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991000000001

第1章 “回归傅斯年”

来源:《黄河》2015年第02期

栏目:岁月情怀

2012年岁末,受台湾中央研究院谢国兴先生之邀,我第三次来中研院进行学术访问。此次访问除参加由明清研究推动委员会举办的“十字路口的明清研究”座谈会为“规定动作”外,其余时间均属“自选动作”了。

“朝读易一卦,时钞史数行”,如此闲适的学术之旅不仅使人感到摆脱喧嚣日常后的放松,而且似乎体味到了那种信马由缰思绪飞扬的内中自由。随谢先生一起去台南考察民俗、到位于台北市中心的诚品书店购书、再去台湾大学及台大周围数不清的小书店看看,再就是在中研院傅斯年图书馆、近代史所图书馆和档案馆查资料看书了。位于台北南港区的中央研究院精致秀丽,山色青青,其优美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每每为学人津津乐道,这为我闲适的心情平添了一份优美。然而,有一件事在此次来台之前就有过“预设”,这就是一定要再去院内的胡适纪念馆和傅斯年图书馆去感受,感受他们的精神和风范,感受他们的治学环境和生活环境,甚或是感受他们的点点滴滴。即如胡适先生的为人一样,掩映在树木之间的胡适纪念馆朴素而内敛,绿藤缠绕,白墙蓝窗,给人一种静谧而优雅的感觉。1958年至1962年胡适先生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期间在此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岁月。室内的陈设依其生前的式样布置,赭红色书柜,卡其布沙发,茶几上的烟缸,阳台上的老式躺椅,书房里泛黄的书籍,还有陈列室中的著作、手稿、信札、遗物等等,睹物思人,仿佛房子的主人仍在人间,或许他刚刚出去上班?散步?离开纪念馆之前,我又特意买到一套印制精美的胡适手迹明信片。置身主人的故居,揣摩着主人清秀的字体,“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能说八分话”,顿感胡适先生的这句名言含蕴着千钧之力。

史语所傅斯年图书馆距胡适纪念馆咫尺之遥,据说当年胡适先生既有回归台湾之意,就曾致信时任中研院院长的李济,希望为其在傅斯年图书馆附近找一小块地方,由自己出资买下,盖几间小房以便安心读书写作。从胡适纪念馆步行到傅斯年图书馆,不免使人想到两位亦师亦友的牵连。1950年11月,年仅55岁的傅斯年猝死在台湾大学校长任上,胡适在其日记中写道:这是中国最大的一个损失!孟真天才最高,能做学问,又能治事,能组织。他读书最能记忆,又最有判断能力,故他在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史上的研究成绩都有开山的功用。[1]据云,傅斯年死后,胡适也曾说过这样的话,大意是:有人攻击我,傅斯年总是挺身而出,他说“你们不配骂胡适之”。那意思是只有他才配骂。傅斯年也承认这一点。

从风靡一时的“我的朋友胡适之”到傅斯年的“你们都不配骂胡适之”,胡、傅交谊可见一斑。我在这里想到的是,胡、傅的学术思想也有相通之处。从胡适的名言“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我们自然会想起傅斯年的那句名言“史学便是史料学”。从台北回到太原,回到自己工作的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鉴知楼,我即有了为中心师生讨论访台感受的冲动。

2013年1月12日,一个周末的上午,我第一次自己动手做PPT,以《回归傅斯年:“动手动脚找东西”》为题,在鉴知楼内向中心师生汇报访台感受,傅斯年的生平、事功、胡适与傅斯年之交谊,尤其是傅斯年撰写的那篇《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成为感之受之最浓烈的主题,傅斯年在《旨趣》中那些明快的话语不时回响在我的耳畔: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材料,所以近代史学所达到的范域,自地质学以至目下新闻纸……凡一种学问能扩张它研究的材料便进步,不能的便退步。宗旨第二条是扩张研究的材料。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总而言之,我们不是读书人,我们只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历史学和语言学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容易由个人作孤立的研究了,它既靠图书馆或学会供给它材料,靠团体为它寻材料,并且须得在一个研究的环境中,才能大家互相补其所不能,互相引会,互相订正,于是乎孤立的制作渐渐地难,渐渐地无意味,集众的工作渐渐地成一切工作的样式了。这集众的工作中有的不过是几个人就一题目之合作,有的可就是有规模的系统研究。[2]傅斯年,这位曾经毛泽东接见、又被毛泽东点名批评的“极少数人”,是五四运动中北大学生运动的组织者,又是《新潮》杂志的创办人;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更是“史料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他因两次抨击两位国民政府行政院长而赢得“傅大炮”称号,又因绰号“郭大炮”的“质询”而猝死在台大校长任上。斯人已去,毁之誉之对他而言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傅斯年的遗绪何在?“史学便是史料学”,现代的历史学需要“集众的工作”。傅斯年不仅为此鼓之呼之,而且身体力行,乐此不疲。

