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鬼子对部落看管很严,但是八路军还是在活动,八路军和老百姓的鱼水之情更深了,部落里的人和八路军侦察员、地方工作人员来往频繁,八路军随时能够得到敌人活动的准确情报。有时候,八路军和人圈里的老百姓商量好,晚上作好准备,八路军去劫人圈,百姓全家一起跑,他们接应。
离开四合堂人圈,我马不停蹄地赶赴密云县不老屯寻访治安沟遗址,发现日军为了长期占领中国,把北平郊区和华北农村强行分割成治安区和非治安区,烧毁几代人辛勤建造的家园,致使无数农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像牲口一样住在圈里。日寇对北平的城市规划、经济建设、文化教育进行破坏性规划,强迫实施,强占国营及民营企业,盗采矿产资源,滥杀无辜,实行奴化政策。在北平城区开了240多家大烟馆、白面馆,毒害北平人民。日寇从北平房山、门头沟盗采了大量煤炭,运到日本,用不了就填海,把中国的煤炭资源留给日本的子孙后代。
北平沦陷后,北平地下党组织党员和爱国青年有计划地撤离北平城。一部分转移到北平郊区发动群众,抗日救国;大部分直接撤退到太原,分别奔赴华北各地参加抗战。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9月到1938年3月,北平地下党组织通过民先队介绍了7000多名知识青年到各地参加抗日游击战争。撤退到山西的很多人,参加了中共山西省委领导的“牺牲救国同盟会”“青年抗敌决死队”,还有的参加了八路军领导的工作团和游击队。
知识分子投笔从戎成为抗战时期的一道亮丽风景:中国大学学生党员董毓华奔赴冀东担任抗日联军司令;清华大学党员杨学诚率领部分学生进入鄂中开展游击战;北平师范大学教授杨秀峰抛下不满周岁的孩子,与妻子一道率领一批党员、民先队员和进步学生到冀西建立抗日游击队,发展成一支由700多人组成的“师生游击队”。
北平的远郊县是共产党、八路军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白乙化率领的挺进军10团长期战斗在平西和平北,就是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的产物。这是我军在战争年代唯一的知识分子团,连级以上干部大多是大学毕业生,家境的殷实使得他们能够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见多识广,眼界开阔,加上天资聪颖,悟性高超,又经过“12.9”运动的摔打,战争的磨炼,使他们成为特殊材料制成的人。
这支队伍有72个大学生,那时候的大学生水平相当高,这是一群真正的知识分子,没有虚假文凭,没有酒囊饭袋,没有卖官鬻爵,没有行贿受贿。他们博览群书,熟悉历史,充满朝气,热爱学习,肯于钻研,知识渊博,才华横溢,文武双全,乐观向上,熟知诗词歌赋,热衷于真刀真枪与日寇作战,从战争中潜心钻研军事理论,研究战争规律,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鱼水情深。
这支队伍性格各异,棱角分明,在以工农干部为主体的我军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群体,是一群极富理想主义的热血青年。抗日斗争、救国救亡,义无反顾地按照自己的人生理想前进。
这些人中有很多东北人,他们始终向往打回东北老家去!老家已经是一片废墟,老家到处是腥风血雨,他们想的不是一己私利,图的不是中饱私囊,他们对金钱的概念很淡漠,对男人的责任很重视,他们想的是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大义,百姓的安危。
这是一群有着鸿鹄之志的人,这样一群有特殊才干的学生兵,这是一批用战争的重锤锻打成的合金钢。他们脚踏实地,一个猛子扎到敌后,那里的环境极端残酷,天天都有流血牺牲,他们勇敢、智慧,对战争的残酷性,战斗的复杂性,用知识去探索,用生命去抗击。从开始的激昂冲动,单纯幼稚,到宁死不屈,怀有抱负,追寻真理,在生死关头进入临战状态,在从未涉足过的领域领悟到战争的真谛,拿出战略战术,打出辉煌的战绩。
没有预备期,没有适应期。日寇不会给你时间让你成长壮大,他们张开血盆大口要把这批学生兵吞噬,你必须拿命去拼搏。然而,这群学生兵不负众望,一下子从不会打仗的外行变成了擅长作战的内行。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明天这个土炕上还能否睡着你我。白乙化高喊着“冲啊”,倒在了敌人的子弹下;悼念他时高呼“革命要流血”的王波踏着老团长的足迹冲锋也倒了下去;听到白乙化牺牲眼睛哭肿了的才山参谋长勇猛杀敌接着倒了下去……无论怎样艰险残酷,他们总是前赴后继,一往无前。
军队历来讲出身论资排辈,你是哪个方面军,来自那个部队,老首长是谁?有老首长罩着你,你会飞黄腾达,前途无量。但10团没有人罩着,这是一群不是红军爹娘养的学生兵,大多数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上过大学,时不时地来点“小资产阶级情调”,要是在抗日战争年代来场运动,首当其冲革的就是他们的命。他们经得起战争的洗礼,血水的浸泡吗?
然而,我们看到的是这群学生兵从不会打仗到摸索着打仗,最后学会打仗,敢打硬仗,在平西根据地拳打脚踢,沿河城大捷,用机枪打下敌人飞机……开辟平北,其他部队不适应当地的残酷环境离开了,而他们留下来,在枪林弹雨中生根、开花、结果。萧克将军热情地称赞这支部队“是一支已经革命化了的知识分子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