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996600000001

第1章

来源:《黄河》2012年第02期

栏目:纪实文学

第1节 2011·秋:多余或驳杂

急性阑尾炎发作的那天正好是个周日。在此之前,我对急性阑尾炎一无所知,我被疼痛折磨得死去活来,实在无法忍受才去了医院。检查完毕,大夫说,割掉吧。我说,割掉什么?大夫说,阑尾。我说,已经不疼了,还割吗?大夫说,那就输液吧。我说,只吃药,不输液行不?大夫说,不行。就这样,我在第二天去了社区诊所,开始生平的第一次输液。社区诊所周日刚乔迁,诊所安静整洁,大夫和护士客客气气,与印象中乱糟糟的、脸孔像针管一样冰冷的大医院截然不同。小有小的好处,草虽然卑微却总是温暖的。生平第一次输液就做了他们乔迁后的第一批病人,这也算缘分吧,何况这天还是立秋。想到又一个秋天到了,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人生早已走进秋天,甚至,我的心态已有了冬天的意味。

窗外的光线晃了几晃掉在地下,立秋了

护士把针扎进血管,我疼了一下

立秋了

雨水会慢慢冷下来的,树叶会慢慢落尽的

人体内有些器官是多余的

可也不能想割就割。比如阑尾

比如老年人的生殖器。衰老的物件

尤其在意象征的意义

躺在病床上,脑子里流水一般闪过这几行诗,我感受到了闹中取静的好处。液体通过透明的管道进入我的体内,我清楚地看到了它的滴答,但没有听到它的声音。这场景有些像时光,只要想象力足够丰富,什么东西都可以变得具象,什么东西都会遭遇第一次。当然,我说的所有东西是介于生与死之间的,生只能有一次,死也只能有一次,但在死亡真正来临之前,我们会邂逅某个偶然的机会观摩或预演死亡。观摩是雾里看花,预演不过一场虚惊,这一切只能让我们面对真正的死亡时尽量从容一些,尽量不会惊慌失措。除了上火、咳嗽、流鼻涕、打喷嚏,我很少得病,我对第一次走进医院准备不足,我后悔那天没有割掉阑尾。我并不在意“衰老的物件”的“象征的意义”,我只是不知道阑尾是多余的。多余的东西随时应该割掉,何况它可能已经坏死,可那天我并不知道阑尾是多余的。

简单常识的缺失让我第一次面对“病”时做了一个草率的决定。我有些后悔,而最让我后悔的,就是保守治疗之后,大夫反复强调说,不能喝酒。大夫先是说半个月不要喝酒,后来说一个月不要喝酒,最后说最好以后不要喝酒。我几乎崩溃,笑一笑对大夫说,你干脆杀了我吧。

不管如何讨厌大夫的戒律,大夫的最低标准我还是恪守了。不是怕死,是怕穿孔,一想到身体的某个物件被穿了孔,我的心里就像钻进一条虫子一样,特别不舒服。我是个医盲,不喜欢医院,宁肯去火葬场参加哭哭啼啼的追悼会,也不爱去遍地白衣的医院探望病人。我不喜欢看到病人被石膏、绷带裹起来,被轮椅、拐杖支撑着,更无法想象五脏六腑被穿孔的样子。不管大小,孔毕竟是个洞,体内弄出一个洞来总是令人忐忑的。

淅淅沥沥下了三天雨,周末,雨终于停了。看着窗外露出的秋阳,我给郭克打电话说,晚上喝酒吧。郭克问,什么理由?我说,天晴了。这个理由天经地义,于是,我俩便去古玩城找号称晋阳酒王的诗人兼古董商人雪野。

古玩城下有一家老三面食店,这儿是雪野经常光顾的地方。坐在面食店外面,马路上人来车往难免有些嘈杂,不过,空气还是相对清爽的。我试探着喝了一口雪野用10余种药材泡制的花酒,感觉阑尾没有出现异常,至少没有马上发作。都说病人是被大夫吓死的,我觉得这话不无道理。事物与事物之间总有些东西是看不清楚的,因为这些看不清的东西我们常常会犯错误,这些错误就是我们活着的理由。

我说,我想写一个东西,叫虫洞。

雪野说,冲动?