自1928年成立中央研究院设立历史语言研究所,直到1950年辞世,傅斯年终身任职史语所所长。据云,自1928年中研院成立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史语所是中研院13个所中最有成就的一个研究机构。从精心网罗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这样的著名学者,到指导甚至“严格监督”青年学者们的研究方式;从擘划史语所前景自撰《旨趣》,到躬身田野考察前往考古发掘现场;从绞尽脑汁想方设法争取研究经费,到心急如焚无微不至地解救病中的梁思永;从广州、北平、上海、南京、长沙、昆明,到四川李庄的板栗坳、再迁南京、后到台北……这就是那个“最能做学问”,“又是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才领袖人物”(胡适语)傅斯年。

傅斯年精心经营的史语所,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就是“集众的工作”,正是这种“集众的工作”使史语所产生了一大批专业历史学家、历史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正是这种“集众的工作”使史语所产生了一大批轰动于世的学术成就:语言组曾划分出中国语言分布图,也曾派遣团队调查各地方言,并以语音记号纪录了14个省份的数百种方言;考古组发掘了分布于8个省区的55处遗址,持续九年的安阳发掘震惊中外。中国考古学前辈苏秉琦指出:只有在安阳发掘之后,历史学家们才敢于将商朝作为一个真正被证实了的朝代,放在他们著作的开篇;人类学组在东北,尤其是在西南地区进行了富有成就的多项田野调查;历史组最重要的工作则是明清内阁档案的收集与整理,而这一工作“可以说明老一代与新一代学者史料眼光之不同”。[3]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却不是一个令人轻松的故事。

我们知道,自明代设军机处后,内阁成为主要处理文档的机构。1908年,自明至清堆积成山的内阁档案从大库移到走廊上,大学士张之洞决定将档案从大库转移到学部,同时建议将书籍搬出保存,并将剩余档案材料烧毁。时为张之洞属下的学部官员罗振玉“亟言于文襄,谓是皆重要史料,不当毁弃”,张遂改变主意,建议将这些档案转移到更加安全的地方。1911年的辛亥革命迫使档案搬家,次年,档案移至历史博物馆。从那时起,包括时任教育部长的著名藏书家傅增湘在内的许多官员都曾光顾过这座“小山”式的纸堆,但他们大多沉溺于在纸堆中寻找珍贵罕见的宋版书,在他们看来,除宋版书外,这些材料既无价值也不入眼。1921年,历史博物馆因预算赤字竟然将150吨的纸张作为废纸卖给了造纸厂!又是这位罗振玉得知此消息后,出了三倍的价钱买下了这批资料,并挑选出版了其中的一些档案。事有连续和奇巧,又是这位罗振玉,他也因为个人财政困难把档案卖给古物收藏家李盛铎,李盛铎的心思也在其中的宋版书,他也因负担沉重打算再卖给日本人或哈佛燕京学社。

最后,还是傅斯年获得资金购买了这批档案。在这一辗转搬移买来买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史语所同仁与清代学者迥异不同的史料观。像傅增湘、李盛铎这样的藏书家和古物收藏家,他们关心的只是宋版书,而傅斯年则认为,宋版书对史语所毫无价值,陈寅恪说的更为直接明了:“我辈史语所人重在档案中之史料,与彼辈异趣。我以为宝,彼以为无用之物也”。[4]“我以为宝”之大批档案到手后,傅斯年发动并指导大批人力对此进行分类整理,其中,由李光涛挑选、编辑并出版了100卷档案。至今,这项编辑出版工作仍在持续进行,数量已达300多卷。于此相联系的另一项工作是,在档案整理过程中,居然发现了几百年来人们普遍认为已经失踪了的一千多页原版的《熹宗实录》(1621-1627)。

由此促使傅斯年着手另一个更加庞大的计划,即校勘和整理《明实录》,这个计划一直持续了40年,结果是出版了154卷《明实录》。是的,如果没有这些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出版,我们今天读到的众多明史著述不知会缺失几多,甚又谬舛几多。如果说中国古代史学六家三体源远流长,那么,近现代的中国史学则是众派林立迭有翻新。按照许冠三先生的分类,自梁任公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学就有所谓的考证学派、方法学派、史料学派、史观学派、史建学派五大学派,而傅斯年、陈寅恪则是史料学派的代表。[5]建国以来,作为中国近现代史学主流的“史料学派”被长期阻隔甚至遭到无情的批判,台北的傅斯年也好,广州的陈寅恪也好,同样淡出人们的视野甚或被遗忘,即使年轻一代的知识人,对他们的思想和成就也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只是到了1980年代后,中国史学界才开始反思近半个世纪以来学术上的失误,陈寅恪、傅斯年的名字才重新被记起,甚至掀起了不小的“研究热”,史学研究同样开始了向中国近现代史学的起步阶段回归,重新开始重视史料收集史料利用,此一时也彼一时,还是世事比人强!我想,无论我们过去、现在或将来如何评价傅斯年及其“史料学派”,在“史学便是史料学”的旗帜下,傅斯年以“集众的工作”方式将史语所的研究推向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峰,人才辈出的史语所在中国学术界留下了让人惊羡不已的诸多佳话。我十分敬佩他们的成就,也十分敬佩他们的工作。忆想10年来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集体化时代基层农村档案的发见、收集、整理、研究的全过程,顿感胡适之、傅斯年之辈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的学术思想正是我们应当追逐的目标。

