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章回小说》2010年第04期
栏目:非常经历
大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来过中国,先后来了两次,是准备来讲学的,打算逗留一两个月,结果,讲学不成,总共呆了不到三天,走了。什么原因呢?
公元1922年12月10日。
上海《申报》头版头条通栏标题:《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将于本月十三日抵沪》。
爱因斯坦,这位改写了世界物理史的科学巨人光临上海,比美国总统光临上海更有意义。大街小巷充满了报童的叫卖声:“卖报啦,卖报啦!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将于本月十三日抵达上海……”
一时洛阳纸贵。
上海交通大学(交通部南洋大学)校长陈杜衡看到了这则消息,脸顿时气得通红:爱因斯坦到上海的消息怎么就捅出去了?本月八日,就是前天,陈杜衡收到了一封信,一封来自德国柏林大学的信。信是爱因斯坦写来的,当然是德文,信上写着:“我将于十一月十三日从法国马赛港出发,历时一个月,于十二月十三日抵达贵国上海……”爱因斯坦原本是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来北京大学讲学的,为什么给上海交通大学陈杜衡写信?爱因斯坦是犹太人,曾用犹太人的处事方式向蔡元培提出:既然我到北京要先到上海,上海也有知名大学,我能否先在上海讲学?蔡元培当然同意,于是,向爱因斯坦推荐了上海交通大学,推荐了陈杜衡。于是,爱因斯坦就给陈杜衡写了信。陈杜衡拿着爱因斯坦的信当然高兴,大科学家要到交通大学来,师生们可以一睹大师的风采,从而激发治学求学热情;但也不无担忧,上海时局混乱,三教九流复杂,杀人越货时有发生,如何保证安全?陈杜衡叫来教务处主任林光一,让林光一看了爱因斯坦的信,交代林光一做好接待爱因斯坦的准备,叮嘱林光一不要张扬,特别是不要让报纸知道。这个林光一,怎么就把这消息捅出去了呢?
陈杜衡叫来了林光一,将报纸摔在林光一面前,厉声说:“你卖了多少钱?”
林光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小心翼翼地问:“我卖了什么?”
陈杜衡说:“别装模作样。你自己看!”
林光一展开报纸,通栏标题《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将于本月十三日抵沪》映入眼帘,明白了:校长怀疑他把爱因斯坦来上海的事透露给了报纸。可是,他没有呀,于是,辩解说:“我没向谁说过这事。”
“没有?”陈杜衡不相信,“爱因斯坦的信只有我和你看过。”
“是吗?”林光一拼命回忆,“不,您给我看信时有人来过。”
“谁?我记不起来了。”
“副校长韩恩。”
“韩恩?韩恩是来过,是给我送材料,材料搁桌上就出去了。他没看信,就是看了,也不会捅出去。”陈杜衡五十八岁了,韩恩是他的接班人,好几年了,没接上,个中原因复杂。陈杜衡与韩恩关系微妙。
“那我就没法解释了。”林光一满腹委屈,“您叮嘱过我,不要张扬。您的话我不会不听的。要不,是不是您的办公室遭贼了,爱因斯坦的信被贼偷去给报纸了!”
遭贼?陈杜衡打开抽屉,爱因斯坦的信静静地躺在那儿。
陈杜衡看着满腹委屈的林光一,不想再追究此事,就让这个疑惑藏匿在心里。一道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交通大学,林光一是陈杜衡的桩和帮,是绝对忠诚的。于是说:“没有就算了。这么大的科学家要来,藏着、掖着总是不行的。只是,声势闹大了,保证爱因斯坦在沪的安全,就成了头等大事了!”
林光一说:“看来,得请请警察局了!”
陈杜衡说:“我即刻就到警察局去。”
林光一说:“得来个双保险。”
陈杜衡说:“什么双保险?”
林光一在陈杜衡耳边一阵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