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02400000009

第9章 王艮:泰州学的创立(9)

第二,释“物”为由本至末、无所不包之义,即“身与天下国家”均为“物”;第三,以“安身”概念来补充《大学》经文“以修身为本”的思想涵义;第四,进而以“安身”作为“格物”的完成(即“物格”),并以此涵盖和贯穿《大学》全文(特别是三纲领八条目)的义理系统。要之,其格物说的最大特色在于“安身”二字。

那么,何谓“絜矩”?又为何以“絜矩”释“格物”?心斋作了具体的解释:

“格”如“格式”之格,即后“絜矩”之谓。吾身是个“矩”,天下国家是个“方”。絜矩则知方之不正,由矩之不正也。是以只去正矩,却不在方上求。矩正则方正矣,方正则成格矣,故曰“格物”。吾身对上下、前后、左右是“物”,絜矩是“格”也。“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一句,便见絜矩“格”字之义。这是说,“絜”应作动词解,即“絜度”之义; “矩”作名词解,即指“吾身”。因此,“絜矩”便是修正吾身之义,质言之,亦即“修身”之义。另一方面,相对于吾身之“矩”而言,天下国家是“方”,方之不正由于矩之不正,所以絜矩必须在“吾身”上做,而不能“在方上求”。进而言之,矩正则方正,方正则意味着格物的完成。心斋以为,此便是《大学》“格物”说之本义。再就“吾身”来看,相对于上下、前后、左右之物而言,身是本,物是末,“本乱”则不可能实现“末治”。由此正可凸显出“絜矩”作为“格”字之义的重要性,意谓作为修身工夫的“絜矩”是贯穿于本末的首要工夫。

接着上述“‘格’字之义”一句,心斋进一步指出了“修身”、“安身”之于“格物”的意义:

修身立本也,立本安身也。安身以安家而家齐,安身以安国而国治,安身以安天下而天下平也。故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其身而天下平”。不知安身,便去干天下国家事,是之谓失本也。就此失脚,将或烹身割股、饿死结缨,且执以为是矣。不知身不能保,又何以保天下国家哉!首先令人注意的是“修身立本”与“立本安身”这两种说法。就上述引文的脉络来看,修身与安身属于一种整合关系:修身即是“立本”,“立本”即是安身。就《大学》文本而言,“修身立本”无非是“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再次确认而已,而“安身”说却是心斋根据《大学》文本之义理加以归纳而提炼出来的独特观点。可以说,对于“安身”这一观念的强调实是淮南格物说的最为显著之特征,“安身”是构成淮南格物说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心斋看来,“修身立本”也就意味着“立本安身”。修身与安身彼此关联,但又有层次不同。修身作为一种具体的工夫手段,其目的是为了达到安身。所以说:“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此正己而物正也,然后身安也”。实现了安身,也就意味着实现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终目标。由此可见,安身便构成了“淮南格物”的实质内容。

心斋甚至认为,《大学》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至善”均可通过他的这套格物安身说来加以解释,而且他自信地以为这是他与阳明的不同之处,他说:

“明明德”以立体,“亲民”以达用,体用一致,阳明先师辨之悉矣。此尧舜之道也,更有甚不明?但谓“至善”为心之本体,却与明德无别,恐非本旨。“明德”即言心之本体矣,三揭“在”字,自唤省得分明。孔子精蕴立极,独发“安身”之义,正在此。尧舜执中之传,以至孔子,无非明明德、亲民之学,独未知安身一义,乃未有能止至善者。故孔子悟透此道理,却于明明德、亲民中立起一个极来。故又说个“在止于至善”。

“止至善”者,安身也;安身者,立天下之大本也。本治而末治,正己而物正也,“大人之学”也。……故《易》曰:“身安而天下国家可保也。”如此而学,如此而为大人也。不知安身,则明明德、亲民却不曾立得天下国家的本,是故不能主宰天地、斡旋造化。立教如此,故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者也。本末原析不开。凡天下事,必先要知本。如我不欲人之加诸我,是安身也,立本也,明德止至善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是所以安人安天下也,不遗末也,亲民止至善也。从上述两段文字的总体来看,“安身”的意义十分重大,不仅可以用来解释八条目的本末关系,而且完全可以用来解释三纲领的结构关系。若按阳明之说,“明德”是体、“亲民”是用,换言之,“明德”