记得《回归傅斯年:“动手动脚找东西”》的报告结束语,我用了8个字表达自己的心绪:“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同类推荐
  • 九间棚采风

    九间棚采风

    在一个勃勃春天里,在冰雪还没有消融时,日子被悄悄打开。九间棚就开始生长了勃勃向往,放飞阳光与不懈的追求。这片曾经荒芜的山地,蓄意地追求着美好。
  • 巴什卡小铺(一)

    巴什卡小铺(一)

    1980年10月的一天,我上班来到办公室,按照多年的习惯,坐在写字台后的椅子上,马上打开了收发员早已摆放在案头的报纸,这是一份当天的《哈尔滨日报》。当时的报纸,不像现在有几十版,平日只有四版。人们看报,也不像现在,只浏览一下大标题,而是从头到尾,几乎每一篇文字都会仔细看。那天,四版报面很快看完了,工作还没开始,我就开始看中缝里登的广告。忽然,一则公证处的公告引起了我的注意:兹公告,无国籍俄罗斯人巴什卡?伊万诺芙娜,因病在外侨养老院去世,享年90岁,遗有沙曼街37号房产一处。
  • 自然与人生

    自然与人生

    德富芦花意在“将几页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生的写生文字公布于众”,这是德富芦花对自然的写生,也是对其人生态度的写生。书中无处不承接着他坦荡的自然情怀、浪漫精神及哲学思想,在日本文坛有着深远影响。其两眼所及之处,两耳可闻之声都被他以从容不迫的灵秀笔墨记录下了来:富士山的黎明、相模滩的落日、京都避暑的寺院、屋外的蝉鸣蛙叫……日本水软山温之景、刚中柔外之人跃于纸上,令人难忘。
  • 王火文集·第三卷:外国八路 流萤传奇

    王火文集·第三卷:外国八路 流萤传奇

    《王火文集·第三卷》包括小说《外国八路》、采访手记《追寻汉斯·希伯的踪迹》、剧本《汉斯·希伯》,以及小说《流萤传奇》四个部分。前面三个部分均讲述了德国共产党员、作家、记者汉斯·希伯在抗日战争时期到中国采访并深入鲁南敌后体验中国共产党人战斗生活并参与其中,最终战死的壮烈故事。《流萤传奇》则描述了土改时期少年英雄鲁家钢作为民兵同反革命分子斗争的故事。这两部分内容虽发生时间不同,但都是鲁南地区的故事,因此放在同一卷中。这些内容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人物和社会状貌,尤其是对于汉斯·希伯的采访和记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金元诗词曲300篇

    金元诗词曲300篇

    本书不仅收集了中华名诗名词,而且还涉猎了中华名赋名句;不仅涵盖了历代小品骈文散文;还囊括了诗经楚辞和禅诗。
热门推荐
  • 关于幸运的格言(经典格言)

    关于幸运的格言(经典格言)

    名人名言是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精辟妙语!名人名言,集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哲理、简练的语言于一身。读名人名言,如同和名人名家做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就好像聆听圣贤智慧的谆谆教导。《关于幸运的格言》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理解了幸运是什么,幸运不是上天给的,而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本书以名人的口说出了关于幸运的真谛,道出了幸与不幸有时只是由于自己某一瞬间的决定造成的。
  • 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

    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风景

    风景

    只是打了个盹,汪达成就梦见自己站在老虎崖顶上,被人从后面一掌推了下去,离开崖顶的瞬间,他扭头看到了一个模糊的身影,像是向富民,更像是田大有……此刻,汪达成真的站在了老虎崖顶上,要不是刚才一股寒风吹过,吹得他一激灵,说不定他现在已是血肉模糊地躺在崖下了……他退了两步,俯瞰了一眼崖下的狰狞怪石和蓬乱杂草,看了一眼崖边那棵苍劲的松树……眼看就要过小年了,公司的工人在等着发工资,乡亲们在等着要货款,信用社催着还贷款……可他手上没钱,货款回不来,借钱没着落……工人急了,昨天停工不生产了,村民急了,一大早把公司大门给堵了……
  • 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俗称《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封神传》,中国神魔小说,为明代陈仲琳(一说是许仲琳)所作,约成书于隆庆、万历年间。全书共一百回。《封神演义》的原型最早可追溯至南宋的《武王伐纣白话文》,可能还参考了《商周演义》、《昆仑八仙东游记》,以姜子牙辅佐周室讨伐商纣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阐教、截教诸仙斗智斗勇、破阵斩将封神的故事。包含了大量民间传说和神话。有姜子牙、哪吒等生动、鲜明的形象,最后以姜子牙封诸神和周武王封诸侯结尾。
  • 三界·止息