我说,虫洞。

郭克说,写篇小说吧。

我说,我喜欢散文。

雪野说,写小说,小说自由。

我说,我不喜欢讲故事。

前天傍晚。雨后。输了一周液体之后,我继续步行上下班,继续穿越迎泽公园,不过迈动双腿的频率比平时慢了一些。放慢速度并非什么羞赧的事,虽然20多年前骑自行车时,我是绝对不能容忍别人超过我的。慢时代的人做梦都想快起来,快时代的人天天怀念慢时光,高铁飞一样冲出轨道之后终于懂得减速了,我让一堆出了故障的肉体慢下来没什么可难为情的;何况,水泥路上还遍地水洼。是的,城市被水泥路全部贯通之后,虽少见泥泞,可雨后的水洼宛如一地碎裂的镜片,行人只得小鸟一样跳来跳去。想起乡村泥泞的土路,想起只有最低洼的地方才有积水的乡间小径,我体味到了苏东坡中秋之夜半圆半缺的心事:古往今来,世上的事多是难以两全的。

公园几无行人,树木花草安静得有些虚脱,有些寂寥——当然,这种虚脱和寂寥是一种错觉,游人鸟兽散去,树木花草便空旷起来,石板路也比平时干净许多,凉爽许多。我喜欢这样的凉爽,尤其是秋凉,雨后的公园是澄明的,好比五脏六腑都被里里外外洗过一遍似的。记得在城市生活了很多年之后,有一次回故乡,沿着故乡早晨的河边散步,我感觉我的胃被凉爽的空气彻底洗过了,喉咙中的痰仿佛水中的石头一般凸显出来,清晰可感,它与水一般的空气是那样的格格不入,我恨不得伸手把它掏出来,扔到草丛里去。小时候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空气里,并无特别的感觉,只有贫穷、饥饿,还有太阳底下或冰天雪地里的劳作令人难以释怀。乡村的艰辛像冬天的旷野一样一览无余,无处躲避,我在这样的地方长大,曾经觉得那些歌唱乡村的人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是虚伪的。直到那天重返故乡的河边,我才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乡村的清澈,从那以后,我牵挂乡村的文字才变得亲切起来,不再忸怩作态。我对秋凉的喜欢不是无缘无故的,我想与故乡是有瓜葛的,在城市的四季里,只有在秋天还能找到一些故乡的影子,虽然城市的秋天与乡村的秋天有着巨大的落差。在寂静的秋凉中行走,思维格外清晰,我觉得四季之中唯有秋天的形态是最接近水状的。这潭秋水刚刚从岩石间奔涌出来,它的沁凉是压缩过的、坚韧的,可以穿越灵魂的。我喜欢这种彻底刺穿的感觉,寂寞中带着一丝快感,好像暗恋的女子被自己钟爱的男子回首瞥了一眼——爱不需要声音,只需要眼神,透明的接近死亡的眼神。秋天先天具有这样的特质,蝉翼般薄而凉,仿佛女子和田玉一样的肌肤。对,有弹性的、白皙到几乎透明的肌肤,轻轻碰一下,就会充满欲望。这肌肤还是凉的,每次接触都不会产生汗渍。或许童年艰辛劳作的记忆一直挥之不去,我讨厌汗流浃背的感觉,虽然每次汗流浃背之后,身体显得格外轻松。我觉得发热的东西都会产生距离,只有凉是紧密的、永恒的,不被时光蒸发的。喜欢秋天只是一种中年情怀,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秋天的凉,如果凉中再夹杂一缕凄清,这种味道就越发迷人了,就像玉一样的女子安睡在臂弯里的呼吸。凄凉最是迷人的、真实的、可触摸的,所谓的热烈和繁华都是烟云,手指一戳就破。

