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987100000002

第2章 砍树与种树

1.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采育林场对天然森林实行了砍光烧光政策

解放后,搞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量的木材。为此,国家派出一批批林业工人开进天然森林地带开办采育林场。这,亦无可非议。

采育林场的任务就是砍树、种树、管树,对此仍无可非议。关键是该如何砍树如何种树?

问题首先出在砍树的砍法上。

砍树,怎么砍?当我们举起斧子,握着锯子,面对着曾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今后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基因库的神圣的天然森林时,我们的确应好好想想:对由千百种物种组成的天然森林,该用何种科学的砍法?是挑已成材的大树砍,留下幼树继续长,还是不分大小、种类地将山上所有的树木一砍而光?

有什么认识就有什么行动,有什么行动就有什么结果。

我们对天然森林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分布在整个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以及金沙江、怒江等流域的以常绿阔叶树林为主的天然森林,是该地域最大的生物物种生存、生产基地、生态系统,有着改良土壤、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自行调节、自行施肥、自行更新的顶级作用。它由于林密叶茂,乔木参天,灌木疏密有致,成层性较强,阻碍着热量的散失,太阳的辐射也只有部分穿入林内,因而气温较稳定而均匀,成为动物、微生物良好的隐蔽和栖息场所。而动物和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移过程中起着积累、集聚、平衡、调节等重要作用,从而促进森林的发展。如有些鸟和兽(如狸)吃树的果实时,将核一起吞下,过段时候到另一地方将核与粪便一起排出,使核在新的地方发芽,起到传播树种的作用;不少鸟兽、爬虫、昆虫还是森林虫害的天敌;土栖动物则可疏松土壤、改善通气条件、加速有机物分解、分解土壤中的有毒物质,净化环境。森林中的动植物均是自然界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天然森林中的动植物以及微生物,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既是维护自然环境的屏障,又是孕育各类自然资源的基地,还是物质和能量转换的核心。

在1914年,当时所办的《实业杂志》,就刊登了学林的知识分子所写的《林业调查》一文,其中非常科学地写道:“天然林,用选伐法,此常例也。”

在1931年的政府所制定的“管理国有林,公有林暂行规则”中规定:“在采伐林木时,每亩应于适当距离内,保留直径一尺以上之母树十株,以备天然更新……”在1943年“伐木查验规则”中亦规定:“幼稚林木未及采伐年龄,或胸高直径不满一方尺者”均“禁止采伐”。并规定:“伐木人在伐木集材时,对于林内之幼树幼苗及萌芽性根株,应加意保护。”

显然,这些均有利于对多样性物种的保护。

远在欧洲的法国及其殖民地中非等国,都不敢贸然冒犯森林,都用法律条文明确规定:只准砍伐蔸径在50厘米以上的树木,不到此标准的则留下继续生长,否则就依法严惩。这样,粗的大树砍掉了,但它的这个物种的蔸径在50厘米以下的子子孙孙还健在,后继有树,物种不灭,真正做到了青山长在,永续利用。

令人们始料不及的是:当历史行进到科学技术远比1931年、1943年要发达的一九五几年、一九六几年、一九七几年、一九八几年、一九九几年时,决定如何砍树者倒不如先人和外国人了。这些决策者,指令所有的林业采育林场,对天然林进行大面积的成片皆伐。所谓成片皆伐,就是令成百上千的林业工人一字儿排开,然后用斧头、弯把锯或机械化的油锯,从山脚砍到山顶,不管什么树,都从拳头大的砍起、锯起,一律砍光、锯光运走,大的做建材、家具,小的做锄头把、铁锤把、烧柴,一刀切。

这样做,虽然痛快淋漓,是不是也愚昧透顶?

尽管如此,砍掉这些树后,受到重创的山林,仍余千百种不同种类的比拳头还小的幼树苗,仍长得生机勃勃,郁郁葱葱。

这些幼树苗是何等珍贵的物种!

