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193800000001

第1章 毒害全世界的次贷危机

关键词

次贷危机

量化金融产品

有毒资产评级机构

引言

2008年9月15日,世界五大投资银行之一的雷曼兄弟宣布破产,标志着震撼世界的美国次贷危机正式开场。很快,美林证券将自己出售给了美国银行以避免类似的覆灭命运,而之前几个月贝尔斯登刚刚在美国政府的帮助下勉强将自己贱卖给了摩根大通银行。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曾经不可一世的美国五大著名投资银行就死伤过半,连最负盛名的高盛和摩根斯坦利也只是在美国政府的羽翼保护下才勉强涉险过关。甚至连美国保险业巨头、百年老店AIG(美国国际集团)都因为豪赌次贷相关金融产品,最终被美国政府接管。

这场发源于美国的巨大金融危机最终席卷全球,引发全球股市房市暴跌,超过2万亿美元的金融财富灰飞烟灭,全球经济陷入一片萧条。希腊、爱尔兰和冰岛这些曾经富裕的欧洲国家甚至出现了国家破产的情况!美国的失业率一度从危机前的5%倍增到超过10%;西班牙的失业率更是高达25%,每4个劳动力中就有1个失业。中国自然也不能幸免,据估计,有超过1000万农民工由于工厂停工被迫返乡。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3000万人失去工作,5000万人重返贫困线以下。为了拯救经济,救助危机重重的金融机构,美国政府大举借债,使得美国国债占GDP的比重由危机前的65%迅速扩大到100%左右。中国政府也没闲着,一方面直接祭出了4万亿元财政进行刺激,另一方面通过银行体系释放高达10万亿元贷款来避免经济硬着陆。此次金融危机的烈度和各国政府的反应,均堪称百年一遇。

与那些失去财产、挣扎在贫困线上的普通大众相比,最让人寒心的是危机的制造者们几乎个个都赚得盆满钵满毫发无伤:雷曼兄弟的五位高管在金融危机前的八年时间里赚取了超过10亿美元的总收入!Countrywide银行因为疯狂发放问题贷款最终倒闭,但其首席执行官安吉洛·莫兹罗(Angelo Mozilo)在危机发生前的年薪竟高达4700万美元,此外他还在危机前一年通过出售股票赚取了1.4亿美元!美林集团的首席执行官史丹利·奥尼尔(Stanley O'Neal)在2007年因为把公司带入绝境而遭到解职后,竟然获得了1.5亿美元的离职补偿!

不得不说,整个金融系统的贪婪和由此衍生的系统性欺诈正是导致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

量化金融产品经济学

要理解次贷危机,必须首先理解什么是量化金融产品(金融衍生品)。自从“冷战”结束以来,大量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转行进入了金融业。从过去设计制造原子弹,到现在设计交易各种复杂量化金融产品——用股神巴菲特的话说,就是生产制造金融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很多金融衍生品本质上就是一个个赌局,这些赌局可以是关于某支股票未来的价格,整个股票市场的指数,黄金、石油等商品的未来价格,甚至可以是未来的天气情况等等。由于为各类投机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金融衍生产品的规模和种类增长十分迅速。

量化金融产品既可以作为投机工具纯粹用来赌博,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保险工具。这一特性造就了它天使和魔鬼的双重特性。一方面,有些量化金融产品的特性确实有利于实体经济的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另一方面,其赌博特性又使得它可能加剧金融体系的动荡。由于利益集团的长期活动,再加上量化金融产品自身具有的复杂性,导致监管机构在金融衍生品的监管方面存在巨大的盲区和漏洞。事实上,美国商品期货监管委员会曾经试图出台措施监管日益庞大的衍生品市场,但最终被利益集团所阻挠。参议员菲尔·格兰姆(Phil Gramm)甚至引入立法,彻底排除了这些衍生产品被监管的可能性。毫不奇怪,他从参议院退休后便成为了著名投资银行UBS(瑞士联合银行集团)的副总裁,而他的太太则长期担任安然公司董事,该公司以金融衍生品交易和财务造假臭名昭著。美国前财长萨默斯也是反对监管的重要推手,他在退休后从华尔街一家大量交易金融衍生品的对冲基金获得了2000万美元的收入。更不要说两位实权派财政部长鲁宾和保尔森。他们在担任财政部长之前都是华尔街顶级投资银行高盛集团的董事长。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更是历史上最受华尔街热爱的联储主席,他旗帜鲜明地支持减少对金融系统的监管。

