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02100000006

第6章 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创立(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有着内在逻辑关联性的统一整体。作为理论整体,马克思主义理论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论证,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同时生成于特定的历史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创立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形式到内容形成自身显著特色和重要功能的逻辑之基。实践作为人类改造世界的现实的感性活动,在整体上提供了现存感性世界的客观依据。正是这样的整体性,为确立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总体性地位奠定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践概念的生成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是同时进行的思维创新和理论创造工程。实践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逻辑之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逻辑之线。

为了清晰明了地从整体性上阐述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关联性,有必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不同层面,分别阐述之。在此基础上,再论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具体内容及其特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突出地表现在贯穿于其理论整体中的根本问题上,在《共产党宣言》中得以经典展示。

第一节 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我国理论界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形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那么,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结合何以可能?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何以可能?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思维观和社会历史观是如何实现统一的?总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怎样形成的?我们认为,从实践出发是寻求上述问题最佳答案的最佳途径。

一 实践与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

马克思新哲学创立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将历史上所有的哲学派别归结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指出了它们在本体论上各自的“主要缺点”,从实践出发对“感性”本体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新规定。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说:“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是一个表示“形体、存在、实体”的“实在的观念”[265];并从“存在和思维”的同一性出发对哲学基本问题予以了初步的展示,对历史上的哲学派别予以基本的梳理。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66]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而创世说在哲学家那里,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往往比在基督教那里还要繁杂和荒唐得多),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还有其他一些哲学家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267]

毫无疑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和可知论的基本原则,即在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上坚持物质第一性的主张并认为世界是可知的。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将唯物主义本体论“物质第一性”的原则成功地运用于社会历史基本问题的分析,从而用物质原则将自然、社会和思维贯通了,将整个世界统一起来了,克服了“半截子”唯物主义的缺陷,创立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科学合理地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逻辑基础。

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如何将自己的本体论与其他唯物主义哲学形态的本体论区别开来的?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概念[268]即“客观实在”[269]是如何“自我确证”的?更进一步的问题是,这样的唯物主义为什么具有与辩证法相结合的可能从而使辩证唯物主义成为现实?它是如何实现与辩证法相结合的,从而创立了唯物辩证法?让我们循着马克思的理论创新之路来获取答案。

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270]世界的统一性如何可能?“我”如何能够证明这种统一性?统一的基础是什么?或者说,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立足点是什么?这个自明、自洽的逻辑前提是什么?从“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27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开宗明义的经典式论述中,我们能够领悟到,这个阿基米德点是实践。正是实践的总体性,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本体论与辩证法的结合奠定了基础,从而使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成为现实。

任何思维正常的人都不会否认物质世界的存在性。哲学派别的差异,不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存在性或物质性,而是将世界的存在性或物质性归结为不同的原因。《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指出,对对象、现实、感性既要从主体、主体的实践、感性的人的活动方面去理解,又不能把这种活动归结为抽象的能动的精神原因;换言之,既要看到它们的客观物质性,又要看到它们是人们活动的产物,应将它们归结为人们的实践活动。主体的实践活动是现实、对象、感性得以生成和存在的确证。从现象上看,现实、对象、感性,或是简单地外在于人而独立存在着的;或是作为人们活动的结果,是精神的产物,也随着人们感觉的差异而改变其外在形态。现象界似乎真的或是与人的活动无关,或是以人的主观精神为存在依据的。但在实质上,千差万别、绚丽多姿的现实世界即现象界,可以被视为实践主体创造活动的产物,实践主体的创造活动的产物则可以还原为主体的实践行为。于是,生活、实践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本体论的现实依据。实践主体的实践活动,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出发点、立足点和形成其社会功能的秘密之所在。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称自己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272],将新唯物主义冠以“实践”之名,以区别于费尔巴哈等历史上的旧唯物主义。尽管费尔巴哈坚持物质第一性,但他的物质观是一种消极的、直观的、僵死的物质观。在他的视野里,客观世界是由无数刻板地遵守数学公式、物理定律或化学等式的物质构成的。人也只是消极、被动、照镜子式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无力改造客观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将实践引入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强调人的实践活动对认识和规定世界物质第一性原理的积极作用。但是,与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不同,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辩证唯物主义,对统一世界的物质有全新的规定。它认为,物质世界是今天这个样子,并不是物质世界自为的,而是通过人的实践达成的,是对实践对象的改造和实践主体对自身的改造的双方面的统一。通过实践,客观世界得到改造,人自身也得到改造。所以,我们不仅要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273]客观世界,还要从主体、从实践去理解客观世界。从具体层面上看,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实践主体创造的。从一般的层面上看,正是千百年来无数的实践主体创造了人类的文明成果,创造了现实的世界。从抽象的层次上看,离开人类文明的“世界”,相对实践而言则是“无”。正是实践将自然、社会和思维即整个世界“打通”、联结并统一起来。正是实践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自我确证的现实基础:“我”在实践中既“知道”世界是独立于人类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又“知道”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是充满矛盾、辩证运动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体论上是辩证的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表明了现实的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辩证’表明了其辩证的本质特征。‘辩证的’可以蕴涵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理解的现实世界的非常丰富的本质特征而与他们所批判过的直观的、机械的、庸俗的、形而上学的、不彻底的等形形色色的唯物主义流派区别开来。”[274]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就摆正了人在客观世界中的恰当位置,肯定了实践对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也说明了“我们”面对的世界的客观物质性和独立先在性,既摆脱了“独断论”的梦魇,又坚持了唯物主义原则。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不是独断的,而是具有实证性、自明性和科学性的现实的本体论。实践主体及其实践活动,是理解和说明现实世界特性的原因,也是理解和说明人存在发展状况的依据,是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确立的内在灵魂。实践是生成一切有意识活动及其成果的根本原因,也是理解、说明、解释现实、对象、感性存在及其属性的逻辑基础。特别重要的是,实践确证了世界本原的物质性和辩证性,将唯物主义本体论与辩证法统一了起来,从而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辩证法的相通相融。因此,实践的唯物主义不仅克服了从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揭去了唯心主义的神秘面纱,更为重要的是,它为自己设置了牢不可破的本体论基石。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诞生,结束了哲学发展史上外在式否定的发展模式,其思维方式是“实践思维”;其表述方式可以称为“我”做(实践)故我在,“我”在世界在;其哲学形态在理论形态上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功能形态上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这样的唯物主义哲学形态,应该称为“主体唯物主义”[275]。主体唯物主义既奠定了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现实基础,又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找到了创造人类历史的实践主体,肯定了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从而为肯定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创造作用、建构共产主义社会奠定了哲学基础。