    三界·止息

    我叫刘兵杰,一年后回到阳歌,就被人陷害。他们说是我杀了王,但是谁都知道,最不可能弑王的人,是我。真相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复仇。
  • 劫后余生我爱你

    劫后余生我爱你

    他偿还她对他的救命之恩,便是偷了她的户口簿,拿了结婚证,将她直接扑倒强占!如果时间能够重来,她发誓,她绝对不会把那个半夜扑到自己身上的男人拖回家救活!就算再来一次追杀,他笃定,他肯定愿意站在那里挨几枪,然后逃到她的身边让她救治!打死她也不相信家里的男人竟是传说中冷酷高傲的慕家三少,他,简直就是无赖一个!聒噪都不足以能够形容他的话之多,厚颜无耻也比不上他的脸皮之厚!离开之前强要了她,偷偷拿她的户口办了结婚证,在她家登堂入室,要她做饭,要她洗衣,最后竟然还——
  • 孩子厌学怎么办

    孩子厌学怎么办

    孩子厌学怎么办?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要改变它,必须对其产生的原因作出探析,而其产生的原因又是十分复杂的,既有来自社会的因素,又有来自学校的因素,更有来自家庭和孩子自身的因素。因此,孩子厌学这个严峻的现状,不仅是一个个人或者家庭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广大家长、老师、教育工作者、决策者乃至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孩子厌学怎么办?(家庭教育的N个关键点)》从孩子厌学的现状谈起,深入浅出地为广大家长和老师分析孩子厌学的各种原因并且提供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力争让每一个厌学孩子的父母都可以对症下药,找到解决孩子厌学问题的正确方法。
  • 汉后嫣然

    汉后嫣然

    她,出生即有傲人的身世背景,长大却面临着凄凉的宫廷生活,即使死后尊被花神又如何!?这一切,若是能够重来,那么结局将会怎样……经历两世的她,当再一次投胎转世,回到前两辈子,处于同一境地,信奉活在当下,享受生活。若是能够改变,她会尽力,若是不能,她将应对!身为女子,无论在何种境地,就要记得,要尽力对自己好一点……
  • 西桐情事

    西桐情事

    在日光迟缓而雍容的冬日里,桐河路的悠闲与安详是西桐最淋漓尽致的浪漫。沿河的步行街畔有白墙黛瓦的江南小院,样式精巧的路灯伴着枝叶斑驳的梧桐树,粉嫩的梅花在岸边开得肆无忌惮,连呼吸都能闻到那柔软的馨香。在日光迟缓而雍容的冬日里,桐河路的悠闲与安详是西桐最淋漓尽致的浪漫。沿河的步行街畔有白墙黛瓦的江南小院,样式精巧的路灯伴着枝叶斑驳的梧桐树,粉嫩的梅花在岸边开得肆无忌惮,连呼吸都能闻到那柔软的馨香。王子扬就是在这年空气微凉的冬夜里,在月光柔和的桐河路上,在那个叫作“玉楼春”的画廊里,初遇了穿着灰太狼棉拖鞋安静地作画的章慎择。这样热和的画面呵,该是每一个淡然如菊的女孩的梦境吧?她不自觉地就与他越走越近了。而他待她也尤其地温顺细致。他同她一道走过漫长的街讲似乎无尽的话,给她送往自己亲手炖的汤,救她于最尴尬的境地,也在最黑暗的夜里递给她一双最热和的手。她在他的陪伴下,渐渐丢弃那些自以为是的理智,也放手那些一厢情愿的感情。所有那些由不甘而衍生的爱怨,都随风而去吧。在西桐,唯有爱,才值得珍惜。
  • 唤醒千年的记忆:银发帝妃

    唤醒千年的记忆:银发帝妃

    冷木语冷清的现代杀手,却因为不够心狠手辣被自己的亲人加害穿越到一个五岁孩童的身上,这是否命中注定……轩辕逸枫冷血的君王因为孩童时代无意中救了饿晕在路边的她,从此纠缠,这是巧合还是宿命……今生的沉睡唤醒前世的记忆,也许他们之间根本不是从穿越那一刻就开始。或许他们今生的相遇是为了弥补前世的亏欠,千年前的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而今生的他们又将迎来怎样的考验……【蓬莱岛原创社团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