是本,“亲民”是末。然而心斋却认为,在阳明的这一解释体系中,“止至善”无法落实。在他看来,必须引进“安身”观念,以与“止至善”之观念相配。具体而言,“至善”不适宜用来界定“心之本体”,因为“明德”便是“心之本体”;“止至善”正可用来诠释“安身”,换言之,“安身”便意味着“止至善”的最终实现。由此,“明明德”以及“亲民”之工夫,都必须落实在“安身”之上,才有可能。而“安身”所达目标就是“止至善”; “止至善”便意味着为明德、亲民“立起一个极来”,即“立本”。反过来说也一样,“明德”、“亲民”正是为了实现“安身”,以达到“止至善”之境界。有弟子问:如此解释有何经典依据?心斋断然回答:

以《经》而知安身之为止至善也。《大学》说个“止至善”,便只在止至善上发挥,“知止”知安身也。总之,通过对安身观念的揭示和阐发,通过将安身解说为“立本”,以此来涵盖三纲领八条目的结构意义,这是淮南格物说的一个主要特征,同时也应当是心斋在格物问题上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

在心斋看来,“安身”说足以统贯《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心斋自信以他的格物说,“不用增一字”便可解释《大学》,而且《大学》“本义自足验之”,进而以此合观《中庸》、《论语》、《孟子》、《周易》,也无不“洞然吻合”。

既然“安身”就是“立本”,就是“止至善”,那么,什么是“身”?这显然是一个关键问题。首先就“身”与其他诸如心意知物等概念的关系来看,心斋赋予了“身”以一种“本”的地位。在“身心”的关系问题上,心斋突出了“身”相对于“心”的重要性。

他说:“安其身而安其心者,上也;不安其身而安其心者,次之;不安其身又不安其心,斯其为下矣。”可见,“身”是天下国家之本,这不是抽象地说,不是存有论意义上置“身”于本体的地位,而是在工夫论意义上,置“身”于一种“根本”的地位。所以说“安身”比“安心”更具有优先地位,甚至比“安心”还更重要。他指出:

治天下有本,身之谓也,本必端。端本,诚其心而已矣。

诚心,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知不善之动者,良知也;知不善之动而复之,乃所谓致良知,以复其初也。意思是说,在“端本清源”这层意义上,身是本。因此,安身就意味着端本。至于如何具体地做到“端本”,还须配以“诚心”工夫。

在诚心的过程中,良知具有“知其不善之动”的能力,故诚心实质上就是致良知,“以复其初”而已,而“复初”也就正是“端本”之义。可见,在这一套工夫系统中,身具有根本的意义。诚心或致良知,都是指向安身、为了安身。要之,之所以说身具有根本的地位,这是说相对于外部世界而言,身处于主体性的地位,而且还具有涵盖其他一切诸如心意知物、家国天下的总括性特征。在此意义上,“身”几乎等同于整体的“人”———一种整全意义上的人身,而不是与心处于另一极端的肉体存在。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所以说“安身之为止至善也”。关于“身”在心斋哲学中的重要地位,下面在谈“明哲保身”时还会较为详细作讨论。

然而从“安身”与“安心”的语义结构则可看出,其所谓“身”主要是指生命意义、实存意义之“身”,亦即具体地指“吾身”。心斋多次引用《易·系辞下传》中的三句话:“君子安其身而后动”,“利用安身”,“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其中作为“安”、“保”之对象的“身”,含指原初意义的身体。在《周易》这部具有传统思想之原初形态的意义结构中,“利用安身”是与“吉凶悔咎”密切相关的。

通过对卦象爻辞的意义解释乃至人为重构,就可避免种种危险,从而确保人身之安全。作为格物安身说的一个思想资源,《周易》文本的介在作用不可忽视。

同时也应注意到,心斋的另一重要主张“明哲保身”亦与格物安身有关。根据心斋的说法,“明哲”是指“良知”,“明哲保身”意谓保身是人心良知的必然体现或必然要求。而“保身”又有“爱身”、“保重”等日常生活语言的多重涵义,由此而言的“身”,又是指个体的生命存在。归结而言,“安身”不是要保全生理意义上的身体,同时“安身”也不能脱离个体的生命存在。