这一天,在公园的秋凉里,我脑子里第一次清晰地跳出一个词——虫洞。

由爱因斯坦相对论孕育而出的虫洞是一个碰不得、看不见、穿越了时空的概念:虫洞是连接黑洞和白洞的时空隧道,这条特殊的时空细管十分娇气,好像风一吹就会破裂;虫洞在敞开的出口布满暗物质,这群神秘的“暗哨”轻易不被发现。虫洞幽灵一样飘忽,天体物理学家为它设想了三种可能的存在状态:其一、虫洞是空间的隧道。它就像一个球,你如果沿着球面行走就远了,如果从球的中间穿过就近了,穿球而过的直径就是虫洞。其二、虫洞是时间隧道。爱因斯坦说,人如能进入时间隧道就可以进行时间旅行。遗憾的是,这条隧道只能欣赏,无法进入,就像看电影一样,你可以跟着故事感动却无法改变电影中的情节。时间是线形的,事件是一颗颗穿好的珠子,你无法改变珠子的大小,也无法调整珠子的顺序。其三、虫洞是黑洞与白洞之间的桥梁。黑洞产生势阱,白洞产生反势阱,宇宙、势阱、反势阱和虫洞构成的图像,就像一只无定向性平面的克莱因瓶——瓶口是黑洞,瓶身和瓶颈的交界处是白洞,瓶颈是虫洞。

黑洞好比宇宙中的无底洞,具有超强的吸附力,物质一旦掉进去就别想逃出来。白洞则与黑洞相反,它不但不吸收物体,还不断向外释放物质。黑洞只进不出,是一个贪婪的家伙,或许因为贪婪,它曾被天文学家捕捉;白洞只出不进,大公无私,它逍遥在宇宙之外,至今未被人类发现;黑洞一直在吸,白洞一直在吐,虫洞存在于吸吐之间,它是架在黑洞与白洞之间的一座桥。

据天文学家测算,时光隧道的最大直径只有10万公里,这个直径恰恰小于宇宙飞船飞行必需的最小直径。世上许多事就绝妙在“恰恰”二字上,否则的话,我们就可以搭乘宇宙飞船穿过时间隧道,去找庄子说说蝴蝶,或与阮籍竹林里喝几杯老酒了。

第3节 1981-2011:熵或殇

我是一个喜欢胡思乱想的人。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坐在山西大学中校区的阶梯教室里,凡体肉胎“静如处子”。我是一个规规矩矩的学生,不迟到,不早退,不说悄悄话,不搞小动作,不写纸条,听课目不斜视,而不安分的思维却“动若脱兔”。我一贯让我的肉体木头一样循规蹈矩,而人却坐在课桌后面“走神”。我的“走神”不算离谱,我不会无缘无故地让自己走回故乡的泥土,或者纠缠于某个具体的人、某件具体的事、某条具体的藤,患得患失。我的目光基本上是正视着黑板的,思维也基本上聚焦在黑板这个平面上的,可黑板上的一些字词总会让我烦躁不安。因为一个字、一个词而“走神”的事件在我的大学生涯中屡有发生,久而久之,我便养成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习惯。不过,大多的“走神”事件都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一眨眼就风一样飘忽而过,未能在我的记忆里留下太多印迹。但有一个词或曰一个概念一出现,就令我神魂颠倒,不能自己,这个词或曰概念就是熵。大学四年,我在课本上涂写过许多呓语一般的文字,包括大大的问号或叹号,这些文字或符合大多是课堂内容的衍生物,是我聚焦黑板之上又神游八极之外的“灵光一现”,这些“灵光”神龙见首不见尾,来也迅疾,去也迅疾。可当熵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在黑板上时,我就着魔一般迷上了它,我觉得熵就是我一生苦苦等待的一个禅机,就像情痴们一生苦苦等待的一次邂逅。我觉得我与熵的邂逅是一种缘分,而熵的概念却与我的人生经验格格不入,它像一个贵族,彻底颠覆了我在少年生活经验之上建立起来的乡村价值体系。这个概念让我痴迷,让我惊奇,又让我恐惧,我觉得,不是我出了毛病,就是这个世界出了毛病。

很显然,世界是轻易不会出毛病的,那肯定是我出了毛病。

又很显然,截止熵出现的那一刻为止,我的生理表现和心理表现一直属于正常范畴,甚至比大多数正常人更正常,那么,难道是世界出了毛病?

