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17400000002

第2章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2)

司马光重视国计民生,主张通过轻徭薄赋、节俭用度、备粮救荒、避免战争等措施来养民安民。司马光的儒家政治思想和治国主张,也突出地反映在《资治通鉴》的附论部分。

二、《资治通鉴》的史学成就与历史价值

1.史学成就

《资治通鉴》在继承前代史学传统的基础上,在历史编纂学、史料学、历史考据学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显示出宋代史学发展的活力与创新精神。

(1)《资治通鉴》的编纂具有一整套严密合理的工作制度与方法,为这部编年体巨著达到空前的学术水平提供了重要保证。

①主编全面负责的集体分工合作制。治平三年(1066)书局成立时,英宗同意司马光自选助手。司马光陆续选择了刘恕、刘攽和范祖禹三人为协修官,把当时最优秀的史学人才聚拢到《资治通鉴》的写作班子中。

刘恕(1032—1078),字道原,筠州高安(治今江西高安县)人。仁宗皇祐元年(1049),进士明经第一名。博闻强记,专精史学,“自太史公所记,下至周显德末,纪传之外至私记杂说,无所不览。上下数千载间,巨微之事,如指诸掌”。编纂中,“遇史事纷错难治者,辄以委恕”(《宋史》卷444《刘恕传》,37册,13118页。)。在《资治通鉴》协修诸人中“功力最多”(司马光:《传家集》卷53《乞官刘恕一子札子》,1094册,487页。)。

刘攽(1023—1089),字贡父,号公非,江西新喻(治今江西新余市)人,与兄刘敞同年进士,“博记能文章”(《宋史》卷319《刘敞传附弟攽传》,30册,10388页。),尤长于汉史,与兄刘敞、敞子刘奉世均精通《汉书》学,故有“三刘《汉书》学”之称。

范祖禹(1041—1098),字淳甫,一字梦得,成都华阳(治今四川成都市)人。嘉祐进士,幼年丧父,由叔祖范镇抚养成人。司马光说他“智识明敏”,“好学能文”(司马光:《传家集》卷45《荐范祖禹状》,1094册,420页。)。熙宁三年(1070)进入书局,直到元丰七年(1084)全书编纂完成,虽进入书局时间最晚,但在书局时间最长,是书局迁洛后,跟随在司马光身边的唯一助手。专治唐史,有著作《唐鉴》传世。

②“长编法”。《资治通鉴》全书是在“长编”的基础上删定而成的,即有名的“长编法”。在司马光写给范祖禹的信中,对“长编”的方法有非常清楚的说明。第一步,先作丛目,以历朝实录为基础,凡正史、杂史、传记小说以及诸家文集等各种史料中“稍干时事者,皆须依年月日添附”,尽量详备。第二步,制作长编(又称“草卷”),即对丛目中所记录的史料进行整理汇编,具体的规则也十分明确:

其中事同文异者,则请择一明白详备者录之;彼此互有详略,则请左右采获,错综铨次,自用文辞修正之,一如《左传》叙事之体也,此并作大字写;若彼此年月事迹有相违戾不同者,则请选择一证据分明,情理近于得实者,修入正文,余者注于其下,仍为叙述所以取此舍彼之意。(司马光:《传家集》卷63《答范梦得》,1094册,582页。)长编的总要求是“宁失之于繁,毋失之于略”。

丛目和长编阶段的工作,都由协修人员负责完成,基本的分工情况是刘攽负责两汉,刘恕负责魏晋南北朝(包括隋),范祖禹负责唐,后刘恕转而负责五代,刘恕去世(元丰元年)后,由范祖禹接续完成。(参见陈光崇:《通鉴新论》,48页。)长编完成后,对所有长编内容进行删繁取要、考订异同、加工润色、撰写评论直到最后定稿,则全由司马光一人负责,工作任务相当艰巨。在写给宋敏求的信中,司马光曾谈到他删定《唐纪》的情况:

某自到洛以来,专以修《资治通鉴》为事,于今八年,仅了得晋、宋、齐、梁、陈、隋六代以来奏御。唐文字尤多,托范梦得将诸书依年月编次为草卷,每四丈截为一卷,自课三日删一卷,有事故妨废则追补。自前秋始删,至今已二百余卷,至大历末年耳。向后卷数又须倍此,共计不减六七百卷,更须三年,方可粗成编。又须细删,所存不过数十卷而已。(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卷20引高似孙《纬略》,上册,488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据记载,司马光去世后,洛阳还保存有《资治通鉴》残稿整整两间屋子。