可以说,正是由于金融创新的飞速发展,造成了学术界和监管机构的理论匮乏和思想混乱。由于理论完全落在了实践的后面,再加上来自于华尔街的大量政治献金和游说,造成了空前宽松的舆论和监管环境。华尔街培育并充分利用了这样的大好时机,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发展出复杂程度令人叹为观止的大量量化金融产品,其影响之深远前所未闻。美国首富盖茨曾经感慨,20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他非常受华尔街欢迎,大家都想听他讲讲软件工程师将如何改变世界。但是很快,再也没有华尔街的人对他感兴趣了,因为世界上最优秀的软件工程师都被华尔街招募去开发量化金融产品了。更有甚者,目前全美国每年超过一半的物理博士毕业生都被华尔街所雇佣!这些量化金融产品一方面为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创造巨额利润,另一方面也为日后的次贷危机埋下了隐患。可以说,由于这些金融衍生品的复杂性,使得金融机构自己都没有能够充分意识到其中蕴含的重大风险。正是这样一个快速金融创新的大背景,一个宽松监管的大环境,加上一群贪婪无知的华尔街银行家,为次贷危机的上演做了最充分的准备。

住房抵押债券的逻辑

在华尔街令人眼花缭乱的量化金融产品当中,有一种叫作MBS(住房抵押贷款债券化)的产品直接引发了金融危机。美国过去的住房按揭模式和我国类似,都是商业银行吸收储蓄并以此发放按揭贷款。这些贷款往往长达20至30年。在此期间,银行的收益是每月按揭贷款的还本付息。如果一旦违约,银行虽然可以获得房产,但是不免蒙受损失。因此,银行在发放按揭贷款时会非常小心,尽量避免违约损失。与此同时,银行能够发放贷款的数量也受到自身资金量和监管部门的双重约束。

为了能够发放更多贷款,赚取更高收入,同时减少风险,美国商业银行联合华尔街投资银行家发明了MBS。按照这个新的玩法,银行在发放抵押贷款以后,并不继续持有这些按揭贷款,而是将它们转卖给投资银行,由投资银行把大量类似的按揭贷款捆绑在一起打包,然后切割成风险程度不等的债券,这些债券经过评级机构评级后,最终卖给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对冲基金和养老金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这些按揭贷款每个月产生的利息被汇总,然后按照住房抵押债券的优先级被逐级分配给购买不同债券的投资者。较高优先级别的债券优先获得还本付息,较低优先级别的债券后获得还本付息。较高优先级别债券风险较低,相应的利率也比较低;较低级别的债券风险较大,相应的利息更高。住房抵押债券的好处是银行不需要大量资金来持有这些抵押贷款,几乎不用承担任何按揭违约风险,还可以通过发放并出售这些贷款赚取巨额利润。

投资银行通过购买大量按揭贷款并把它们捆绑在一起进行切割,一方面可以分散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创造不同风险程度的债券,迎合不同投资者的需求。比如,对冲基金偏爱高风险高收益债券;保险公司和退休基金更喜欢低风险债券;而共同基金的偏好介于两者中间。投资银行的做法就好比将鸡切割成鸡腿、鸡翅、鸡胸、鸡架,分别出售给不同买家,从而获得优于整鸡出售的利润。通过这样的切割把这些住房抵押贷款卖出一个好价钱。风险评级公司乐得通过给这些新债券评级来增加收入,而投资者也因为可以获得相对更高的收益率以及更符合自己风险偏好的产品而积极参与。正是因为住房抵押债券链条上的各方都能从中受益,MBS问世伊始便获得巨大成功。

最初投资银行只是把最优等级借款人的按揭贷款作为原材料,生产出住房抵押债券,慢慢地金融工程师们在利益驱动下开始使用那些信用评级比较低、风险比较大的借款人的按揭贷款作为原材料,生产出所谓的次贷债券。这也成了金融危机的元凶。

