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公姬寤生,十三岁继位,用二十多年时间,摆平了母亲和弟弟对他君位的抢夺,稳住了国内的局势。但他作为周朝的上卿,二十多年没有履行为周王朝催粮派款、武装缴贡的职责,连到洛邑觐见周天子的事都没做,可犯了大忌。
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上卿相当于周天子的政府总理,上卿这个职务,不是自己的爷爷与周天子的爷爷有血缘关系,是当不上的。姬寤生从父亲手里接下国君,同时就接下了周朝上卿。按照周武王的规定,各诸侯国每年要派大夫来洛邑汇报工作,同时交付纳贡,三年要派国中的上卿来,五年诸侯要亲自来。一年不来的要降爵位,两年不来的要收回国土,三年不来的要点兵讨伐。姬寤生在郑庄公的位置上穿了二十多年周朝上卿的朝服,却不搭理周天子,后果极其严重。
对此,郑庄公十分清楚。
天子周平王率先出招,提议西虢国的国君虢公忌父当上卿,取代郑庄公。忌父也是王室贵族,符合接任上卿的血缘条件。但忌父的父亲虢石父是周幽王的亲信,也就是那个为逗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始作俑者。提拔这种政治上有污点的人当上卿,难以叫天下服气。忌父也认识到这一点,不仅明确拒绝,而且不打招呼便跑了。
忌父前脚跑,郑庄公后脚到。他一脸诚恳地向周平王承认自己没履行好上卿职务的错误,表示不好意思再干下去了,真心拥护虢公忌父接任上卿。
郑庄公接的这招,把周平王逼得无路可走了,忌父不接上卿跑了,现成的上卿又要撂挑子,国中不能没有上卿,于是他耍赖,说没有这回事,并主动提出让世子狐到郑国去当人质,以表示自己对郑庄公的信任。天子的儿子到郑国当人质,你郑庄公不能没有一点表示吧?于是郑庄公提出让自己的世子忽到周朝当人质。这一“周郑交质”事件,不仅被编纂《春秋》的孔老夫子斥之为“非礼”,而且被定性为春秋之乱的源头。既然被孔老夫子定性为“非礼”,接下来郑庄公的麻烦就大了。
果然大麻烦来了。“郑周交质”两个月后,周平王崩了,郑庄公急忙送世子狐回去接班,世子狐赶回周朝,尚未把天子的黄袍穿上,突然薨了。狐的儿子林穿上东周历史上第二位天子黄袍,史称周桓王。郑庄公立即掏出大把钱物,帮助周桓王处理爷爷和父亲的后事,不成想,少年天子周桓王不理他的茬,而是打发人到鲁国筹款走了,故意疏远郑国。不仅如此,周桓王也提议虢公忌父接替郑庄公当上卿,再次发出挤兑郑庄公的强烈信号。
郑庄公不得不再次接招。
公元前720年4月,麦子成熟的季节,郑国卿士祭仲,率大军来到周朝温地,没有攻城,而是提出要粟千钟,即要一千亩地的麦子,用以解决国内饥荒。温地守城官员不给,郑国大军,自己割了一部分麦子走了。同年秋天,郑国军队又在周朝的成周收割了一次稻子。郑庄公用派军队割周天子的麦子、稻子的方式,表达强烈不满,展示自己的肌肉。
至此,周郑交恶,为周天子讨公道的卫、宋、陈、蔡四国扯起“尊王”的旗号,发起了对郑国的讨伐,仗没打起来,四国军队在郑国割了一片稻子撤了,也算替周桓王出了一口恶气。
这事没完,郑庄公心知肚明,他打算反击,把郑国周边这些小国教训一顿。不能同时对四国开战,那是打不赢的。打蛇打七寸,拿谁开刀呢?经过缜密分析,郑庄公决定先打宋国。
恰在这时,建都于山东邹城的邾国使者来到郑国,控诉宋国抢他地盘的野蛮行径,请求郑国出面主持公道,并表态愿为郑国征伐宋国打头阵。郑庄公立即拍板,率两国军队发起对宋国的进攻,势如破竹,一路打到了宋国的国都商丘。登上宋国的国都城墙后,郑庄公突然想起老祖宗“以力假仁者霸”的训示,在对商丘的城墙实地考察一遍后,领着两国的军队撤走了。
本以为打了宋国这个蛇头七寸,郑国四邻小国会服帖下来,不成想,越打,宋国蹦得越高,越打,鲁国、齐国等国力强盛的国家,对郑国的非议越多,维护正义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郑庄公冷静下来,他打算放弃一味地打打杀杀,转为在外交上争取破局。