《资治通鉴》的编纂方法既不同于以往的私家修书,势单力薄;也不同于官方修史,书成众手,质量不一;既发挥了集体分工合作的长处,又突出了主编从发凡启例到删削定稿的核心作用。

③“考异法”。《资治通鉴》在史料的考证利用方面,创造性地采用了“考异”的方法,既广征博采,又谨慎考辨,去伪存真,同时通过“兼采存疑”的方法,保存“异文”,以备后世进一步的考订。

司马光认为“其实录正史未必皆可据,杂史小说未必皆无凭,在高鉴择之”。因此,在关于长编的编制规则中,他明确提到要作考异:“若彼此年月事迹有相违戾不同者,则请选择一证据分明,情理近于得实者,修入正文,余者注于其下,仍为叙述所以取此舍彼之意。”(司马光:《传家集》卷63《答范梦得》,1094册,582页。)也就是说,当同一历史事件有几种不同的记载时,要对这些不同的记载(异文)加以考订,判断正误真伪,决定取舍,同时要将其余的史料注于正文之下,并说明取舍的理由,这就是“考异”。长编中的考异文字,原注于正文之下,司马光在最后删削定稿过程中,将考异文字移出,另编为《资治通鉴考异》30卷,与《资治通鉴》一同奏进。

“考异”的方法,不仅仅运用于长编的阶段,事实上还伴随着《资治通鉴》编纂的全过程。它的特点,正如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所说,就是“参考同异”,“择可信者从之”,“有一事用三四出处纂成者”(《四库全书总目》卷47《资治通鉴考异》提要,上册,421页,北京,中华书局,1965。)。“考异法”在保证《资治通鉴》叙事的准确客观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后来,胡三省为《资治通鉴》作注时,将《资治通鉴考异》文字分别散入《资治通鉴》的有关正文之下,以“《考异》曰”加以标识。我们今天看到的中华书局点校本《资治通鉴》,正是以清人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注本为底本,所以在小字注文中,可以看到《资治通鉴考异》的文字。

(2)《资治通鉴》继承发展了《左传》的叙事传统,把古代编年体史书的记事水平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唐代史学家刘知幾说:“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刘知幾撰、浦起龙释:《史通通释》卷6《叙事》,上册,165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中国古代的历史叙述艺术到《左传》和《史记》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司马光在继承《左传》传统并充分汲取纪传体史书叙事优长特点的基础上,对编年体史书的叙事手段,作了很多的改进,以弥补以往编年体史书同一事件、人物被分记在不同时序之下,前后悬隔,首尾难稽等缺陷。(参考张煦侯:《通鉴学》第五章《通鉴之书法》,102~118页,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陈光崇:《通鉴新论》,152页。)①提纲法。叙事“先提其纲,后原其详”,即先用一句话揭明所述史事的纲领,然后再详述其始末原委,如《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元年(627)正月辛丑载:

辛丑,天节将军燕郡王李艺据泾州反。

艺之初入朝也,恃功骄倨,秦王左右至其营,艺无故殴之。上皇怒,收艺系狱,既而释之。上即位,艺内不自安。曹州妖巫李五戒谓艺曰:“王贵色已发!”劝之反。艺乃诈称奉密敕,勒兵入朝。遂引兵至幽州,幽州治中赵慈皓驰出谒之,艺入据幽州。诏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等为行军总管以讨之。赵慈皓闻官军将至,密与统军杨岌图之,事泄,艺囚慈皓。岌在城外觉变,勒兵攻之,艺众溃,弃妻子,将奔突厥。至乌氏,左右斩之,传首长安。弟寿,为利州都督,亦坐诛。(《资治通鉴》卷192《唐纪》八,13册,6032~6033页。)提纲法既便于叙事,也便于读史,后来朱熹在此基础上编纂《通鉴纲目》,大书为纲、分注为目,形成了一种新的历史体裁———纲目体。

②追叙法。对于长篇叙事,尤其在时间上跨月经年的历史事件,《资治通鉴》继承《左传》的方法,多用一个“初”字提起(或相似的文句,如“先是”