地球上每一种生物物种,都有它存活下来的理由和方式,它们不但是全世界基因库中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这个星球重要而无法替代的资源,它们与我们人类唇齿相依,一荣俱荣,一枯俱枯。

可是,我们的林业部门对它们还不放过,又令林业工人清山。所谓清山,类似于拉鱼网式的清剿:林业工人彼此相隔丈许,一字儿排开,用把柄长达一米多的斩刀从山脚斩到山顶,连小手指粗的幼树藤葛都不放过,一律斩尽杀绝。

清山之后,接着炼山。炼山与清山一样,都是林业部门的术语。所谓炼山,就是等满山遍野被砍倒的翠绿幼树藤葛晒干变成一片枯黄之后,令林业工人到山上山下四处放火将其烧光,于是整个伐区便浓烟滚滚,烈焰腾腾,整座整座的大山陷入火海,灰烬飘洒到方圆十几里之外。炼山结果自然辉煌:飞禽走兽昆虫爬虫微生物被熊熊烈火吓得魂不附体,逃窜不迭;逃不掉的则连同千百种树的幼苗、灌木以及蕨类、苔藓、地衣、藻菌、草类等等皆在烈火中得到永死。

炼山之火熄灭后,展现在人们眼中的所炼之山,座座被烧得黑乎乎、光秃秃。然而炼山者仍嫌“光”度不够,因为,山上还有些朽木、倒木以及枝枝丫丫没有烧尽,横七竖八,会在植树时碍手碍脚,于是林业工人们再次上山补烧,将这些朽木、倒木、枝丫锯短砍断,堆在一起再烧,直烧得山岭真正成为没有一根“头发”的光头才罢休。

本来,天然林中厚厚的朽木与枯枝落叶层,是天然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挡住阳光的直射和雨水的冲刷,保持地表的湿润,天寒地冻时可增加土壤的温度,盛夏炎热时可降低土壤的温度,为许多动物(特别是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和植物(包括种子、幼苗及苔藓类)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从而促进土壤的改良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可是,连厚厚的朽木与枯枝落叶层也在炼山过程中被彻底毁灭,于是大自然花了几千年甚至更长时间形成的植被、生态系统被林业工人破坏殆尽,原生态系统中的千百种生物物种绝大多数随之消失。

群山肃立,它们在为一座座山上曾给人类带来巨大恩惠的生物基因库的毁灭而默默致哀;无知而无畏者欢笑,他们为自己战天斗地所取得的政绩、成绩而骄傲、洋洋自得、欢欣鼓舞。

林业部门使用大片、连片皆伐和清山炼山的方法干净彻底地破坏了该地存在了几百上千年的天然森林的生态系统,使该地原有的生态系统中少数被我们认识、多数尚未被我们认识、命名、开发利用的潜在的食物和药物以及科研资源、生物物种绝大多数随之消失。最可怕的是:与此同时被消灭的是这些生物物种所必需的生存环境,这就意味着,即使把原来生长在这儿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再搬回原地,它们也无法再在此存活下去。况且,生物之间玄妙的相生相克关系,是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现在这种我们尚不可知的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相互竞争、相互影响的关系,也随同天然林一道被我们彻底消灭了!谁也不知道会有什么意料不到的恶果在等着我们!

悲剧的严重性在于:长江流域和该流域以南的所有采育林场,对天然森林的这种剃光头式的砍伐,是从解放后的五十年代初砍起,一直砍到1998年长江发怒涨洪水之后。

请想想看:林业部门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地对天然森林砍光烧光,由五十年代的用落后的斧头砍,锯子锯,肩扛手撬,到六十、七十、八十、九十年代效率极高的机械化油锯锯、集材拖拉机拉、空中索道吊……我们祖宗留下的天然森林和生活在里面的飞禽、走兽、昆虫、爬虫、微生物还不伤筋动骨、大伤元气?还经得起这么五十年的折腾?

位于武夷山脉的江西省林业重点县——铅山县林业局在1998年形成的“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青山绿水的锦绣河山”调查报告披露了解放后该县崇山峻岭原本茂盛的天然森林长达五十年被“剃光头”后的惨状:“阔叶林中成过熟林(笔者注:长了百年以上的天然森林)除边远高山,也就是说不可及以外,已濒临枯竭。”

以一斑可窥全豹。从铅山县天然林的现状,可以看到整个长江流域和该流域以南的所有天然森林的惨状!有外国学者估计:中国的天然林已被砍掉了98%!

“砍树如砍子,造林如育儿。当务之急,是立即放下斧头,拿起锄头植树造林。对那些无视政令仍在砍树者,必须绳之以法,严惩不贷。”

《法制日报》记者郄建荣1998年在他写的《洪水肆虐再敲警钟》一文披露:“在今年的长江流域的大洪水期间,上游还在继续砍伐森林,漂流下来的原木浮满了江面,令人震惊。凉山自治州11个县,这些年来采伐的木材达1300万立方米,有的县财政主要靠砍木材,被称之为‘木头财政’,如木里县的‘木头财政’占86%,雷波县占60%。”四川新龙县木头财政一度占90%。