郑庄公首选的外交目标,是称为东方大国的齐国和鲁国。齐国南靠泰山,东临大海、西面黄河,国土面积很大,物产丰富,经济发达。鲁国与齐国相邻,泰山是鲁国的象征,地理位置、物产资源也都非常优越。鲁国是替周天子编年史的,是天子礼乐的鼓吹手,是挥舞道德大棒的国家。齐国则凭着自己的国力,经常兴兵讨伐,是挥舞征伐大棒的国家。把这两个国家搞定,郑国的日子才能好过,周天子也许能对他转变态度。
经过一番周折,郑国率先与齐国结盟。而与鲁国结盟的破冰之旅,耗费了郑庄公一番老谋深算。因为鲁隐公当年还是公子的时候,曾率兵与郑国交战,战败被俘,囚禁在郑国的时间不短,后逃回鲁国。作为郑庄公的俘虏,鲁隐公一直把这段经历当作耻辱。因而当郑庄公提出与鲁国结盟的大胆构想后,遭到国内一致反对,郑庄公硬是在一片反对声中,果断拍板。
公元前717年,郑国使者来到鲁国,开出了令鲁国人想都不敢想的条件,即用郑国的祊地,交换鲁国的许地。
祊地在泰山脚下,位于鲁国境内,是封建帝王登泰山祭祀的必经之地。因周宣王祭祀泰山时,郑桓公作为上卿陪同,获得祊地作为登山前的汤沐邑。祊地划归郑国后,因为路途遥远,郑国的国君再也没去过。许地在今河南,靠近郑国,是鲁国国君朝觐天子的汤沐邑,因为路途遥远,鲁国的国君也从未去过。郑国使者开出的这个条件,已经使鲁国人张开嘴半天合不拢了,接下来郑国使者做出的承诺,更是让鲁国人欣喜若狂。郑国使者承诺:郑国不再祭泰山了,祭祀泰山的事全交给鲁国。
泰山是中国政治之山,是天下人的泰山,郑国拱手相让,把祭祀泰山的荣耀全部让给鲁国。
鲁国当即同意结盟,生怕事情办缓了郑国反悔。郑国使者办完祊地交割手续后,鞠个躬走了,鲁国划归郑国许地的事一字没提。鲁国人愣住了,划归你的地你不要,我还能这么傻吗,白落了一块祊地。
直到这时,鲁隐公才把当年作为郑庄公俘虏的耻辱放下。
郑、齐、鲁三个大国结盟,使得郑国暂时摆脱了困境,郑庄公外交的目的达到了,但隐忧并没有消除,因为他作为周朝的上卿,不只是不被周天子待见,而且受周天子鼓动的一些小国还在不停地与他为难。他的这个隐忧,在他与齐、鲁结盟后对陈国发起的进攻中得到证实。小小的陈国,面对强大郑国的进攻,顽强抵抗,屡败屡战,其打而不惧的背后强大支撑,就是周天子。郑庄公认识到,与齐、鲁结盟,只是摆脱困境的第一步,第二步要走的,就是修复与周朝的关系。
机会来了。公元前717年冬,鲁国发动各国为发生饥荒的周朝筹粮,郑庄公带着厚礼前去洛邑,觐见周桓王。没想到这个年轻的天子,见面就将了郑庄公一军,他先问郑国当年的收成怎样,当郑庄公回答收成还行后,周桓王说的是,要将温地的麦子、成周的稻谷留给自己吃。这是揭郑庄公的疮疤,当场叫他下不来台。这还没完,周桓王又提出送郑庄公十车粮食,叫他拉回去以备饥荒。
郑庄公拉着天子赏的十车粮食往回走,心里郁闷极了,走着走着,他那阴沉的脸立即转晴,喜笑颜开,一路走来,一路宣扬,说周天子对他征伐陈国大力支持,为此赏了他十车粮食。
这一来陈国郁闷了,他们的顽强抵抗,是因为周天子背后的支持,眼看快挺不住了,周天子却转脸,转而支持郑国的征伐,在这种局势下,再不向郑国靠拢,陈国就没日子过了。陈国动作很快,在郑庄公拉着粮食尚未回到国都,陈国的友好使者已经到了。郑、陈修好,正式结盟,还搞了歃血仪式,表示双方都不反悔。
当年围攻郑国的四国,陈国与郑国结盟了,卫国消停了,蔡国太小,折腾不起什么事,只有那个蛇头七寸的宋国,还需要摆平。
周桓王得知郑庄公冒打他的旗号,吓得陈国与郑国结盟后,真的火了,再次诏令虢公忌父为周朝上卿,对郑庄公降一格,为左上卿。郑庄公心里不痛快,但嘴上乐呵呵地接受,还以左上卿的身份,领着齐僖公朝觐了一次周桓王,被孔老夫子赞为“礼也”。郑庄公以左上卿的名义,向宋国发令,点名要宋殇公去洛邑朝见周天子。宋殇公不知这是郑庄公的阴谋,照常不予理会。郑庄公则以宋殇公不朝觐周天子为由,高举“替天子讨不庭”的大旗,号召各国对其讨伐,郑、齐、鲁三个大国一并上阵。
宋国不经打,大败,郜邑、防地成了联军的战利品。郑庄公主持分赃大会,一张嘴把郜邑、防地全给了鲁国,接下来吹捧齐国,说这次征战的胜利,跟齐僖公的大力支持分不开,今后要以齐僖公为中心,继续努力维持周王室的尊严与权威。本来齐僖公一仗下来两手空空,心里多少有些不快,被郑庄公这么一捧,给足了面子,立马笑逐颜开。再说战功最大的郑庄公什么都没要,人家高风亮节,自己能说什么呢?