等),先追述事由,再叙本事,使首尾照应,本末完整。

③连类法。当叙述某一事件、人物时,连带叙述与之相同或相关的史事或人物。这种方法在《左传》中也已出现,但在司马光手中则发挥出更大的作用。通过连类而及的方法,《资治通鉴》叙一事而兼及他事,既避免了孤立地叙事,或遗漏失载,还具有烘托主题、敷设线索的作用,其间尤见史家布局构思、组织史料的功力。如《资治通鉴》卷56《汉纪》灵帝建宁二年(169),记“党锢之祸”再起,于本事之外,又连类叙及李膺、范滂、郭泰、张俭、夏馥诸人事迹,或事不辞难,慷慨就捕;或一人逃命,牵连无数;或不言世事以保身;或逃入山林以避祸,叙述到此,“其事固已缤纷满纸矣”。然接下来又连类叙及汝南袁氏(袁绍)之贵宠当世,爱士养名;同族袁闳之闭居土室,摒绝世事;最后又引出申屠蟠的议论与遁世之举,真可谓旁及兼载,蔚然大观。司马光的用意在于既“以见当时与李膺、范滂一流超然异趣者,亦复大有其人”(张煦侯:《通鉴学》,115页。),也为袁绍最终诛杀宦官埋下伏笔。

④带叙法。编年体史书以时记事,对于所记人物,多不详其籍贯世系。《资治通鉴》采纳纪传体史书列传的写法,在行文中,凡第一次出现的人物一般都明载其邑里世系。如《汉纪》文帝前四年(前176),“以御史大夫阳武张苍为丞相”,揭明张苍为阳武人;又如《唐纪》贞观十八年(644)“又命太仆少卿萧锐运河南诸州粮入海。锐,瑀之子也”,是对萧锐家世的交代。对于公侯大臣的封爵谥号,《资治通鉴》一律附载于薨卒之时。如《晋纪》咸和四年(329)载“始安忠武公温峤卒”,永和二年(346)载“西平忠成公张骏薨”,“始安”、“西平”是封爵,“忠武”、“忠成”是谥号。带叙法使《资治通鉴》在记录人物邑里世系、封爵谥号等基本信息方面整齐划一,有始有终,是编年体史书在记人方面的一个独创。

在历史文学方面,《资治通鉴》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资治通鉴》叙事简明,生动含蓄,名篇佳段,千古传诵,这些都要归功于司马光的大家手笔。苏轼说:司马温公“文辞醇深,有西汉风”(顾栋高:《司马光年谱》附录苏轼《司马温公行状》,456页。),现代学者黄公渚评论说:“光所为文,不矜才,不使气,如行云流水,极其自然之妙,而论事透彻,说理精深,尤为独绝”(转引自宋衍申:《司马光评传》,149页,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并认为司马光的文章风格源于他的学术,是他“真实淳朴之学”

的自然流露。

《资治通鉴》善剪裁。其叙述历史人物、事件,在保留以往纪传体史书精彩文字的基础上,往往比原书写得更紧凑,更精练。如《资治通鉴》卷45写“班超出使西域”,主要取材于范晔《后汉书·班超传》,范书原文内容完整,文笔“简净劲健”,《资治通鉴》改动很少,但比照之后,仍可以看出后者的文字更为简洁。

《资治通鉴》善于刻画人物。如卷78写蜀汉之亡一段,将主要人物的性格在复杂变幻的历史场景中暴露无遗,将“刘禅的昏庸无能,司马昭的权诈百出,姜维的智勇深沉,邓艾的粗鲁朴实”,都写得极有声色。又如《资治通鉴》写契丹灭后晋(参见本书第十八讲《契丹灭后晋》),情节复杂跌宕,对人物内心矛盾的描写非常深刻,笔墨酣畅,令人百读不厌。(参见瞿蜕园:《通鉴选》,264~265页,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资治通鉴》善于写战争。其中很多的名篇佳段是关于战争的题材。《资治通鉴》写战争,特别注重写出战争发动的原因和双方在拟定军事计划时的各种争论,从而揭示出影响战争成败的因素。本书所选《肥水之战》就是《资治通鉴》最著名的战争名篇之一。

《资治通鉴》善说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撰写了一百多条“臣光曰”,随事发论,或针对重大的历史问题和事件,或选取独特的观察角度,因事析理,发表其历史政治见解。如卷一〇六“臣光曰”论前秦苻坚败亡之原因,不拘成说,发抒独识卓见:

论者皆以为秦王坚之亡,由不杀慕容垂、姚苌故也。臣独以为不然。

许劭谓魏武帝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使坚治国无失其道,则垂、苌皆秦之能臣也,乌能为乱哉!坚之所以亡,由骤胜而骄故也。魏文侯问李克,吴之所以亡,对曰:“数战数胜。”文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也,何故亡?”对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御疲民,未有不亡者也。”

