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穿着一身灰布军装的于会泳作为胶东文工团的音乐骨干,被选送到上海音乐学院教育专修班学习。入学不久,这个个头不高,国字脸,宽额头,浓眉下一双透着机灵的小眼睛的新学员,引起了院长贺绿汀的注意。
出生在山东省乳山县海阳乡的于会泳,自幼酷爱当地的民歌、秧歌、大鼓和京戏,无师自通学会了拉二胡、吹笛子、弹三弦。1946年9月,已在解放区老家当了四年小学教员的于会泳,瞒着一手把他拉扯大的寡母,徒步跋涉了三百里路到莱阳,以一手好画和动人的二胡演奏,考入了胶东文工团,成了革命队伍中的一员。
这个不修边幅、邋里邋遢的小伙子,除了画宣传画、刷标语、在乐队里操持多种乐器外,还不时在京戏、活报剧、秧歌剧和歌剧中跑龙套。在文工团里,因为勤奋好学又聪明,他很快将编剧、导演、作曲等技能揣摩得八九不离十。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上海音乐学院虽有为工农兵服务的热情,但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和表演方式却十分陌生。于会泳入学不久,就仿照文工团常用的创作方法,创作了小歌剧《夸女婿》。这出由于会泳作词作曲导演并主演的小歌剧诙谐幽默,在1950年的新年音乐会及后来下工厂的演出中,博得了一片好评。于会泳满肚子的民歌,以及他在传统说唱、戏曲方面的丰富知识,包括他虽沙哑,唱起来却韵味无穷的嗓音,都令贺绿汀赞赏不已。
1950年,以优异成绩结业的于会泳,经贺绿汀批准,留在上海音乐学院音工团工作。两年后,他被分在民族音乐研究室搞曲艺说唱教学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