二 实践与唯物辩证法

辩证法从根本上回答了“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两大总体特征(联系和发展)、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五对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逻辑体系,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辩证法将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本质和规律等结合为一个整体来认识,要求人们善于去观察、分析和解决事物的矛盾运动。“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276]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277]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在“第一编:哲学”中,恩格斯提出并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原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等。恩格斯还第一次连贯地阐明了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另外,在生命的本质及其发生和发展、天体演化、平等、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等许多问题上,也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跋中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278]马克思承认黑格尔的辩证法的积极因素,它将事物描述成一个有着自我运动功能的相互联系的过程,是事物内部诸因素的对立统一;事物的发展通过不断自我否定达到更高的阶段。然而,黑格尔是将辩证法的逻辑力量归结为“绝对精神”的“实践”功能,把“实践”功能封闭在思辨领域内,使他创立的辩证法体系成为神秘的精神宫殿,物质实践活动被排除在辩证法之外。这样的辩证法是关于精神世界的辩证法,其结果是过分茂密的精神体系窒息了辩证法的革命因素,从而背离了辩证法的革命性、批判性和超越性,使其成为保守的象征。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它认为:“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这些对立通过自身的不断的斗争和最终的互相转化或向更高形式的转化,来制约自然界的生活。”[279]由此可见,唯物辩证法即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它用矛盾、联系、发展和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是矛盾的统一体,组成世界的诸要素是普遍联系的;世界及其组成部分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都有一个诞生、发育、成长到逐步消亡的过程;联系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两者互为因果关系;一切对立物都通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向其对立面转化;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联结、运动、产生和消逝方面去考察的。

马克思运用科学的实践观来解释辩证法。辩证法只有根植于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获得合理的解释和积极的意义。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实践活动作为人的存在形式,是人的生命的自我规定、自我否定和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这意味着人通过实践不断地否定和超越自身,不断地摆脱盲目必然性的约束,不断地走向自由王国,实现普遍而自由的内在特性。人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否定和超越自身,才能形成新的自我。所以,从本质上说,实践是革命的、批判的和进步的,是辩证发展的。实践说明了人类社会是一个自我否定、自我发展和自我解放的辩证发展过程,证实了世界的辩证发展性。同时,辩证的也应该是实践的,因为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需要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来实现。因此,实践视域中的辩证法既描绘了世界的辩证发展性,又说明这种辩证发展性是物质世界的固有特性,是唯物论的辩证法,于是,唯物辩证法与辩证唯物主义同时生成。

总之,唯物辩证法批判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扬弃了黑格尔哲学思想唯心主义的外壳,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有机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成为辩证唯物论,使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成为唯物辩证法。实践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辩证法相统一的基础,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结合,使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成为现实。

三 实践与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280]衍生了认识论问题。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如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真理的辩证性等[281]。列宁后来概述说,有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反映论、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先验论[282]。传统的认识论脱离实践谈认识,离开辩证法谈反映,要么把认识简单化或庸俗化,要么把认识活动抽象化。费尔巴哈的直观认识论把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简单地对立起来,仅仅看到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从而把认识理解为主体直接感知和接受客体的活动。在这样的认识关系中,客体只是简单地存在于主体之外;主体对对象也只是被动、照镜子式的反映。这种消极被动、机械直观的反映论,由于对复杂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无法把握而陷入了唯心史观。而抽象思辨的认识论则抽象地发展了人的精神能动性,把认识活动理解为不受客观因素约束的精神活动。

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283]马克思在这段话中关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有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认识主客体关系,是改造与被改造、认识与被认识及价值和审美的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认识主体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能动的创造者,而客体也不再是简单的被征服的对象,而成为主体生活世界、意义世界中的有机构成部分。这样的认识论便成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总是有意识地选择那些与其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认识客体作为自己的认识对象。正是这种有意识的选择,使得外在的客体成为现实的认识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实践决定认识客体。但是,即使这样,也不能改变客体的先在性和外在独立性。此外,人们总是在实践活动中实现着人与自然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的。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双向交流过程中,形成了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与被改造、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以及人们的价值关系、审美关系,这使得人们的劳动对象、实践对象构成了人们生活世界、意义世界、价值世界的一部分,客体因此而获得了活的“生命”、真的“意义”、美的“价值”。正是这样丰富的新鲜内容,使得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超越了简单的认识与被认识关系,而具有了能动的、革命的、主体创造性的属性和意义。

第二,实践产生了人们认识真理、掌握真理的需要。正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需要人们掌握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征服自然,达到主客体的统一,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的认识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需要经过实践来检验的。一个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不是通过抽象的、思辨的方法来检验的,而是要还原到人们的实践活动中,用实践来检验认识与客观真理之间的差距。