分赃之前,郑庄公打好了谱。郜邑、防地紧靠鲁国,离郑国很远,离齐国更远,郑、齐两国分得这两块地也实际控制不了。鲁国掌管天子礼仪,表面上很要面子,其实爱贪小便宜。齐僖公表面上大大咧咧,三句话不离利益,其实特爱面子。爱贪小便宜的鲁国,给你小便宜,爱面子的齐国,给足你面子,这事没个不满意的。至于郑国,他打蛇头七寸的目标已经达到,战利品就不要了。
就在这次联军对宋国“替天子讨不庭”的征伐中,宋殇公的不诚信,又送给郑庄公一个大礼。
面对郑、齐、鲁的进攻,宋殇公给周边的小国发出了求救信。陈国不予理睬,卫国热热闹闹来了,担心蔡国不来,宋殇公就骗人家,说是去打戴国。戴国比蔡国还小,听说去打戴国,觉得能捞点好处,蔡国便来了。宋殇公领着卫、蔡联军进入郑国边境时,说了实话,说其实是去打郑国。蔡国一听火了,立马下令撤兵,卫国也开始动摇。无法收场了,怎么办?宋殇公只好按骗蔡国的计划行事,攻打戴国。待宋、卫、蔡联军攻占戴国,正准备分赃时,郑庄公领着大军扑杀过来,一举把宋、卫、蔡联军击溃,直接把戴国并入郑国版图。
郑庄公这一手的高明在于:郑庄公一直想把紧邻的戴国收入囊中,碍于公道名声,他一直没敢下手。这次是宋、卫、蔡灭了戴国,他从宋、卫、蔡手里抢的戴国,符合社会公道,官司打到周天子那里也不怕。
戴国到手了,宋国打废了,卫国也打残了,下一个目标是许国。郑、齐、鲁联军还是高举“替天子讨不庭”的大旗,浩浩荡荡向许国进发。郑庄公跟齐僖公、鲁隐公约定,谁先攻上许国国都的城头,许国就归谁。三国联军都打得很卖力,郑国率先攻上城头,还牺牲了大名鼎鼎的颍考叔。正当郑庄公准备按约定把许国装进口袋时,齐僖公跳出来,提议把许国分给鲁国。许国在郑国旁边,离齐国也不算太远,鲁隐公知道齐僖公想要,但考虑到约定在先,还是提议给郑国。
事情搞成这个样子,怎么下台?郑庄公的脑子里又突然冒出老祖宗“以力假仁者霸”的训示来,于是他搬来一个合适的台阶,叫齐僖公、鲁隐公体体面面地走下来。这个台阶就是,继续由许国人管理许国,但由郑国派大夫公孙获前来协助,待许国回到礼的轨道后,公孙获再撤回郑国。齐僖公、鲁隐公本已很尴尬,郑庄公搬来这个台阶,便都笑嘻嘻地走了下来。
明眼人都知道,许国人管理许国,是说给世人听的假话,实际控制许国的是郑国人,郑国已经在许国驻军了,许国回到礼的轨道上来与否,全凭郑国国君一句话,不说,永远别想回来!对此,孔老夫子没看透,他在编纂的春秋里,赞为“礼也”。
郑国周边的小国几乎都摆平了,但郑庄公心里明白,国境四周的安定尚不是真正的安定,要真的安定下来,必须摆平周朝,否则周天子大手一挥,四周的小国都会扯起替天行道的大旗,郑国的日子还是不好过。遗憾的是,与周朝修好这张牌,不是捏在郑庄公手里,而是捏在周天子手里,手捏这张牌的天子周桓王,总是看郑庄公不顺眼,总是给他出招,给他难堪。
公元前712年,周天子又给郑国出招,提出用周王室的十二块京畿土地,换郑国的四块土地,所谓十二块京畿土地,并不是周天子统辖的,而是别的诸侯国的,拿别人的土地跟郑国置换,别人同意吗?可周天子不管这么多,直接把郑国的四块地划走了。
这是明抢,郑庄公忍了。
见郑庄公不接招,周天子又出招,下令摘了郑庄公左上卿的帽子。郑庄公实在是不想忍了,但还是忍了,只是表示不再朝觐周天子了。
周天子接着出招,在洛邑召开誓师大会,广发英雄帖,亲率虢、蔡、卫、陈四国前来讨伐郑国。
