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清明》1999年第05期
栏目:中篇小说
作为政治家的后代,宗苏南保留了看《新闻联播》的习惯,如果说是文化商人,他则被“联播”后当地新闻中的一条消息吸引住了。
这条消息看来是一组系列报道中的一则,画面上表现了一群人排着长队依次向一个捐款箱投进五元、十元不等的纸币,情景很像捐资助学或是因为某一个可爱的孩子罹患不治之症,偏偏他的家庭又异常困难,于是众人集资以表爱心。不过这条消息的主题并非如此,解说词说,连下岗职工也被发动起来,他们从微薄的下岗津贴中拿出钱来支持《章邺沦陷录》即将在京举行的竞买活动。宗苏南立刻从座椅上站起来寻找宾馆当天发到房间的本地报纸,他想如此声势的活动,地方上报纸与电视的宣传应该是同步的,而报纸往往更便于了解事件的背景。
当天的报纸只发了一条与电视台大致相同的消息,宗苏南又从服务员那里找来了前几天的《章邺日报》,报上断断续续介绍了相关背景,原来活动就是由章邺电视台发起的。一九三七年冬,一个叫做纪永昌的工厂主亲眼目睹了日军在章邺的暴戾,以杂记的形式记录了当时的情况,然后自费秘密印刷发行。这部书的手稿现存北京“中华书店”,不久将在该店的春季书刊拍卖会上作为拍品拍卖。宗苏南的脑海里立即浮现了《XX日记》,大导演谢晋正雄心勃勃地要把它搬上银幕,欲与《辛德勒名单》一决高下。而他本人与谢导也相当熟悉,既然《XX日记》将投巨资去争取世界性的荣誉,那么作为与《XX日记》相类似的《章邺沦陷录》,其价值亦可以想见。况且章邺为南京邻近城市,至少,“沦陷录”可作为谢导的补充素材吧,更不用说中日间对那场战争的看法,还需要大量的证据使日本人进一步道歉,赔偿等等,其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也许应是以天文学的概念来估算的。到了宗苏南这一步,似乎已进入对文化品的追逐阶段,只有小商小贩和贪污犯才在蝇头小利与烫手的暴利之间熙来攘往(财富积聚在这批人手里,中国哪天才脱得了个俗字?)。宗苏南的父亲曾任京城要职,属于“老一辈……”那个级别,像所有那个级别的干部子弟一样,改革开放后他最早懂得怎样把新政策和当时的国情结合起来(就像父辈当年怎样把普遍真理和革命实践相结合),同样获得了成功,不过赢得的当然不是政权,而是利润。而利润又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他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为个人发展夯实了基础,提前登上了未来社会的制高点。的确,除了阿斗,大凡成功人士的后代,往往也是成功者。
肖晓光也是那种整天想着要办大事的人,否则他不会别出心裁地搞出个与电视台职责无直接关联的竞买活动来。虽然他父亲的最后职务仅是地级章邺市市长,无法与宗苏南的父亲相比,但对一个六十年代初尚是一个偏远地区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来说,其成功的价值和意义较之宗父并不逊色。能在诸多政治绞杀和险恶的官场斗争的漩涡中得以生存并官至一方诸侯,无疑是真英雄。肖晓光也凭借成功者的基因和深刻的社会背景,几年几大步,从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电台记者擢升为章邺第一大媒介电视台的一把手。自然,他确实也办了几件在章邺家喻户晓的事,诸如,他只花一万美金就把台湾歌星孟庭苇请到章邺这种中小城市来搞台庆晚会,而且竟然还与孟小姐成了朋友,孟小姐每年必亲致贺卡给他,这在他人是难以想像的。
不过近一段时间肖晓光日子难过也是事实,很少有人相信他这么个风风火火的人也有日子难过的时候。电视台是个“猴子”成堆的地方,肖晓光似乎属于那种山大王式的人物,“猴子”们围着他直转,但拿他没有办法,所以就乘他转过身去的时候用石头砍他。无数称他胆大妄为的人民来信飞向那些整天睁大了眼睛过日子的部门,其中有一块石头击中了他,这令他很伤心,尤其是令他那位做教师的妻子伤心。有一封来信的复印件竟直接寄给了他的妻子,说他嫖娼云云,弄得他徒生烦恼,难以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