第四,实践使认识不断发展,越来越趋近于客观真理。马克思的认识论中也包含了辩证法,是辩证的反映论。奠定在实践基础之上的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将认识活动看成辩证的发展过程,是“能动的反映”,是主体积极主动的、能动的反映,是包含着意识的选择、建构、重构、创造等功能的反映,是观念的概念王国对认识客体的揭示。因此,选择、建构、创造都是主体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都体现了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反映。这样的规定,体现了认识活动的辩证法。同时,人们认识真理也是一个自我否定、自我发展的过程,而推动认识不断发展的就是实践。因此,将实践引入认识论、将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独创性的发挥。人类的认识活动不是被动的反映,也不是脱离实践的思辨活动。人类的认识活动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中,遵循辩证发展的原则,人类的认识活动本身也是实践活动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是实践活动的一个层次或一个环节。

四 实践与唯物史观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其自然观、思维观与社会历史观是分离的。“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284]费尔巴哈不把感性视为实践的、人的感性活动,其唯物主义是一种不懂得实践作用的直观唯物主义。这种直观性导致费尔巴哈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285]。这种对客观世界和对人的直观性理解,导致“他不可避免地碰到与他的意识和他的感觉相矛盾的东西,这些东西扰乱了他所假定的感性世界的一切部分的和谐,特别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286]。由此,费尔巴哈不能将自然观中的唯物主义延续到历史观当中,最终导致了唯心史观。

马克思在批判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的同时,提出了实践的观念,将实践引入历史观。“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287]马克思立足于人们的物质实践活动来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阐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出人类社会有别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88]“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部分,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289]全部历史都是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都是人类实践行为的自然后果,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产物。因此,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是理性地形成科学理论的源泉;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人与自然之关系,均历史地、具体地统一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之中。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尽管具体内容是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推进人类社会不断地发展进化。

从总体上讲,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从人类社会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从而把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主体的实践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从现实上说,在马克思恩格斯从事理论创作之时的实践主体——工人阶级的实践活动便成为他们研究和阐述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程及其结果的出发点。因此,工人阶级的实践创造活动便成为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秘密的现实依据。那么,工人阶级有哪些特点?其实践方式有哪些特质而成为唯物史观诞生的基础?工人阶级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是社会新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是最先进、最有前途的阶级。此外,工人阶级是劳动者,工人阶级的解放意味着劳动者自我解放的开始,意味着人类解放的开始。因此,工人阶级的奋斗目标不是自私的、狭隘的,而是以人类解放、实现共产主义为己任的。随着工人阶级队伍的发展壮大,它必将顺应时代潮流,建立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社会,进而将人类社会推向新的历史高度即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因此,世界各国的工人阶级能够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人,赢得整个世界。这样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唯物史观的主要原理及根本价值取向。

“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出发点。社会存在不同于自然存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现实的社会是实践的对象和产物,各种社会关系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全部社会存在实际上就是人类的实践过程及其结果。”[290]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从人类社会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从而把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主体的实践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创”。“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291]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之间有着严谨的逻辑关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自然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统一,其中,生产方式是主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其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因此,生产力是人类社会最终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统一,其中劳动者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由此,唯物史观合乎逻辑地得出结论:劳动创造世界,劳动者是历史的创造者。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阶级这一社会化大生产的劳动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由此可见,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科学地回答了“谁创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实践课题。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生成世界和生成人的根本的、总体性的活动,我们身边和我们视野所及的一切事物无不是实践的产物和结果:自然是‘人化的自然’,历史是实践的积淀,思维以实践为动力和检验的标准,社会是实践基础上凝聚成的共同体。”[292]在科学地阐述实践含义和特征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将实践概念引入了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能动的革命的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中。从而对诸如客观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及其发展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阶级、阶级斗争、阶级分析和无产阶级专政,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和历史创造者等原理做出了科学的解释,并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改变世界的实践宗旨和实践功能。实践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实践使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得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是对客观世界的物质本质及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揭示。实践解决了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及真理性和真理的标准问题,厘清了实践活动对人们认识活动的决定性作用。实践奠定了实践主体的社会主体地位,发挥了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找到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及根本动能。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及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实践主导的辩证唯物主义坚持以实践为主导原则,把自在世界与人工世界、自然与社会、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真理与价值、必然与自由等有机地联系了起来,从而表现为一个客观的、能动的辩证运动过程。很显然,如果脱离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主导观点,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就基本丧失了自己的核心和灵魂,也就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293]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实践也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各个组成部分的核心要素。

第二节 实践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科学地揭示其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辩证过程的科学理论。马克思立足于工人阶级这一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实践主体创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按照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和逻辑顺序,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从对商品的分析开始,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和事实,详尽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并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宣告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294]。实践概念在政治经济学中一般地表现为劳动概念,在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奠基和脊梁作用。科学的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都是与(工人阶级的)改变世界的劳动实践密切相关的。

一 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劳动价值论曾经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的理论武器,在大卫·李嘉图那里,劳动价值论的命题是政治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说。但是,由于阶级局限性和历史观的缺陷,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存在着严重的误区。在近代工业大规模发展之后,黑格尔认识到人因自己的工具而具有支配外部自然界的力量,这个支配外部世界的力量就是劳动。黑格尔对劳动的认识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他仍然认为劳动仅仅是一种精神活动,从而否认了工人阶级的物质生产活动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作用。

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剔除劳动价值领域内的唯心主义倾向,认为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实践决定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是劳动二重性理论,也就是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马克思将劳动分成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学家混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用商品的使用价值掩盖价值,从而将商品永恒化和神秘化,最终达到剥夺工人阶级劳动成果的目的。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从实践(价值创造)的主体上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是由工人阶级创造的。