秦王坚似之矣。(《资治通鉴》卷106《晋纪》二八,7册,3348~3349页。)再如《资治通鉴》开篇“臣光曰”论周初命韩、魏、赵三家为诸侯,实为一长篇议论文,司马光用一个个生动的历史事例来说明“礼”、“名”、纲常人伦在君主政治中的极端重要性,环环相扣,再三致意,语言简明淳朴,说理透彻有力。

2.历史价值

所谓历史价值,简单地说,就是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资治通鉴》作为中国古代的史学巨著,以其编撰思想明确、编撰原则谨严、体例内容上独具特色,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历史、认识历史,更有助于后世社会总结历史、以史为鉴。《资治通鉴》的历史价值集中体现在贯通古今的编撰体例、政治史为中心的编撰内容、以史为鉴的编撰思想以及历史叙事与历史批评相结合的写作特点等方面。

(1)贯通古今

北宋时,中国历代纪传体正史从《史记》到《五代史》已有十七部之多,卷帙繁重,又往往分为纪、传、表、志等几个部分,存在着“同为一事,分在数篇”,“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刘知幾撰、浦起龙释:《史通通释》卷2《二体》,上册,28页。)等问题,给读史、治史带来很大困难。司马光说:“《春秋》之后,《史记》至《五代史》,一千五百卷(北宋时所谓“十七史”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和《旧五代史》。参见陈光崇:《通鉴新论》,146页。),诸生历年莫能尽其篇第,毕世不暇举其大略,厌烦趋易,行将泯绝。”(刘恕:《通鉴外纪》后序,312册,659页。)可见,编纂一部简明扼要、贯通古今的编年体通史以取代内容繁富的十七史,实在是时代的需要,司马光顺应这种需要,用了将近20年时间,终于完成了这一伟大的工作。

《资治通鉴》是一部质量空前的大通史。在体例上,贯穿古今,时序分明;在编纂上,广征博采,严谨考订。整齐历朝正史,熔铸一家风格,“叙之井井,不漏不烦”(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327页,北京,中华书局,1963。),可以做到一书在手,历代大事,囊括其中;兴衰得失,会聚眼前,这是以往任何一部史著都无法比拟的。清张之洞说:“若欲通知历朝大势,莫如《资治通鉴》及《续通鉴》。”张之洞:《轩语》,见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12册,9785页,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梁启超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为蓝本,而至今未有能逾之者焉。”(梁启超:《新史学》,见夏晓虹编:《梁启超文选》,上册,520~521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2)政治史为中心

同类推荐
  • 神圣与凡俗:明末至鸦片战争前天主教与民间信仰的遭遇

    神圣与凡俗:明末至鸦片战争前天主教与民间信仰的遭遇

    天主教在全球传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的文化移植的过程,而这种文化移植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如何应对本土文化。天主教要想在中国落地生根,必须找准中国本土习俗文化的发展脉络,适应民间社会的文化传统。中国民间信仰源远流长,已经渗透到民众日常生活之中。如何应对中国的民间信仰,是天主教在华传播过程中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也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本书对明末至鸦片战争之前天主教与中国民间信仰之间的遭遇进行了客观描述。
  • 伊庇鲁斯的鹰旗

    伊庇鲁斯的鹰旗

    1204后的拜占庭帝国已经土崩瓦解,而作为仅有的继承者尼西亚,伊庇鲁斯和特拉比松却仍然在勾心斗角,全然忘记了国仇家恨。在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僭主自诩为罗马人的皇帝,而在北方保加尔人正肆虐着贪婪吞噬帝国的遗产,突厥人也蠢蠢欲动蚕食企图啖其血肉,可是在更遥远的东方一股潜在的力量蒙古人也已经悄然兴起。帝国的崩塌似乎已经完全不可逆转,而查士丁尼又将如何扭转着已经倾颓的局面,让复兴的鹰旗重新飘扬呢?欢迎加群782168276
  •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

    钱穆先生曾三度讲授“中国通史”:一于北京大学,二于西南联大,三于香港新亚。在北大讲授四年,前来旁听的学生众多,每一堂近三百人,坐立皆满,盛况空前。在西南联大讲授时,听课场面颇为壮观,乃至钱先生要上讲坛都无路可走,需踏着学生的课桌才能通过。尔后,钱穆先生辗转于香港,复讲“中国通史”课程。本书便是以钱穆先生在香港新亚书院第三度讲授课堂记录稿为底本,可视为“《国史大纲》课堂版”。尘封多年的讲义,更精粹的讲述。这本书以传奇的方式整理面世,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当时,一部《国史大纲》从传统文化的演进中汲取民族复兴和国家变革的精神力量,使无数国人深受激励和鼓舞,进而寻求抗战救亡之道;而今,这部《中国通史》以其历史格局和文化情怀的双重担当,将给当下读者以新的启迪,为我们再次提供回望历史、面对未来、重塑个人知识格局的可能。
  • 三国一点儿也不靠谱

