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051800000008

第8章 第三碌 不高不胖

妹妹说:“哥哥小时候很矮,小学到初中,年年都是班上响当当的倒数第一高!”

妹妹此话实际欠妥,因为那年代的入学年龄是参差不齐的。相差两岁的二姐和哥哥,小学六年都是同班同学。这么一比,班上年龄最小的哥哥,身高自然也是最矮的。

哥哥现在多高?一米七四。

小学是慢慢长高的,一米二,一米三,一米三几,一米四,一米四几;初中三年索性不长了;到高中才总算有所跳跃。然后,姐妹们震惊了:

“哇!怎么突然变得这么高啊?”

“一夜之间高了似的。”

“飞起来的感觉。”

“没想到啊。”

“奇迹般。”

相较于孩子们的夸张反应,母亲只平淡道:“哪有啊,也是一点点高起来的。”

镇上没有设立高中,六姐妹得在小镇以外的地方住宿就读。哥哥是在邻镇读的高中,逢周六日回家,姐妹之间并不能天天见面。“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何况五日!说是飙升的并没有错。”

“不止哥哥,弟弟和幺弟也是这么高的!初中丝毫不见长,都在高中实现飞跃。正所谓‘不高则已,一高惊人’。”妹妹如是说。

弟弟的身高是一米七。弟弟插话说,“早上和晚上的身高不一样。”

“一两厘米的事,不要太计较。”妹妹做无奈状。

“有时相差两厘米,有时相差四厘米。”弟弟正儿八经地。

“有没有那么夸张?”妹妹感到诧异。

弟弟淡定地说:“真的。我曾经一米七四。”

妹妹笑着附和:“是,是,没有人像你这样早晚都惦记着测身高。”

妹妹问幺弟多高的时候,幺弟一点儿也不脸红地回答,“一米七五!”

“胡扯,看上去就比你哥矮,你哥都没这高度。”

“那一米六三?”

“嗯,差不多。比我高一点,比二姐矮一点。你还在长身体,指不定能高到一米七五。”

过一年,妹妹再问幺弟。正读高三的幺弟回答一米七。幺弟兴许还能继续长高,不过妹妹并不看好,“哥哥和弟弟都不再长高了,他们三兄弟注定只能实现一次飞跃。一高则已,一高则已啊。”

曾经,乡里常有人这么替父母亲担忧,“你儿子都比较瘦小哪。”和同龄人相比,哥哥弟弟们的个儿确实显得瘦小。

母亲只能说:“是啊,都比较小。”

父亲也得说:“会长起来的。”

后来,乡里人高兴地这么唱道,“高起来啰,高起来啰,以前那么小哪。”哥哥弟弟们的身高终于赶上同龄人。

母亲笑道:“是啊,我们家几个孩子就小时候看着偏小。”

父亲自豪似的:“嗯啊,都和我一样高啰!”

====《此处填不了空行所以分割线》====

每次逛街,摩肩接踵,前不着头后不着尾,妹妹就有心愿:“如果我能高一些要多好。”

“可惜啊,初中是一米五九,高中是一米六零。这一厘米还是在自己高中三年的想象里长出来的。那之后,到如今,也还就这高度,悲剧无疑。”事实证明,哥哥弟弟们那种“一高惊人”的好事没能发生到妹妹身上。

镇上人们是这么形容大姐的,“生得小巧。”一米五出头,且偏瘦。

在妹妹也高过大姐的时候,大姐感慨,“这样下去,我就是全家最矮的一个了。”

到最后,她只能笑道:“只有我在身高上像妈妈,真没趣。”

比之其他姐妹,二姐高得那叫一个顺利。“我以前可是咱六姐妹当中最高的一个哪!”她可以这么骄傲地说。

就镇上同龄女孩而言,她那身高是数一数二的。大人们会用“长手长脚”来形容二姐,并以此断定二姐的运动细胞强。的确,二姐的跳远水平没少帮她在学校运动会上得奖。一说起当年的体育成就,二姐很是得意地,“哼哼哼,当然的说。”

高中之后,二姐渐渐失去了身高优势。妹妹料想,一定存在着很多像哥哥弟弟们那般身高能够飙升的高中孩子。

一米七几的男孩和一米六几的女孩其实都并不算高。所以,对于二姐那一米六四的身高能够出众,妹妹表示诧异;对于哥哥弟弟们仅有的“一次飞跃”,妹妹也会感到可惜。

“那只能是当时镇上男女的身高都普遍偏低的缘故。”妹妹下了个结论。

“嗯,是普遍偏低,可却都比你高。”弟弟面无表情地陈述。

幺弟也嬉皮笑脸地补充,“对对,不用太高地,不用太高地,就是刚好都能高过你就是了。”

“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弟弟继续面无表情地讲。

见妹妹一脸无语,幺弟还故意把脸放大到妹妹眼前,接着干笑三声,“哈,哈,哈。”

====《此处填不了空行所以分割线》====

母亲多高呢?