博弈的各方

本来按照我们所分析的那样,住房抵押贷款债券可以成为一项成功的金融创新。但是由于缺乏监管,各参与方的激励机制逐渐出现扭曲,导致很多欺诈手段开始在债券产生的各个环节中涌现,最终埋下了金融危机的祸根。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参与各方都使出了什么样的诈骗伎俩。

商业银行

正如我们之前所分析的,银行自从参与了住房抵押债券的利益链条后,急速扩大抵押贷款的发放,全美国的新住房按揭贷款发放数量从2000年的1万亿元猛增到2003年的近3万亿元。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银行不再需要持有这些贷款并承担违约风险,他们认真甄别借款人的激励不复存在。与此同时,一旦一笔抵押贷款发放,转手卖给投资银行就可以获得利润和奖金,尽量多放贷款就成为主要激励,因此按揭贷款的质量开始明显下降。最后,为了进一步发放更多住房抵押贷款,银行开始把主意打到那些过去没有资格获得按揭的人群身上。

在美国,如果借款人的信用评级较低,这种按揭贷款就叫次级贷款。这些人往往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有些根本没有收入证明,另一些有严重的违约历史,放贷给这些人的违约风险很大,过去银行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敢发放少量按揭贷款给这个群体。但是由于激励机制的改变,银行开始越来越多地给这个群体发放贷款,这些次级贷款被卖给投资银行,捆绑后切割成不同的债券,也就是次级债。次级按揭贷款的规模由最早的一年不足300亿美元,在不到十年时间里猛增到2007年的6000亿美元。

在危机爆发前的2005年和2006年,为了能够发放更多按揭贷款,各种五花八门的欺诈手段被银行设计出来,吸引那些很可能没有偿还贷款能力的普通人。比如当时有人报告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市场上有超过150种不同条款的按揭贷款合同,即使是一个数学博士也搞不清楚,到底哪些合理,哪些具有欺诈性。Countrywide董事长、首席执行官莫兹罗可以说是一位欺诈集大成者。在公开场合,他把自己装扮成一位穷人之友,喋喋不休地兜售他关于要想致富需买房、要想买房需找Countrywide贷款的理论。同时他的公司设计出各种能够最大化自己利息收入的复杂按揭产品兜售给穷人。讽刺的是,越是那些教育程度低的穷人,越需要那种他们根本无法理解的,像是火箭工程师设计出的复杂按揭。这些人最终从中受到的伤害也最大。比如,一些按揭只需要很低的首付,而且在前三年甚至不用支付本息,但是在此之后突然就要支付很高的本息。这类按揭产品专门引诱那些想要拥有住房,但短时间内支付本息有困难的贷款人。莫兹罗一方面兜售自己银行的次级按揭贷款,另一方面却在私下里承认这是他职业生涯里从未见过的“有毒”资产。恰恰是这些“毒资产”给他带来了每年数千万美金的个人收入。莫兹罗甚至直接用脚投票,一直不动声色地出售自己持有的Countrywide股票,在次贷危机爆发前共计卖出4亿美元。Countrywide在2000年的时候,年利润还只有不到4亿美元,2003年的利润就超过了20亿美元。然而骗局总要被揭穿,最后Countrywide有高达20%的次级按揭贷款出现了违约,直接导致该公司的崩溃。极为讽刺的是,调查发现Countrywide这家银行为了游说政府不要过问其次级贷款放贷行为,竟然为许多政府高官发放了低息按揭贷款,其中就包括次贷危机后领导检讨监管失职,并主持制定《多德-弗兰克法案》的重量级参议员多德本人!莫兹罗最终被判罚2200万美元,但相比他从次贷骗局中攫取的数亿美元,实在是微不足道。

投资银行

商业银行敢于肆无忌惮发放按揭,一方面是由于房价不断上涨,按揭违约风险较小(即使违约也不怕);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们可以把按揭卖给投资银行。这些投资银行通过包装和重组这些原始贷款制造出抵押债券,再通过出售这些债券赚取利润。在这个过程当中,那些本来无人敢于接手的次级贷款,利用让美联储主席伯南克都叹为观止的复杂数学模型,再经过层层打包分割,其中60%竟然奇迹般地被贴上无风险债券标签,和美国国债平级,从而实现了高价出售!