心斋认为,《大学》所谓“心广体胖,身安也”,便是此意。心斋以孟子之说“守孰为大? 守身为大。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作为依据,强调“保身”、“爱身”在所有的伦理行为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事亲”这一行为当中,保重受之于父母的身体,乃是行孝的第一要义。基于这一观念,心斋指出《大学》所说的“止于仁、止于敬、止于孝、止于慈、止于信”等伦理行为都必须以“安身”作为前提,“若不先晓得个‘安身’,则‘止于孝’,烹身割股有之矣;‘止于敬’者,饿死结缨有之矣”。意谓孝敬行为不能以损害身体为前提,否则便背离了“安身”原则。在此语脉中,“身”显然是指真实的生命,是指“内不失己,外不失人”这一人己对比中的自己。

总之,在宋明理学的“格物”诠释之传统中,心斋的格物安身说可谓独树一帜,理应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评价心斋的淮南格物说呢?在以下的“余论”中,我们将首先回顾历史上对淮南格物说的各种评议,最后来分析淮南格物说的理论意义及其历史地位。

四 余论

心斋族弟及入门弟子王一庵对淮南格物说有一概括,颇得其要领:

先师之学,主于格物。故其言曰:格物是“止至善”工夫。

“格”字不单训“正”,“格”如格式,有比则、推度之义,物之所取正者也。“物”即“物有本末”之物,谓吾身与天下国家之人。“格物”云者,以身为格,而格度天下国家之人,则所以处之之道,反诸吾身而自足矣。黄宗羲的概括略比一庵为详:

先生(指心斋)以“格物,即物有本末之物。身与天下国家一物也,格知身之为本,而家国天下之为末,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反己,是格物底工夫,故欲齐治平在于安身。

《易》曰:‘身安而天下国家可保也’。身未安,本不立也,知身安者,则必爱身、敬身。爱身、敬身者,必不敢不爱人、不敬人。能爱人、敬人,则人必爱我、敬我,而我身安矣。一家爱我敬我,则家齐,一国爱我敬我,则国治,天下爱我敬我,则天下平。故人不爱我,非特人之不仁,己之不仁可知矣。人不敬我,则特人之不敬,己之不敬可知矣。”此所谓淮南格物也。以上两段概括基本符合心斋格物说之原意,然均未涉及评价。黄宗羲于该段文字稍后,则有这样的分析和评论:

然所谓安身者,亦是安其心耳,非区区保此形骸之为安也……乃先生又曰:“安其身而安其心者为上,不安其身而安其心者次之,不安其身又不安其心,斯为下矣。”而以“缗蛮”为安身之法,无乃开一临难苟免之隙乎?一则说心斋“安身”说之意在于“安心”,一则说心斋置“安身”于“安心”之上,遂不免开“临难苟免”之一途。前者的分析颇合心斋“安身”说之本义,后者之评则未免苛刻而缺乏相应的了解。其中所谓“缗蛮”一语,尤当注意,这是心斋特别喜欢引用的一则典故,源自《诗·小雅》。对《诗经》此语孔子有一评断:“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依朱子的解释:“孔子说诗之辞。言人当知所当止之处也。”显然心斋所注目者乃是孔子之评语,依此评语,则“缗蛮黄鸟,止于丘隅”的“止”正可用来释“止至善”一章,而孔子所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则正可解释“知所以安身也”。

这就是心斋引用“缗蛮”诗句之用意所在:连鸟都知道安身,难道人可以不知安身吗?可见心斋之引“缗蛮”一语,原是扣紧《大学》

释“止至善”一章而言,何来“临难苟免”之说? 细按宗羲之意,则可发现这是他对心斋安身说的一个根本质疑,也是重要批评,其理由在于二点:一是心斋将安身置于安心之上;二是其安身之“身”已不免含有“形骸”之义。按照心学的传统观点,身与心绝不可在价值论上作如此的颠倒。应当说,宗羲之见盖源自他对心学义理的理解,自与心斋格物安身之义不能相契。其实在阳明后学中就有人注意到淮南格物说,但对此褒贬不一。

本节开首所引陈明水及周海门的批评,即是一例。另外,耿天台弟子焦澹园与泰州后学王东厓等人颇有交往,于心斋之学亦较为熟识,他对格物安身说有正面的积极评价:

心斋先生以修身为格物,故其学独重立本。是时谈良知,间有猖狂自恣者,得此一提掇,为功甚大。这是说,心斋的安身立本之说对于防止心学末流“猖狂自恣”的蔓延流行是极为有功的。

以上,陈、周与李、焦的见解是两种比较典型的对立意见。刘蕺山则对淮南格物说有较高评价,同时也有修正:

后儒格物之说,当以淮南为正。曰:“格知身之为本,而家国天下之为末。”予请申之曰:格知诚意之为本,而正修齐治平之为末。

的确,就心斋格物说之有异于后儒诸家的特点而言,心斋正是抓住了“物有本末”这一关键问题,通过对此问题的解决,则“事有终始,知所先后”等问题便迎刃而解。蕺山也许是从这一角度,对心斋格物说不无欣赏。然而蕺山又以自己特有的“诚意”说来修正淮南格物说,在他看来,格物致知须以“诚意”为本,修身、齐家等一套工夫毕竟属于“末”,显然这是另一层面的义理问题,在此可置勿论。

入清之后,于心斋格物说亦有不少肯定之评价或见解相合者,如李二曲,在此仅举全祖望为例,他说:

问:七十二家格物之说,令末学穷老绝气不能尽举其异同。至于以“物”即“物有本末”之“物”,此说最明了。盖物有本末,先其本,则不逐其末;后其末,则亦不遗其末;可谓尽善之说。而陆清献公(指陆陇其)非之,何也?

答:以其为王心斋之说也。心斋非朱学,故言朱学者诋之。

心斋是说,乃其自得之言。盖心斋不甚考古也,而不知元儒黎立武早言之。黎之学私淑于谢艮斋,谢与朱子同时,而其学出于郭兼山,则是亦程门之绪言也。朱子《或问》虽未尝直指为物有本末之物,然其曰以其至切而近者言之,则心之为物,实主于身,次而及于身之所具,则有口鼻、耳目、四肢之用,又次而及于身之所接,则有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常。外而至于人,远而至于物,极其大,则天地古今之变;尽于小,则一尘一息。是即所谓身以内之物曰心、曰意、曰知,身以外之物曰家、曰国、曰天下也。盖语物而返身,至于心、意、知,即身而推,至于家、国、天下,更何一物之遗者。而况先格其本,后格其末,则自无驰心荒远,与夫一切玩物丧志之病。程子所谓“不必尽穷天下之物”者,其义已交相发,而但“以一物不知为耻”者,适成其为陶宏景之说也。故心斋论学,未必皆醇,而其言格物,则最不可易。蕺山先生亦主之,清献之不以为然,特门户之见耳。可见,全祖望之说于格物之诠释史可谓曲尽其详,而对心斋格物说之论断亦不失中肯,唯认其与朱子之说有暗合处,则不免是清初学术风气的一种反映。

今人对心斋的淮南格物说注意者甚少,对此有较高评价者则是唐君毅,他对于《大学》之义理体系有自己独特的解释,并提出了自己的《大学》“改本”,而不同于朱子、阳明。他认为朱子和阳明在《大学》问题上的一个共同失误在于释物为事、物事不分,皆不免于“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这一相对成文之句有所忽略,而此两句“实为《大学》之一要义所存”。他认为,“身为家、国、天下之本,意与心为身之本;而修身亦可说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诚意正心,又即为修身之本也”,进而他指出:

同类推荐
  • 十五堂中国哲学课

    十五堂中国哲学课

    聆听东方智慧,启迪当下生活。天与人,古与今;阴与阳,生与克;是与非,真与假;知与行,善与恶;义与利,德与才;和与同,治与乱;民本与任贤,礼与法;小康与大同……听周桂钿教授为你,答疑解惑,点亮人生。
  • 管窥《道德经》

    管窥《道德经》

    本书旨在向朋友们推荐《道德经》这部非常经典的著作。希望读者们读了它之后能够有所解,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发现和顿悟生活中的“道”,进而循“道”而行,成为“修善”,“有德”的人。
  • 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南怀瑾先生是一位学贯古今的国学大师,他潜心研究《论语》几十年,具有很深的造诣,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南怀瑾先生对《论语》的解读因迥异于其他人而独树一帜,其语言通俗易懂,所言之事都是人一生中必须面对的事情,在深入浅出的文字之间将人生道理阐释得清清楚楚,尤其是对做人与做事有着精辟的见解。每一位读者都可以从南怀瑾先生的精彩讲述中,领悟《论语》的思想内涵,从而将《论语》蕴藏的人生智慧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开阔自己的人生视野,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成就成功的人生。
  • 儒教与道教

    儒教与道教

    当前世界上存在着四大文化区,即基督教文化区、伊斯兰教文化区、佛教文化区、儒家伦理文化区,前三大文化区都是以宗教为中心形成的,而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伦理文化区,虽然其内部也存在宗教,但整个文化区的凝结核心却是儒家的伦理文化,一种以家庭文化为基础的文化。
  • 儒家哲学家智慧