无论是我出了毛病,还是世界出了毛病,在那一刻我都是无能为力的。我不是自己的救世主,也不是世界的救世主,我还得一日三餐,像一个人一样活着。天生一介凡夫,我改变不了这个事实,但从那一天起,我变得越来越容易“走神”了,直至逃离课堂,躲在宿舍里写诗。说起与诗结缘,也有一段故事。写诗之前,我所知道的诗歌仅仅是初高中课本上的几首五言七律,那些平平仄仄我根本搞不懂,我的老师也搞不懂,我对诗歌了无兴趣,更不知现代诗为何物。偶然一天,我在舍友处看到一本诗歌普及读本,我信手翻了翻,明白了所谓的诗歌就是大胆想象,也就是我常说的胡思乱想,而胡思乱想恰是我的长项,因为胡思乱想我正为熵纠结着。于是,从那一天开始,我走上了诗歌的不归路,直到本世纪初突然发现自己不再胡思乱想了,才悻悻然告别文学。我想,我开始写诗是因为我总在课堂上“走神”,我离开诗歌是因为我开始像正常人一样活着,不再“走神”。现在,我又坐在会场里“走神”、坐在车上“走神”、走路时候“走神”了,于是,我又加入了文学归来者的行列。我一直觉得,我的文学之路一直与“走神”有关,与胡思乱想有关,文学于我而言,只不过勾魂之物而已。

那段时间,我为熵所困,被熵折磨,心里十分挣扎,正是这份挣扎让我决定弃理从文,逃离化学。行文至此,我暂且把熵放下,说一说另一个字——殇。不知道为什么,我第一次看到殇这个字的时候就特别喜欢。我没有把它和死亡联系起来,我就是莫名地喜欢。我说不清什么原因,但我觉得这个字造得很美,是美不胜收的汉字体系中最美的汉字之一。难道是因为这个字的笔画中包含了太多曲线,而这些曲线看上去既方正又曲折?我说不清楚。在上世纪80年代,我曾查遍各种汉语字典,得到的结论都是殇只是一个多义汉字,多与死亡、悲伤有关。死亡也罢,死亡引起的悲伤也罢,这些东西总归是恐怖的、凄惨的,这些特质与年轻显然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我知道,我喜欢这个字并非因为它的视觉之美,更与年轻无任何关联,我那时找不到喜欢的确切理由,但我就是打心底喜欢。

有人说,喜欢是不需要理由的。我信。

若干年之后,我在一份资料中,偶然发现世界上有一种咖啡叫殇,有一种音乐也叫殇,这让我十分惊奇。

为了体验咖啡殇的特别之处,我特意约了一位喜欢咖啡的朋友聊天。坐在咖啡屋,我在不经意之间把话题引到咖啡殇上来。我说,有一种咖啡叫殇,它的英文名称为Sentimental,意为多情的、感伤的、多愁善感的。这种咖啡的名字很特别,做法也很特别。通常以热咖啡100毫升、白葡萄酒30毫升、新鲜葡萄2—3颗为原料,经过浸泡、冲煮、混合方可制成。葡萄以白葡萄为好,白酒以不甜为好,咖啡的热度也要适度,只要将葡萄酒的香气和葡萄的酸涩释放出来就好。葡萄酒的香+葡萄的酸+咖啡的苦,这便是咖啡殇了,或者说,咖啡殇就是可以啜饮的Sentimental一样的伤感了。我喜欢伤感,它像一层湿漉漉的雾,挥之不去,令人迷醉。我的这番话几乎把朋友的眼泪都说出来了,朋友说,一定要亲自制作一次咖啡殇,不如此,就是枉喜欢了一辈子咖啡。朋友的话让我突然悟到了咖啡殇的绝妙之处,事实上,世界上的确有一些莫名的东西,它极致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美妙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欣赏。这种美妙是一种气息,它的魔力宛如毒品,总是令人不由自主,总会令人自我陶醉。这不是自恋,这是品位,想到这里,我的嘴角掠过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我低声问道:你说,发明咖啡殇的人是天才呢,还是情种?或者是一个天才的情种?朋友也微微一笑,算是回答了。