这个过程不仅让外行,也让众多金融从业者感到匪夷所思。事实证明,复杂的数学模型只不过是掩饰虚伪的外衣。而投资银行希望能够从一堆垃圾里面炼出黄金的想法,很可能不仅仅出于发明永动机或搞炼金术的狂妄和无知,更是有意为之!比如,在2006年高盛集团一方面向投资者高价兜售这些被错误定价、错误评级的次贷债券,另一方面通过衍生产品和保险巨头AIG对赌自己出售的次贷债券必将出现违约。这还不是最令人瞠目结舌的,高盛在与AIG集团下注价值220亿美元的赌局后,由于担心AIG可能因倒闭无法支付这笔钱,又额外花了1.5亿美金购买关于AIG倒闭的保险。这样即使AIG出现倒闭,高盛也将获得巨额赔偿!精明如高盛,无愧于华尔街第一投行的头衔。最终,美国检察官表示“高盛集团需要为其严重的失当行为负责,该集团曾错误地向投资者保证其所出售的债券由健康的抵押贷款提供支持,但实际上该集团明知其中充满了很可能出现违约的贷款”。最终,高盛为它的欺诈行为支付了51亿美元罚款。高盛并不是唯一一个一方面兜售自己次贷产品给客户,另一方面对赌这个产品会出现违约的投资银行。其他因为类似欺诈行为被罚款的银行还包括摩根士丹利和德意志银行,前者被罚26亿美元,后者被罚72亿美元。

评级机构

投资者为什么会购买这些次级抵押债券呢?一方面固然是因为相信了高盛们的声誉,更重要的是因为信用评级巨头穆迪、惠誉和标准普尔的配合。高盛等投资银行的金融炼金术要想把垃圾炼成“黄金”,必须要获得评级机构出具的最终“检验合格证书”,也就是较高的债券信用评级。事实证明,这些评级机构根本就不具备对次贷债券这类复杂金融资产进行正确风险评估的经验和能力。但是在数十亿美元的巨大利益诱惑面前,他们却争先恐后地加入到利益链条中来分一杯羹。要知道,评级机构的利润完全来自于那些请它们评级的投资银行。评级机构面对次级抵押债券,本来就没有真正的评估能力,如果还不愿配合投资银行,那么人家完全可以把几百万、几千万的评估费交给愿意配合的其他机构。结果,这些鼎鼎大名的国际著名评级机构在利益面前沦为了收钱的橡皮图章。仅穆迪一家的净利润就从2000年的差不多7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超过20亿美元。评级机构没能抵挡住糖衣炮弹、履行金融系统防火墙的义务。由于误导投资者,穆迪被判罚8.64亿美元,标准普尔被判罚15亿美元。但是他们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又岂止这一点钱呢?很多养老基金就是因为听信了这些评级机构的报告,购买了次贷债券,最终造成数十亿美元的惨痛损失,背后则是大量退休老人生活质量的下降。

普通家庭

那些偿还贷款比较困难的家庭为什么要借入次级贷款买房呢?他们看到美国房价从1996年到2006年,以年均超过10%的速度增长!买房变成了发财致富的代名词。这时候,商业银行的按揭贷款经理主动找到这些普通家庭,告诉他们银行可以提供按揭贷款,虽然贷款利率要高一点,但是考虑到房价上涨速度还是很划算的。如果现在没有足够的钱付首付,可以大幅降低首付;如果没有稳定工作和收入来源,可以帮忙伪造收入证明;如果一开始付利息都有压力,可以前几年支付超低利息然后再开始支付较高利息。最不济,如果几年以后实在无法偿还按揭,也可以卖掉房子偿还贷款,由于那时候房价已经上涨,剩下还是赚的。很多人可能还会追问,如果房价下跌了怎么办?这时按揭经理会告诉他们,过去若干年的房价何曾下跌过?每年都是两位数的增长!面对如此万无一失的完美投资,很多家庭动心了,迫不及待投身到这样一场财富盛宴之中。事实上,这些家庭的顾虑是对的,如果他们不只看10年,而是看更往前的110年,刨除通货膨胀后,每年房价正常的增长其实只有差不多1%。那10年恰恰是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房地产泡沫!刨除通货膨胀因素,从1996年到2007年,房价在短短10年间上涨了一倍。要知道在此之前,美国花了100年才实现房价翻倍!当然,即使一个家庭了解历史,按揭贷款经理还是会劝导他们,这次真的不一样,你看你的邻居A、B、C、D都因为买房发了财。天下没有暴涨而不跌的资产,最终很多家庭的多年积蓄由于支付按揭利息和房价下跌损失殆尽,成为次贷危机最惨痛的受害者。