    三国一点儿也不靠谱

    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关羽为什么要千里走单骑?曹操为什么只承认他和刘备是英雄?《隆中对》到底是什么意思?赵云为何不讨刘备喜欢?诸葛亮为什么不断对曹魏用兵?为什么天下合久必分?为什么分久又必合?为什么…… 在中国,《三国演义》使三国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然而,历史果真如此吗?翻阅雾满拦江的这本《三国一点儿也不靠谱》,你会发现,你所知道的三国简直是一点儿也不靠谱!
  • 绝地求生之雄霸三国

    绝地求生之雄霸三国

    穿越到了世家嫡长子袁谭身上,开局一套绝地求生系统,横行霸道无人能挡!叮!恭喜宿主成功打开空投箱子,获得独孤九剑分卷破枪式!叮!宿主抽中定制版法拉利跑车一辆,请在古代谨慎驾驶,切勿装逼。叮!恭喜获得超级英雄黑寡妇,哇呀~,宿主请收敛,黑寡妇不是用来做这个的!叮!全军猛攻效果还有五秒到达战场,请宿主做好准备。哇~,皇后娘娘正在上吊,抢之就有大礼包相送。从此踏上一条至尊无敌大皇帝的路,每天不是在装逼,就是去捡装逼箱子的路上。
热门推荐
  • 晗暮词

    晗暮词

    慕词:“韩木,你的名字是取自‘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中吗?”韩木迟疑地看了一眼黑板,“我叫韩木,不叫暮寒,‘韩’是‘韩国’的韩,‘木’是‘树木’的‘木’。慕词泪,我知道你叫韩木,也知道怎么写,我又不瞎,尼玛早知道多看点书了,好丢人有木有。慕词活得这十几年,一直是慵懒而又冷漠的,并未觉得有什么事是值得自己付出全力去做。直到遇到韩木,从此慕词就有了人生第一个目标:扑倒韩木。这是一个女追男的故事,无小三小四介入,全文只有一个见到韩木智商就低的无下限的学霸(?)女,和一个整天都灰常无奈(害羞)的学霸男。
  • 疯狂学院

    疯狂学院

    一次敷衍的面试,换来了一份人民教师的神圣职业。带上了这么一个充满个性的班级,遇上一群如此疯狂的教师,慕容秋夕的生活开始了前所未有的颠覆。是她被改变还是她改变了所有人?教师与教师间发生了多少趣事?教师和学生间竟然也能出现这样和谐的画面?见过逃课的学生,可见过逃课的老师?见过听课睡着的学生,可见过上课睡着的老师?见过老师去叫学生起床上课,可见过学生要去叫老师起床上课?…这是一个不一样的校园,不一样的班级,不一样的教师。内容先睹:片段一:班长发信息过来:我爱你!没等某老师回信息,第二条信息又过来:我在拉屎!狂汗!某老师:请不要在拉屎的时候说爱我!班长:哈哈!老师,你这话太经典了!这群神经病!片段二:冬天一到,这群孩子开始越来越懒,老说自己要冬眠,早上死都不肯起床。我威胁:五分钟后没见到人我就直接上宿舍踹门掀被子了。班长说:老师,我们没穿衣服的。我说:那更好,顺便给你们照几张裸照。我想他也被我语出惊人而吓到了,说:我起床!然后这几个孩子蹭了半个多小时才下来,问一句怎么那么久?集体回答:洗头,弄头发。他们的格言是:头可断,发型不可乱!…~~~~~~~~~~~~~~~~~~~~~~~~~~~~~~~~~~~~~~~~~~~~~~~~~~~~~附录人物领养名单,有想领养者记得留言报名,先到先得:慕容秋夕(梅妮领养)遆绅(苏九娘领养)东方豪(樱花雪颖领养)东晟(幽缘漫雪领养)苏亦宏(冥域赤领养)刘沥(泪银蝶蕊领养)闵浩垣(花溅蕾领养)季桐(陌糖糖领养)郭靳明(安羽瞳领养)凌昱(由指尖上的泪领养)品安(魅文夜领养)岑学(宠儿领养)田馨(红叶杨林领养)遆醒(魔凌之姬领养)沈镜(妆掩饰苍白领养)闫忻(安然尘领养)更多人物将出场,届时会补充上来~~!!!PS:附上完结小说《同志酒吧》,BL文:纪实性小说《蓝色夕阳》:《上帝是女人》:~~~~~~~~~~~~~~~~~~~~~~~~~~~~~~~~~~~~~~~~~~~~~~~~~~~~梅妮书友会群:70462512(已满)梅妮书友会2群:83224757敲门砖:我的书中任何一人名字!欢迎大家光临!!~~~~~~~~~~~~~~~~~~~~~~~~~~~~~~~~~~~~~~~~~~~~~~~~~~~~友情链接(排名不分前后):
  • 说的就是好听:滴水不漏的口才术