二 创新的剩余价值论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295]。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剩余价值论从研究逻辑上来说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继续。《资本论》以“大写的逻辑”构成了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系统地阐述了剩余价值生产实现分割的逻辑。简言之,其逻辑结构是: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工人阶级的劳动创造了商品。内在于商品之中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之矛盾,通过市场交换得以解决。从而引出货币、市场和价值规律,说明剩余价值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的道理;引申出个别生产与社会生产、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及其关系等矛盾,说明剩余价值资本化是资本主义社会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最后,通过竞争,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整体资本家分割整体工人阶级创造的社会财富。当工人阶级创造的社会财富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容纳不了的时候,资本主义的丧钟就要敲响了,工人阶级就要剥夺“剥夺者”了。由此可见,剩余价值的创造主体仍然是工人阶级。剩余价值论从创造价值的实践主体上论证了本该属于工人阶级的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不是资本家用工资养活了工人,而是工人用剩余价值养活了资本家。工人还为资本家创造了让资本家继续剥削他们的价值。马克思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探索,从资本积累理论,到资本流通理论再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全面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严格地说是由资本的历史前提与形成条件,剩余价值的来源、本质、实现和分割等内容构成的理论体系。而这个体系一经建立起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内在矛盾、运行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局限性等,一句话,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与经济关系的一切方面,就都被剖析清楚明了。所以,政治经济学的轴心就是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整个环节过程都是围绕剩余价值展开的,那么,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都表现为工人阶级的劳动产物。因此,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容纳不了工人阶级所创造的社会财富的时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会爆炸,就会被新的生产关系取代,这个新的生产关系必然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能够容纳更广阔的,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者就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资本主义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工人阶级。

总之,实践的观点“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逻辑起点……只有从生产实践出发,分析作为实践主体的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才能发现剩余价值的源泉”[296]。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中,工人阶级及其实践活动是论述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理论的立足点。“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仅从使用价值与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等方面分析了商品的内在矛盾运动,揭示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现,而且还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外在化为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的矛盾、商品的内在矛盾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以及买与卖的矛盾、买者和卖者的矛盾方面,分析了商品的外在矛盾运动。以此为基础,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资本的矛盾运动,即将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运动、资本转化为剩余价值的运动;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矛盾运动,即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从而分析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展开形式的运动,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两大部类中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剩余价值生产与剩余价值实现之间的矛盾、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之间的矛盾、生产扩大与资本增值的目的之间的矛盾等的运动过程。通过对这些矛盾运动的分析,既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现实状况,也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的历史趋势,为人们呈现一幅完整的资本主义现实多种经济矛盾交织运动的《资本论》的图景。”[297]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阶级的劳动过程就是商品形成过程、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剩余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这一过程影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形态,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发展和演化,也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沿着既定方向——向着满足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容纳更多的社会财富的社会主义社会进发的历史必然性。由此可见,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创造者,是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创立者和主人。那么,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资本乃至科学的应用,都将在工人阶级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中找到存在的理由和依据,工人阶级的实践活动形成着历史发展的轨迹。因此,政治经济学从价值创造主体的劳动(实践)出发,顺着商品、价值、剩余价值、利润这条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主线,根据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将社会价值的创造者归还工人阶级,使政治经济学成为工人阶级解放胜利的理论武器。

第三节 实践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无产阶级谋求解放的行动科学”[298]。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和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关于工人阶级政党学说和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这些重要内容的创立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工人阶级这一实践主体及其实践活动是其最重要的依据。由此,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价值取向是由工人阶级这一实践主体的特性决定的。

19世纪40年代,英、法、德等国的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恩格斯参加无产阶级革命,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特别是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思想成果,实现了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它产生并形成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它的完善和发展也要在各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不断探索实践。所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同于空想的社会主义,它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

一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的理论基石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

“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而且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基础,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科学实践观的指导,就不可能有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299]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的理论基石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独特创造及创立的显著标志。如前所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诞生的秘密是实践。因此,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的秘密也在实践当中。

唯物史观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视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下,社会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呈现出五种形态依次更替的一般规律。因此,资本主义社会被社会主义社会取代是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产物,而不是理想推理、想象的一种结果。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劳动者是首要的生产力要素,因此,劳动者是历史的创造者,工人阶级——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者就成为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唯物史观说明,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那么,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阶级反对资本家的阶级斗争,就成为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整个环节都是围绕着剩余价值展开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都表现为工人阶级的劳动产物。因此,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容纳不了工人阶级所创造的社会财富的时候,它就会爆炸,就会被新的生产关系取代。这个新的生产关系必然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能够容纳更广阔的、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揭示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对立的物质根源,从而说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作用。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两个伟大发现之间存在十分深刻的内在联系。唯物史观的基本完成,为发现剩余价值开辟了道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为科学地解剖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认识工具,从而为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完成伟大的革命变革,创立以剩余价值为基石的政治经济学创造了条件。而剩余价值论为经典地表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提供了现实基础。由以上论述可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两大发现,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现实根据。“两大发现”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两大基石。由于唯物史观的创立,社会主义不再是理性推论的逻辑结果,而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社会主义不再是个别天才人物的理想,而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结果;社会主义不再被置于思想和原则的基础之上,而是被置于现实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力量基础之上。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则阐明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的本质,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秘密,说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找到了成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社会主义开创者的社会力量。由于有了这“两大发现”,社会主义奠定在了坚实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力量的基础之上,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而变成了科学。

二 无产阶级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主体

从实践的主体方面来说,无产阶级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主体。“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300]马克思认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就是共产主义者,表明在共产主义运动中,共产主义者要承担起实践主体的任务,承担起改变世界的任务。共产党人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301]。共产党人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作为先进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掌握者,他们领导的共产主义运动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革命实践。而这种革命实践的前途必然是共产主义的胜利。

“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够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胜任重建社会的工作。”[302]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作为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主体,不仅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使社会得到改造,而且在革命实践中使自身得到了改造。通过革命实践改造客体的同时,也抛掉自身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形成的一切消极因素,使实践主体在革命实践中获得改造,从而有能力成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倡导者和创立者。