这时候,咖啡屋里漾起极轻柔的音乐,遗憾的是,它不是杰奎琳·杜普蕾演奏的大提琴曲——《殇》。

英国女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蕾创作过一首大提琴曲,名字就叫《殇》。说到杰奎琳·杜普蕾,我觉得她应该算得上“天才的情种”了,起码于音乐而言,她至死无悔的钟情和投入是不容置疑的。杰奎琳·杜普蕾出生于1945年,病逝于1987年,她的生命长度仅有42年。她极致的生命像极了咖啡殇,葡萄酒的香、葡萄的酸、咖啡的苦和多情的、感伤的、多愁善感的人生体验杂陈一起,这样的生命堪称人类的极品。《殇》是杰奎琳·杜普蕾生命的结晶,某一天,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乘车时听见广播里正在播放这首大提琴曲,他十分吃惊。史塔克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问身边的人:此曲是何人演奏的?答曰:杰奎琳·杜普蕾。或许惺惺相惜,或许心有灵犀,史塔克完全被如此伤感、如此投入的演奏折服了,他不禁黯然叹道:“像这样演奏,她肯定活不长久。”史塔克并非一语成谶,史塔克听得出,杰奎琳·杜普蕾在倾其一生演绎音乐的完美,呕心沥血这样的词语就是专为杰奎琳·杜普蕾这样“天才的情种”造的。

咖啡殇也罢,音乐殇也罢,显然并非一个单纯的词汇,而是一个廊桥遗梦般的故事,一个在心里藏着许多曲线的故事。有人说,殇是“一段没有开始就注定结束的爱情”,这种说法颇有一些悲剧意味,但终归不如那杯咖啡耐人咂摸,不如那首大提琴曲令人断肠。我不喜欢喝咖啡,但我喜欢咖啡殇伤感的味道;我不懂得大提琴,但我喜欢咳出血的曲子;我不会煮咖啡,不会谱曲,但我可以写一首叫《殇》的诗:

这杯咖啡的名字叫殇。我只见过她的背影

见过她隐匿于曲线里的味道

我设想遇到她时应是午后,或者凌晨

这段时间是慵懒的,有点伤感

也有点深刻。就像她曲线流畅的背影

是婀娜的,也是凸凹的

就像杰奎琳·杜普蕾的大提琴曲

哀婉的旋律可以咳出一捧血来

也可以咳出一颗心来

我闻到了葡萄的酸涩,闻到了白葡萄酒的香气

还闻到了咖啡的苦。我莫名地喜欢

这样的味道,就像喜欢殇这个汉字

喜欢这个汉字曲径通幽的韵律

她仿佛女子高挑的背影,清晰的线条上

挂满葡萄,也挂满露珠

我知道,她的味道远比音符饱满

也远比光影摇曳。我想

她如果可以筑成一个鸟窝

我愿意在这里住一辈子,做一只小鸟

可我只见过她的背影

至今仍未尝到她介于午后和凌晨之间

黄昏一样漫出来的味道

80年代初,我看见殇这个字时虽满心喜欢,但那只是一种直觉,一种莫名的偏好。那时候,最让我“走神”的还是熵。

熵(entropy)是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创造的一个术语,克劳修斯称熵为“物体的转变含量”,他阐释自己创造“entropy”这个术语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故意把字Entropie(熵,德文)构造得尽可能与字Energie(能,德文)相似,因为这两个量在物理意义上彼此如此接近,在名称上有相同性,我认为是恰当的。”从这段文字不难看出,克劳修斯不仅是一位极具想象力的物理学家,还是一位酷爱咬文嚼字的语言学家。我一直以为,伟大的物理学家必定是半个哲学家、半个文学家,物理学家与哲学家、文学家是同出一脉的,是可以华山论剑的,物理学家与哲学家、文学家的不同只是观照世界的方法不同,道则是一致的。不同国度的物理学家因语言不同,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种差异仅仅体现在符号方面。我国著名物理学家胡刚复教授在翻译Entropie的时候,就模仿克劳修斯的想象力创造了一个新的汉字——熵。这样的翻译堪称天才之作:热量与温度之比为“商”,而偏旁“火”则意味着热学量,不仅字形与物理含义极其吻合,而且还与克劳修斯造Entropie的思路遥相呼应。克劳修斯用熵表示任何一种能量在空间分布的均匀程度,亦即混乱程度,能量分布越均匀,熵越大。对于我们考虑的系统而言,如果能量能够完全均匀分布,那么这个系统的熵就将达到最大值。在一个系统中,如任其自然发展,其能量差总是倾向于消除的。鉴于这种描述,克劳修斯认为在热力学第二定律中引进“熵”这个概念与在热力学第一定律中引进“能”这一概念有某种相似之处。而事实上,能这一概念正是从正面来表征运动转化能力的,能越大,运动转化的能力也越大;而熵这一概念却从反面量度着运动转化的能力,表征着转化已经完成的程度,熵越大,系统越接近寂灭。