郑庄公正憋着一肚子气,如今你送上门来,就怪不得我非礼了。但在具体的战术上,郑庄公遵循“以力假仁者霸”的策略,他完全有能力拒敌于国门之外,可他没有这么做,而是诱敌深入,节节败退。亲率联军来灭郑的周天子,面对郑军的望风披靡,越战越勇,攻克郑国险关制地后,又攻下郑国国都新郑,仍不罢兵,而是胜勇追击,直把郑军逼到了长葛,打到了郑国的东面,再打下去,郑国就打穿了。
这正是郑庄公要让天下人看到的事实,是他周天子率军攻了又攻,而他郑庄公是一退再退,快要退到宋国了,无路可退了,不得不勉强接战,绝地反击。周天子领的这四个国家,都属菜鸟类,不经打,郑国军队一反击,虢国、卫国、蔡国的军队都跑了。陈国本就有恐郑症,领军的大夫不敢仗剑督军。周天子在这些国家的军队都打跑以后,收拢残兵败将,作最后的反扑,他率先垂范,冲在最前面,被郑军猛将祝聃射出历史性的一箭,射中周天子的肩膀。
周桓王没有被这一箭射掉天子的威仪,他站在战车上,拒绝救护,任鲜血流淌,把天子的架式端足,直面失败,等待死亡。
恰在这时,郑军停止追击。
停止追击的命令是郑庄公下达的,他力排祝聃乘胜追击的请求,下令收回大军,让周天子及其残部得以喘息。
已经远离周境,在郑国腹地等死的周天子,搞不清楚郑庄公这是个什么招数,只是感觉四周阴森恐怖,死神直向他招手。
在阴森恐怖笼罩的夜幕下,郑国上卿祭仲请求觐见周天子。祭仲是带着慰问品来的,见到箭伤卧床的周天子,祭仲行礼恭敬,低声下气地说:郑庄公对天子的伤势十分忧虑,对发生的流血事件深表遗憾。周、郑两国同宗同源,郑国作为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绝不会以下犯上,请周天子成全郑庄公的一片赤诚之心。
郑庄公不仅派祭仲慰问了周天子,还慰问了周天子身边的大夫和军队,并让出路来,让周天子率领他的残军,体体面面地回到周朝。
郑庄公在下达停止追击命令的这一刻,登上了“以力假仁者霸”的高地。
登上这个高地,郑庄公整整忍了四十年。
头二十年,郑庄公隐忍以行,母亲武姜为弟弟共叔段要封邑,他给,共叔段抢他的地盘,他给。只是在母亲和弟弟联手抢夺他的君位并从国外搬来援兵时,他不干了,但反击掌握分寸,下令停止对共叔段儿子公子滑的攻击。虽有史学家对他放纵共叔段的“多行不义”提出批判,但公道自在人心。“国君”不是荣誉称号,而是权力的集大成,围绕“国君”的争夺,没有斯文的,都是带血的,都是你死我活的。郑庄公无法跳出封建君王更替的轨道,但比较而言,他的隐忍表明他是做得好的。
后二十年,郑庄公主要应对周天子对他的打压。四邻小国对郑国的征伐,是周天子支持的,他不得不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拿出自己的土地作为与大国结盟的筹码,用不要战利品巩固结盟的基础。面对周天子对他的出招,他隐忍以对。周天子指使陈国与他为敌,他忍了;给周王室送救济粮,遭周天子嘲弄,他忍了;把摘掉他的上卿帽子,戴到虢公忌父头上,他忍了;把他的左上卿帽子摘掉,他忍了;明抢他四块地,他还是忍了。忍是一个人心智成熟的表现,是称霸的真谛。尤其是有力量说不的时候,把力量当作支撑,用力量来推行仁义,才能登上道义的高地。郑庄公在周天子摘掉他左上卿的帽子,并发兵征讨后,他接招反击,但反击的策略还是以退为忍,以败为忍,只是在退无可退的时候,才绝地反击。
郑庄公就是这样,以力假仁,第一个登上了春秋霸主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