    说的就是好听:滴水不漏的口才术

    人人都会说话,然而把话说好并非易事。好的口才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帮助人成就一番事业。在现代社会,语言表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书从不同方面,教给人们在不同场合中的说话技巧,注重口才理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并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本书汇聚了古今中外新奇而精妙的故事和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鲜活事例,并同现代社会交际应酬中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本书可以让你练就一副好口才,成就你美好的人生!
  • 网游之重拾山河

    网游之重拾山河

    这儿是我最熟悉的土地,当我回来那天……男儿生当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当然,电竞圈美女那么多,也是可以……,你们先比赛着,我去那边看看。
  • 美利坚纵享人生

    美利坚纵享人生

    5月,春风和煦,万物复苏,暖阳点亮了整座大苹果城。
  •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少年成长必读名著第四辑)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少年成长必读名著第四辑)

    这童话自1865年出版以来,一直深受不同年纪的读者爱戴,相信是由于作者巧妙地运用不合逻辑的跳跃方式去铺排故事。《爱丽丝梦游仙境》这本书已经被翻译成至少125种语言,到20世纪中期重版300多次,其流传之广仅次于《圣经》和莎士比亚的作品。
  • 带着妹妹去抓鬼

    带着妹妹去抓鬼

    中国正规全真住教道士三万人,散居道士六万人,我就是那六万人中的一员。作为道士,我往往能接触到常人不能接触的神秘。说起来可笑,我是通过QQ群和其他道士联系时才学会如何接触鬼怪等异物,第一次出手就救回了家里人都被鬼害死的小希。为了躲避鬼魂的追杀,小希和我走遍全国,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恐怖事件……
  • 黑帮老大

    黑帮老大

    悬疑之父,大师之中的大师,只可模仿,不可超越的巅峰,直逼理性与疯狂、压制与抗争的心理极限,你永远都猜不到故事的结局,你也无法预想故事情节的发展!精品、经典、精装、超值价蕾遇生与死、罪与罚的灵魂拷问。
  • 露娜的王者

    露娜的王者

    肖潇雨是个外卖小哥,平时喜欢王者荣耀游戏,尤其喜欢露娜这个角色。最近不知为何越来越觉得露娜的眼神透出一种强大而神秘的力量,直透他的内心。他带游戏好友一同去王者峡谷,除了他自己,没人觉出露娜眼神的特别。大家都笑肖潇雨入魔了,而他依然坚信露娜就在身边。一天夜里,漂亮的露娜真的出现了。她说一直以来,总有一股场力牵引自己,指引她寻觅而来。原来,肖潇雨和露娜是远古时期魔族后代,身体有相同的基因,这基因让他们与众不同。后来,他们的祖先一部分去了王者星球,一部分在地球躲过了毁灭,生存下来。露娜找到肖潇雨是希望把他打造成一个真正的王者——一个能拯救魔族,拯救王者星球的王者。
  • 嫡女策:覆君江山

    嫡女策:覆君江山

    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一剑穿心,她含恨跌入莽莽火海,才知一切都只是一场骗局……她从院子里的梨树上跌落,成了残疾。前尘埋恨,那个曾经说爱她的人虚伪的继续欺骗。她将计就计,故布迷局。大雪之夜,一杯酒入喉,她失了清白……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子,却为了她,甘愿默默无闻,拱手天下。他是风流浪荡的京都第一美男,繁华看过,终只为她驻足。而他,机关算尽,颠覆了她的一切,却让她永难甘心。当一切重头再来,她能否步步为营,诛心诛情?以情为引,以江山为局,颠覆命运的桎梏……拱手让江山,低眉恋红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