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涯》2007年第02期
栏目:民间语文
早上,天下着小雨,从成都出发,到达已经建成的紫坪埔大坝时,整个大坝锁在雾中。都江堰环保局环境监察大队的副队长张立新向记者介绍说,大坝的修建为调节岷江的水量起到了作用。可是四川地矿局地质区域调查大队总工程师范晓却指着紫坪埔水库边上几处塌岸说:紫坪埔在枯水季节可以起到让岷江有水的作用。但由于来水不均,这就会给河床以及两岸的地质带来影响。况且,修坝后的调节水,一定是要先紧着发电才行,对岷江的生态用水要放在第二位。
紫坪埔水库2000年开始修建,2006年基本竣工。水库距离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有6公里。记者们在都江堰时,一些老乡听到有人在谈论紫坪埔,走过来问道:今年都江堰的干旱和修水电站有没有关系?显然,这个问题需要时间和考察数据来回答。
采访中,都江堰遗产办公室主任王甫说:紫坪埔水电站实施了关闸、开闸,调节了水流。那么,都江堰这个已经为天府之国运转了2263年的水利工程:鱼嘴的四六分水(即枯水季节,六成水流入内江,灌溉成都平原,丰水季节,六成的水流入外江,减少洪水压力)、飞沙堰,宝瓶口的飞沙,都将失去它原有的作用。活的遗产,将成为死的文物。
紫坪埔水库对下游的影响,范晓认为有这样几条:一,下游水量变得更加不稳定,影响居民生活;二,经过水闸放出来的水泥沙含量非常低,水流对下游河道冲刷力量增加,可能引起下游河道及河岸地质结构变化;三,下游生物多样性会受到影响。
让世界自然遗产办公室退休教授廖自成担忧的是:紫坪埔没有修鱼道,现在江中有一种珍稀的鱼,修坝后因无法回游而面临着种群灭绝的危险。
如今,让都江堰世界遗产办公室的专家们高兴的是,自从2004年成功地制止了杨柳湖水电站的修建后,他们在都江堰的地位和影响力都大大提高了。这两年,谁要是想在都江堰景区动土,一定会有人说,去问问世界遗产办公室行不行。
“江河十年行”今天走进了此行的第一户人家。男主人叫陈明,女主人的名字她自我介绍时是这样说的:姓杨,名是翠竹的翠,兰花的兰。这户人家4口人,除了夫妻以外还有一个22岁的女儿,和一个17岁的儿子。
作为紫坪埔水电站的移民,他家搬迁,老房子总共赔了8000元,新建房的宅基地是政府给的,靠贷款和借债花了十一万建成新房。新房也是他们目前生活的来源,小餐馆。眼下,楼上楼下近十间大大小小的房子显得有些空荡。让这家人着急的是,因过往的人不多,生意很不好。每天只有邻居们来打打牌,水都是自带的,到吃饭时就各自回家了。
采访中,几个他们的邻居凑上来说了他们生活中的另一难题:“没有搬迁时我们住的地方有长途车,去哪儿都方便。搬迁到的新地方不通车,上学的孩子每天要走两个小时才能到学校。”
开车的司机听到这儿后说:“原来从成都到九寨沟是走江边,现在要走盘山公路,塌方比以前多。就是昨天,从九寨沟到成都的路上,一段正在修建中的高速路滑坡,整个路都被‘淹’了。”
地质学家范晓说:这段路本来就是地质脆弱地段。修了紫坪埔大坝后,地质学家将要更加密切地关注岷江这一段的地质状况。
杨柳湖水坝作为反调节电站停建后,关于重新修建紫坪埔的反调节水库,有关方面有一个新的考虑:在岷江支流白沙河口,另修一个水库,引紫坪铺水库发电后放出来的水进入该水库,替代杨柳湖水库功能,调节下游水量。此方案还在论证当中。
陈明的女儿已经选好了婆家,不久将要成婚,儿子待业在家。“江河十年行”在未来十年里,将把他们家和岷江的变化一起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