记者写的是四川省的情况,其实全国凡是有大片天然林的各省皆然。

读者们从以上文章可看出:对原始森林进行剃光头式的乱砍滥伐者,是“国有森工企业”,决策者是主管地方财政的地方长官,而不是散兵游勇的老百姓。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人们不知道事情真相,一提乱砍滥伐,便认为是老百姓所为。老百姓是会乱砍滥伐,但由于林业部门到处设立了木材检查站使老百姓乱砍滥伐的木材无法运出,加上有护林员巡查,有林业公安人员的干涉、抓捕,使老百姓的乱砍滥伐始终处于小打小闹、不成气候的地位,因此老百姓的乱砍滥伐造成的损失与林业部门“大兵团几十年长期英勇奋战的”乱砍滥伐造成的损失相比,少得可以忽略不计。如果要追究责任打屁股的话,就要打国有森工企业头头脑脑(其实应打指挥这些头头脑脑的决策者)和地方长官的屁股。尽管新华社二记者主张“对那些无视社会仍在砍树者,必须绳之以法,严惩不贷”,事实上,这仅是纸上画画,嘴上哇哇,这些决策者的屁股不但没挨打,而且屁股下的交椅照坐不误,有的还越坐越好!不信,你看看,全国有哪位林业部长、林业厅长、林业局长、森工企业领导因为乱砍滥伐天然林而受了处分?

道理很简单:几十年来,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给乱砍滥伐所下的定义是,未经林业部门批准的砍伐;而林业部门自己这样违背大自然规律的、毁灭天然林、毁灭物种的砍伐,则认为是合理合法的砍伐。

实属荒谬。

什么是乱砍滥伐?正确的定义应是:凡是对千百种树组成的森林,进行成片皆伐——斩草除根、断子绝孙式违背自然规律的采伐,而不是进行砍大留小的择伐,即使经过政府部门批准,也视为乱砍滥伐。至于老百姓未经政府批准的私自砍伐,则视为偷伐、盗伐。

大自然面对着被林业部门乱砍滥伐——有计划地连续几十年的大面积成片皆伐、断子绝孙式的破坏——砍(锯)光烧光长江、黄河、珠江等流域的天然森林后,变得光秃秃、黑漆漆的一座又一座没有生机了的山岭,面对着千万年形成的厚厚的植被被损失殆尽,面对着经千百年演化才形成的生态系统、生物链、生态环境被彻底毁灭,对此发出的不仅仅是叹息。它痛苦地哭泣,泪飞化作倾盆雨,雨水直接打在裸露的肥土上,把被掀掉了植被的、又被烧成黑秃秃的光山上的腐殖质、活土和泥沙,大量地冲进了湍急的溪流,汇成了汹涌混浊的山洪,浩浩荡荡一泻而下!

外国学者望着日渐混浊的长江黄河,惊呼那流的不是水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

有资料显示: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36万平方公里增加到目前的74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41%,流域土壤侵蚀量达30多亿吨。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由建国初的116万平方公里增加到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每年流失的土壤50多亿吨,荒漠化的土地已占国土面积的27.3%,并且每年还在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着。引起水土流失、荒漠化的原因有种种,但长达几十年在长江流域的大规模成片皆伐天然林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文化大革命对我国人民来说,是一场长达10年的史无前例的浩劫的话,那么,林业部门对天然森林的这种乱砍滥伐,对我国人民的密友——千百种生物来说,是一场旷古未闻的长达50年的浩劫!

在《恩格斯选集》中有这样的文字:“西班牙的种植主在古巴焚烧森林,认为木灰作为咖啡树的肥料能用一个世纪。但他们没想到,洪水冲毁沃土后只留下赤裸裸的岩石。”

“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在南坡砍光了树林,他们没有预料到,雨季时,洪水肆虐,雨季过后,山泉枯竭……”

如果这些决策者们能认真看看《恩格斯选集》,仔细领会他的教导,也许,这场浩劫,就不会发生。

2.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竟然变成物竞人择爱者生存

林业部门炼山之后,便忙着种树。

种树,怎么种?种什么树?是种回原先的千百种树,还是只种一两种树?科学依据是什么?我们是不是要好好想一想?

世界著名的植物学家米丘林说:“自然界是不会错的,因为它没有脑子。”既然自然界没有错,那我们要不要想一想:为什么自然界留给我们的都是由千百种树木组成的混交林,而没有留下一片纯杉林、纯松林?我们种树时是不是应向没有错的自然界学习,种回千百种树去?