监管机构和学术机构

任何一个系统性的重大骗局都离不开监管部门的姑息和舆论的放纵。美国金融机构很早就明白营造宽松监管环境和良好舆论氛围的重要性。他们充分利用了金融创新的复杂性,一方面对监管机构极力游说,另一方面费尽心思影响学术界。华尔街常年雇佣了几千名游说者在华盛顿对国会和各级政府部门进行游说,力求减少政府监管。据统计,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前10年里,华尔街花费了几十亿美元专门来进行游说工作。除此以外,对乐于配合的重要政府官员,华尔街为其提供了退休后的丰厚收入。这些官员退下来后或者出任虚职,担任顾问、董事等直接获得高额报酬,或者穿梭于华尔街各种聚会从事付费演讲工作。

金融机构把同样的手法也用到了学术界。学术界虽然没有权力,但他们是影响舆论导向的重要力量。很多重要学者在担任华尔街大银行董事和顾问的同时,收取佣金从事具有一定导向性的研究工作。比如2006年,曾经担任美联储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哥伦比亚大学米什金(Frederic S.Mishkin)教授(这位教授的书现在是我国经济金融学的主要教科书之一)在收取了冰岛商务部12.4万美元佣金后,撰写了一篇关于冰岛金融体系的论文,其主要结论是冰岛金融体系健康而稳健。为了增加影响,第二年冰岛商务部如法炮制,又找到了伦敦商学院的著名教授波特写了篇几乎同样结论的论文。当冰岛金融体系在随后的次贷危机中土崩瓦解后,米什金教授竟然在简历中把自己写的冰岛论文题目由《论冰岛的金融稳定性》改为《论冰岛的金融不稳定性》。当有人指出这一点后,米什金教授说这是出于笔误。2004年时任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院长的格伦·哈伯德(Glenn Hubbard)教授和高盛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威廉·杜德利(William Dudley)共同撰写了一篇论文,盛赞那些后来引发次贷危机的金融产品。可以想象,哈伯德教授也在众多金融机构里担任顾问或董事。

音乐停止的时候

正如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名言,“狂暴的快乐往往预示着狂暴的结局”,那些在音乐中疾驰的舞者,以为可以在音乐停止的刹那停下舞步。但是随着音乐戛然而止,他们重重地摔倒在地。次贷危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击垮了美国乃至世界的金融体系。

次贷危机中定乾坤的关键因素是房价。房价在2007年以前大幅连续上涨了10年,使很多人产生了房价会永远上涨的幻觉。很多故事被编造出来(比如IT革命,美国吸引更多移民,住房用地即将用尽等等)解释为什么这次不一样,房价会永远上涨。事实证明,房价上涨根本上源于两个因素,一个是美国长期采取的低利息政策,另一个是房价长期上涨形成的涨价预期。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美国采取了很长时间的低利率政策,低利率使得很多人能够负担起房屋贷款,从而创造出对于房屋的有效需求,促进房价上涨。当越来越多的人预期房价会持续上涨,银行创造出次贷产品,降低贷款标准,减少首付要求,故意提高房价评估,为更多家庭提供贷款,从而促进房价进一步上涨。由于上涨的预期得到了证实,因此人们的预期进一步增强,最终造成房价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上涨。所有这些都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到最后很多人其实负担不起如此昂贵的住房和房贷,他们买房纯粹是期待通过房价上涨获利。当房价上涨持续到甚至连次级贷款都难以发放的时候,房价就涨到了尽头。