在没有外界作用的情况下,一个系统的熵越大,就愈接近于平衡状态,就愈不易转化。克劳修斯的描述让我惶恐,按照他的说法,一个人越成熟就越没有创造力,一个社会越稳定,就越没有前进的动力。或者说,一个人成熟的时候,就是走向死亡的时候,一个社会和谐的时候,就是系统接近崩溃的时候。我在不经意间把熵引入到社会学中,我不知道这是一种很伟大的思路,或曰发现。我只是被这些疑问困惑着,克劳修斯推断的结论和我之前的人生经验截然不同,令我无所适从。1982年冬天的那堂化学课,我就一直纠缠在这样的困惑里,老师后面是怎样用方程式推导出这些结论的,我忘记了。我完全陷入挣扎之中,不知道该相信哪种说法,毕竟这些说法都源自教科书,教科书上的东西应该是不会错的。那时我只是个半瓶子醋,晃晃荡荡,自顾烦恼,却忽略了一个前提,即:熵描述的状态仅适合一个完全独立的体系,而每个人、每个社会是不可能完全独立的,或者说,一个人、一个社会完全独立之时,也就是毁灭之日。由此看来,完全的自由是没有的,完全理想化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那已是1982年的事情,而在1981年,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里夫金和霍华德刚刚出版了一本书——《熵:一种新的世界观》。里夫金和霍华德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出发,对熵这一物理概念作了哲学阐释,回答了政治、经济、教育、宗教等领域的诸多曾被我胡思乱想过的重大问题,在西方学术界引起震动。遗憾的是,当时我并不知道里夫金和霍华德是何许人也,也没有渠道获取他们的任何信息。更遗憾的是,我被熵所困时,不仅没有觉得自己关于熵的胡思乱想有多么了不起,更没有想过,如果沿着那些疑问“一条道跑到黑”的话,我极有可能发现一门新的学科。所谓的发明家都是“一条道跑到黑”的人,我不具备这样的特质,只好远离化学“熵”,投靠文学“殇”,我的这一决定,让我与伟大的里夫金和霍华德擦肩而过,我轻易放弃对熵的困惑,又让我错过了在中国率先传播“一种新的世界观”的机会。

俗话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在那些年,我一再错失机会,错失时很“熵”,错失后很“殇”,我与伟大擦肩而过,至今碌碌无为。

同类推荐
  • 从大地走向大地

    从大地走向大地

    2004年夏天,作者在养病期间无意中接触到19世纪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的作品,这些才华横溢的俄罗斯画家的油画将作者带入一个优美深邃的境界,引发了作者对自然、对艺术的赞叹与欣赏、探索与思考。作者的文字淡泊宁静,却能将读者带入深远的意境,跟着作者的思绪,我们看到了一粒种子是如何成长,最后变成一艘远航的船的过程;看到了森林与海洋的对视与相溶,看到了秋天美丽宁静的树林,薄暮时分钟声中的教堂,强烈光线下的雪地与沼泽,还有从容不迫地流淌着的小溪,比肩而生的青黄的小草,这些生活中可能被许多人忽略的事物,在作者的笔下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这是一本能给人带来极大美感的随笔,给生活以希望,给心灵以阳光。
  • 慢下来

    慢下来

    珍视生活中的乐趣,一如珍视生命本身。 “没时间”与“压力大”不能永远地被当作借口,终究有一天,你会发现青春、回忆、健康、亲情不能永恒,也会消失不见,与其那里再来追悔、惋惜,何不从现在就开始放缓脚步,慢下来。
  • 梁晓声自选集