令人遗憾的是,有关部门的决策者早在砍树前就想好了:砍光由千百种树组成的天然林,只种纯杉林,纯松林!君若不信,请看以下史实:

1974年,江西省革委会转发了省农办《关于全省大片杉木林基地工作会议的报告》。该报告称:“为了进一步落实毛主席‘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加速大片杉木林基地建设,我们于9月19日至26日在新干县召开了全省大片杉木林基地工作会议,传达十省(区)林业局长座谈会议精神,总结交流兴办大片杉木林基地的经验,讨论落实全省一千万亩基地林的规划布局,对我省大片杉林基地建设将会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央农林部重点规划南方九省(区)到1985年建成以杉木为主的大片用材林基地1亿亩,分配我省一千万亩。经研究,分配到五十八个地、县、市……建设大片杉木林基地,体现社会主义大林业的宏伟气魄……基地的要求是:一个县内一般集中连片在十万亩以上,一个公社集中连片在一万亩以上,一个队集中连片在二千亩以上……要科学地安排好基地内杉、檫、茅竹等造林树种,要求杉树造林面积一般应占基地内造林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保证成林,速生丰产。”

林业部在七十年代,为了有力地推动全国种杉树纯林和杨树纯林的工作,还煞费苦心地在湖南省的株亭公社搞了个种杉树纯林的样板,在北方的鄢陵公社搞了个种杨树纯林的样板,组织全国各地林业部门的人前去参观,要大家参观后如法炮制,大种杉、杨纯林!

上级这么指示,下级自然遵命照办。以江西省上高县上甘山林场为例,该场经营山地15万亩,到了1986年,营造以杉木为主的人工林已达11万亩,并继续造杉树纯林。有位学者痛心疾首地说:“请看看中华大地吧!江北尽是杨家将(杨树),江南已成‘杉’家浜!”

到了1989年,有位决策者在江西省林业工作会议上,说了一番很有代表性的话:“从长远来看,我们发展经济的‘潜力在山上,希望在山上,致富在山上’。要把山当田来作,兴办绿色企业,建设绿色银行,这些看法很有道理。在这里,我想和大家算一笔账:全省规划用材林3000万亩,一亩按出材8立方米,一立方米按纯收入200元计算,共可育林2.4亿立方米,创造480亿元财富:如果按24年为一个轮伐期,每年可采材1000万立方米,大约可增加纯收入20亿元……”

到了九十年代,一位决策者讲得更有经济意识了:“适宜什么就发展什么,什么效益好就优先发展什么,要把每亩山场的林业投入与产出,生产成本与经济收益的账算细、算清楚,通过经济核算和效益比较,正确地确定林业结构高速的方向和出发点……当前调整优化林业结构,主要是加大经济林比重,特别要注重开发那些经济价值高、具有市场潜力的树种,建立各种特优新经济林基地,形成规模和拳头产品。”

在1995年召开的江西省林业局长会议上,该省布置的林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抓好林业商品基地建设和林业产业的发展,今后几年,全省林业商品基地的建设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多发展经济价值高的用材林、经济果林和为工业配套的工业用材林,并注意名、特、优、新品种的发展。林业产业的发展要在现有企业办得更好的同时抓结构调整,还要上一批大中型骨干项目,使整个林业产业发生根本性变化,为本世纪末在山上再造一个江西而努力。”

人们从以上史实,没看见物种、生物多样性、人类基因库的字样。

江西省如此,全国各省也基本如此,大同而小异。

这些决策者讲的不是科学依据,而是按单一的价值取向,只讲经济依据:杉树的木质好做家具和门窗等建材,长得快,在当时卖价高,经济效益好,所以只种纯杉林!在他们眼中天然森林并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基因库”,而是供给钞票的“绿色银行”,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么一来,天然森林,大陆生态的主体,就成了大陆的有天然森林的地方财政的主体;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基因库在他们眼中仅仅是钱库;杉树以及松树则是钱库里的金元宝,当然要倾尽全力去大种特栽;至于除杉、松以外的植物物种(决策者贬称之为“杂树”),都是不值钱的废物,可以让它们永远消失。

其实杉树自古以来,都是常绿阔叶林中的伴生树种。所谓伴生,就是要伴随常绿阔叶树而生,离开就不行。如果打比方的话,杉树就是常绿阔叶树林这张“皮”上的“毛”,现在把“皮”——常绿阔叶树林都砍光烧光了,伴生的杉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在那提倡“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年代里,不知这些决策者们为什么不放眼世界,看看世界各国的造林情况?