房价停止上涨使得那些原本付不起房贷的人没有理由继续持有住房,他们开始加速出售房产,导致房价大幅下跌。最终,越来越多的人只能通过违约来处理他们的房产,从而蒙受巨大损失。美国的房贷款违约率在2006年以前只有2.5%左右。自2006年底开始,违约率迅速攀升,最高超过10%。全美的平均房地产价格从2007年初的高点下跌了近1/3,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房价腰斩!房价的迅速下跌使得次贷按揭出现大范围违约,并传导到次贷债券出现大规模违约。华尔街投行根本没想到违约会这么快发生,蔓延会这么广,猝不及防间由于手头还有很多没有销售的次贷产品,因此也蒙受了巨额损失。更糟糕的是,这些投资银行的很多钱都是通过抵押自己库存的次贷债券获得的短期贷款,债主们眼见违约率快速攀升,再也不愿接受任何次贷债券作为抵押物。由于突然间切断了投行的重要融资途径,2008年3月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之一的贝尔斯登率先倒下了。最终,在美国政府的干预和保证下,以2美元一股的价格狼狈卖给摩根大通银行。贝尔斯登是幸运的。2008年9月雷曼兄弟土崩瓦解的时候,连愿意扶它一把的人都已经找不到了。随后,那个和高盛对赌次贷的保险巨头AIG也倒下了。为了避免整个金融系统崩溃,美国政府花了7000亿美元救援金融体系,包括将AIG收归国有,为残余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巨头们注入巨资,在市场上广泛收购各类债券等等。当AIG被收归国有后,AIG之前对赌协议中输掉的610亿美元,通过使用纳税人的钱,得以全数偿付给了对赌方,其中就包括高盛集团获得的140亿美元。别忘了美国当时主导救助AIG的财政部长保尔森正是高盛的前CEO!具有讽刺意味的是,AIG、雷曼兄弟、贝尔斯登等著名金融机构在倒闭之前甚至还享有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等评级机构几乎最高等级的信用评级!

分析与点评

次贷危机已经过去近10年,但是世界经济依旧没有恢复过来,好像一场还没有完全清醒的宿醉。一个必将在今后很多年挑战人们的问题是,出现在链条各个环节上的骗局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商业银行的贷款发放员、华尔街的银行家、评级机构的分析师其实都是普通人,除了贪婪,还有什么因素使他们几乎步调一致地投身到一场很多人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骗局中呢?花旗银行前首席执行官查尔斯·普林斯(Charles Prince)在危机爆发前夜有一句名言,后来引起人们广泛共鸣,“只要音乐没有停下来,我们就必须翩翩起舞”。当一项新的未经验证的金融产品被开发出来,如果它带来的收益是实时并且巨大的,而可能的风险和危害要过许多年才能够被知晓,那么即使一家金融机构希望采取谨慎策略,也很难抵御竞争对手给予的巨大压力,最终不得不被裹挟其中。这是机构层面上的羊群效应。

投资银行家个人层面的羊群效应其实更加明显。业绩提升带来的巨额工资、奖金以及快速提升是即时发生的,未来带给机构的损失要很多年才能显现,到时候自己可能早已离职。因此对这些金融机构里的个人来说,投身带有巨大不确定性和风险的新业务实质上等于用客户或者公司的钱来赌博。赢了好处是自己的,输了是客户和公司的。这种极度的机制扭曲,导致了大量欺诈手段在很多金融产品中横行。

我们一直在探索一个谜一般的事实:为什么那些“金融工程师”的收入数倍于一个真正的工程师?这些“金融工程师”一定会告诉你以下几句话:“我们的金融工作很重要”,“但是太复杂你们不懂”,“金融危机纯属意外”,“再也不会发生了”。我们相信,次贷危机揭示出的人性贪欲的强大和金融体系中信用链条固有的脆弱之间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正是这种矛盾,一方面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金融制度安排来抵御欺诈,另一方面也衍生出层出不穷的金融诈骗。金融制度设计和金融诈骗正是互为攻守的矛和盾,在彼此的消长中推动金融体系的制度文明不断向前演进。

同类推荐
  • 变局:新经济时代中国企业大变革

    变局:新经济时代中国企业大变革

    “变局”是一个符号,也是一种宿命。适应变化的惟一途径就是应变,应变术就是生存术。企业如果仅能维持今天的视界,必然丧失其适应力。世事沧桑,一切都在变。在变动的明天的世界里求生存图发展,变才是惟一的不变。
  • 懂经济学的男人更成功

    懂经济学的男人更成功

    面对着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的变化,对于男人来说,经济学已经是一门必修课。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经济学,本书以案例与论述相结合的形式,对我们身边的经济学现象进行解说和阐述,完全剔除经济学中枯燥的数学和函数,通过有趣易懂的故事和现象来讲述其中的经济学原理,以浅显易懂语言讲述,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掌握经济学常识。
  • 败走中国