    梁晓声自选集

    梁晓声的创作风格是现实主义的英雄化风格,现实主义的平民化风格,现实主义的寓言化风格。他的文字兼具作家、学者、思想者等多个维度,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与推崇。本书精选和节选了梁晓声的各类代表性作品,包括长篇小说《雪城》,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母亲》、《老师》、《黑纽扣》、《白发卡》、《红磨坊》,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鹿心血》、《鸽哨》,以及散文《龙!龙、龙》、《复旦与我》等篇章,全面反映了梁晓声的创作成就。
  • 春醪集

    春醪集

    本书是才子作家梁遇春珍藏版散文集,收录了《春醪集》和《泪与笑》以及书话、书信,是梁遇春26年短暂年华的丰富结晶。王蒙推荐,国家教育部推荐读物,《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现代中国散文的奇异之作,“中国的兰姆”昙花般的青春絮语。
  • 文摘小说精品:校园卷

    文摘小说精品:校园卷

    本书收录了一些文摘小说中的精品故事。青春是一首歌,演绎着浪漫的童话,这里有我们青涩的成长历程,有我们甘之如饴的美好回忆。任时光流转,最初的亦是最美。
热门推荐
  • 你是我的,唯一

    你是我的,唯一

    被富有的前男友家庭踢出局,女主患上嫌富爱贫症。偏偏,跟着有财俊哥哥勾搭在前,倜傥弟弟凑热闹随后。轰隆隆继续上演现代灰姑娘童话大剧……
  • 必知的导弹火炮

    必知的导弹火炮

    本书主要讲了导弹火炮知识。军事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和稳定的象征,在国家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军事知识,是我们每一个人光荣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
  • 星际绯闻

    星际绯闻

    “电竞女神莫青莜—脑死亡去世!”报纸上特大加粗的标题醒目的告诉大家这个特大新闻。永恒纪605年的星际时代迎来了一个将要绯闻缠身的小姑娘,她要开始苦逼的被操练和被八卦的新人生了······
  • 台湾问题与中华复兴

    台湾问题与中华复兴

    本书作者致力于台湾问题研究已有40余年,并亲身参与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事件。全书客观清晰地评述了1990年李登辉上台直到马英九当政后的两岸关系现状和岛内政局的发展演变,包括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颇具参考价值。内容涉及台湾政治、历史、经济、社会到两岸关系、美台关系等,对台湾问题产生的背景由来,台湾问题的演变过程,台湾问题的实质和不同阶段特点,“台独”分裂的危害和两岸统一的前景,都能够从战略高度和历史眼光进行较深入的理性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中不少见解,都有一定的前瞻性。
  • 4号门诊楼

    4号门诊楼

    一名男子在一次心脏手术中意外身亡,同一天夜里,副院长的妻子离奇跳楼,经抢救无效死亡,随之,地下室停尸房里的值班人员也意外毙命,而这一切,都发生在后来被人称之为死亡之楼的4号门诊楼上,难道这一切只是巧合?
  • 春秋配

    春秋配

    叙述主角李春发、姜秋莲与张秋联三人曲折离奇、最终结为夫妻的故事。戏曲《春秋配》据此改编。这是一部以公案情节为主,辅以言情和侠义情节的小说。小说情节曲折离奇,悬念迭起,引人入胜;人物对话生动传神,心理刻画亦颇细微。
  • A Psychological Counter-Current in Recent Fiction

    A Psychological Counter-Current in Recent Fictio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傲娇王妃:摄政王爷要点脸

    傲娇王妃:摄政王爷要点脸

    他,是万人之上的摄政王!她,是丞相的嫡女!他,高冷至极,唯独对王妃宠入骨!她,沉着冷静,唯独在王爷前似孩童!“不好了!王爷!王妃把四公主打了!”有人通报道。谁知摄政王连头都不抬一下,直接说:“让她打!旁人不得阻拦!”“不好了!王爷!王妃把苏王府拆了!”又有人说。“带帮人陪着王妃一起拆!”“不好了!王爷!王妃与司徒公子离京了!”这摄政王哪还坐的住!直接用轻功飞出王府!
  • 长大有意思

    长大有意思

    “中国儿童文学名家精品畅销书系”之一,收录了郁雨君小说和散文中的经典作品。作者以明朗而优美的语言、深沉的笔触,随心所欲地顾盼和表现周围的青春男女,同时也在从容自如地表现自己的内心和情感世界。
  • 海绡说词

    海绡说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