在世界造林史上,由于违背客观规律,片面追求木材利用的眼前利益,连续经营针叶树纯林而恶化土地环境的惨痛教训是屡见不鲜的。比如,德国从十八世纪以来的二三百年间,营造杉纯林,第一代每公顷蓄积量达700~800立方米,第二代为400~500立方米,第三代只有300立方米。又如卡门兹林管区的沙地松林,1500年前土地肥力较高,为Ⅱ地位级,现已下降到Ⅳ、Ⅴ地位级,土地生产力严重减退。日本根据营造单纯针叶林而带来的严重后果,提出了“赤松亡国论”的警告。针叶林功能机制差,造成国土的恶化,构成对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严重威胁,“亡国”也就不言过其实了。

这些林业部门的决策者,也不想想:既然我们有脑子的人类经常错,自然界没有脑子就没有错,那我们要不要想一想:自然界为什么留给我们的都是由千百种树木组成的不规则的混交林而没留给我们一块整整齐齐的纯杉树林?为什么原先的杉树林都混生在阔叶林、竹林里而且茁壮茂盛?杉树与各种阔叶林、竹子、藤葛、蕨草类等之间的关系如何?正如中国著名生物学家马世骏所提出的:“为什么一种植物会和另一种植物生活在一起?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会产生顶极现象?……”

以上种种问题,足以使我们清醒:生物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关系是非常玄妙的,一种植物往往同许多动物、植物、苔藓、真菌等共同生存。一种植物的灭绝会引起许多其他物种的消失。人类如果扰乱了生物间的平衡,就会发生意料不到的结果。

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属于灵长类的人类同飞禽、走兽、昆虫、爬虫、各种植物一样,都是大自然中的一类、一员,而非大自然的主宰。我们人类与这些生物都以平等的身份同处在一条生物链上,一荣俱荣,一枯俱枯。我们人类作为大自然中的一员,只能老老实实顺大自然规律而动,而不能逆大自然规律而行,更不能傲傲然、昏昏然以革命领袖自居来革大自然规律的命。

可惜又可悲的是:从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几十年间,有权决定在伐后的山上种何种树的决策者并不懂这样的科学道理,更不知道自己——有漫长而优美的进化历程的属于灵长类的人类就是在地球历史上生物多样化登峰造极时期出现的,对生物多样化有着极大的依赖性,因此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摆在大自然的主宰位置上来决定在原来长满千百种树木的天然森林的地方,恩准自己喜爱的杉树等几种生物生存,命令自己不喜欢的千百种生物就地“阵亡”,从而残忍地摧残了生物的多样性。

正因为以上种种因素,林业部门的决策者们坚决果断地下令在全国17个省的范围内,在把天然森林砍光烧光的地方,全种杉树(在江北则大种杨树,东北则大种落叶松)——种下悲剧的基因。至于除此之外的常绿阔叶乔木,则被他们统统贬称为“杂”树,统统不给立锥之地、安命之所。

呜呼!

人们看到:决策一出,行动马上跟上。于是决策者和执行者们用权力、傲慢和愚蠢向大自然开战:在原先长满千百种树的山野上一年又一年,一年复一年地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内只种杉树,杉树,杉树,并冠以“杉木速生丰产林”的美称,而且不忘贴上个科学的标签:南方气候适合种杉树,这叫“适地适树”。当决策者决定成片面积栽种马尾松、外国的湿地松时,亦称之为“适地适树”。总而言之,决策者所讲的“适地适树”,是在短期内有经济效益的小范围内去“适”,而不是在人类子孙后代生态环境需要的大范围去“适”,所以,他们讲的“适地适树”已打上了短期行为、急功近利的印记,于是,决策者想种什么树,就种什么树,并说这就是适地适树。

笔者感到诧异的是:哲学家黑格尔说,存在就是合理的。南方辽阔的地域上原来长满了那么多天然森林,种种树都生存了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年,实践已证明了这千百种树的存在是合理的,是适地适树,为什么自解放以来到本文形成之时,没有一位决策者用这种凡是种原来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天然林中的千百种树才叫“适地适树”的原则去教育、指导、要求林业工人呢?

