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能够记事的呢?有些人为何还能记得自己三岁之前发生的事情。有些人为何记忆那么清晰,甚至许多年前的细枝末节都能详细地叙述出来。
作为“妹妹”的我,记忆是零碎而缺漏的,也是滞后而模糊的。同一件事上,我的记忆和兄弟姐妹的必然存在一定的偏差。小镇及其周遭所经历的事实,我也不可能都知道得准确。
我读初中的时候,大姐已经在外念书,所以叙述发生的记忆里,很多时候都没有大姐的出场。作为长女,她承担了更多的责任,这并不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她一直在把这件事做好,并且尽心尽力地希望把它做得更好。有些道理母亲无法晓得和说得,长姐如母,她填补了那一份空白。大学毕业多年的两个弟弟还是没有女朋友,这让大姐一度感到愧疚,她觉得是自己浇灭了两个弟弟的初恋火焰,所幸他们今天都有了女朋友。
====《此处填不了空行所以分割线》====
我们的生活,不像他人小说里的轰轰烈烈,可是我们的心情,却像他人小说里的纵横交错。
上大学,嫁女儿,娶儿媳,抱孙子,明明都是喜事,高兴之余,父母亲缘何忧心忡忡?孩子求学是离家的,女儿远嫁是难聚的,儿子成家是在外的,孙子出生是焦心的,欣慰与失落总是矛盾并存的。
八年前,小侄女出生。母亲要到省城照顾,父亲则依然留在家乡。几十年没有分开过的两个人,突然相隔几百公里,突然一年只见几次面,难道不会相互惦念?
“第一年,阿妈离开的时候,车一开走,他就进了自己的卧室。我去找他,没想到,看见他在擦眼泪。”大姐说,“我从没见过他流眼泪,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他的眼泪。一个大男人一世人没哭过,原来他竟也是会哭的。看得我的眼睛也是刺痛刺痛的。那时我就知道,他是真的惦念阿妈。”
前几天,母亲从省城归来,她笑着说,“任务完成。不用再去啰。”
====《此处填不了空行所以分割线》====
小时候作文不错,老师常常表扬。父亲笑问,“什么时候也给阿爸写点东西呢?”
我没有回答。
从小到大,涉及亲人的文章一直都没敢提笔写。小学那篇《××,我想对你说》,初中关于人物的描写,以及高中的各种作文,乃至大学的,都不曾写到父母亲和姐妹们。
弘扬父爱,寓情于景,文以载道;感恩母亲,抒情绘意,挥笔歌颂。而我只恐自己的文字拮据,不能够写好。后来,茕疚日见长,感性得过分,想着我也许能给他们留点什么。
回忆录里的“妹妹”,我将她设定到22岁为止,即将大学毕业的年纪,而现在的我事实已经不止这个岁数。
2008年,我发现抑郁症。2009年,我开始写稿。我自己当时其实是把这样的一本回忆录当做“遗书”来写的。人在死之前会闪过人生的很多画面,我不想写忧伤离开,就是写这些画面。写着写着,几十页,写着写着,一百页,写着写着,十年过去。
我现在还是好好地活着。
我们其实都不在乎它是不是好了,只要“活着”这个事,那就是“好好地”。
“一切都会过去的。包括一辈子。”我一直这么对自己说,“人生很短,无须自己动手。”
只要扛过这一秒,那便是下一秒。
过去十年,我并不是一直在写,很多时候是停笔状态,停一年,停几年,断断续续地。尤其是间隔时间长,我再回头去看自己写的句子总会觉得幼稚不通顺,然后就会删改。今天的电子完稿,也是在过去原稿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纠正。
====《此处填不了空行所以分割线》====
最后,还有几句话想说。
原谅我悖逆,没能好好地爱上一个人,没能好好地结婚生子。
原谅我无为,只能这么来谢谢你们。
思念在,人就在。
====《此处填不了空行所以分割线》====
====(右对齐)2019年7月10日
====(居中对齐)谨以此碌献给父母亲及兄弟姐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