妹妹估测:一米五。

弟弟道:没有,一米四九!

幺弟道:没有,一米四八!

所以大姐并不是全家最矮的,她还比母亲略高一点。至于“一点”究竟是多少……

幺弟道:高那么两三厘米吧。

弟弟道:绝对不超过五厘米。

舅舅高达一米九,大姨和小姨也都在一米六五以上,孩子看着母亲不止一次地纳闷:“真是不像啊,不像!”

“阿妈,你咋不和舅舅他们那般高的啊?”

母亲笑道,“我啊,像你外婆。他们啊,像你外公,比较高大。”

“你咋就不像外公哪?”孩子继续打趣,“你要是也高点的话,我们铁定个个都在一米七以上!然后咱就像舅舅他们家那样厉害了!”

一米九的舅舅,一米八的舅妈,一米七的初三表妹。六姐妹不得不叹:高,实在是高!

孩子儿时总盼着自己能够快点长高,而且还无邪地认为每个人都能长到自己满意的高度。直到发现身高停止增长,且刚好停在自己正渴望还要再长多高的时候,孩子一下子泄了气,仿佛理想的身高就是这么地给泄了一大截。再后来,孩子顿悟:人生不该执着高矮,因为再执着也就这么高。

====《此处填不了空行所以分割线》====

过去大鱼大肉并不容易,如果能吃得白白胖胖的,那就是福气。“一个人长得胖,说明其食得富足。”孩子是到后边才知道,原来还有一种病叫肥胖,原来还有一种美叫骨感。

在六姐妹的童年里,零食是难得的尝鲜,鸡鸭是奢华的盛宴。一个水果六人分,两个鸡腿六人分,三个番薯六人分,孩子们在客观上也肥不起来。如此情况,妹妹倒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竟也会和肥胖搭上关系。

尽管姐妹之中有相对较瘦的,但妹妹想了想还是说道:“姐妹们和骨感美是扯不上的。”

“当然扯不上,你那么肥。”幺弟不忘寻妹妹开心。

高中三年,妹妹凭借五十五公斤的体重成为家中最胖一人。

“这么肥干哈?四四方方的不好看。”小名名七八岁的时候,大姐依然四十公斤还不到。

“哎呀,你咋这肥了?”二姐一直都很苗条,手长脚长地。

“哪用这么肥,别吃得太肥啦……”哥哥大学刚毕业那会还是比较壮实的。

“是该减减了!”弟弟说这话的时候一定没想到自己大学的时候能有六十五公斤。

“哈哈,阿肥!”幺弟长得一根竹竿似地。

妹妹一脸无辜,“真是的,我哪有肥到什么程度啊,为啥就我要减肥。我那是国家标准体重,不用减的!”

“大家都按国家标准的话,准一国肥!”

“就算真的肥,我也不减!”妹妹狡黠一乐,“减啥?好不容易补起来的肉!你们就是羡慕我!”

在变肥之前,妹妹有过一次槽心的生病,所以父母亲在妹妹的吃食方面极为上心。中药、西药和补药,佳品、极品和补品,再加上吃饱了睡、睡饱了吃,关键还不运动,妹妹变肥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大姐还会在父母亲面前笑道:“看你们的女儿哟,长得太肥,连衣服都难买。”

母亲回道:“哪里会肥!”

“就是,哪里肥啦?”妹妹跟着附和。

父亲也会对妹妹说:“你甭听她的,肚子吃饱要紧,该吃的吃。”

然而某一天,妹妹还是瘦回去了。“我们准一家瘦。”

====《此处填不了空行所以分割线》====

大学开始那会,妹妹每次返校,先得听父亲讲一段:“你可别学那群人要苗条,该吃的就得吃,别给你爸省钱,不用怕肥到哪里去!”

