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必定要联系到教学的预设和生成话题的。
预设与生成可谓辩证的对立统一体,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发展,预设是对生成的丰富、拓展、延伸,没有科学优质之预设,就不可能有自由精彩之生成。预设重视和追求的是显性、结果性、共性以及可预知的目标,生成重视和追求的是隐性、过程性、个性和难预知的目标。我们的教学既要重视知识技能学习的逻辑和效率,更应关注生命体验的过程与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应当以预设为基础,讲究和提高生成的质量与水平。
教学预设少不了对以下环节的关注:研究课程标准、分析学情、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及必要的反思评价等。某种意义上说,这考验着教师是否具有“大智慧”、“大学问”、“大视野”、“大境界”。首先要“基于课标,吃透教材”,正确解读教材的本意和新意,精准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努力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教师要具有“沉得下去,浮得出来”的胆魄;其次要拓宽知识面,还原和丰富背景知识;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循序渐进,步步延伸。这三点可谓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激活生成、引领生成和提升生成的基础。
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教师须对教材有全面而准确的把握,领悟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并结合学生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可持续义,促进学生的个性文本解读和生命体验。
而从教学讲,要强调精心的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并模拟学生学习进程中的各种状况,避免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教师只有通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自己这“四备”,有“备”而来,顺势而导,才能有真正的“生成”。这种“预设”越科学充分,生成就越自由越有效。
如果说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那么预设强调的则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彰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教是为学生服务的,这就意味着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预设,思学生所想,备学生所需,从而使预设具有针对性。当然,预设也要有适度的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具备生成的意识,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指向,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教师要关注生成的动态性,提高预设的可变性。这意味着上课是教学设计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应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及与学生的积极互动上。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把握的调整和灵活的变更。
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应当服从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因为,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而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
课堂教学是心灵与心灵的交融,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一项集技术、艺术与智慧于一身的复杂劳动。只有在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认识、处理好科学预设与自由生成的关系,生成才会愈加精彩。这样的教学才堪称艺术,这样的对话方能彰显人性的光辉,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不曾预料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