生物的多样性是来源于环境的多样性和生物对环境适应方式的多样性。令人悲哀的是:当林业工人把遮天蔽日的天然林中那阴暗潮湿的环境用斧锯破坏再放火烧成干燥的秃岭之后,许多植物物种、动物物种即使种回、送回原地,也无法存活了!犹如水浮莲和青蛙赖以生存的池塘被水泥硬化之后,再把水浮莲和青蛙放到被水泥硬化的地上无法存活一样。

既然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内,都只能听见一种大种杉树松树或者杨树的声音,于是,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林业工人,还有稀里糊涂跟样学样的林区农民,都在连片皆伐过后、并在火狱中冶炼过的、原先是郁郁葱葱长满千百种树的天然森林而现在是焦黑光秃的山上挥锄扬镐,按株距5尺、行距6尺的规格,密密麻麻地统统种上了杉树幼苗(或者湿地松幼苗,或飞播马尾松种籽)。

尺把高的杉苗种下去,一年后只能长到米把高。原先长在山上的千百种植物的种子、根被烧死了。但还有些命大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第二年又顽强地生长出来,与抢占自己家园的杉树幼苗争肥料抢阳光夺雨露,有的“喧主夺宾”,生枝长叶,蓬蓬勃勃,把“客居”的杉树幼苗都遮盖了。眼看“移民”要吃亏,于是决策者又命令林场工人带镰铲、斩刀上山去“铲岭”。铲岭亦是林业界的术语,就是用锄头、镰铲,坚决彻底地把这些不屈不挠还想生存下来的千百种植物幼苗斩尽杀绝连根刨,只留杉苗好宝宝,宛如当年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又如现在林业决策上的一花独放,一家独鸣。

第三年第四年……对这些仍然顽强地在幼杉林中想生存下来的千百种植物幼苗照斩照铲照刨不误,硬是用行动把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改为“物竞人择,爱者生存”。

经过数年不辞辛劳地斩,铲,刨,挖,直到帮助杉树独压群芳、郁闭成林从而使其他植物失去了生长的空间后,才欣欣然,陶陶然。

终于纯而又纯了:满山遍野都是清一色的、像部队士兵那样排列得整整齐齐的杉树林。

这些纯杉木树林,树与树之间距离相等,横成行、竖成列,树冠层一样高,树冠上部无成熟林和过熟林,下部无发育良好的树苗和补充树层,树木之间在此形成自然竞争,树冠部无法形成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结构,不但缺乏自我更新和自我维持的能力,而且使其他动植物也难以生存,没有或严重缺乏生态系统所需要的物种之间的紧密交互作用,“一花独放”、“万马齐喑”、死气沉沉。

有的地区人工造的纯杉林、纯松林已占整个森林面积的85%。如属于罗霄山脉范畴的江西宜春地区,针叶林与阔叶树的比例已为可怕的8.5∶1.5!有的地方所种的针叶树的比例更高!

江西省如此,全国各省也基本如此。有的省所种的针叶林(杉、松)占人工林的95%以上!据有关资料披露,浙江、福建、安徽、湖南、广西等省的针叶林全部为杉、松两种树的纯林,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区90%种的为落叶松纯林。

水至清而无鱼。如此之纯,福兮?祸兮?

就江西省而言,所种杉树、松树知多少?

八十年代末的一位林业厅长在《关于全省林业开发的意见》中表述:“造林营林事业有了新的发展,营造了一批速生丰产林……杉木用材基地主要建立在我省南部、东北和中西部。”一言以蔽之,江西省的东南西北中几乎种满了杉树及松树!

位于武夷山区的铅山县林业局1998年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青山绿水的锦绣河山”的调查报告中披露:“从整体看,总之木蓄积下降,林分质量更差,阔叶林中成过熟林除边远高山,也就是说不可及以外,已濒临枯竭……森林资源过度采伐和人工造林纯林面积不断增大,既破坏了森林内部结构平衡及林木植被、枯枝落叶层,又给生活在森林之中的动植物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是威胁人类生存根基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种为了舍本求末、急功近利、以毁灭千百种生物物种、以毁灭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人类基因库为代价的、然后只种单一树种的“绿化祖国”,不明就里的人看了这些杉、松纯林,还会对其整齐划一击节赞赏,却没想到这些纯杉林、纯松林纯净得多么可悲又可怕!

为了种好纯杉林,我国林业部门还特地成立了“南方十四省(区)杉木栽培协作组”,划定全国杉木产区三个带七个区……几乎要把我国南方协作成“全国南方山林一片杉”!

到了1993年夏,林业部一位副部长撰文披露:“国家决定,用30年的时间,在全国建设2000万公顷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第一步在本世纪末,先在土地条件优越,经济技术基础较好的东南半壁国土上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666万公顷,届时,每年可提供商品木材2700多万立方米。”

解放后,经过了长达50年的用权力、傲慢与愚蠢向天然森林的剿灭,我们已“成功地”按照决策者的意志改造了大自然,在我国17个省(区)大面积栽种了杉树纯林,只要进入我国的北纬18°~37°,你举目四望,就能被愚蠢的林业部门所种的树木种类单一,树龄相同,高度相近,林下缺乏中间的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的纯杉林、纯松林之辽阔浩瀚震惊得目瞪口呆!