深怕孩子减肥,父亲还要通过电话再三叮嘱:“要吃饱,要多吃,一天必须得吃十五块钱,猪肉啊,鸡腿啊,凉茶啊……”

父亲认定妹妹总在省吃俭用,所以他会具体讲“别省钱”或者“必须得吃多少钱”。他到过一次妹妹的大学食堂,知道大概菜价。按他的计算,早餐得吃“三块钱”才营养,午餐和晚餐都得吃“六块钱”才丰盛。而从妹妹的实际情况看,早餐用一块钱,午餐和晚餐总共用不到六块钱。妹妹解释,“不是减肥,也不是省钱。主客观需求的结果。”

妹妹主观上认为每天“六七块钱”的吃法是极为平常和合理的,是符合身体客观需求的,并不该列入节俭队伍。所谓的客观需求是指食欲不强、食量小、易有饱腹感。对此,哥哥评价,“要是去吃自助餐,绝对不划算。”

要说省吃俭用,大姐当年读书才是真正的穷苦,一天就吃“两块多钱”,还要兼职打工挣学费。虽然物价有一定的影响,但相较之下,妹妹的大学确实是过得安逸的。

尽管没有如实“执行”,对于父亲电话那头的“指示”,妹妹每每还是乖乖应下的。妹妹的“保证”并不能让父亲信服,父亲会继续说:“你啊,我就晓得你的了,应着是一回事,做着又是另一回事。”

终于有一次,“指示”之后,父亲突然狠狠地吐出一句:“这是命令!必须做到。”紧接着是电话重重被挂断的声音。

与以往苦口婆心的温和不同,那语调坚决而有力,口气也严厉而强硬,似乎容不得孩子有半点恍惚和违拗。就这么个“命令”,听得妹妹心生惶恐。怔怔地,酸酸地。

====《此处填不了空行所以分割线》====

千万个人,千万张脸,千万种体态,千万种风景。六姐妹皆非外貌俊丽之人,在父母亲眼里,无关乎高矮,无关乎肥瘦,健康就是幸,平安就是福。

“就这身体,我就怕你的了。”一打喷嚏,孩子会这么被碎念。

“让你的药没有一次接着一次吃!”再打喷嚏,孩子会这么被训话。

“你不要让我听到罗。”持续打喷嚏,孩子会这么被嫌弃。

“吃饭能这么塞?看你怎么把个胃塞坏!”胡吃海喝,孩子会这么被嘲弄。

“就吃那么一点?待会看你哪来的力气!”无心吃饭,孩子会这么被调侃。

父亲说:“吃多少碗饭就会花掉多少碗饭的力气。”

母亲说:“每天拉几百十斤货,瘦到骨都露出来了,现在已经算好看点,不会太瘦啰!”

这或许就是父母亲偏瘦的原因。

同类推荐
  • 摩天岭的那个约定

    摩天岭的那个约定

    夜晚的天空夜晚的梦耀眼的星星曾经的约定,曾经的嬉闹他们一起追逐的欢乐、奔跑的汗水和努力的步伐以及许下的摩天岭誓言,也许在旁人看来微微一笑而已,但你所不知道的是,因为经历改变了他们……。
  • 枫叶街

    枫叶街

    【2018王者荣耀文学大赛·征文参赛作品】作品里没有狗血的剧情,没有青春伤痛文学的影子。我只是想将最真实的大学生活以及自己的想法用这种方式表达出来。小说的情节多数是取自于我眼见的、听说的一些身边的事,我感谢身边的人,他们为我提供了许多写作素材。从写作的一开始我就明白,我写的东西是无聊的,它不会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不会有能感动读者的故事,它只像一杯清茶,喝下去没什么感觉,事后觉得有些苦涩。若说这篇小说是杯茶,那么我自己的大学生活无异于是一杯白开水。曾问过许多的朋友,他们的相法几乎和我一样,完全沉浸在上课、考试、打游戏之中;时不时冒出一些相法,付之行动的还会有些下文,否则,便烟消雾散了。
  • 刹那间,走进你的世界

    刹那间,走进你的世界

    这里没有天马行空般的故事情节,却有最真实的校园生活。没有霸道总裁,也没高贵少女。暨没想走就走的旅行,也没诗与远方的生活。只有两个普普通通的少男少女,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爱到相守的生活缩影,简单却很真诚。或许你会觉得这很无聊,或许你会觉得这没童话般的浪漫,但也或许你会在这个故事中看到曾经的自己。
  • 遗世风情

    遗世风情

    主要是想让大家了解一下无爱家庭的内部生活。这是一个比较尴尬的话题!无爱家庭是被社会大众所蔑视排斥的。这种人士看似聪明,做下的事却很白痴。并且他还意识不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这样的家庭只能是“无爱”的延续。
  • 陪着你们看尽世间繁华