三 共产主义的实践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从实践的客体方面来说,共产主义的实践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303]社会历史发展有着不同于自然界发展的规律。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遵循自发的规律性,而社会革命尽管不是人为制造的,但它是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内外矛盾复合作用的结果。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通过人的自觉实践活动才能够实现。因此,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共产主义只有在不断地实践中才得以确立、发展和完善。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坚持的原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是正确的,但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304]。他们总是根据实践的变化和斗争的需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并一再告诫人们,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实践的本质属性使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由理论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检验。实践给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注入活力,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成为一种科学的历史观、革命观和发展观,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新的社会历史时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创立的新的实践概念,是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主要组成部分特色内容的根基,是理解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实践是实践观的精髓和核心,随着科学的实践概念的创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同时宣告诞生。“科学的实践观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无论是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还是科学社会主义原理,都是在科学的实践观的逐步确立、指导和影响下形成的。正是在科学的实践观关于社会生活的本质界定、关于实践的辩证理解启发下,马克思恩格斯才逐步地制定出社会存在概念,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正是由于科学的实践观对劳动实践主体、过程和因素的透彻分析,使得他们从劳动中划分出抽象劳动,把劳动和劳动力区别开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也正是根据科学的实践观所揭示的实践的基本内容、特点和主要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阐发了关于人的解放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相关原理。”[305]只有从实践这一逻辑起点整体性出发,才能理解和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只有在实践这一中心线索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和说明马克思主义三大主要组成部分各自的真切意蕴,才能在整体上理解和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主要组成部分相互渗透、相互论述、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的关系,才能理解和说明它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中的地位作用及体系意义;也只有在实践这一逻辑中心线索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和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水乳交融、“一块整钢”的“艺术的整体”。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和层次性

建立在新的科学实践观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层次分明的统一整体。这个理论整体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价值性,逻辑严谨,思想深刻,充满学术气息。这个理论体系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建构。在理论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既吸收了前人的文明成果,又站在时代的高度和实践的前列,超越了前人,超过了同时代的学者,用创新的、系统的、科学的理论回答了时代提出的问题,建构起了时代思想的高地和理论形态的丰碑,创立和建构起了世界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整体性和层次性的统一

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的内在关联性,生动地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论证、相互渗透和相互贯通、同时创立的统一整体。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本质,“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α)历史地,(β)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306]。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这样一个与时代实践主题同步、与工人阶级这一实践主体同行、各个部分紧密相连并形成具有内在逻辑统一性的整体理论。“当然,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可以有相对独立性,可以成为专门研究的对象,却绝不能彼此割裂。其中任何一个部分都是整体的部分,具有总体规定的特性。一旦离开整体,丧失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和论证,社会主义学说就只能是空想;如果经济学说不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不以建设社会主义为总体目标,而是鼓吹私有化,那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同样,如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联系,不能发挥巩固和论证社会主义必然性的功能,脱离实际,那就是思辨哲学。马克思主义中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都内在地包含着对其他部分内容的吸收、应用和论证。”[307]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主要表现为内容和逻辑结构的整体性。它非常严密、十分科学,实现了深邃思想和精辟分析的高度统一。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是对世界及其三大组成部分——自然、社会和思维——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认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以实践为中介、为纽带的。因此,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的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等具体的关系也生成于实践。实践主体的实践活动是现实、对象、感性得以生成和存在的确证。千差万别、绚丽多姿的现实世界即现象界,可以视为实践主体的创造活动的产物。因此,自然进化、社会发展和认识进步,都能够在实践发展中寻求到答案。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便在唯物主义原则基础上将世界的各个组成部分、各个环节都打通了,从而建构起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社会历史观和思维观相统一的彻底的唯物论,这也使得实践主体拥有了实践功能和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

人们通常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是总论,而历史唯物主义只是关于人类社会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唯物主义。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事实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都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总体看法。例如,关于世界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然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规定,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又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缺一个“主义”都不能完全理解和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把握自然界的真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主体的实践活动及其成果为依据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表述为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或历史(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一步将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创造作用的理论系统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将唯物史观的生产关系(“三要素”“四环节”)理论具体化,生成了商品经济的一般理论。在此基础上,劳动价值论特别是剩余价值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秘密,论证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及剥夺“剥夺者”斗争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目的和归宿,论证了工人阶级建构共产主义社会的具体步骤和方略,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一般原则,进一步将工人阶级获得解放的理论具体化和系统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就是这样,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等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论证,共同组成了一个统一整体。“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从根本上来修改整个政治经济学,把唯物主义辩证法运用于历史、自然科学、哲学以及工人阶级的政治和策略——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为关注的事情,这就是他们作出最重要、最新的贡献的领域,这就是他们在革命思想史上迈出的天才的一步。”[308]

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又是分层次的。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然而,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板块结构”,不是并列的、同等层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概念逻辑是第一层级的理论,而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及其概念逻辑属于第二层级的理论。正如毛泽东所说,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但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东西没有学通,我们就没有共同的语言,没有共同的方法,扯了许多皮还扯不清楚,有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就省了很多事,也少犯许多错误[309]。习近平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尤其要注意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是人类的智慧之学。在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哲学是基础。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完整科学体系的重要前提。”[310]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是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其三大主要组成部分不是等量齐观的并列关系,而是分层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梯级”关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蕴涵的世界观、方法论、历史观和价值观等具有普遍性,且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变世界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基本方法和根本原则;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般原理具有世界观、方法论的功能,但其中的某些具体历史课题研究的个别结论不具有普遍性。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不是“句句是真理”,也没有穷尽真理和垄断真理,而是为具体的、历史的、时代的实践课题的研究,留下了巨大的未来发展空间,为发现真理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311]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水乳交融、相互联系、与时俱进的完整科学体系。它以哲学理论为总纲,以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支撑;以哲学理论为世界观、方法论,以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分析内容,社会功能是为世界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提供世界观、方法论和基本方略的指导,价值指归是为世界工人阶级的解放进而为人类的彻底解放提供理论论证。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整体性,突出表现在贯穿于其理论整体中的根本问题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个组成部分的根本问题中,均贯通了实践精神,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内在关联性。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问题