我们对全世界宣称:我国造的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

我们自豪地改造了自然,得意洋洋地成了大自然的主宰,指挥若定,风流倜傥啊,不可一世!

殊不知,这不但是在造孽,而且是在造大孽!

据《中国科学报》1994年12月16日报道:“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仅次于巴西和印度尼西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种子植物3万种、脊椎动物4000种、无脊椎动物20多万种、昆虫15万种、苔藓2100种、蕨类植物2000种、真菌和地衣4万种,细菌和放线菌约1000种。”

据江西省有关部门的粗略统计,江西省在天然森林中的木本植物在2000种以上,分隶于120科,约390属;森林脊椎动物共425种;无脊椎的动物,如原生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昆虫、微生物则没有统计数字,但据专家估计,数以千万计。

请想想:千山万岭的天然林经过长达50多年的砍光、烧光、铲光,只种一种杉树或松树后,即使以江西省的统计数字为准,原先分布在千山万岭的2000种以上的木本植物以及425种脊椎动物、无数的原生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微生物还能剩下多少种?

有必要指出的是:凡是在原来长有天然林的地方再种上“速生丰产用材林”、“经济林”,都是以消灭这个地方的物种为代价造成的,而每一个植物、动物、微生物物种,都是一座独一无二的基因库,都是大自然历经千万年育化出来的,有不少还是艰难地度过冰川期而活到现在,一旦消失,将不再出现。种质的重要性往往并不体现在其现实的经济价值,而在于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以其特性改良未来的新品种。科学家们认为现在物种已不是单独的物种意义,随着科学发展,远缘物种间的特性移植、替换杂交已成可能。利用遗传技术可以交配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品种,这使物种基因的多样性、特有性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林业部门种的所谓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及“经济林”所产生的所有经济效益,都无法弥补在这个地方消灭物种所造成的损失!

美国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的昆虫教授、生物多样性研究方面的先驱爱德华·威尔逊说:“我们现在知道的生物种类达140万,至少还有1000万甚至更多的种类是我们所不了解的,在这方面我们的无知可以说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如果我们在没有开发利用之前就破坏了这些生物资源的话,那么,很多新的物品、食品、纤维、肥料、油料和其他产品就将永远失去和人们见面的机会。还应当知道,是那些绿色植物以及大量的微生物和默默无闻的小动物构成了地球生命的‘熔炉’,正是它们侵入地球的表面,肥沃了土壤,制造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影响这种平衡是很危险的。各种昆虫和各节肢动物的重要性已大到如此的程度。如果他们都灭绝了的话,人类就只能存活几个月。”

人类的命运是和环境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的。

世居林区的农民向我悲叹:“以前什么树都有,现在尽是杉树、松树,我们摘不到杨梅、橡子、香菇、木耳、猕猴桃……割不到牛藤、香藤、椅藤……不但飞禽走兽几乎绝了迹,而且连中草药都挖不到什么了!”

农民没有什么文化,但有直觉,而我们有必要将直觉——感性上升到理性。

同类推荐
  • 人之初

    人之初

    本书选收作者报告文学12篇,作品讴歌世间真、善、美,赞美改革大潮中涌现的新生事物。
  •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与众不同的才女,与众不同的解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精选李清照39首经典词作,每一首词作都反映着李清照的一段人生经历。全书以李清照的爱情为主线,贯穿其不同时期的心路历程,分为“情窦初开”、“厮守白头”、“相濡以沫”和“物是人非”四个部分。作者在品读李清照诗词时,并不拘泥于传统中的“寂寞愁苦”,而是看到了李清照的大丈夫气质和独立的女性人格,视角独特,文笔浪漫,细腻优美地记录李清照的生命历程,精雕细琢地诠释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 现代诗歌的结构: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的抒情诗(名家文学讲坛)

    现代诗歌的结构: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的抒情诗(名家文学讲坛)

    《现代诗歌的结构》堪称现代诗歌研究的里程碑式作品。这部经典著作揭示了现代诗歌超个人、超国家、超越数十年时间的征候。“现代”指的是自波德莱尔以来的一整个时期,“结构”指的是一种有机构造,是诗歌创作中的一种具有典型性的共同之处。胡戈·弗里德里希的批评意识、充满智慧的想象以及分析性的语言力量,是风格研究和作品阐释领域内的典范。
  • 古代哲理诗词三百首

