于自我的躯体的,身体的细胞组织作“鸟兽散”了,这两类动力也就不复存在了。“灵动力”则不同,它是有可能离开自我的躯体,去作用于他人、作用于社会的。一个人虽然死了,但他的信仰与精神可能会继续推动社会、影响他人。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灵魂不死或永垂不朽。就以毛泽东来说吧。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毛泽东主席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心脏不再工作了,意味着“身心”意义的生命失去了动力,生命不复存在了,似乎“万寿无疆”的愿望落空了。但毛泽东思想依然影响着时代的前进方向和前进的步伐。大家说,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因为他的信仰和思想仍然为后人继承、发展、弘扬。这是否也可以视为灵魂不死或万寿无疆呢?我们再看看孔圣人。孔老夫子离开人间已经二千五百多年了,其思想延续不断,并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借助于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通俗话的阐释,及中央电视台的传播平台,掀起了一场《论语》热。尽管人们对儒家文化功过得失的争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不过,我们应该看到,人活着就有人议论,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人活着干的事情越大,议论的人也越多,所以有“盖棺定论”的说法。孔圣人无疑是早已“盖棺”了,如今仍然没有定论,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灵魂不死呢?
人的心脏会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衰竭。那些组合成一个人躯干的离子们由于没有了生命的动力也会不知不觉地各奔东西,误打误撞地成为了一些不知是什么物质的组成部分。“身”自然也就不见了。所以,自我要发展,就不仅需要关注“身动力”和“心动力”的管理,更需要重视“灵动力”的开发,同时为身体、身心和灵魂这三台发动机提供充足的“绿色能源”,使自我之生命更加充满生机!使自我之生活更加绚丽多彩!使自我之灵魂得到永生且安详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