作为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人与世界的关系为其总体问题。从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层面上讲的人与世界的关系,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等总体性关系问题,其中,“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和发展规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以实践为中介、为纽带的。因此,人与世界之关系,即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的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等具体的关系也生成于实践。“实践、感性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的其他活动,是理解人本身的存在和规定性、理解人的世界、理解人何以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理解人的变易运动和进化发展的基础,是打开人的自我认识之迷的钥匙。”[312]因此,人类发展、社会发展、认识发展与自然进化,都能够在实践发展中寻求到答案。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便在唯物主义原则的基础上将世界的各个组成部分、各个环节都打通了,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统一,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了唯物性、主体性、实践性、辩证性、历史性、人道性等特性,也具有了改变世界、规范世界的实践功能,也使得实践主体具有了实践功能和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然而,实践总是一定实践主体的实践,实践主体的实践活动归根到底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创造一定社会历史的实践,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本质及其规律认识基础之上进行的实践(人与自然等关系的“形下”研究,主要体现在具体科学研究成果之中)。因此,人类发展、社会发展、认识发展、自然进化与实践发展,是历史地统一的社会进程。认识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和发展规律,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问题。这一根本问题是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他问题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论证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和发展规律是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和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的目的和归宿。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问题

列宁说:“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自然,他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313]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和发展规律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问题,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践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史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实践史。资本主义生产是生产过程、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工人阶级的劳动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也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形成和增长过程。这一过程影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形态,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发展和演化,也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沿着既定方向——向着满足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容纳更多的社会财富的社会主义社会——进发的历史必然性。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工人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实践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政治经济学结构和体系、社会经济发展基本形态、商品经济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和贫困化、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社会资本再生产和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历史进程等等”[314]内容,主要是围绕这一根本问题展开的。

(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问题

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和发展规律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问题,体现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主要表现为作为主人的工人阶级创造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主要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规律”[315]。作为社会新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的客观要求与社会发展规律所指向的方向具有一致性,因此,工人阶级是推进社会形态变革的社会力量。工人阶级的解放意味着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历史的开始,意味着人类解放的开始。因此,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和规律,在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时期就表现为工人阶级创造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活动及其过程。

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和发展规律”为根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从而将唯物论的原则贯穿到了整个世界,特别是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及人类活动均纳入了唯物主义哲学范围。唯物史观的创立,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发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说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回答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解决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问题的基础理论。因为,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正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无法克服的经济矛盾——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决定了与先进生产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工人阶级必将为从物的隶属关系中解放出来而奋斗。剩余价值论揭示了工人阶级剥夺“剥夺者”斗争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目的和归宿。如何建立一个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共产主义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目的,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目的。共产主义社会实际上是对人从对物的隶属关系中解放出来以后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一问题的回答。同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回答了谁来实现共产主义和如何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实践主体、实践方式、实践条件、实践路径等问题:工人阶级如何通过夺取国家政权,如何建设新型国家,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典型形态——以《共产党宣言》为例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国理论界越来越倾向于从整体上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著作。例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资本论》[316]等,这些具有标志性、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都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融会贯通的整体性著作[317]。特别是《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在整体上宣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生动地展示了其整体性和层次性的理论特色。

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318]这一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浓缩而经典的展示。它把唯物史观的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理论、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经济关系理论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阐述的阶级关系理论,融为一体,从抽象到一般、到具体,层层推理,以哲学理论为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分析内容,为世界工人阶级的解放进而为人类的彻底解放提供理论论证。

首先,确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理论为分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宣言》开宗明义地指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解体以后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319]。“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320]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社会也是这样。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阶级斗争表现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什么是资产阶级?什么是无产阶级?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上加了一个注释:资产阶级是指占有社会生产资料并使用雇佣劳动的现代资本家阶级。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321]。资产阶级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里形成的。“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32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资产阶级取代封建阶级,建立起了“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323]。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革命性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24]在经济、政治、文化,生产力、生产关系乃至社会面貌、人们的思想观念、科学技术、世界历史等方面,资产阶级都全方位地推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是,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历史的发展。“现在,我们眼前又进行着类似的运动。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325]“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326]

总之,《宣言》创造了人类思想史上崭新的思维方式,它将人类社会演进发展的动力归结为客观的物质原因及其矛盾运动,认为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经济建筑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而找到了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总是通过一定社会成员的特性来体现并实现的。因此,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人类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活”的因素和现实承担者,是人类社会新形态的建立者。正如在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规律的作用下,在奴隶社会末期,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建立了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末期,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资产阶级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那样,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必将为更高的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工人阶级。现代工人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社会占有生产资料,要求社会对生产过程实现计划调控,也要求社会占有和分配劳动产品。这一切客观需要都要求现代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社会的统治阶级,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共产主义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327]《宣言》在深刻研究和论述整个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过程与规律,阐明一切社会形态都是历史的暂时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必将为更高的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宣言》阐述了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理论,并运用这些理论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具体表现形态及其运行历程,是唯物史观诞生的标志,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典型形态。

其次,用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理论既是哲学原理,也是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恩格斯结合生产力的现实状况,将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分析,从而得出雇佣劳动者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创造者的基本结论。《宣言》说:“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328]“一旦没有资本,也就不再有雇佣劳动了。”[329]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形成的经济关系中,资本家占有资本(其实物形态主要为生产资料),从而在生产过程中居于支配和管理地位,其分配方式为资本所“带来的”剩余价值。