    败走中国

    今天繁荣兴旺的中国市场吸引越来越多国外企业的目光,同时也已有不少中国企业走上了海外扩张之路。进入一个新市场总会面对未知的风险,如果总是依靠自己经历的种种失败来获得宝贵教训,这种高成本的做法是一个企业的“不能承受之重”。“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阅读本书,能够启示后来者少走弯路。
  • 春天的故事:深圳创业史1979-2009(下)

    春天的故事:深圳创业史1979-2009(下)

    本书以编年体的形式,讲述了深圳三十年间崛起的过程,忠实记录了深圳在经济、社会、制度、产业等方面的深刻变迁和上升。可歌可泣的创业故事加上鲜为人知的史料披露,让我们重回那个激荡的创业年代……
  • 博弈游戏

    博弈游戏

    博弈是一种策略的相互依存状况:你的选择将会得到什么结果,取决于另一个或者另一群有目的行动者的选择。人生是永不停息的博弈过程。作为博弈者,最佳策略是最大程度地利用游戏规则;作为社会的最佳策略,是通过规则引导社会整体福利的增加。著名经济家保罗·萨缪尔森说:“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了解。”
热门推荐
  • 你的香尸她的魂

    你的香尸她的魂

    一颗头颅,一座凶坟,一个必死之人,一支不为人所知的诡异组织,一场场惊天血案与传奇······
  • 易冒

    易冒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御魔之瞳

    御魔之瞳

    福与祸就在一念之间,生与死会在一线之间。有时候会问自己,命运,到底是什么?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当你知道如何回答的时候,又会因为如何做出选择而迷茫……逃避?面对?反抗?还是顺其自然?某一天,她告诉了我关于命运的答案。“命运,只不过就是生与死的缩影,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那一丝空隙。生,便是人。死,便是尸体。而那一丝的空隙,便是我。我就是你一直在寻找的命运——灵魂!”
  • 偏偏看上你

    偏偏看上你

    却牵扯出一场掩埋长达十八年的恩怨。当她背着误会前往英国,他得知真相才明白谁最重要,可结果却还是错过。当六年后,她牵着两个具有超级杀伤力的宝贝回来,更大的秘密却一层一层揭开,当真正的缘分来临时,两人是否能走在一起?
  • 安龙纪事

    安龙纪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狂斗之残龙破影

    狂斗之残龙破影

    泡泡新坑《凉箫》网址:http://wkkk.net/a/373350/喜欢亲的,尽量跳坑哦。异界修神大陆风起云涌,修魔人因觊觎修神大陆资源在天地异变导致修神大陆实力削弱的情况下,不顾生灵涂炭,悍然发动战争。言之意,应天地命运而生,他能否带领成城志众逆魔伐仙,重整乾坤,保生灵,佑民众,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站在修界巅峰?以杀止杀、以战止战,善恶与忠假、热血与激情、金钱与美女、阴谋与背叛……一首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英雄崛起的史诗尽在《狂斗之残龙破影》!
  • 男神大人别傲娇

    男神大人别傲娇

    顾晴澜第一次喜欢上一个男生,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老是会在男子面前出丑。“你牙齿上有菜叶。”“你脸上有米饭!”“你衣服脏了!”“你头发上有草屑!”后面她终于忍不住问了,结果得到的竟然是……“让你对别人笑的太灿烂。”“让你长的太漂亮。”“让你的衣服被男人碰了。”“让你头发上有别的男人气息。”余长俊,你到底要不要这么傲娇?
  • Sylvie and Bruno

    Sylvie and Bruno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在美漫开超市

    我在美漫开超市

    灭霸打了个响指,陆羽就穿越了。从此,美漫世界里就多了个超市小老板。洛基:我是神!陆羽:神格大甩卖啦。奥创:我要消灭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陆羽:出售天网!出售天网灭霸:为了死亡女神,我要打个响指陆羽:请问你是为了这个金色的死亡女神还是为了这个银色的死亡女神?ps:主写电影,时间线以本书为主
  • 圣贺野纥哩缚大威怒王立成大神验供养念诵仪轨法品

    圣贺野纥哩缚大威怒王立成大神验供养念诵仪轨法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