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福建文学》2009年第04期
栏目:中篇选粹
闽西首府龙岩市西南五十里处的永定县境里,有一县治遗址,名叫神仙渡。
神仙渡是永定河上游的交通枢纽,是水运时期的商品集散地。这里是永定河上游的最后一个渡口,所有水货,到此必须上岸,通过神仙渡转手散发,于是渡口演化为圩场。
神仙渡靠上附近,有一个村庄名叫田段,清一色姓廖。关于神仙渡,《田段廖氏族谱》里如此记载:“神仙渡,深杳莫测,水势潆洄……昔神仙渡开市时,船多泊此。夜静后,只见两岸灯火光映,如万点疏星。”自从有了神仙渡后,这里就有了神仙渡圩场。渡口和圩场,合二为一,均称为神仙渡。有一条古驿道,连着渡口两岸,往南通向永定县城,连接广东省境,往北通向龙岩州府,以及省城福州。以神仙渡为界,以上,属于高陂镇和虎岗乡,为永定河上游。以下,属于坎市镇和培风镇,为永定河中游。从潮州汕头以及汀江河上驶来的帆船,沿永定河下游的永定县城,以及沿河集镇峰市镇、仙师乡、风城镇、城郊乡、湖雷镇,一路驶来,再经坎市镇,就直达神仙渡。
神仙渡圩场,位于神仙渡右岸,是一块狭长的坪地,设有一片街市。街市不算大,长三十丈,仅有几十间店铺,临河而开,背山面水,逢四九圩天。附近乡民,来此赴圩,十分热闹。圩场附近,有一些宗庙建筑,如三关堂,龙隐寺,水尾庵,天后宫,四时香火不断,而以天后宫最为著名。天后宫始建于神仙渡设场治,后累毁累修,迄今千年有余。其实天后宫一庙多神,又供奉孔子、仓颉、魁星等神像,有一种“书院”的味道。所以,乡人称天后宫,又多称之为孔庙。
话说清末民初,孔庙来了一个落魄举子,姓王,名砚川。他是清末进士,只可惜命运不济,一直丁忧在家。后来终于补缺。在赴任甘肃省武威郡的县令途中,刚刚到达兰州城外,武威郡还遥遥在望,却听到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溥仪被迫退出故宫了。他的科举功名和任命自然得不到承认,只好原路返回,沿途乞讨,好不容易回到永定,路过神仙渡时,仰望关帝庙气势轩昂,高人云端,于是一头扎进孔庙,拾起了读书人无奈的教鞭。好在王砚川写得一手好字,做得一副好对联,附近乡村,谁家楼堂落成,谁家娶亲生子,总会想到他,请他取取楼名,请他做做对联。或者说,对联是现成的,只是叫他来抄抄写写。王砚川或许就连做带写,或许就只写不做,全无读书人的架子,一应听便。偶有大户人家,举行丧葬大礼,请王砚川拟写祭文,王砚川也不推辞,立马可就,酬金菲薄。王砚川做的对联,写的祭文,乡民都叫好。因此,土砚川在附近乡村很有威望。平时,王砚川教的一些学生,有高有矮,有大有小,学生不多,或二三十个,或十来个,或七八个。学生每天,这个带些米,那个送些薯,还捎带一些柴火,轮流着送。如果是逢年过节,学生还会带上一壶黄酒,捎上一臂兔肉,算是孝敬孝敬先生。王砚川自己也荷锄辟园,栽种一些蔬菜瓜果,以备四时之需。
王砚川用蝇头小楷誊录自己所作的《勉学歌》,悬挂在他的卧室里,用以勉励学生。《勉学歌》步的是客家方言韵脚,读来朗朗上口,乡人特别喜爱,流传甚广——
东方明,便莫眠,沉心静气好读文。
盥洗毕,闭房门,高声朗诵不绝吟。
食了饭,便抄文,一行一直要分明。
听书后,莫樱情,书中之理去推寻。
过了午,养精神,还要玩索书中情。
沐浴毕,听讲文,书中之理须辩明。
食了夜,聚成群,不是读书便说文。
剔银灯,闭房门,开口一读到鸡鸣。
后生家,只殷勤,何愁他日无功名。
王砚川出身贫寒,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他从小有一个奄养媳,在他21岁那年圆房,圆房后没几年,他不幸的老母亲就去世了。贫贱夫妻百样哀,像许许多多童养媳一样,王砚川对他的童养媳说不上爱,也说不上不爱,平平常常,平平淡淡,相安尢事过着日子。可惜,王砚川倒霉的那一年,他那苦命的妻子也跟着倒霉,难产死了,连同那个未出生的胎儿。从此,王砚川鳏夫孤居,孤零零一个人生活在孔庙里,每当夜阑人静之际,对月哀思,他就会拿起二胡,顾影自怜。那凄苦哀怨的琴弦声声,弥漫在神仙渡这片小小的市井上空,随着永定河上的阵阵涛声,汩汩地流逝,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