那么,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中居于什么样的地位?有怎样的历史使命?《宣言》说:“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现代的工人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由于推广机器和分工,无产者的劳动已经失去了任何独立的性质,因而对工人也失去了任何吸引力。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要求他做的只是极其简单、极其单调和极容易学会的操作。因此,花在工人身上的费用,几乎只限于维持工人生活和延续工人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但是,商品的价格,从而劳动[330]的价格,是同它的生费用相等的。”[331]“难道雇佣劳动、无产者的劳动,会给无产者创造出财产来吗?没有的事。这种劳动所创造的是资本,即剥削雇佣劳动的财产,只有在不断产生出新的雇佣劳动来重新加以剥削的条件下才能增殖的财产。现今的这种财产是在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中运动的。”[332]“雇佣劳动的平均价格是最低限度的工资,即工人为维持其工人的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额。因此,雇佣工人靠自己的劳动所占有的东西,只够勉强维持他的生命的再生产。……在这种占有下,工人仅仅为增殖资本而活着,只有在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他活着的时候才能活着。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333]

总之,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及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现代的工人阶级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他们要想生存,就必须出卖劳动力。因此,在雇佣劳动制中,无产阶级处在被雇佣、被统治、被剥削的境地。他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居于被统治、被支配的位置,其分配方式——工资表现为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即v,其货币形式为价格)。于是,“现代的工人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334];作为特殊的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能够创造新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相当于自身价值的价值(v),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剩余价值(m)。这意味着:“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335]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同样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花在工人身上的费用,几乎只限于维持工人生活和延续工人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336]“雇佣劳动的平均价格是最低限度的工资,即工人为维持其工人的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额。”[337]由此可见,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轴心。与此同时,剩余价值资本化、雇佣工人的活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还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因此,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资产阶级社会里,雇佣工人的活劳动只是增殖资本的一种手段,雇佣劳动者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从这个意义上讲,《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行的基本规律,是政治经济学理论诞生的标志。

最后,用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特殊地表现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阶级矛盾,具有不可调和的对立性。这种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必然引起无产阶级的斗争,斗争的结果必然是无产阶级的独立解放。那么,无产阶级如何顺应历史规律,登上历史舞台,获得独立解放呢?

《宣言》指出,一是要组织成为阶级[338]。“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不仅人数增加了,而且结合成更大的集体,它的力量日益增长,而且它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力量。”[339]无产阶级要作为一个阶级整体统一行动,才能显示出整体的阶级力量。

二是要组织成为政党[340]。无产阶级整体的阶级力量,要由其先进分子所组成的政党——共产党来领导的。共产党由无产阶级中最坚决、最先进的分子组成,始终站在工人运动的最前列;共产党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的最近目的是提高无产阶级觉悟,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夺取政权,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消灭私有制;共产党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其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宣言》首次提出的无产阶级政党总的策略原则是:“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341]作为工人阶级政党的党纲,《宣言》详细地阐明了党的理论和实践的主张,论述了党的经济纲领、政治纲领和文化纲领,把现代工人阶级的斗争解放要求,用崭新的思想观念表现出来。

三是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宣言》昭示天下:“无产者只有废除自己的现存的占有方式,从而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342]现代工人阶级必须赢得独立的人格,废除自己对自身“劳动生产力”的占有,从而废除资本所有者对劳动力所有者的支配和占有,解除人身对资本的依附关系,从而废除一切现存的占有方式,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建立一个适应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新型社会,占有现成的社会生产力,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一个为绝大多数人服务的社会。

四是实行暴力革命。《宣言》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343]“无产阶级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它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344]“如果不就内容而就形式来说,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每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当然首先应该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叙述无产阶级发展的最一般的阶段的时候,我们循序探讨了现存社会内部或多或少隐蔽着的国内战争,直到这个战争爆发为公开的革命,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345]“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346]由此可见,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赢得独立解放、上升为统治阶级的基本道路。《宣言》旗帜鲜明地向全世界宣告:“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347]

五是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赢得经济上的独立自主。《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③ 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建构生产资料公有制。“资本不是一种个人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因此,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这并不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这里所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它将失掉它的阶级性质。”[348]共产主义及社会主义社会为实现工人阶级的独立解放创造了条件,这就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了人对物的占有关系的平等性,从而为形成人们之间的平等关系并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提供了物质基础。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关系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工人阶级只有首先在国内赢得独立,获得解放,才能使世界各民族工人阶级赢得独立,获得解放;工人阶级只有赢得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独立,在完全掌握了自己的历史命运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

六是建构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赢得精神上和文化上的独立自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349]《宣言》提出了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的理论,认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350]

七是为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而奋斗。工人阶级的彻底解放进而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必须解决的历史任务。那时的国家将失去政治性质,即不再是阶级压迫与统治的暴力工具;阶级社会的政治组织将为“自由人联合体”所取代。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由这样的人组成的社会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个人既是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又是他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自由人的联合体,既由掌握了自我命运的自由人所组成,又为“自由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351]

综上所述,《宣言》在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理论和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及其运行规律的基础上,阐述了工人阶级如何实现其历史使命、获得独立解放的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讲,《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诞生的标志。

同类推荐
  • 新反经【上下】

    新反经【上下】

    全书集诸子百家学说,叙历代更迭史实,核心是“论王霸机权,正变长短之术”,作者揉合儒、道、兵、法诸家思想,汇集王霸谋略,形成这么一部文韬武略的谋略全书。原书涉及君臣德行、任人用长,钓情察势、霸略权变等内容,夹叙夹议,史论结合。对那些胸怀大志,追求卓越的现代人来讲,无论奉上御下、结盟御敌,还是公关游说,为人处世等均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 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使得一直寂寂无名的叔本华一鸣惊人。在这本书中,作者从世俗的角度,对人生应该遵循的原则进行了探讨。用冷静睿智、诙谐优雅的笔触告诉我们“人是什么”、“人有什么”、“你在他人眼中是什么”。就如同尼采看完此书后,就曾经这样表达他的感受:“我很懂得他所说的,就好像他的书是专门为我写的一样。”不沉溺在世俗的事务中,不沉浸在感官的享受中,不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对情和爱没有过分的渴求,如此,你便可以得到自由。
  • 论语通解(二)