    陪着你们看尽世间繁华

    这是一个悲伤逆流成河的故事……这是一个屌丝和几个女神之间的爱恨情仇……很多朋友说故事的主角是活在现代的韦小宝……可现实真是这样吗?在这个故事里你会隐约的感到……一丝淡淡的忧伤……一丝淡淡的喜悦……一丝淡淡的哀愁……一丝淡淡的满足……还有稳稳的幸福…………
热门推荐
  • 梦寐

    梦寐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社会组织治理的公共政策研究

    社会组织治理的公共政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迅速发展,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得到高度重视。本书采用制度主义的方法,专门对社会组织的相关政策进行了梳理,考察我国的社会组织的具体状况,从而为社会组织的治理提供参考。本书首先讲述了社会组织总体的发展与现状,而后对正式社会组织、草根社会组织、网络社会组织的相关政策法规进行了梳理。
  • 论语今读新解

    论语今读新解

    本书的译注始于2006年,历经六个寒暑。原文以中华书局1980年版杨伯峻《论语译注》的原文作为底本,参照朱熹《论语集注》的经文及注解《论语》的有关著作,对个别章节和标点做了适当调整。
  • 非常霸女

    非常霸女

    车水马龙的市中心,整齐宽阔的十字路口,异常繁忙的红绿灯,熙熙攘攘的人群,穿梭不息的车流,组成了炎炎夏日下城市中最平凡的一幅景象。但这一天,对于正站在十字路口的两男一女来说,却注定无法平淡。慕容好好面对着眼前那两个养眼到令女人痴狂的大帅哥,心里面却只有一个想法:娘亲你个老嬉皮的,这叫个什么跟什么的事儿啊!如此热闹非凡的地方,无论是人还是车,全都堪比蚂蚁多。原本人来车往的匆匆中……
  • 无鲜勿落饭

    无鲜勿落饭

    吃,是人类存在几千年来永恒不变的诉求。汲汲营营,人生在世,不过满足这口腹之欲。江南美食自古即以“鲜”著称,读过本书才知,何谓吃得“鲜美”,吃出“味道”。从海味到山珍,从江鱼到湖鱼,还有那些味蕾上的乡愁,书里有着最江南的味道。
  • 拒收帝王宠:求一纸休书

    拒收帝王宠:求一纸休书

    她不是来自21世纪的金牌特工,只是赶潮流的穿越了。“皇上,娘娘跳河了。”“把全部出口都给朕堵起来。”“皇上,娘娘把銮凤宫给炸了。”“把能救命的药全部带上。”“皇上,娘娘跟凌督卫跑了。”“把皇后的寝宫搜一遍,把炸药给朕拿出来。”“皇上,娘娘的孩子没了……”。“大人还有没有生命迹象?”“是容妃娘娘的孩子没了……”。【收藏+评论+票票,书群号:172097346】
  • 莫泊桑短篇小说选

    莫泊桑短篇小说选

    本书精选了莫泊桑最有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既有《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脍炙人口的佳作,又有曲折离奇的《怪胎之母》《催眠椅》等。莫泊桑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小说构思别具匠心,情节跌宕起伏,描写生动细致,刻画人物惟妙惟肖,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 未选择的路

    未选择的路

    全书共分七辑:城与年、西藏日记、未选择的路、旅痕、我写故我在、阅读、词语。作家从描写北京胡同里的少年成长开始,一路记载了在高原西藏的生活经历,在美国、荷兰、埃及的访问讲学,字里行间充满对社会、人生、文学的执着思考与独特认识……生命的成长、体验与感悟尽在其中。
  • 季羡林谈师友(典藏本)

    季羡林谈师友(典藏本)

    在我所知道的世界语言中,只有汉语把“恩”与“师”紧密地嵌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名词。这只能解释为中国人最懂得报师恩,为其民族所望尘莫及。——季羡林交友之道,盖亦难矣。其中有机遇,有偶合,有一见如故,有相对茫然。友谊的深厚并不与会面的时间长短成正比。——季羡林我主要论述的是寅恪先生的人生基本态度,也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似乎有点离了题,可是我认为,并没有离。一个学者的基本人生态度怎么能够同他的学术思想截然分开呢?以陈先生的人生基本态度为切入口来求索他的学术思想,必能有新的收获。——季羡林
  • 秋夜喜友人宿

    秋夜喜友人宿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