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庆祥[2]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后,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探讨,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在研究和探讨中,涉及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需要我们厘清思路、认真分析。
一 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及其实质的方法论
2015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旨在使各级领导干部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辩证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提高解决改革发展问题的本领,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哲学滋养和哲学基础。目前,理论界对如何理解“四个全面”的性质、定位和内涵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最重要的哲学基础就是战略思维。就是说,可以运用战略思维来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及其实质。
习近平总书记既思考当前首要的战略问题,即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也思考未来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从学理上概括,这构成了“新三步走”战略。20世纪80年代,党的十三大提出中国社会发展的“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进入小康阶段;第三步,用50年左右时间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20世纪90年代,党的十五大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提出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三步走”设想。即第一个1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二个10年,达到富裕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蕴含着“新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步,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步,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里的“新三步走战略”是对以往我们党“三步走”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新三步走战略”是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及其实质的方法论框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指出要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实现“中国梦”。这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它为实现“中国梦”铺平了道路。“中国梦”既包括前两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又超越前两步,是在前两步基础上的一种更高追求。
首先,从表述上,党的文献和党的领导人大多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对区别开来。十八大前后,我们党的文献和党的领导人都谈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系。在谈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国梦”的关系的时候,其表述,要么用“基础”“和”“还”,要么用逗号、顿号和分号区分。这种表述,显然是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对区别开来。当然,也有表述是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国梦”等同起来的。笔者的理解是:习近平总书记既讲到了“中国梦”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联系,它包含“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强调“中国梦”是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形象表达;同时,也讲到了“中国梦”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区别,认为“中国梦”又不同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它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形象的表达。如果把“中国梦”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完全等同,那么,其表述应当是“亦即”或“也就是”。
其次,在内涵上,不宜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实现“中国梦”完全画等号。在内涵上,一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等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使中国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习近平总书记在谈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背景时,讲了“两个伟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即“伟大复兴”和“伟大梦想”。“伟大复兴”是一个历史学概念,它包括三段论:辉煌——没落——复兴。古代中国的唐朝、宋朝等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然而到了近代,中国没落了;这种巨大的历史反差转化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指达到“类似于”中国唐朝、宋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强国”地位。“世界强国”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两个不同层级的概念。二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则是实现合作共赢、和平发展之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梦,是让每个人都人生出彩、梦想成真之梦。显然,二者的内涵也有所不同。如果把“中国梦”等同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那么,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也应是“中国梦”的内涵,但实际上,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阐述,二者在内涵上是有区别的。“中国梦”讲到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合作共赢、和平发展),国家、民族与人民的关系(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组织与个人的关系(人生出彩、梦想成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则没有直接、明确涉及这些关系。
最后,从历史起点看,实现“中国梦”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不一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三者的历史起点也不一样。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历史起点是1921年(建党一百周年)。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历史起点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是1840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这里的“近代以来”,指的是184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孙中山先生的夙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夙愿,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夙愿。显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起点是1840年。
“新三步走战略”是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及其实质的方法论框架。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及其实质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背景、表述,尤其是根据“新三步走战略”,笔者的理解是:
首先,“四个全面”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任期内治国理政的施政纲领。
围绕“新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施政纲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任期内要实现的战略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其治国理政首先必须考虑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如何才能真正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这就既要破解发展进程中的种种矛盾、问题和难题,通过“破”以消除障碍,还要建立健全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和良性的社会秩序,通过“立”来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开辟道路。前者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后者需要全面依法治国。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都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要打的坚硬的“铁”。作为打“铁”主体的中国共产党人,其自身必须要“硬”,即必须全面从严治党,从而为打好“铁”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由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要实现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两条根本路径或抓手,而全面从严治党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要为顺利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提供的强有力的领导主体。这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就构成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施政纲领。这一纲领具有根本性、全局性、整体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抓住“四个全面”,就抓住了治国理政的根本、全局和整体。就这个意义讲,“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一届党中央任期内的施政纲领。
其次,“四个全面”是中国共产党人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总体方略。
围绕“新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三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方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目的,是“过河”,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过河需要的“桥”。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还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更为长远的战略性目标。为此,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必须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总体方略。严格地讲,这种总体方略必须具有“基础、动力、保障、主体”四个核心要素,而且这四个核心要素能构成一个严密、有机的整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战略基础,是关键的一步,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是关键一招;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的强有力的领导主体。显然,抓住“四个全面”,就抓住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全局和整体。就这个意义来讲,“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又是实现长远发展的总体方略,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具有内在严密逻辑的完整系统
“四个全面”为什么是“四个”而不是“三个”或“五个”?因为第一,“总体方略”从根本上应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其他要素都可归结为这四个基本要素中的一个。目标(也可称基础)、动力、保障和主体,这四者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系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基础);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的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的强有力的领导主体。第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具有问题意识,因为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存在的根本问题主要体现在这“四个全面”还没有完全到位;也具有实践基础,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在具体实践中集中做的大事,就与“四个全面”直接相关;还具有科学的顶层设计,这“四个全面”把目标与手段、任期内根本目标与未来长远发展战略、活力与和谐、动力与秩序、“打铁”与“自身硬”内在统一起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其他三个全面是战略举措或手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任期内要完成的根本目标,而其他三个全面是未来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注重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涉及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而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注重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性,涉及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秩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要打的坚硬的“铁”,而全面从严治党则讲的是使我们党“自身硬”。
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解决的问题及其重大意义
把“四个全面”整合在一起主要用来解决什么问题?有何重大意义?总的来说,是为了全面把握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主要矛盾、根本问题和工作重点。具体来说有几个方面。
一是解决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工作上的片面化、碎片化、枝节化和模糊化的问题。一些人在工作中不仅把“四个全面”彼此分离开,而且把“四个全面”中的某个“全面”的各环节和要素彼此分离开来。这既失去了“全面”,又抓不住“重点”,思路也不清晰,严重影响着我国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把“四个全面”整合成一个整体,构成一个严密的逻辑系统,是对我国改革发展进行的顶层设计。这种设计不仅使我国改革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环节、基本要素相互制约、相辅相成,而且使我国改革发展与现代化建设既有总体布局,又有章可循,而且也有助于克服“四个全面”彼此分离的弊端(比如,要么没把改革完全纳入法治化轨道;要么使改革偏离党的领导;要么借法治淡化党的领导等),进而使我国的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上一个新台阶。
二是解决实现“新三步走战略”与“四个全面”的矛盾。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是“任重而道远”的使命,需要我们付出艰巨的努力!具体说,既需要按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基础和关键一步;也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来实现战略目标,因为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法治保障”和“领导主体”。然而,就目前来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还没有真正实现,仍需要竭尽全力;“全面深化改革”仍阻力重重,还没有完全跟进;“全面依法治国”也没有完全到位;“全面从严治党”正在路上,任务繁重。一句话,这“四个全面”离实现“新三步走战略”的要求确实还有不小的差距。这种实现“新三步走战略”与落实“四个全面”的任务之间的矛盾与差距,制约着“新三步走战略”的实现,这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我国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遇到的根本问题,而着力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就成为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我国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工作重点。因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要着重抓住并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矛盾、根本问题和工作重点,并着力解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路径和方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