    论语通解(二)

    本书是已经出版的《论语通解(一)》一书的姊妹篇,续集,内容包括作者第十四讲至二十四将的内容。本书作者以亲和力的语言和轻松的讲座方式呈现给读者。作者通过自己对《论语》经典著作的深刻地理解和切身地体悟,结合当前读者工作生活中的困惑,进行了通俗地讲解和阐释。
  • 简单逻辑学

    简单逻辑学

    通俗易懂的逻辑学入门读本。轻松搞定逻辑学中的概念、思维定式和规则。容易操作掌握的逻辑使用法则,不论演讲、谈判、说话、办事,都能让你做到条理、清 楚、不让人误会和不解!这是一本涵盖正式及非正式逻辑谬误的难得好书,快速提升你的推理能力,学会用清醒的头脑辨别真假,让思考变得简单,让行动变得快捷。
  •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个体思想研究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个体思想研究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为指导,揭示个体与人类、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个体概念、中国个体思想、西方个体思想、马克思主义个体思想以及当前中国个体建设和个体发展等方面进行初步的分析、总结和归纳,提出了一些有关个体思想的相关概念和观点;力图呈现“中西马”个体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脉络,提高人们对现实个人真实生活的理论概括力、分析力、说服力和解释力。
热门推荐
  • Understand Rap

    Understand Rap

    Rap songs are famous for their double entendres, clever turns of phrase, and general ingenuity, but that doesn't mean things always make sense the first time around. Enter Understand Rap, a very funny pop-cultural reference book based on the website of the same name, which precisely explains the confusing lyrics and terms used in rap songs using language that even the most un-hip person can understand. The juxtaposition of a dry, academic tone with hip-hop terminology results in a book that's as entertaining as it is informative.
  • 黑森林

    黑森林

    九、十月的天气,腾南镇四面山野中的花木开得还是那么鲜艳,各式各种的草花到处都是,田里的庄稼还是那么茂盛,全似江南暮春三月、草长莺飞、山川明秀、草木华滋的景象;这时人却和炸了窝的蜜蜂一样。原来当地虽是一个山镇,因其位居云南碧江兰坪之南,略微偏西。西与西康、印度相通,越过迈立开江。
  • 霍格沃茨的黑巫师

    霍格沃茨的黑巫师

    重生来到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成为了拉文克劳的一员。因缘巧合之下,被迫学习了黑魔法。黑魔法没什么不好!威力大、效果奇特、学起来也不困难。只要......能抵挡住魔鬼的诱惑!恩,相信我一定能抵挡住!
  • 萌宝强助攻:爹地,超给力

    萌宝强助攻:爹地,超给力

    她砸了他的车,还看上了他的人。“我有个亿万大项目想和你谈谈。”苏云逸一脸坏笑的看着祁云深。“不是早就合作过了吗?不然他们是从哪里来的?”祁云深笑着指着两只小包子道。“妈咪说我们是她买的牛郎送的。”小包子眨巴着大眼睛,一本正经的说道。牛郎?祁云深瞬间黑脸,拖着想要畏罪潜逃的女人冲进房间,开始身体力行的教育苏云逸,说谎是要挨抽的!某女扛包逃逸,“老公太凶猛,孩子太坑娘,清仓甩卖,买一赠二!”
  • 淡定人生,处变不惊(套装共6册)

    淡定人生,处变不惊(套装共6册)

    懂得放弃的人,得到更多;懂得舍取的人,珍惜更多;懂得遗忘的人,快乐更多。人生很短,为何不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放下执著,使心释然。以淡定的心态面对现实世界,不随别人而动,不为暂时的苦乐改变,坚守自己的信念、岗位、生活,这样才能收获幸福的人生。
  • 三杯茶

    三杯茶

    “《三杯茶》是一本堪供借镜反躬自省的好书,我们能为我们的孩子做什么?我们能送给我们的孩子最宝贵的礼物吗?我相信读了《三杯茶》,会让我们深思谦卑反省,“顽廉懦立”。是的,波斯俗谚:天空越暗的时候,你越能看到星辰。只要我们肯择善固执,“莫忘初衷,善爱善爱。《三杯茶》敬上一杯茶,你是一个陌生人;《三杯茶》再奉第二杯,你是我们的朋友;《三杯茶》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将用生命来保护你。”
  • 仪礼注疏

    仪礼注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画春娇

    画春娇

    平地一声惊雷起,超级八卦小能手薛琬重生了!作为皇朝狗仔队千机司的掌门人,上至大小官员,下至黎民百姓,整个大盛朝的诡闻趣事就没有她不知道的。开挂重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薛琬:都重生了,就不能再像前世一样窝囊了,一天都不行!天王老子都不行!
  • 步步惊华:逆天狂女斗上神

    步步惊华:逆天狂女斗上神

    拥有高强法力后的她狂傲的说:“连老天也不让我们在一起么?那我便逆天而行,我要和天斗和上神斗!”有人问她:“你拿什么斗?”她自信的吐出二字:“人类。”既然她是狐妖,但为什么人类会听命于她呢?
  • 傲行天下:佣兵痞王妃

    傲行天下:佣兵痞王妃

    她的世界充斥着血腥,杀戮!她腹黑!她狠毒!她坐拥财富与男色,她是神秘组织的王牌杀手。强大如她,一朝被陷害,成了玄之大陆风氏家族庶出的废柴小姐!废柴怎样,庶出又怎样!且看她一个至尊杀手如何称霸天下!玄之大陆唯她独尊!普天之下任她傲行!(情节虚构,切勿模仿)