    儒家哲学家智慧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汉以后,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构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要构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总体的把握。
热门推荐
  • 半生荒唐,余生有你

    半生荒唐,余生有你

    所有年少时的爱恨情仇,都被尘封进了时光的坟墓里,走不出,进不去。经年重逢,他是高高在上的检察官,她是流落尘埃的卑微女人。她曾想过千万遍重遇他时的模样,却不想是如今一番景状。他得以重遇你,依旧爱你如初。跌撞半生,半生荒唐;余生有你,不盼来生。
  • 重生娇宠世子妃

    重生娇宠世子妃

    乔府大小姐乔寻容在嫁与卫府世子为妃当日蹊跷落水身亡。重生归来乔姑娘只求快逸人生,解开自己前世亡故的曲折离奇。卫世子宠妻入骨,为爱历经波澜。梁国公主错爱过后终遇良人,黎国流落在外的亡命公子又是如何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皇位。这是一群年轻人各自拼搏终寻真爱的故事。
  • 最佳CP

    最佳CP

    一直想要写一本关于篮球的小说,我不喜欢写太多浮夸,我只希望由心而作
  • 七九年之战目击记

    七九年之战目击记

    在当前现代化建设轰轰烈烈,改革热潮震撼祖国大地的重大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世界都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和更新,新的信息纷至沓来,这无疑是报告文学这种样式大展身手的好时候,有人甚至说,现在是报告文学的时代,这虽然不无夸大,但这种最能有声有色地传递信息曲文学样式,越来越受群众欢迎,越来越为读者所欣赏喜爱,却是事实。
  • 大闹后宫:甜心小宠妃

    大闹后宫:甜心小宠妃

    “我在青楼长大又怎么样?这也不能一棒子打死那些好姑娘啊?”“在青楼长大的女子,会是好姑娘?你是想笑掉我的大牙吗?”我的怒火再也惹不住一下子爆发出来,啪啪两声清脆有力,没品男惊讶的看着我,我才不屑的说:“我告诉你,你绝对不会笑掉你的大牙,而是被我打掉的。”潇洒的做了个拜拜的手势说:“没品男,你不要太猖狂,遇到我花芊芊,是你不走运,下次记得,别惹青楼长大的女子。不是我配不上你,而是你,没有资格站在我身边,陪我到老。”【蓬莱岛原创社团出品】
  • 三楚新录

    三楚新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时光有张年轻的脸

    时光有张年轻的脸

    岁月只为青春添色却从未使其斑驳,通过故事中的主人公所经历的青春故事可以看到你我的身影,唤起青春记忆里的那个人,从前青春,现在不老!
  • 逍遥古神

    逍遥古神

    大道苦修,那是世人的道,我的道,何须苦修,庸人修道才会自持苦修,漫漫闭关,蹉跎岁月。我本世外之人,求世之前因后果,登临此世。转世也好,重生也罢,曾经拥有的,我一定会珍惜,未来期待的,我一定去努力…
  • Mo现代推理馆(全本)

    Mo现代推理馆(全本)

    世上没有无端的怨恨,一切杀意必有缘由……我要去的地方冷风一直在吹, 那是一片阳光永远无法照进的松林, 在那里,我整夜颤抖,丈夫的头颅在车轮下, 而他的身体却从未被找到……一切的偶然都是必然——致所有“不可能”的杀人案件。没有出口的迷宫,凶手就在拐角处,21个不可能的杀人案件,21个深埋心底的无限怨恨……我打开卫生间灯的时候,奈美那颗美丽的头颅就在洗手池里,被我切断的脖根处残缺不齐,昏黄灯光下她的皮肤开始腐烂发紫,微微张开的嘴里伸出一条舌头,白色的虫子在鼻翼边蠕动,混浊的眼珠正对着镜子端详自己,一如她生前那样喜爱臭美……
  • 丑妻难驯,皇上要崩溃

    丑妻难驯,皇上要崩溃

    前半生她是九州乱世四分五裂的弱势嫡公主,为了勇敢追爱,将一切抛弃,只为了能和心爱的男人双宿双飞!岂料,洞房花烛夜,她收到了巨大的意外彩蛋!一颗血淋淋的头颅!还是她的父皇!!来不及悲痛,又被新婚夫君一剑送上西天!她承认,前世是猪油梦了心,眼睛长歪了!这一世!她就当个丑八怪吧!吓死人不偿命,还能换个模样来找仇敌报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