    古代哲理诗词三百首

    该书选取了从汉魏到明清时期的近三百首富含哲理的诗歌,介绍创作背景,阐释诗歌主旨,重点突出其中所蕴含的哲理。所谓的“哲理”,既包含反映客观世界运行规律的哲学原理,也包括佛、道、儒家的教义,更多的是一些古人的人生体验,这些都是中华名族创造的最高精神产物。相信今天的读者读来也会有很多的感触和共鸣。
  • 春天里的四季

    春天里的四季

    从少年时代的故乡河北大名县写起,一直写到2000年退休以后的家居生活。从中充分表达了她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师尊的感恩之情,以及为人子、为人妻、为人母的血肉之情。
热门推荐
  • 三国之第四帝国

    三国之第四帝国

    这里有你耳熟能详的人物。也有你曾经忽略过的好汉。有经典的战役。也有不经典却很重要的战争。公元189年,永汉元年,黄巾起义被镇压之后,外戚宦官在内斗中失去权柄,董卓从此控制了朝廷.自此天下大乱。所谓乱世出英雄,且看李腾在这乱世之中如何斩将夺城,建立丰功伟业,成为一代帝王。
  • 剑听血寒

    剑听血寒

    先有晋朝创立的三清派流于今世三脉真传后有黑白二老参悟天地万物所作天书地录三代人的恩怨情仇,五部秘籍的腥风血雨
  • 一代灵宗

    一代灵宗

    九霄大陆一代灵宗百里云霄,重返都市年少之时,拾起年少轻狂,再闯九天云外,报血海深仇。
  • 卫生法学

    卫生法学

    《卫生法学》以服务医学生参加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为主要目的,涵盖了2012年《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卫生法规”部分的全部考查内容,每章前有“引导案例”、“学习目标”;每章后附“思考案例”、“思考问题”及相关专业网址,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 带着外挂去修真

    带着外挂去修真

    千峰孤独,万众寂寞;天下武功,唯挂不破!外挂说明:你说出的每一句话,都等同于一个“大预言术”,每实现一次效果,扣除29%气血,29%修为!张劲:“天降横财!”咣!一口装满金银的大箱子垂直落下。这是一个玩家带着挂,误入玩家云集的修真大世界的故事。
  • 宠你一世又何妨

    宠你一世又何妨

    “不要叫我后妈,我没你那么大的儿子!”艾天晴一直以为自己要嫁的人是一个快六十的老头,直到某天晚上那个邪魅冷血的男人将她抵在了门上,从此她的日子就……
  • 穿越少年无奈一路奋勇恩仇录

    穿越少年无奈一路奋勇恩仇录

    不通世故的少年却无奈看清了现世的人情冷暖,虽然坚持了自己的道路却无奈在成功的瞬间却又因为意外而亡故,只是就算自己还活着又能如何呢?不过上天却给了他另一个世界另一种人生,且看那个懵懵懂懂的少年这一世又当如何。
  • 十卡

    十卡

    爆红的游戏,莫名死亡的玩家。你知道什么是人心吗?那么鬼怪呢?追求刺激而进入游戏的人们,感受到游戏越来越不对劲……2370年,凭空出现的游戏……
  • 父亲的花园

    父亲的花园

    在我们的一再要求下,父亲终于从遥远的新疆坐了几天几夜的火车回家了,而没有临时改变主意,和他的两位兄弟一道在中途下车。我私下里以为,父亲背井离乡的历史可能要画上句号了。几年前,我们就呼吁,不让他出远门了。可他还是像一只疲惫的老候鸟一样裹着一身稀薄的羽毛年年东出景阳关。他扔给我的理由,无非是“靠你一个人,怎么搞得走呢?”我这个只是动动嘴皮子的泥菩萨,每每都是抱愧以对。今年他又出去了,这让我更加不安。老父亲为生活所迫而年年远走他乡,我们却无力阻止,这算不算大不孝?他就要满六十岁了,可还得忍气吞声。这会不会成为乡人在背后揶揄他和嘲讽我们的把柄?
  • 细水流年里的围城故事:杨绛与钱钟书

    细水流年里的围城故事:杨绛与钱钟书

    古月堂前一见钟情,大师与才女结成了灵魂的联盟。他们的生活以书为核心,他们的爱以对方为核心。抗日战争中,他们两地分居,但彼此挂念;抗日战争后,他们在“竞争”中,洋溢着各自的才华。杨绛,一位见证两个世纪文学历史的大家;钱钟书,一位令人拜服的国学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